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申遗成功后,杭州其他三处文化遗产——大运河(杭州段)、良渚遗址、南宋皇城大遗址相继提上申遗日程,杭州进入“世遗时代”的新起点。西湖作为目前中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中唯一一处湖泊类文化遗产,如何保护西湖文化景观多年来一直备受专家学者关注。世界任何一个得到良好保护的世界遗产,都不仅通过保护有形的遗产,同时更重视无形的精神文化遗产传承(特别是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具有全人类普遍意义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遗产)。精神文化遗产传承这才是世界遗产保护的实质,而这种保护和传承的历史责任不可避免地交给年轻的一代,因此青少年是保护世界遗产最主要的力量,把保护世界遗产的强烈意识和使命感注入青少年的精神和意识中,这是保护和传承世界遗产最重要的着力点。因此,对青少年进行世界遗产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形成世遗教育特色模式。世界遗产教育在学校的扎实推进,离不开学校的整体规划。除发挥学科教学主渠道作用外,学校也应积极改革创新,充分利用国家、地方、校本三级课程资源,使其有机整合、协调发展。新一轮课改为世界遗产进入学校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在新一轮课改中,形成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把世界遗产列入国家、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即有利于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也体现了课程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杭州应以国家课程为依托,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为载体,结合世界遗产教育,深入挖掘身边的世界遗产资源,如开发开设西湖文化景观遗产选修课,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品味西湖,了解身边的世界遗产,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杭州、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成立世界遗产兴趣小组、社团,充分利用杭州丰富的世界遗产资源,定期开展世遗讲座、收集资料、实地考察、手工制作、社会公益等活动方式,把学校价值与社会价值整合在一起,达到让学生“学习世界遗产,传承人类文明”的目的。
二是拓展世遗教育的跨学科空间。世界遗产涉及多学科内容,以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为例,就与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美术、音乐等课程有关,是很丰富、宝贵的教育资源。教师要在不断丰富世界遗产知识体系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用遗产的眼光看待遗产,从中分析出世界遗产对丰富人文学科课程内容,提升自然学科课程人文价值,用多思维、多角度诠释世界遗产,促进学科课程间的整合,拓展跨学科实施世界遗产教育的可能性空间。
三是加大普及西湖文化景观世遗基础知识。一、西湖申遗成功后,媒体、网络上出现了大量对文化景观和世界遗产的报道,其中有不乏是错误的信息。管理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将最标准的官方表达传达给公众。二、多从青少年的角度,构建一些有效的世界遗产学习资料。现有学校教材中涉及西湖文化景观及世界遗产教育的内容极少,书店里适合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的相关书籍也不多,因此有关部门可以组织专家、学者根据青少年的身心特点编写出版图文并茂的世界遗产教育普及性读物,进一步加大挖掘西湖文化景观世界遗产的价值、内涵。
四是完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根据《杭州市中小学校实施第二课堂行动计划考评(试行)办法》,杭州市区中小学生每学年第二课堂活动次数个人为4次,学校集体组织2次。若能明确其中应包含西湖文化景观遗产教育的活动次数,并计入《成长记录手册》或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将会对杭州青少年世遗教育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
五是加强第二课堂活动场馆自身建设。一、第二课堂应主动学习、了解西湖文化景观遗产价值,把世界遗产教育的内容有机融入到日常宣教工作中去。二、设计符合学校需求、形式多样的活动。一般来说,可自主参与、互动多、趣味性强的活动对青少年的吸引力大,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应尽量根据青少年的兴趣特点设计活动形式和内容。二、有不少学校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并不了解,对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的安全问题有担忧,所以对第二课堂活动显得不那么热衷。因此博物馆除了“请进来”,还可以“走出去”。第二课堂和学校社团活动、选修课相结合也是可以尝试的新领域。三、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建立第二课堂场馆的志愿者培训体系,这也有利于杭州青少年世界遗产教育的开展。现在每年的寒暑假都会有中小学生来博物馆进行社会实践活动,场馆可以结合自身特色,有针对性地为志愿者提供各类有关杭州历史文化、西湖文化景观遗产的书籍河资料,并定期布置“小作业”,以使这些小志愿者不仅仅扮演展厅引导员角色,更能为各地游客解说杭州西湖文化景观,成为世界遗产潜在的宣传者。四、每个场馆都有自己的特色,有些场馆世界遗产教育的资源丰富,有些相对匮乏。场馆合作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