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公平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根本保障。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贫富差距拉大,造成城乡基础教育存在显著差别,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主要原因为:
1.教育体制僵化。我国城乡基础教育实行政府统一领导、统一计划。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与乡村的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观,以及政府对农村学校没有较优惠的倾斜政策,造成城乡之间的教育发展严重失衡。
2. 财政投入不足。我国义务教育经费主要靠地方解决,中央、省级、市级财政对县市区教育经费的调控力度不大,虽然制定了相应的拨付标准,但基本上还是由各地方自行决定。由于有的地方县市区财力匮乏或对教育投入力度不同,使得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形成较大差异。
3.师资流失严重。由于大部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恶劣、教师待遇差、工资低,许多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没有了优秀的教师,农村家庭环境稍好的学生想方设法、舍近求远到城区上学,家庭条件差的学生只能在越来越差的学校里滋生仇富、仇官的种子,农村学校的发展更加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深入推进,如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均衡发展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此我们应该强化基础教育公共物品的地位,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并对农村义务教育进行重点倾斜,同时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转变观念,提升教学管理水平,推进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建议:
1.创新教育制度。要营造一个全社会都关心、支持农村教育的氛围,把农村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投资主体,通过政策调整和制度创新来减少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如健全教师管理机制,推进教师支农、轮岗、交流或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制度,以此作为教师、学校的评优条件,使优秀的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和共享。
2.设立“农村教育扶贫专项基金”。建议中央、省级、市级财政设立“教育扶贫专项基金”, 统筹规划教育财政分配,每年支持几个乡镇彻底解决这些地方教育发展硬件和教师待遇问题,为其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3.完善农村教师激励政策。改善农村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放宽评聘职称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针对农村学校举办的优秀活动设立专项基金予以鼓励。加大农村学校师生比例,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通过城乡学校间的互动机制,共同参与信息互递、教研观摩、师生活动。同时加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树立其文化个性和特色。通过相对集中的教育投资,提高农村学校的建设标准,改善学校的师资结构,增强学校的师资力量,提高整体办学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