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浙江没有一个真正能代表地域民俗文化传承的博物馆,建议在杭州筹建“浙江省民俗博物馆”。
主要理由:
第一,民俗文化遗产是一定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的产物,与人们的生活、习俗、信仰紧密相连。它不是凝固的、精致的、而是通过口传心授、世代相传的、无形的、活态流变的文化遗产。其表现和传承都是一个活态的过程。博物馆在收藏、研究和展示民俗文化遗产方面具有重大的责任,也是博物馆进一步实现其核心价值,进一步深化社会服务的体现,符合博物馆发展的规律,是博物馆的新时代主题,具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时代影响!
第二,浙江是文化大省,拥有全国最多的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俗文化传承需求巨大。浙江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较早的省份之一,目前保护成果居中国首位。2009年9月于阿布扎比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我国申报的22个非遗项目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其中,就有浙江省申报的4个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中国篆刻、中国剪纸。
第三,杭州作为省会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得天独厚的民俗文化资源。全国不少大中型城市都建有专门的民俗文化博物馆,例如北京、天津、南京、洛阳、青岛、苏州等地。而浙江温州也建立了民俗文化博物馆。在浙江宁海县城已经有了浙江最大的民间民俗博物馆----“十里红妆”博物馆,是采取由当地政府出资完成馆舍硬件设施,民间汇集博物馆藏品,以公助民办方式建设的博物馆。类似这样的民俗文化主题在浙江省举不胜举。而杭州只有一个杭州清河坊民俗博物馆,规模较小,不足以装载浙江丰富的文化资源。
第四,民俗文化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丰富百姓的文化生活,和谐市场关系。以北京为例,2007年端午节,朝阳区35个街乡的200余人组成的社区和家庭代表队,汇聚北京民俗博物馆,馆里为市民们提供了大米、大枣和粽叶,市民们争相包成了个个饱满碧绿的大粽子。在体味传统节俗的同时,促进了社区居民对传统生活技艺的掌握,增加了生活的乐趣,增进了社区之间的友谊与和谐。春节又组织了以家庭为单位的传统体育比赛活动。包括踢毽、推铁环、打沙包、抖空竹,孩子与家长配合协作,同场竞技,增进了孩子们对民间传统体育的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