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坊巷 “双面绣”|让千年文脉在烟火里流转 |
hwyst.hangzhou.com.cn 2025年08月21日 08:41:58 星期四 |
青石板路上还散落着些许水泥碎屑,瑞石四眼井的井台边搭着临时围挡,几位工人正小心翼翼地测量着晾晒区的范围——二十三坊巷的城市更新,正处于最关键的“穿针引线”阶段。 眼下,那些曾滋养了数代人的古井暂时沉寂,瓦肆文化节的锣鼓尚未敲响,但随着山泉水的暗流涌动,老街坊们早已期待着这片街巷将织出的新图景。答案,正在每一寸正在更新的肌理里慢慢显形。 (瑞石四眼井) 古井新生:从生活必需到文化地标 “这井水,冬天暖得能化冰,夏天凉得能镇瓜。” 王音站在瑞石四眼井的围挡外笑着说道,作为紫阳民间古井研究会的志愿者,她和郑抗美等17位平均年龄超70岁的老人,已守护这些古井八个春秋。 每月月底到次月初,王音总会和两位志愿者结伴巡查四牌楼43号的古井。“先打一桶水看清浊,再绕井台转几圈查落叶淤泥。”她手机里的巡查记录按日期排得整齐:“8月2日,吴山脚下井,堆积物较多,移走部分花草,居民反映井水不臭了。” 这支“护井队”藏着太多井边往事。郑抗美记得小时候在顶针井旁的夏天:“外婆把西瓜吊进竹篮沉到井里,傍晚提上来切开,甜得能掉眉毛。”2017 年社区号召保护古井,她第一时间报名。“那时井边常堆垃圾,污水渗进来,好好的泉眼快成了废水坑。”如今,他们定期清理杂物,还会给井水“消毒”——撒点漂白粉,再搅匀。 (紫阳泉井) 眼下,改造中的古井正悄悄转身。瑞石四眼井的施工队小心翼翼保留元朝初年的原基础井圈,一层层青石叠摞,像本摊开的史书。“最底层是元朝的,中间带弧度的属明清,最上面平整的是民国的。” 街道文化特派员潘守卫指尖划过井圈纹路,“这些‘皱纹’特意没磨平,是时光盖的章。” 更细的心思藏在细节里:井边新修的洗衣台沿用老石条,只换了松动部件,“不能破了原来的味道”;挨着井台的晾晒区正立起原木晾衣杆,要和景观绿化自然衔接;宋韵井志的石刻已备好,即将嵌在井旁。 “井还是那口井,水还是那股水,就等周围环境亮堂起来。”王音望着工人铺石板,眼里满是盼头。她知道,改造后街坊们仍能冬天来洗大件(“井水暖,刷棉衣不冻手”),夏天来乘凉聊天;年轻游客会举着相机拍井志与木桶装饰。 (瓦肆文化节旧照) 瓦肆重开:巷陌间的“宋韵流动剧场” 井台修缮有序推进,巷弄之中的文化节庆也在悄悄酝酿。待瑞石四眼井的晾衣区完工、茶啾井井志刻妥……二十三坊巷的第九届瓦肆文化节将于九月末启幕,整个街区将成为没有围墙的“宋韵剧场”。 “往年是搭台子唱大戏,今年要让整个二十三坊巷都变成‘瓦肆’。”紫阳街道文化站站长葛希站在十五奎巷巷口,指着墙上新挂的“巷志”石刻说。改造后的每条巷子都将有“身份证”:十五奎巷的石刻讲“十位武举同科中举”的典故,茶啾弄的二维码藏着“元代茶税所”的故事。 今年的瓦肆文化节,就藏在这些街巷肌理里。从9月底开始,游客走进巷弄,或许会在荟贤亭遇见弹琵琶的艺人,在状元井边撞见变古彩戏法的师傅,在十五奎巷和“宋代酒保”猜拳互动。葛希说,这些看似零散的布置,实则是复刻南宋“瓦舍勾栏不夜天”的市井场景。 (四牌楼防空洞的纳凉点) 文化锚点:在烟火与潮流间织就传承网 这个夏天,四牌楼防空洞的纳凉点总比别处热闹几分。街道在此举办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现场,纳凉的老街坊和打卡的年轻游客挤在一起,共同观看街舞、越剧等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文化惠民演出,欣赏沙画师指尖勾勒出的“新中国的人防工程”发展长卷。这份热闹,印证着街区治理的巧思——让老空间既装得下回忆,也容得下新玩法。 这种“新旧共生”“老少共聚”的理念,正渗透在二十三坊巷的每一处改造细节里。瑞石四眼井的晾晒区特意留了宽绰空间,既方便老街坊晾衣服,也给游客留了拍照角度;茶啾弄的井志旁将摆上仿古木桶,既是装饰,也能让街坊临时放个洗衣盆;瓦肆文化节特意安排“井边故事会”,老人们讲的捶衣往事,和年轻人拍的打卡视频,都会成为坊巷记忆的一部分。 (四牌楼防空洞的纳凉点) 这些精心勾勒的场景,共同构成了二十三坊巷的“文化锚点”。改造从来不只是修井、拓路那么简单,而是在织一张立体的“文化网”:以古井、坊巷这些老地标为“点”,以瓦肆文化节这类活动为“线”,再以居民文艺队、古井保护队这些社群为“结”,让潮流打卡与日常烟火在网中自然交融。 这二十三坊巷的“双面绣”,正面是千年文化肌理,反面是鲜活市井生活,针脚就是这些人、这些事。 |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记者 刘文昭 通讯员 王恒泽 编辑:程慧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