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所呼 我应所教 杭州社区教育:以“民呼我为”的情怀 让生命绽放精彩 |
hwyst.hangzhou.com.cn 2024年04月25日 10:49:32 星期四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2003年5月23日,习近平同志第二次到访翠苑一区时提出,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我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呼、我有所为,为居民群众办实事。 小小社区,闪耀着温暖的万家灯火,也容纳着管理者“民呼我为”的枝叶关情。这里是街坊巷里的生活港湾,也是贯彻终身教育的重要平台。杭州市教育局职成教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一直以来,杭州市因地制宜,将社区的教育资源、场地资源、人力资源进行优势整合,为辖区居民提供有针对性、适用性的终身学习空间,无疑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题中之义。” 草书班学员韩光辉,退休后就来到了翠苑社区的乐龄学堂,学习书法,与翰墨相伴,他感慨:几十年忙忙碌碌工作,无暇顾及的爱好,现在终于有时间“圆梦”了。作为国家级学习型城市、和蝉联多年的生活品质之城,在杭州,有许许多多像韩光辉一样的人,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优质的社区教育。 聆听 回应:破解家长烦心难题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表示,“社区是党委和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神经末梢,要及时感知社区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一件一件加以解决”。 坚持“民呼我为”,建好完整普惠社区、布局优质社区教育,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生动诠释。 当然,要解决这些“烦心事”“揪心事”,首先要准确把握需求、全面聆听民意,不能搭建“空中楼阁”,也不能只做“表面功夫”。很多时候,社区教育要以敏锐的感知,从居民的生活琐事、情感需求出发,提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比如,当下家庭生活、成长育儿、社区关切中,最“热”的话题是什么?排名靠前的题目中,一定有“亲子关系”。 翠苑塘苗社区对此的观点很鲜明: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孩子要上课,另一方面,家长自然也要学习。针对这一点,社区将组织家庭教育专题讲座纳入常态化工作,融入社区教育体系。 “大家都知道,我们开车上路要驾驶证,老师上岗要教师资格证,那做家长虽然没有证,但教育孩子还是需要学习的。”授课的长秋老师面向家长这样说。 “你怎么这么笨”“考这么点分,脸都被你丢尽了”“邋里邋遢像什么样子……” 讲座中,长秋老师给家长列举出了一系列父母最伤害孩子的话,同时进行了情景还原,让家长站在孩子的角度,感受这些责骂的“分量”,让家长设身处地,收获同理心。 “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好的关系胜过好的教育,与孩子建立良好沟通,积极向上的话语才会给人力量去改变。”长秋老师坦陈地说。 干货满满的讲座,切中要点、讲究实效、解决问题,家长的掌声阵阵,表达了发自内心的肯定。 关系到孩子成长的,不仅有亲子关系,也有非常现实的课后接送和学龄儿童托管问题。让孩子少走几分钟、让家长缓解焦虑感,杭州的社区教育,始终以百姓“急难愁盼”为出发点,通过“代入式”的思考,扮演着温暖的桥梁纽带作用。 随着杭州城市东进发展,上城区九堡、丁兰一带市民数量逐年增多,新建学校距离间隔远、放学路途长、接送压力大,已经成为百姓心结的难题。 为了满足居民子女就近入学、家长优化接送的需要,九堡、丁兰等街道所辖的学校因地制宜,组建了50个培训班、18个教学点。这一操作方式与社区教育资源相互打通,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相关负责人介绍:“一方面,让老师能够‘放下碗筷走几步路就能到课堂’;另一方面,这些老师的孩子,也大多在附近学校就读,每天放学后,不少孩子会随着家长来到课堂,两代人一起听课、共同成长。” 暖心 特色:打造儿童快乐天地 青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牵动着万家情感的精神纽带。“幼有所育”是社区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杭州大地,在“人民满意教育”事业持续深耕推进的同时,面向亲子、学龄儿童的社区教育空间,也方兴未艾,呈现出了各美其美的风貌,成为完善青少年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上城区笕桥街道,春寒料峭时节,一场暖意融融的“笕伢儿”越剧文化节正在这里拉开帷幕。15对亲子家庭在活动现场以沉浸式、开放式、多元化的越剧创意教学,深度感受越剧的独特魅力。 “好听好看又好玩!第一次有机会零距离接触到非遗越剧,太生动有趣啦。”一年级小学生寿同学的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眉目流转皆有“戏”,举手投足都是“招”。 社区教育广受好评的基础,是走近百姓、聆听需求、合理规划,从而才能让内容的设计、场景的营造既弘扬属地文化传统、又契合当下受众需求。 在前期调研中,上城区社区学院与社区居民、家长、学龄儿童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基于不同年龄孩子的成长需求,学院从目标对象、课程体系方面进行考量,打造了便民、普惠的儿童创意馆,以小班化教学、个性化发展为特色,面向3-6岁儿童开展各类创意培训,让儿童在参与中感受,体验中创造,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学习品质和思维能力。 “以点带面、辐射引领、全周期关怀……”这些,可能是社区教育最大的“价值”或者“精细”所在。 关于这一点,上城区的徐先生很有体会。“一开始,我只是在‘创意馆’给孩子报名,加入了创意美术和舞蹈两个班级,当时我们就领到了一张学习卡,可是之后我们却惊讶地发现,这不仅仅是一张孩子的学习卡,还是一个家庭的学习卡,全家所有人都能在学习卡上介绍的平台找到可学习的培训活动!” 徐先生很是欣喜,“像我的父母,本来就特别喜欢健康养生课程,而我和妻子,可以在陪伴孩子前来的过程中,顺便了解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职场技巧。” 从这点意义上来说,社区教育打破年龄层级、知识结构、授课内容的宽松体系,和突破边界、回应需求、柔性调整的课程项目,无形中成为一种“粘合剂”,让个体和家庭、家庭和社区形成更紧密的共同体,给了爱意、暖意更多自然抒发的空间。 徐先生说,“这样的亲子教育活动,让我们感到惊喜,让一家人的关系越来越融洽,女儿开始和爷爷一起研究养生菜谱,夫妻俩也经常会探讨教育理念,一家五口人成了‘同学’,拉近了彼此的关系。” 在生活节奏日渐加快、社会压力普遍存在、手机等移动终端日渐成为人们注意力“占据者”的大环境下,社区教育如同一方单纯的“净土”,始终与家园相伴、与成长相携、与情感相牵,是“民呼我为”接地气的生动诠释。 创新 品质:搭建青年人活力家园 需求在哪里,响应就在哪里;呼声在哪里,创意就在哪里。 城市区域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市民在休闲生活、文艺爱好、社交锻炼等方面,都产生了与时俱进的新需求。如何满足新一代的青年人丰富活泼的想法、如何让社区教育资源成为居民乐于前来、乐于参与、乐于分享的“品牌空间”,杭州的社区教育,以创新的思维、“跨界”的尝试,交出了不少亮眼的答卷。 拱墅区祥符街道的蓝孔雀社区,就是这样一个非常时尚“洋气”的空间。与传统社区教育慢节奏、老龄化的调性不同,这里从场景搭建、氛围营造、项目设置方面,就紧密契合青年群体需求——音乐爱好者可以在这里排练合唱,弹奏、教授尤克里里;“辣妈社团”的年轻妈妈们可以聚在一起听课、交流,探讨职场与家庭教育经验;此外外语、瑜伽、拉丁、健身、书画、编织,甚至电竞……社区的各类课程让人眼花缭乱。 蓝孔雀社区党总支书记高洁介绍说:“蓝孔雀社区成立于2018年,同步建设的党群服务中心当时就征集了大量居民需求意见。” 作为典型的融合型大社区,经前期走访摸排,社区工作人员发现,这里的7300余名户籍人口中,大部分以新杭州人群体为主。 “比如‘辣妈社团’,我们发现社区有很多年轻妈妈,在育儿、产后求职等方面有着很强的学习渴望,于是成立社团将她们聚集在一起,共同学习、交流。”高洁说。 什么样的社区空间与社区教育服务内容最受居民欢迎?问需于民,年轻有活力的居民群体,将手中的票投给了图书馆、健身房、托育园等配套建设。 如今,社“彩”纷呈的社区学习共同体有声有色,一年举办的各类课程与活动约250场;城市书房、百姓健身房等特色场景已成为居民学习、休闲、健身集聚地;走进全面升级的蓝孔雀邻里中心,24小时开放的图书馆内总是聚满了来此阅读、学习的居民。在人流量记录器上,数字已经接近40万人次。自2007年以来,在杭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大力推动下,全市大力探索创新“生长型”社区教育模式,目前,全市已有8000多个社区学习共同体,活跃在广大城乡背街小巷,受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 从杭州城北出发,往南部的之江板块望去,同样有着深受欢迎的社区教育新样态—— “这个社区学校太火了!一位难求!”每到开学季,西湖区之江老年大学的老师们一直感动于居民浓郁的学习热情。这是一所老年大学,但令人欣喜的是,学生里的年轻人可不少。 社区学校在前期的调研中,发现周边小区的居民有回迁农民,也有随周边高校建设搬迁而来的知识分子,及在滨江各互联网大厂工作的年轻工程师们的家属。这形成了对社区教育不同层次的需求。 针对这种情况,学校秉承着“就高也就低”的办学思想,开设了面向大众的合唱班、健身班,专注乡土文化研究的泗乡文化研学班,文雅精致的茶艺班,还有满是活力的体育舞蹈班。 记者了解到,之江老年大学之所以人气旺盛,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课程质量。 首先,任课老师非常专业,学校整合了周边数所高校的资源,请来了高校教师任教。任教老师中本科、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占比为80%。他们中,有全国武术冠军,有一级体育舞蹈裁判,有部队文工团专业演员,还有留学的海归…… 其次,授课体系与工作场景的结合显示出了价值实效。高校教师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服务中,不仅积极呈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课堂,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也带动、感染着学员,对其实际的工作场景,也产生了实实在在的指导意义。 “为了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我报名了老年大学学习古筝。在这里,叔叔阿姨们积极的情绪让人觉得阳光,在老年大学收获最大的是自信心和每天进步的成就感。”古筝班年轻的王同学感慨。 关怀 增色:托起老年幸福生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即使步入人生的黄昏,他们依然想拥有一个优雅的“夕阳红”。这是老年人群体的呼声,也是杭州社区教育给出的温暖“应答”。 2022年,杭州市社区大学与阿里巴巴合作开展“杭学通·小棉袄”杭州银龄智能学习贴心服务活动,启动“建杭乐学杯”杭州银龄智能学习积分挑战赛,给银龄人群的日常生活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杭州市政府2023年度十件民生实事项目中,就有“实现乡镇(街道)老年学校建设全覆盖”。 围绕守护“夕阳红”的目标,余杭社区教育积极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精准落地,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致力于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 “在办学环境上,全区12所老年学校合计投入约200万,主要用于文化建设、设备增添、适老化改造等。”浙江开放大学余杭学院(余杭区社区学院)副院长倪贵忠表示,在内涵发展上,各镇街聚焦“一校一品”打造老年学校品牌,为助推老年教育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阵地保障。 余杭老年教育在授课主题上十分丰富,如时事政治、养生保健、传统文化、健康教育、防诈骗培训、智能手机应用培训等,都是面向老年人的授课内容。据统计,2023年秋季,全区老年学校共招收95个长学制班共3600人就学。 “因时制宜”,在上城区社区学院的特色课程中,也得到了系统的体现。在这里,智能手机班是最受老年人欢迎的课程之一。说起源起和初心,学院的回答很暖心:“民呼所学,我应所教。” 曾经,社区里年近八旬的老赵生活是一片“灰色”,老伴刚因病离世对他打击不小。子女平时不在身边,他的日子变得孤独而单调。他拿起儿子之前送给他的智能手机,想和孩子视频,自己却怎么也“捣鼓不来”。 “想和家人视频”“想学习手机支付”“想用手机拍照”……当时,像老赵这样想学习使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不少。 为了消除数字鸿沟,让更多老年人参与和享受智能生活,自2016年起,上城区社区学院“乐龄学堂”老年教育项目中开设“玩转智能手机”课程,免费招收老年学员,30人左右为一个班,开展智能手机的公益性教学,并根据教学实施和反馈不断优化课程。 老赵成为了上城区社区学院智能手机班的学员。这一学,为老赵开启了人生一扇新大门。老师给他装了微信,还教他如何使用。“现在我每天都跟儿子、孙女视频,生活变得‘木牢牢’滋味。”满满的幸福感流露在老赵脸上。 随着一批又一批的学员结业,有些学员回到社区成为智能手机培训志愿者,辐射更多人群。去年,“智慧助老”服务辖区老年群体16073人次。不少老年人在人生后半段开启新的梦想跑道。 社区教育,问需于民。未来,杭州的社区教育,将以贯之坚持“民呼我为”思想,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向全年龄段居民,紧跟时代发展,精准对接民需,让不同年龄段的群体都能享受到有质量、有温度的社区教育,体验到更具幸福感、获得感、满足感的终身学习生活。 |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吴越溪 林海燕 编辑:程慧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