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现场 日前,杭州市教育局下发的一纸“禁补令”引起了教育界的大震荡,也触动了一个隐藏多年却日渐合法化的顽疾——补课。 禁止补课令不是第一次发布,相比以往的政策,这一次杭州市教育局似乎动了真格,制定的处罚措施史无前例的严格。 这一纸政令是否真是一贴治愈顽疾的良方?学校、家长、学生、社会培训机构又是如何反应?9日下午,杭网议事厅“热点热议”特邀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顾问蓝蔚青,杭州师范大学教授、高级心理咨询师周驰以及家长代表彭水明和陈萍,来共同探讨“禁补”话题。 无休止的补课,是盲目跟风害了孩子吗? 上个世纪,在补课还叫“开小灶”的时候,课上内容消化不了的学生会在课后请老师单独义务辅导。曾几何时,补课开始成为中小学生的必经之路。 陈萍的女儿刚上初一,各种形式的补课她都经历过。“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家教,外面上培训班,学校的补课就没有断过。”小姑娘的学习成绩并不差,之所以如此积极地为她安排补课,陈萍坦言是周围环境所迫。“我的孩子有偏科现象,而初中成绩是看总分的,成绩与别人差距太大会对她产生心理压力,因此只能选择补课。”不补课,难以令家长安心。 导致这一切发生的,是用分数说话的教育考核体系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定义。“社会对学校的美誉度评价就是通过升学率来判断,这种畸形的价值取向导致补课风气愈演愈烈。”蓝蔚青如是说。 家长彭水明一语道破:“杭州家长是在盲目跟风,没有家长去考虑孩子该不该补课?该补什么课?我的孩子到底乐不乐意补课等问题。” “禁补令”助长了培训机构的“疯长” 在“禁补令”下发的当天傍晚,陈萍去接女儿回家,发现校门口已经被培训机构的宣传队伍占领了。第二天,她的手机上就收到10余条培训机构发来的短信。因为学校停办补习班后,一大批学生处于无课可补的状态。 不少家长一见学校禁止补课,立刻调转方向寻找培训机构。陈萍也打算让女儿去培训机构插班,却得到这样的回答:“现在名额都满了,插班有困难。” “禁补令”主要约束的是学校,这无疑给社会培训机构创造了一个好机会。这样看来,学生的负担并没有减轻多少。 不过,选择社会培训机构,似乎是家长们的无奈之选。 关于“禁补令”,陈萍与其他家长讨论过:“学校不补课,我听到说反对的家长更多。学校补课毕竟是自己老师在教,对学生很了解。培训机构的老师参差不齐,很多还只是大学生,收费高不说,成效还不明显。我认为惩治乱补课现象不该‘一刀切’,老师应该给成绩跟不上的学生补课。” 点击进入专题:杭州一纸“禁补令”,真能让补课刹车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