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服装品牌喜欢用全英文名称来做门头。类似的“泛国际化”潮流,近年来一直在国内各大商场里盛行,而且每个大型商场的每个服装品牌专柜门头都用洋名,却没有中文。商家就是抓住了消费者盲目崇拜的心理特点,将自己生产的服装品牌披上“洋外衣”促使其身价翻番的。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服装内在的质量问题却无法靠肉眼判断,除非国家检测机构公布结果,否则消费者很难自身发现深层次的质量问题。
作为消费者,需要知道“洋品牌”的真相。目前,带有洋名字的服装品牌大体可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确属进口品牌。这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纯进口品牌,由外国公司在国外注册商标并设计生产,然后整装进口到中国销售。高端服装品牌多属于这类情况,一般来说,其款式设计、产品质量相对较好,价格也较贵。另一种是经国外品牌授权,国内企业按统一规定进行加工生产、销售。
第二类是仅在境外注册的“空壳”品牌。有些企业仅在境外注册了一个商标,产品的生产、设计、销售等均在国内进行,但由于打着“进口”的旗号,身价顿时上涨数倍,已被中央电视台曝光的男装品牌卡尔丹顿即是如此。
第三类是注册、生产均在国内,却起了个洋名。在华丽的洋名背后,隐蔽着对消费者的误导,还获得了巨大的市场销量。
商场服装品牌“泛国际化”混淆消费者视听,为此,建议:
一是广大消费者要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戒掉“崇洋”的虚荣心理,提高自身甄别能力。只有这样,商场才能跟着改变选择标准,杜绝这些假洋牌进入市场。二是坚决杜绝各大商场不以“中文”面目出现的现象,要求洋品牌在原有外文店招牌旁,加上相应的中文译名。三是相关部门对这些“洋品牌”进行产品注册及质量问题等一系列的抽查与检测,做到严查必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