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8米高的防雷塔 可以抵御13级台风考验
如果从远处眺望六和塔,很容易就被塔顶的“屮”字型结构吸引,其实,这个“屮”字是六和塔的避雷系统的一部分,初次安装是在1957年。
此次更换的“屮”形避雷针仍按照原尺寸制作,高为2.38米,新的“屮”字型避雷针定为使用高强度钢镀铜材质制作,为什么用这个材料。
“很牢固、又抗腐蚀,还经受住了13级台风的模拟测验。”黄飞燕介绍。
新闻链接:
“七明六暗”成为全国古塔中的“孤本”
原塔重修后仅有过四次维修
塔内偶数层封闭,奇数层与塔身相连,形成“七明六暗”的格局,使六和塔成为全国古塔中仅有的“孤本”。自从北宋开宝三年(970年)被建在钱塘江畔的月轮山上,六和塔就成了中国古代“楼阁式”塔的典型代表,可惜后来毁于兵火,便屡毁屡修。
而现存的六和塔,是个砖木结构的“混血儿”——砖砌体塔身是南宋时期所建,外部的木结构则在清光绪年间得以重修。
记者了解到,原塔重修后,六和塔曾在1953年、1957年、1970年、1991年分别进行过四次维修——1953年,因砖塔顶层屋面漏水严重进行了建国后的第一次大修。并于1957年在塔顶安装避雷针;1971年,解决了木结构霉烂、白蚁危害等问题,并加设楼梯栏杆,将部分木窗台板改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1991年,是维修规模最大的一次。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专家组根据方案,调整了塔顶屋面坡度,加固了钢结构,更换了一万多张屋瓦,并增设了整体的防雷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