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2013年底大约有2.69亿青壮年农民进城务工,与此同时农村“三留守”问题变得相当严重——留守儿童(6100万以上)出现家庭教育父爱缺失问题、留守妇女(约4700万)感觉工作生活压力骤增、留守老人(约5000万)感到“老无所依”。
因为,种田仍然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体力活,留守老人或妇女根本无力承受这种劳动强度,再加上带孩子等事务占据很大的精力,在力不从心的情况下一些田地出现了荒芜现象,长此下去将不利于农村的发展。
只有年轻人回归农村,农村才大有希望,为了让村里多点年轻人,让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就要制定相关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多方面扶持有志向、有文化、愿回农村发展的创业青年发展现代农业,稳定农业、农村、农民发展,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从而减少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让陷入沉寂的农村重新恢复生机和活力,从根源上消除“三留守”现象,并分化城市人口及就业压力,以推动“城乡一体化”均衡发展。
为此,可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土地流转长期稳定 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在加快扶持和培育成熟的土地流转市场的同时,健全土地流转服务机制,加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减少农民的后顾之忧,最终推进农村土地的长期稳定流转。做到既保障农户土地不“被流转”,也有利于经营户开设家庭农场,进行规模化种植,签订土地长期流转合同(最短10年,还可以20年、30年等),克服土地续租难题,让人放心地种植果树等长期作物。
二、宣传农业创业观念 转变农业“土”的观念,大力宣传在食品安全和需求升级是农业发展机遇的前提下,投资农业大有前途和钱途,让青年回乡创业成为可能,激励年轻人回到“希望的田野上”。
三、树立共同富裕典型 在开设的家庭农场有产出后,农场主有收益,农民也能获利,加强宣传共同富裕的典型,就能鼓励农民回乡,因为谁都愿意在家门口就能领到高工资。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要发展家庭农场,就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关键的是“修水泥路到田头”、“滴灌设施接地头”。因为农村的路很多是泥路,如果水泥路能直通田头,所种的水果、蔬菜、粮食等就能直接运送,既降低损耗又能保鲜,可以在出售时增加附加值。有水泥路到达田头还能使有车的年轻人平时生活在中心镇或中心村,提高居住环境质量,白天上班时到田地工作,这样就能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开设家庭农场。而在农场附近建设小农水项目,就能使微喷灌和滴灌设施覆盖整个农场,解决旱季农村缺水灌溉的重大问题。
五、开展技术指导结对 对家庭农场主提供技术指导,签订县农业科学研究所专家、乡镇农业技术员与家庭农场结对合同,由专家对家庭农场进行水肥管理、修剪枝丫、覆膜保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指导,也可允许专家“技术入股”, 成为家庭农场的“股东”,提高专家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与实效性。
六、提供多种资金支持 加快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有效改善农村投融资环境,缩小城乡金融服务差距,提供多种资金支持开设家庭农场的年轻人。因为年轻人经济底子薄而农业早期投入几十万是常事,产出回报却缓慢,因此可设立创业补贴;进行家庭农场信用评定,建立免担保的贷款授信;以大棚、种苗等做抵押进行贷款等多种途径进行资金支持。
七、进行免费技术培训 因现代化农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职工,应由政府出资加强对农民的免费培训,具体可由各地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进行专项培训或直接由家庭农场的结对专家进行培训,以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让更多年轻人愿意从事农业生产工作。
八、建立网上推销平台 大多数农村配备了村官,他们也能在农作物销售时开展网上推销平台,但此推荐销售带有一定的义务性质,加上在线交流时也没有定价决定权,因此效果不是很理想。应以乡镇为单位统一开设青年家庭农场主网上推销平台,通过微博文字及图片实时播报作物生长及收成信息,使采购者及时浏览咨询,确定为绿色安全食品,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产品销售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