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向往春天生气勃勃的大山,积淀起丰厚的土壤,让党员干部茁壮成长,充满生机和活力 春天的大山,适宜的温度、阳光和水,让生灵茁壮成长。 选好人、用好人的制度,可以培育出好党员、好干部,让他们朝气蓬勃。 “有的同志认为组织工作是不打粮食的活儿。其实恰恰相反,只要善为,组织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所有的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 曲周县司法局局长张树彩,至今仍清晰地记得1998年初,王彦生上任后不久,在一次工作会议上亮明的观点。 2002年,王彦生当了“第一次吃螃蟹的人”。他对选拔干部方式和途径精心谋划,在曲周进行了县历史上首次副科级领导干部公开选拔。 时任县委组织部干部的秦永革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起草意见、制定原则、酝酿方案、规范程序、确定方法到具体实施,历时两个多月。“彦生亲力亲为,所有文件材料都亲自审修把关,所有会议都亲自参加,所有考试都坚守在考场。放手让群众推荐优秀干部,报名、笔试、面试、考察等环节全都置于纪检监察机关、报考人员和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 也是在这次选拔中,当时在县委组织部门工作的吴建朝,经历了一次人生的“大震荡”。他报考的是县农业开发办副主任一职,笔试成绩第一,面试发挥失常。最后综合成绩仅仅比第一名差0.2分。 细微差别,可能人生迥异。 在这重要关口,大家都为他惋惜。也有人给他出点子,“都是组织部的人,你和王部长熟,找找他也许管用,‘近水楼台先得月’嘛”。 王彦生却说:“在这个问题上照顾了自己人,就伤害了其他人,就不公正。这是公开选拔,我们不能丢掉原则。你还年轻,好好干,还有机会。” 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这次“最公平公正公开的选拔”,现在仍被当地干部群众挂在嘴边。 一个个创新之举,更验证了王彦生如大山般深邃的思考: --1998年,提出“无功就是过,有错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崭新理念,着眼于解决干部能上难下、活力不足的问题 --2000年,发现部分农村党员党性意识差,提出处置农村“五不”党员。全县3年处理“五不”党员399名,其中除名和劝退41人,2人被取消了预备党员资格。 --2002年,规范干部初始提名权,干部职位空缺预告制度应运而生,实现了从“少数人中选人”到“多数人中选人”的转变。 …… “彦生是个具有战略眼光的开拓者,通过人才制度和工作机制创新探索,实现科学发展。这一点难能可贵。”丛台区委书记杨晓和评价说。 2003年7月,王彦生由曲周县调任丛台区工作。而各社区承载着丛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上任不久,他忧心忡忡。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很多社区远没能发挥“服务站”“稳定器”和“连心桥”的作用,阻碍了丛台的科学发展。 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共振点在哪?“后来就有了向区委提交的‘联帮驻’活动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杨晓和回忆道。 以“领导联社区、部门帮社区、干部驻社区”的“联帮驻”活动为载体,从2004年开始的3年里,丛台区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79个社区全部实现“有地办事”;累计为群众办好事、实事1800多件。干群关系空前和谐。 以街道“大工委”建设体制为依托,街道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构建起“双向服务,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2007年以来,全区88家非公有制企业全部建立了党组织,社区党建服务经济建设能力提升。 新制度创造“春天奇迹”,一派草木葱茏、山花烂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