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 把能够集中办理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项目(如供水、供电、供气、电信、数字电视等)均纳入行政服务中心统一办理。尤其是与群众密切相关的、与其他部门有联办关系的、窗口当时即可办结的许可服务事项,和办事流水线必需的环节。对于行政许可办件量少的部门,可联合设立“综合窗口”。
2. 引进中介技术服务机构进入“中心”,不断缩短项目审批时限。虽然建设项目厅内审批时限已最大可能的压缩,但由于厅外中介环节失控,建设项目开工前的整体时间仍然较长。应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涉及建设项目开工前审批的各类中介机构引进大厅设立窗口,为建设单位提供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估、交通影响评估、测绘等技术服务,并建立起公开、公平、规范的中介机构择优评价机制,创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
(二)“中心”受理的各项行政审批事项应逐步实现全部网上审批。各类表格、文书样本放在网上供群众下载,政策法规、办事指南、审批事项办理进度、有关意见建议、投诉处理结果等可公开信息均在网页上公布或可查询。各窗口完善工作流程,及时网上受理、审查、审批、答复,将网上受理等同现场处理,将电子文档等同于纸质文档,提高工作时效。
加强“中心”的网络安全防范。网站安全可通过相关技术手段来实现,电子文档的安全通过安全认证来加以解决,如通过一个专门的安全中介机构,使网上电子文档的出处得以显示,保证网络安全。
(三)1. 要有效克服群众办事“两头跑”等影响行政服务效率的突出问题。凡进“中心”窗口办理的事项均应完全在“中心”运作,后方人员均不承担直接审批职能,以有效避免窗口与单位科室之间的职能交叉。为服务对象提供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服务。
2. 继续加强规范并联审批制,拓宽并联审批的范围,优化并联审批的组织协调运作机制。凡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职能部门协同办理的事项,应逐步实行联审联办,解决好职能部门办事流程交叉设置问题,压缩办事环节,缩短审批时限,以充分发挥“中心”集中办理的优势。
(四)1. 完善“中心”的管理体制。窗口人员受原职能部门和“中心”双重管理并应该以政务中心为主,对其进出、考核、奖惩等要有明确的规定。政府应该向中心管理机构授予工作评价权和干部任用推荐权,“中心”对窗口人员的工作评价应计入其年度国家公务员考核评比中;在干部选拔任用上也应听取“中心”管理机构的意见。
2. 对窗口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以做好微笑服务和高效服务为标准。态度好是立业之本,办成事是固本之基,考核加大业务实绩的比值,激励全体工作人员快办事、办成事、办好事。 邀请少数素质好的服务对象为社会监督员,评价部门、窗口工作人员的服务,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向政府建言献策;
3. 适当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特殊岗位津贴,与窗口人员的考勤和服务质量挂钩,增强中心对窗口人员的凝聚力,加大对窗口人员的管理力度。“中心”工作时间长、强度大,以往的考核对缺勤执行的是一刀切的方式,在考勤办法中应体现更多人性化方面,对临时去医院看病、回单位开会、办理公务半天以内的,不按缺勤处理。
4. 建立窗口单位后备干部入驻“中心”挂职服务制度,将后备干部推向行政服务的前台,进一步提高窗口工作人员的素质;
5. 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向文化管理转移,以“中心”文化建设为载体,积极摸索以人为本的管理新方法,提高“中心”管理水平。
行政服务中心的总体功能定位应当是:
一是提供综合服务。探索新的服务项目,拓展新的服务功能。如在中心设立中介机构窗口,为申请人提供诸如项目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估、交通影响评估、测绘等技术服务,创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
二是加强综合协调。负责在申请人与“中心”窗口之间出现分歧时的协调;涉及两个以上职能部门行政审批的前后审批工作之间的协调;对重大事项联合踏勘的组织协调工作。
三是完善网上审批。逐步完善“网上收件、限时办结、在线监督”的网络化审批模式。
四是推进审批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拓宽并联审批的范围。
五是健全考核监督。“中心”需要对进驻中心的部门、人员、以及窗口是否实行ab角、办理时限、一次性告知等业务进行考核。受理投诉。接收核实后,反映或处理申请人对“中心”窗口工作人员的举报投诉。(2009-11-29 00:39: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