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度钢镀铜材质制作的避雷针,可抵御13级台风;133只传感器
屋面处理上没有铺设现代的防水层,而是依然选用了传统的做法——把瓦片直接铺设在望板之上,并用瓦钉固定。黄飞燕说,若采用现代防水层,其涂膜必然会被破坏。而且江边潮湿,木板的潮气也很难散出来。
但桐油,作为传统的防潮材料,这次先把它刷在望板上再敷纸筋灰,最后再盖上瓦片,这样就既能阻挡外界的水汽进入,又十分透气,木板也更加不易腐烂。
屋檐翘角连接处是霉烂 “重灾区”
新上任的“勾头”和“滴水”在冷柜中冰过24小时
记不清多少的六和塔摄影作品中,最惊艳的就是那动感的屋檐翘角,这正是江南民居典型的单坡屋面型。但这翘角两侧的凹处,却恰恰是屋面一个重要的汇水处,望板霉烂的“重灾区”。
因此,根据屋面打开后的霉烂情况,施工过程中整体重做了62只屋脊和104只翘角,并且都出自同一位艺法精湛的泥工之手,以保证统一的美感。“我们对屋面靠近屋脊处的坡度也稍作了更改,椽子下面垫了些木块,使屋脊两侧的屋面坡度更为平缓,从而使雨水能够顺畅地往下流,外观也美观许多。”钱江管理处文物科的工作人员说。
为了让雨水迅速地滴至地面,保护檐口下的木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工匠早早就发明了“勾头”和“滴水”——为了便于排水,不但要把瓦头挑伸在外,而且瓦头作成封闭状,这种位于檐口部位的盖瓦称“勾头”;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檐口处的仰瓦,称为“滴水”。六和塔的勾头和滴水还刻有双龙戏珠、蝙蝠等一些祈福图案,表达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次工程中,技术人员对新换的勾头、滴水也有着严格的检查程序。首先是“听音辨形”,每一片勾头、滴水都由专门的工匠用专业工具进行敲击,通过声音的不同来拣选出次品。接着,通过检验的样品会被放存放在低于零下15度的冷柜里24小时,然后查看是否有开裂现象,以保证每一个新的勾头和滴水能够经得住极端天气的考验。
133只传感器实时监控六和塔细微变化
全国古塔应用中尚属首例
这次大修,六和塔塔内还安装了133只文具盒一般大小的传感器。133只传感器绝大多数都安装在六和塔的各个暗层之中,只有1只在九层的明层。
塔的稳定性、塔内潮湿度、裂缝、温度、压力、风速、位移……六和塔关键部件位移0.01毫米,都可以被传感器及时侦测到。“六和塔的 ‘一举一动’,都能通过科学的光纤光栅实时监测全面掌握。”黄飞燕说。
据悉,在六和塔上采用的是当前最先进的光纤光栅实时监测与传统的精密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在古塔保护监测手段上尚属首例。
“所有传感器测得的数据,会传输到在塔侧的主机上。工作人员可以根据数据对塔身安全状况进行评估。”黄飞燕说,“除此之外,特殊气候、特殊状况时,长期的传感器数据可以为制定应急措施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
》》》》》下页内容提示:
“七明六暗”成为全国古塔中的“孤本”
原塔重修后仅有过四次维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