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黄炎培先生早年说过,职业教育是最大一块的平民教育,而且职业教育是为人人的,是关注人人的。某种意义上讲职业教育的规模甚至于比基础教育的规模还大。可能乍一讲我们不好理解,但是他讲了一个问题,实际上为了就业,人一辈子可能要接受几次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的话正符合了这次会议精神。
目前,我国己形成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四大类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教育培训所构成的相对完整的教育体系,这一体系为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熟练劳动者和各类专门人才,然而它在结构功能上还远远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础教育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走上素质教育的轨道,高考指挥棒仍然引导着广大考生走升学这唯一的"独木桥",其他成才途径被视为落榜后的无奈选择。
二是高等教育类型单一,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为目标的高等职业教育,长期被看作低层次的高等教育,未能受到应用的重视,发展十分缓慢。
三是职业教育20年来数量有了较大发展,但在结构功能上还不完善,由于被看作单一的就业教育,其毕业生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合理愿望往往难以得到满足。
四是各类教育都实行选拔性入学考试,并且均以学科理论为主要内容,这种淘汰式考试拒绝了大量学生和家长的教育需求,因此也就阻碍了教育,尤其是高中及以上教育的发展。
五是各类教育之间缺乏衔接通道和方法,严格的招生和入学年龄限制、单一的学制,不利于受教育者多样化和多次性的选择。
我国现有教育体系在管理上的弊端是各个类别的教育彼此间自成一体,相对封闭,相互间的沟通衔接缺乏制度的依据和得力的措施,造成了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各类培训虽然彼此内部结构完善,但相互间融合与交叉严重不足,横向沟通衔接渠道不畅的局面。受教育者一旦进入一个封闭的系统,就很难有所超越。
目前教育的教育体系导致出现四大问题:
一是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
二是人才选拔制度单一,以一次考试的分数作为唯一标准的现行高考制度是诸多教育问题的祸首。长期以来,巨大的升学竞争压力使许多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集中于学科知识传授和高考应试训练,学生正常的需求受到压抑,个性特长难以发挥,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更被简化为提高升学率。
三是人才的评价存在片面性,重学历教育而轻非学历教育、重学校教育轻岗位培训、重升学教育轻职业教育。
四是人才成长体系非终身学习体系。沉重的学习重压,损害了学生健康,挤占了个性成长与特色发展的空间,而成年后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反而欠缺,却没有机会充实,无法满足成年后谋生及终身发展的需要。人生教育与工作的两段式设计,使得少年时代连续学习和成年后连续工作的时段都太长,降低了学习和工作的效率及质量,割裂了二者之间相调节互补的紧密关系。
目前,我国教育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正在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接受优质教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期盼。
为此,建议:
(一)继续加大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教育之本。
(二)重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人才任用机制。一是转变人才观念。人才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社会对人才也有不同的需求。二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并按不同的人才需求和要求,设立不同的人才评价和任用体制,不唯学历而重学力,以职业能力考证替代文凭,并设立政策,对各行各业的杰出人才进行科学的评定及奖励,以更好地培养造就各类高素质人才。
(三)改变人才选拔机制,提供人才多条成长通道:一是改变当今以高考为主的单一人才选拔机制,在保留并优化高考选拔方法的同时,构建多种形式的人才选拔机制,尤其对于偏才、特长生,应建立一套特别的录用和培养方式;二是各高校允许招收旁听生,充分利用现有高校教育资源,为非高考生、就业的职工,提供再教育的渠道,以学力教育替代纯学历教育,提供公民多条成才通道。
(四)以学分制为基础,构建公民终身学习机制。改革学籍管理制度,实行弹性学年学分制或完全学分制,推行“教育账号制”或“学分银行制”,使求学者从容求学、工学两便,增加其接受教育的自主性,从根本上消除上学矛盾,方便求学者终身学习。借鉴国外的“学分银行”机制。例如,在韩国,各种教育形式是相通的,每一个人,只要想学习,哪怕学习一天,都是一种积累,积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去兑换学分。通过学分积累到一定程度可以兑换学历或证书。英国、法国等也有这样的机制。
(五)打破各类教育封闭体系,完善人才成长立交桥:打破各类教育间的藩篱,在普教与职教、高教与职教等各类教育形式之间架设“立交桥”,建立纵向衔接、横向沟通的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为各种人才的职业成长创造机会。
(杭州市政协副秘书长、民进杭州市委会副主委(巡视员)张爱莲;省人大代表、民进杭州市委会副主委、杭州市教育局副局长肖锋;省人大代表、杭州市上城区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王莺;民进会员、杭州中信网络通讯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永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