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6月16日清晨,原浙江省湘湖师范学校(下称“湘师”)校长、原民进浙江省筹委会秘书长金海观(1897.8—1971.6)在杭州市龙游路15号他的寓所里去世。该寓所,金海观和他的夫人陈秀如居住了将近10年。
金海观,男,字晓晚,诸暨人。1921年南京高师教育科毕业。曾任教于河南第一师范、江苏第七师范、开封北仓女中、浙江第四中学、安徽第一女中和南京中央大学,担任过中大附属实验学校校长、成都大学教授、中华书局编辑等职。1932年2月,由省教育厅委派,金海观到萧山任湘师校长,至1957年1月调任民进省筹委会秘书长,历时25年。其间,历任民进萧山支部主任、县筹委会主委和县第一届人大副主任、县第一届政协副主席,民进杭州市委常委、省第一届人大代表、第一届省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工会委员和民进中央候补委员等职。
八年抗战,山河破碎,金海观率全校师生南迁浙南山区,一路弦歌,宣传抗战,历经艰辛,培育人才,形成“湘湖精神”,被雷洁琼誉为“爱国、民主的乡村教育家”。湘师办学74年,校友数万,金海观是湘师历史上任期最长、最著名的校长。至今,仍有“金海观教育思想研究会”开展活动,联系校友数千;北京、上海、丽水(松阳、景宁)等地建有校友会,以各种形式出版的如《金海观全集》《金海观传》《金海观教育文选》《湘师春秋》等数十种专著、回忆录等。
忠魂寻求归宿,精神须有附丽,宣传必备载体。“龙游路15号”这幢小洋楼门口左侧一间屋用铁锁锁着,它曾是金海观先生的故居,是他告别人世之所在。因此,建议在龙游路15号“沙孟海故居”内增设“金海观旧寓所”,以还原历史。据悉,这幢小洋房另有主人,系社会主义改造后产生的产权转移之物。故可以保持现有的沙老古居的现状,仅需在此屋院落主体建筑——小洋楼的左侧第一间屋的门口标明“金海观旧寓所”的指示牌,与沙老故居同时开放,并陈列金海观的遗物,以还原“金海观故居”的历史真相。
若把这一间长年锁着的小屋开辟成“金海观故居”,置放一些湘师在抗战期间南迁办学,八年七易校址的图片、实物,可以增加杭州龙游路15号的人文历史内涵,湘师的广大师生(包括远在美国和台湾地区的校友)铭记着校长金海观的恩泽,藉此以扩大统战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凝聚海内外校友、游子的人心。同时,请已届耄耋之年的金陵、金湘兄弟提供他们父亲的遗物,请杭科院、“金研会”提供数十种有关金海观和湘师的书籍,供游人观赏,接受人文历史教育。
“龙游路15号”知识链接:
沙孟海故居位于杭州市龙游路15号,距西湖仅几步之遥。属于杭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沙孟海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式的花园别墅,建于上世纪20年代,砖木结构,屋顶直立的烟囱和突出的门呈楼裙样式,具英式乡间别墅风格,显示出西式房屋的格局。房子的取材是简朴而牢固的青砖,原来的小园里种着几棵火红的石榴树,石榴花盛开的时候,衬得房子十分雅致,相传房屋因此得名。屋内的家具等保存得十分完好,因院落里还种着几棵石榴树,故又被称为“若榴花屋”。
新中国成立后,沙孟海回到杭州,任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他搬到这里居住,一住就是40年,直到1992年去世。
如今沙老在宁波的祖屋叫做沙氏故居,属于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