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文化产业不断摆脱政治上、思想上、认识上的束缚,政策环境日益宽松,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类型更加丰富。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对提升文化软实力 、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发挥了积极作用。杭州市在2008年提出了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产业中心的目标,西湖区由于基础好、增速快、人才集中,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成绩斐然,为此,提出了建设全省文化创意产业第一区的发展目标,重点打造三大文创园区,一批区级文创园和艺术村落也渐成规模。但鉴于文化产业的特殊性,要深入研究其作为产业发展的自身规律,在园区建设方面切忌陷入以下两个误区:
误区一:重园区集聚,轻产业集群
文创园区是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空间载体。当前,我区拥有数字娱乐产业园、之江文化创意园、西溪创意产业园等一批在全市乃至全省具有典型特色和知名度的文创产业园区,近年来,各园区积极吸引各类文化创意企业入驻。西湖数字娱乐产业园集聚了杭州市一半左右的数字娱乐企业;西溪文化创意园集聚了一批影视类企业,如华策影视、长城影视等;之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在设计、艺术等方面的创意工作室也较为集中。但企业的集聚只是产业集群的一个方面,各大园区在吸引企业入驻的同时,不能只要是文创企业就入驻,而必须结合本园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链效应。例如西溪园区影视企业相对集聚,要做大影视产业规模,应围绕影视产业链,从策划、创作、编剧、拍摄、制作、发行甚至是影视衍生产品开发设计营销等环节引进相应企业,以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留住企业、发展园区、做大规模、形成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重硬件配套,轻服务保障
近年来,我区加大力度推进文创园区建设,特别以三大园区为重点,不断在园区占地规模、市政基础设施、园区用房建设改造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成效相当显著,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非常扎实的硬件基础。但文化创意产业与一般的园区经济相比,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它的头脑经济、网络经济、绿色经济、智力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对资源环境能源的依赖性较小。因此应当遵循其产业特征,更加重视园区的服务供给和政策保障。如西溪创意产业园的影视企业如此集中,不妨考虑将一些政府的影视审查、监测等部门在此设立服务窗口;在之江创意产业园,不妨由政府出面牵头组织搭建适合本园区特色的服务平台或孵化中心,可以集交流、交易、咨询、营销等多种功能,加速园区内产品、人才、资本、信息等与市场的快速流通,从而加速文化和创意的产业化进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