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零零的艮山西路66-5新村
夏天,几个大男人自发爬进高高的水箱清理污垢
陆奶奶家的过滤器
杭州网讯 随着杭城出梅,暴雨积水的症结暂时缓解,不过眼下随着炎夏时节的到来,居民楼水箱水质引发的烦恼日渐显现。
近日,杭州市民唐女士向杭网议事厅反映,艮山西路66-5新村1-5单元楼顶水箱很久没有清洗了,水质情况令人堪忧。
水箱常年无人清洗 居民自发组成“清洗队”
“从我们1998年搬进来,屋顶水箱就没看到过有人来清洗。”家住艮山西路66-5新村4单元501的陆奶奶抱着小孙子,早早地就在门口候着记者,“都十几年了,没见到人管过。”
“自来水放一段时间后,底部有很厚一圈的沉淀物,黄黄的,怎么放心给小孩子喝啊!”陆奶奶边说着边将记者领进自家厨房,记者注意到,水槽边紧挨着自来水龙头的地方,还有一个造型奇异的细金属管。
“这是我们自己买的自来水净化器,已经是第二台了。”陆奶奶无奈地说,“平时洗衣服洗碗直接用自来水,淘米洗菜烧水就用过滤器净化之后的水。”
“我们这里是老房子了,楼层高度决定我们这里装不了一户一表,所以我们也只要求社区给我们定期清理清理水箱,解决下居民最基本的安全饮水问题。”陆奶奶的老伴说。
陆奶奶告诉记者,由于之前一直没人清理水箱,大伙儿只好“自力更生”:“以前,我们都是楼上楼下几户人家凑几个男人出来,自己去顶楼把水箱弄干净的。”
投诉人唐女士的丈夫,就是这支义务清扫军中的一员。
“每次看到爸爸爬上那么高的水箱,两边又没防护栏,心里真当慌。”唐女士的女儿小刘说。
门牌错综复杂 居民楼究竟归谁管
唐女士家隔壁的702,是个出租房,“很多租客因为水质的问题,住两三个月就走了,来来往往很频繁。”小刘说,“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我们这两幢楼,好像就是三不管地带,从来没有看到社区派人来检查过。”
说艮山西路66-5新村是“三不管地带”,倒还真有些形象:孤零零的两幢居民楼,也没有像样的名字,被一圈低矮破旧的农民房包围;更奇特的是,在这些门牌统一以“皋塘四路”打头的农民房中,唯独这两幢居民楼的门牌是“艮山西路”。
在去找唐女士家的路上,记者顺着百度地图的指示,成功找到了艮山西路66-3号,按理来说,唐女士所在的66-5号应该就在隔壁,但66-3号所在超市的店主表示这里并没有66-5号。
“我们这里门牌乱编的,百度地图真是弱爆了。”唐女士说,他们的居民楼甚至不和66-3号在同一条巷子里。最后,根据唐女士的指点,记者才终于在一条破旧街道的巷尾,找到了与周围农民房格格不入的66-5号居民楼。
也许这混乱的门牌编号已经暗示这两幢居民楼无人管理的命运。
根据居民楼门口张贴的安民告示,该新村是皋塘社区的属地,归皋塘社区管理,但刘小姐和陆奶奶所反映的“三不管”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产权归属引发的经费问题 让社区管理很为难
为此,记者采访了江干区彭埠镇皋塘社区党委副书记许智明。
“这是一个老问题了,说起来我们社区也有苦恼之处。”当记者刚报出艮山西路66-5新村的时候,许书记似乎就知道记者想要说的话了。
原来,位于皋塘四路的“艮山西路66-5新村”的房屋产权,属于复兴开发抗险工程指挥部,建设完成后,由于彭埠镇“撤村建居”工程的实施,2002年9月该地块作为属地被划入皋塘社区。
“所以理论上应该由它的产权单位----复兴开发抗险工程指挥部负责,但工程完毕后这个指挥部也不在了,而它作为我们皋塘社区的属地,我们的确有责任进行管理,但毕竟产权不在我们这里,所以我们的管理也有限。”许书记也表示无奈,“所以最大问题还是经费:我们也不能向居民收卫生费和物业费,上级也没有工作经费拨给我们,但给居民服务总归需要人工物料的花费,所以就遗留下这个问题。”
“作为社区,我们也是尽力而为,”许书记告诉记者,对于公共性问题,基本上居民提出来都会有解决,他们还在66-5新村专门配了一个联络员来反映民情,去年的化粪池清污以及增加水压的工作,就得到了顺利解决。
但是,由于社区的经费主要来源于皋塘股份经济合作社,“为居民服务的开支等于说直接从股份分红中拿了。”许书记很头疼,“没有物业卫生费的支持,居民提出定期清理水箱的要求我们也很为难。”
不过,许书记说,一旦居民发现此类问题,可以直接联系楼层联络员,“虽然做到定期清理有点困难,但我们接到居民的清洗要求,还是会过去查看和清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