家家户户都在做!萧山农村垃圾分类开启新模式 |
hwyst.hangzhou.com.cn 2021年06月17日 19:47:50 星期四 |
近期,如果来到杭州市萧山区的各个农村,你会发现村内房前屋后、大路小巷都没有垃圾桶了,但乡村人居环境却变得更加整洁有序。原来,萧山区利用数字赋能创新推出垃圾分类新模式——“四定一撤”模式。 “四定一撤”即定点投放、定时收集、定车运输、定位处理和撤桶入户。通过全面撤除遍布全区农村主要道路、房前屋后的垃圾桶,并设定2000余个投放点位,接入20万个农户垃圾分类“智能账户”,鼓励农户在早、晚2个垃圾分类投放固定时间自主分类投放。200余辆四分类智慧收集车辆前往投放点位进行收集,并将收集而来的各类垃圾分别交由全区9大末端处置企业进行规范化分类处置,由智能监管系统跟踪定位至资源化利用的“最后一环”。 乡村之美,在于环境,在于人文,也在于治理。目前,萧山区农村垃圾分类参与率提升15%、生活垃圾减量33.4%,实现农村垃圾治理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三统一”。通过垃圾分类和乡村治理的有机融合,乡村正变得更美丽、更宜居。 算经济账 实现垃圾治理良性循环 提升农户垃圾分类获得感 萧山区以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为支撑,以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为导向,为20万余户农户设置专属“智能账户”。农户的参与次数、垃圾重量、分类准确率等信息,能实时转换为积分记入“智能账户”,积分可用于兑换生活用品。通过强化“看得见”的积分和物品激励,有效提升“看不见”的农户垃圾分类参与积极性。 节约农村垃圾分类经费支出 新模式“以车为点”收集机制,突破传统的每户门前固定投放点位、收集员逐户上门收运模式,在帮助农户养成前往点位自主分类投放习惯的同时,节约垃圾桶维护费用、日常保洁费用以及垃圾逐户清运费用。 实现农村垃圾资源化利用 萧山区通过统筹规划、科学布点,建立起覆盖其他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装修垃圾等各类垃圾处置的9大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构建起了全省领先的垃圾末端规范化处置体系,并依托生活垃圾智能监管系统实现了垃圾资源化利用的“一网统管”。 算环境账 提升美丽乡村宜居水平 有效提升村庄人居环境 新模式推进以来,萧山农村全域实现“撤桶”,对整洁村容村貌,美化农村环境起到了助力作用。目前,70个“四定一撤”模式施行村已成功通过美丽乡村验收,8个村成功创建为省级垃圾分类高标准示范村,14个村被评为省垃圾分类示范村。 实现生活垃圾即投即清 过去农村生活垃圾清运,是由收集员一日一次逐户上门收集。生活垃圾在农户“门前垃圾桶”存放的时间占全天时间的90%,导致垃圾满溢、气味明显。现在,四分类智能收集车辆在每个投放点位停留时间不超过20分钟,实现了生活垃圾即投即清“零”存积。 提升垃圾处置环境效益 在垃圾分类推行初期,萧山区曾在部分村建立就地资源化处置站点。结合这些处置站点技术落后、设备老化等实际情况,萧山区关停了全部17处就地资源化处置站点,进行统一资源化利用,切实消除隐患、实现最大环境效益。 算治理账 丰富数字社会应用场景 完善了农村垃圾分类数字化评价体系 萧山区构建“一户三平台”(智能账户和村社、镇街、区级三个应用平台)垃圾治理体系,创新“千分制”评价规则,理顺“户—村—镇—区”四级评价主体,每日定量分析、研判采集的数十万条农户垃圾分类数据信息,能够通过自动统计、比对和分析形成科学评价,有效提升农村垃圾智慧化治理水平。 形成了部门联动多元化垃圾治理格局 萧山区在推行“四定一撤”模式过程中,强化部门沟通、形成治理合力,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与美丽乡村建设、美丽庭院打造等各条线工作有机结合,进一步厘清思路、压实责任,发挥条线联动“1+1>2”的作用,逐步建立起了城乡一体化多元共治格局。 营造了乡村治理数字化监管态势 通过300余支专项推进队伍开展100%覆盖的垃圾分类宣传,以及“智能账户”进行100%覆盖的精准监管,对农户分类意识的强化和分类习惯的养成有着显著效果。数字化监管为乡风文明评比、红黑榜排名等工作提供了量化指标,为“美丽浙江”建设提供宝贵的基层治理实践经验。 |
来源:杭州网 作者:记者 林海燕 编辑:徐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