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崇尚大山的品格,听凭日晒雨淋,笑迎风刀雪箭,永远挺立正直坚韧的脊梁 大山扎下的是正义之根,耸立的是浩然正气之躯。 组织部长位高权重,自然成为很多“聪明人”的“公关目标”。 他在日记中写道:用什么人是个导向,不用什么人也是个导向。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多起来,不用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在社会上就会少下去。 2007年,丛台区人大代表换届,一位房地产开发商想当代表,由于群众基础比较差,提名没有通过。他找到王彦生“活动”,“只要能当上人大代表,花多少钱都行。” “代表是人民选出来的,不是用钱买的!”王彦生把他当面顶回去。这人还不死心,当即掏出2万元钱放下,起身就走。王彦生气愤地站起来,把钱扔了回去。 做人要有准则,做事要有原则。 在丛台,一名干部多次要求提拔,还找关系“运作”。打了近两年“公关战”却毫无收获,他气急败坏地找到王彦生“理论”:“为啥把我往死里卡。你难道不想给自己留条后路吗?” 王彦生拍案而起,“组织原则不是任意交换的筹码!你这种性格不改,迟早会栽跟头。”事后不到一年,这名干部就因违纪受到了处分。 送礼的、请客的、说情的、打招呼的,甚至软磨硬泡的……王彦生在他们面前,如山,岿然不动。 他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是组织原则。” 彦生走的时候,丛台区的一位局长为他守了三天灵,每天都放声大哭。有人说,这痛哭缘于一件局长找王彦生没办成的事 当年招工上班,局长把实际的年龄多报了一岁,现在快退休了,想把年龄改小。因为和王彦生熟,就亲自找到他,提出修改年龄。而组织部门有规定,参军、招工的年龄,当年认定的,现在一律不能更改。“根据组织规定,年龄不能改回去。如果改了,对其他同志不公平。”王彦生说。 局长急了。回家拿来了父母的结婚证,证明自己的年龄,还多次请王彦生和组织部的同志吃饭。当时被在邀请之列的焦法铎回忆起王彦生的话,“这不是吃饭的事,改年龄不符合组织规定,所有干部都是经过组织认定的,都不能改。” 局长懂了。他并没因此记恨彦生,两人反倒成了挚友。 位高权重者,更要慎用手中权。 2004年,邯郸市直机关的一位领导要王彦生安排一个择校生,免费进丛台区热点小学就读。当时在区里文教体局当领导的张俊兴,正好是王彦生的部下,打个招呼,安排一下,也不是啥难事。 可王彦生婉言相拒:“领导,我们区个别热点学校班级容量大,文教局已经出台了政策对择校生严格控制,我先问问俊兴看符不符合政策,看学校有没有困难再说,好不好?” 领导当即变脸,当着众人的面指责彦生,“你这个组织部长怎么当的?这么小的事也办不好?”彦生笑笑,心平气和地送走了这位领导。终究没有把这件事情强压给张俊兴和学校。 涉县、曲周、丛台,在王彦生工作过的地方,这样的故事太多太多。 女儿出生时,彦生给她起名“玉洁”,希望她做个纯洁、善良、坚强的人。王彦生常说,“我们要堂堂正正做事,干干净净做人,清清白白做官。” 在整理遗物时,一块30元买的旧手表还在滴答作响,等待主人戴上它继续追赶时间;一件绿色军大衣还挂在衣架上,静静等候王彦生披上它再次走进风雪…… “幸福=现实/欲望”这是王彦生给自己开出的“幸福公式”。“对一个个体的人来说,现实往往是一个变化不大的定值,那么幸福感的大小就取决于欲望的高低……”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据邯郸市委组织部介绍,在先后担任曲周县委、丛台区委组织部长的11年间,经王彦生推荐使用的干部,没有一个“带病上岗”。 大山,正直坚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真实面目。他不卑不亢,堂堂正正,脚踏实地伫立在天地之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