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问题是重要的民生问题,直接关系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近几年来,我市保障性住房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还有部分城镇困难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不足10平方米,住房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商品住房价格上涨过快,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进一步做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工作,是履行政府职能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促进房地产场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因此,建议切实抓好保障性住房建设与管理,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
1.切实将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进一步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多渠道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2.要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尽快增加一批廉租住房房源,市财政要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纳入年度预算支出安排,住房公积金增值净收益要用于廉租住房建设,土地出让净收益用于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比例不得低于10%,对困难地区给予补助支持。对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一律免收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建设用地继续实行行政划拨的政策,在年度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单列用地指标。
3.多措并举保证保障性住房供应。通过加快办理审批手续,坚决履行合同规定,缩短土地开发周期,严格落实闲置土地处置规定等具体措施,保证保障性住房的有效供应。确保供应出去的土地能够及时开发建设,形成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改安置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的有效供应。对于闲置土地,对超出合同约定开发时间的,要限期动工、竣工,要根据超出时间分别予以罚款或无偿收回。收回的闲置土地,要优先安排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改安置住房等。此外,要继续停止别墅类房地产开发项目的土地供应,严格限制低密度、大套型住房土地供应,防止此类用地挤占政策性住房用地。
4.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方式供应。禁止以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棚改安置住房为名,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后,又将土地挪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对没有完成廉租住房等用地年度供地计划的,第四季度不得再向其他商品房开发供地。
5.要积极落实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一是将土地出让净收益不低于10%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二是年度财政预算安排保障性住房保障资金。三是提取管理费用后的住房公积金增值收益余额。四是政府的廉租住房租金收入。五是社会捐赠及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各级财政也要加大支持力度,每年都应安排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开工建设,滚动发展。
6.优先安排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搞好规划设计。政府应在有效调控土地供应的同时,采取定向拍卖等方式,留有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备用土地。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应当在土地供应计划中优先安排,并在申报年度用地指标时单独列出,采取划拨方式,保证供应。特别是城新区开发和老城区改造的过程中,适当留有一定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用地,不能把保障性住房都建在城郊区,形成新的“贫民窟”。其规划布局应当考虑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居住和就业的便利,并采取配套建设与相对集中建设相结合的方式,主要在经济适用住房、普通商品住房项目中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单套建筑面积规定控制在50平方米以内,并根据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居住需要,合理确定套型结构。
7.建议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成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做好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经营、管理,解决好“建”与“管”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机构像其他公益性事业单位一样,担负起政府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职责。保障性住房的“建”与“管”两个不同的领域实现“一体化”,一方面可减少因“信息不对称”、相互扯皮造成的低效率和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管理制度完善的前提下,比场化运作模式更容易防止腐败。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公司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优势,实现总量控制、户型设计、材料节约、环境保护等“一条龙”运作。这样不仅可以保证保障性住房建设与其社会功能的一致性,避免某些运行环节乃至指导思想的偏离,还可有效整合资源,大大提高办事效率和效益。
8.建立严格规范的保障性住房审核制度,确保公开公正。制定科学人性化的《廉租住房申请细则》。严格控制廉租住房的租金,根据廉租住房房源多少和最低收入家庭的收入状况,确定合理的分档租金,一般控制在家庭收入的5%-15%之间。要合理制定廉租户补贴标准,实行“阳光”政策,否则如果补贴标准过低,会使特困户仍无能力支付租金,从而减少受惠面,致使本应住上廉租住房的人无机会享受这项重要的福利。要按家庭人口区别对待的标准,申请廉租住房的家庭按1到5人制定不同的财产和收入标准,体现保障性住房的宗旨,从而真正解决贫困家庭的住房难问题。对住房困难家庭申请廉租房的程序作出更加明确和细致的规定,增加公示环节,从根源上严堵钻空投机、欺诈骗取保障性住房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廉租住房申请标准要每年更新。以此类推,制定科学人性化的《经济适用住房申请细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