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际生活中,这种诈骗的方法花样繁多。有的以‘共同投资的名义’,有的以采用比银行存款利息高出若干倍的诱惑拉拢他人。他们通常虚构经营业绩胡乱集资,有的进行虚假纳税和赞助社会等方法获得借款人的信任,最后达到非法集资的目的。”
他表示,在明知对方停止支付利息或不能归还本金的情况下,老年人更应该及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如果确实遇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甚至集资诈骗犯罪,要切实保留证据,比如对方推销项目时使用的宣传材料、合同、收据等,有条件的话,可以摄录下与对方沟通的音视频文件,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借助国家机关的力量及时查处犯罪,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同时提醒他人避免上当受骗。
高收益项目多半有问题
在与不少上当的老年人接触过程中记者发现,很多老年人往往投资了多个项目,而且对项目本身以及所处行业并不了解,只听业务员的一面之词,有的已经陷入了业务员营造的“思维陷阱”里。
有位老人就表示,自己的投资行为是响应国家号召,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然而事实上,如果一个初创型企业真像业务员所吹嘘的那样,它完全可以找一两家风险投资,根本不会采用这种“散兵游勇”的模式。
另外,很多项目的骗术并不高明,只要到网上查找资料,打几个电话就能识破。
一般情况下,这些公司都会临时租用十分简陋的办公场地。在介绍项目时,业务员习惯把公司夸得很好,但到网上一查就会发现,很多公司连官方网站都没有,种种表现不符合业务员宣称的朝阳行业与重点项目。
通过网站还能了解公司具体产品信息。以辽宁鞍山一家从事医药研发生产的企业为例,业务员声称公司已经推出了多款保健产品,结果她所列举的保健产品均无法在国家食药监总局查到任何信息,网上也很难找到销售信息,不得不让人心生疑虑。
当然,最直接的判断方式还是收益率。如果一个项目的融资成本达20%-30%甚至更高,再加上租金、人工等成本,利润率要多高才能赚到钱?那么项目所在的行业能取得这么高的利润吗?所以,如果一个项目募资承诺的收益率太高,本身就非常值得怀疑。
对于老年人来说,必须接受一个基本逻辑,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如果一个项目真的那么能赚钱,社会上早就有大把投资追过去了,这种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有多大概率会落到自己的头上呢?
事实上,多数此类骗局之所以能够最终得逞,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老年人不会上网,信息相对闭塞,又不肯和家人沟通,导致屡屡中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