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守护蓝天的“哨兵” 跟着杭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员去爬烟囱 |
hwyst.hangzhou.com.cn 2020年09月02日 17:42:55 星期三 |
户外实验必须耐住寂寞 还没从窘迫中缓过来,一股热浪袭来。挨着废气烟囱的小通道,是监测平台最热的地方。许燕冰拿出温度计,不到10秒钟,上面的数字就从50℃飙升至60℃以上,并稳定在62℃。我热得有些喘不过气来,许燕冰和同事们却说“还行”:碰上四周都是烟囱的监测台,那才叫一个闷罐子。 “监测废气是最累的,带的设备多,风险也大。顺利的话要三四个小时,遇到点麻烦,做七八个小时也是有的。”说话间,许燕冰的脸上、脖子上就挂满了汗珠。这个不足1平方米的小空间,就是他和同事们的实验台,只见一根细细的管子插入烟囱接口,废气就源源不断进了采样仪的瓶子里,收集好一个就贴上标签放好。“现在的空气比以前好太多了,企业也比较配合,基本能做到按规排放,居民投诉也少了。”许燕冰一边说,一边将采样记录详细记录在本子上,包括时间、采集内容、仪器显示的数据等。 时间一点点过去,太阳也从中午的直射,转到下午的斜射,这时监测站的队员们已经在这里待了4个多小时。 “为啥不让仪器测着,你们在楼下凉快处等着呢?”听了我的问题,许燕冰耐心解释说,不同于实验室,这些仪器比较“娇气”,环境不稳定,摆放不平稳,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它们正常发挥。除了要实时盯着仪器,他们还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监测项目。“我们辛苦几个小时,就能为改善这个区域的环境出力,这工作值嘞!”许燕冰说。 “只有懂得监测的流程和意义,才能耐得住寂寞。”这时,已经蜷着身子站了两个多小时的队员凌晨接上了话茬,他和许燕冰一样,大学里学的都是跟环境有关的专业,这也让他们对这份工作有天然的敬畏心。尽管监测过程很熬人,可一想到能第一时间拿到空气质量数据,他也甘之如饴。 管天管地只为保护环境 有人说,监测员是环境保护工作的“眼睛”,担当着“哨兵”的作用。许燕冰说,这是一个干着苦、心里甜的工作。 “你有没有注意到,杭州上半年的天格外蓝?”许燕冰一边熟练地操作仪器,一边开心地分享自己拿到的空气“成绩单”:今年前7个月,杭州PM2.5平均浓度为29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5.6%。 “当然,环境变好是大家携手努力的结果,但我们监测员能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制止对环境的污染。”许燕冰坦言,这就像消灭环境污染的漏洞,让大家特有自豪感。 2016年,他还收获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G20蓝”。为了G20杭州峰会期间的蓝天,许燕冰和同事们提前半年准备,每天不知疲倦地带着几十斤重的设备去监测,一遍遍地给企业体检,最后看到碧空如洗的“G20蓝”,感觉一切都值了。 从天上到地下,都是监测员们的辖区。听起来很酷,可绝大部分时间,与监测相伴的都是高风险。聊起这个,大家不约而同地看向了颜工,他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说,前不久他在采样点放降尘缸的时候,不小心踩空摔了下去。为了不让家人觉得这是一份有风险的工作,只说是自己不小心摔了一跤。 “不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项事业。”与2007年刚入职时相比,现在的凌晨对监测有了更深的认识。作为监测站的一员,他自诩为环境污染突发事件里的“救护员”,哪里的河道被污染了,哪里的废气超标了,都要第一时间出动。长期下来,如何布点,怎么采样,带哪些设备,都能条件反射般应对。 13年工作下来,凌晨也切实感受到空气在变好,河道在变清。他指了指平台上铺开的设备和瓶瓶罐罐说,就像这些“小玩意”,看着不起眼,却能给他们最直接的反馈。下午3时,许燕冰和同事们完成了当日的监测任务。此刻,蹲了4个小时的我,已经有点站不起来了,呆呆地看着他们把摊开的仪器一一归置起来。 “东西要原样收好。”许燕冰说,明天,这些“家伙”还要跟着他们去下一个监测点,可能是一个更高的烟囱,也可能是郊外的化工厂,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蓝天下的护卫队员。 |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郑亚丽 通讯员 应方 编辑:高婷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