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柏油马路、水泥地坪和预制地砖块等不透水地面的面积不断扩展,替代了具渗透水特性的农田、泥地,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量也相应增加。雨水资源通过渗透等方式能充分利用,体现以涵养地下水、调节城市生态环境、缓解水资源短缺等价值。但现实是由于建筑设计的简单敷衍和考虑滞后,雨水形成的地面径流往往造成雨水渗透设施的堵塞,造成道路、居民区积水,交通中断,城市功能受到影响。法国作家雨果在150年前就说,城市的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城市建设排水设计有必要将人类的智慧结晶、文明成果为我所用。
为此,我建议:
一、城市排水标准能力需要重新设计
在讲速度、树政绩,扩大城市范围的时候,首先要考虑城市的排水系统。看看法国100多年前的下水道,比比明代设计建造的集雨排水涵洞,就会发现我们的不足。例如,加速度前进的大武汉并未对“城市良心”的地下排水设施同等重视。资料显示,武汉市近两年用于水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资不及城市建设总投资的10%。2012年“两会”,台盟武汉市委直言不讳,城市内涝主要原因在于地下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与城市发展不配套,“重地上、轻地下”,建国前铺设并沿用至今的排水管网几乎没有进行过系统翻修。应该重新设计确立城市的排水标准,重修排水系统,已迫在眉睫。
二、城市化推进要把生态保护与居民区建设放在首位并结合
人的生存与发展必须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近20年来耳闻目睹有大量的国人移居海外,其主动选择“背井离乡”的原因之一,就是看中了移居地的良好生态。大自然赐予的雨水资源化利用是生态化城市建设的客观要求,能有效解决暴雨期城市、居民区的雨(水)洪(灾)问题,并节约用水,这对建设生态型城市、生态型小区具有重要意义。水是生命之源,要化害(暴雨)为宝(水资源)。欧美、日本、印度等国都已开始将屋顶、平台雨水收集起来,用于非饮用的生活用水,这些都值得借鉴和引起重视。
三、保护河道,保护江河湖泊的蓄水调节功能
城市、乡村的河道数千年流淌,那是我们祖先在这里生存繁衍用智慧构建、用血汗挖掘、留给子孙后代的生活、生命资源。由于自来水的普及,由于江河湖泊的被污染,在现代人眼中它们已失去了价值。其实不然,它们首先具有蓄水、调节功能。湖北号称千湖之省,近30年来多少湖泊池塘消失了,故有武汉大学门前淹没的报应;在我国的城市建设中,原先多少条清澈的河道被垃圾、泥石侵占、填平,用来修筑道路,建起高楼。不敬重大自然,大自然是要对人报复的,这已成为老百姓的共识。在某些方面,现代人的智慧水平和对大自然的挚爱、敬畏,恐怕不及自己的祖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