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0月13日:假日西湖“喊”挤 客流能否错峰?
hwyst.hangzhou.com.cn  2011年10月14日 12:38:05 星期五

本期话题:假日西湖“喊”挤 客流能否错峰?

主持人张平: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今年国庆黄金周,应该说是杭州西湖申遗成功之后的第一个黄金周。有不少游客慕名来领略咱们这个世界遗产,西湖的美。今年的黄金周来了非常多的外地朋友来游览观光。这个黄金周之后,我们也做了一个比较小的调查,想看看这些游客对咱们西湖的一些反映。应该说大部分游客对我们这个风光当然是赞叹不已,但是我们又听到了一些另外的声音,还是颇有安慰的。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在这个节目开始之前,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嘉宾。

主持人张平:我刚才说了今年这个黄金周,应该是咱们杭州西湖申遗成功之后的第一个黄金周。我们也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查,在网上面。很多人说确实是西湖太美了,这样的声音是不绝于耳。但是也有另外一些声音,我们来看一下,是这样的,他说:“风景确实美,交通特别差,节假日千万别去”。这是一个网友写的这么一段话,他说:“这次国庆去的西湖,西湖边上是人山人海,走路都困难,人群穿梭在车流、自行车流很拥挤,还有电平车都拥挤在一起。所以来说的话,就是劝大家节假日千万不要去西湖”,这是一位网友的一个评论。另外在旅评网上,一个叫小偷乖乖的说:他说国庆去的简直就是自虐,到处都是人,到处要排队,而且是严重堵车。风景再好也不觉得美。我不知道各位你们听了这些,听了之后你们是什么感受

叶峰(新闻评论员):其实我觉得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说对这几天当中杭州的拥堵状况,我觉得应该是一个普遍观感。确实是这样的,甚至我觉得今年,似乎杭州西湖边上的游客比往年可能还要少一点,我不知道有没有这个统计数据。往年北山路是非常拥堵的,整个就是一个停车场似的感觉。今年好象相对通畅一点,在一些重要景区确实人都很多。我真的很赞成刚才一些网友所说的节假日别来西湖。

主持人张平:这次关于黄金周人爆满的问题,不仅只是咱们杭州西湖,全国性的一些著名景点都出现这么一个问题。今年特别突出,我们来看一段片子,我们看看整个的情况是怎么样的: 2011年国庆黄金周,全国有超3亿人次出游,创下历史新高。给各大景区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人流压力,经典景区纷纷喊堵。比如北京故宫,假期里只见令人惊叹的拥挤人潮。故宫游客:我们进去就是看人了,不是看故宫了。

而在沈阳故宫、江西井冈山、西安兵马俑、四川九寨沟等景区,境况基本相似。十一七天游客量每天都是大幅超过最佳接待量,在南京中山陵游客数量甚至超过了最佳接待量的10倍。而在我们杭州的西湖边,十一长假天天都是人头窜动,在一公园等待在这块刻有杭州西湖字样的大石头前留影的游客早早的就排起了队。西湖游客:差不多等了10几分钟。因为觉得来这里,应该找一个比较有纪念意义的地方留一个影。杭州市民:人多得不得了很多的,停车什么都麻烦。

节假日游客爆棚直接影响了旅游的品质,来自义乌的王先生说:长假期间他曾专程来过西湖,不过失望而归。王先生(游客):那几天西湖边人挤人的感觉,太热闹了,直接就回去了。

这两天天气不错,西湖边人也少了许多。王先生又特地来西湖边走了一圈。王先生(游客):感觉挺舒服的,空气也好、人也少。

选择错峰来看西湖的不只王先生,北京来的刘先生夫妇刻意选择在长假过后来杭州。刘先生夫妇(游客):我们特意挑着人少的时候来的,因为人少。要人多的时候,到哪都人挤人什么也看不到,照个相什么的都不方便。

不过业内人士指出:尤其休假制度等原因,选择非节假日游览西湖的游客毕竟还是少数。如何应对旅游高峰时期巨大的客流是西湖景区面临的一个现实挑战。主持人张平:这是整个全国的情况,不只咱们西湖,人挤人你看故宫那天。

叶峰:3亿你就想想看,是四分之一了。

王其煌(杭州文史专家):刚才提出一个问题是——游客游兴没有了,另外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对文物的破坏。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咱们赵处长:这一段国庆期间,据说咱们今年的旅游人数比往年还下降了。

赵弘中(杭州市旅委规划发展处处长):应该这样讲咱们杭州政府和媒体还是未雨绸缪的。应该讲这个七天,我们整个杭州地区共接待了1490万人次,比往年增长15.9%。西湖通过我们的疏导,我们之前做过几期节目,

主持人张平:对我们做过几期节目。

赵弘中:市民上山下乡,游客是进城项目。我们进行了疏导以后,西湖景区的人流量比去年略有下降,下降了6%左右。这个一增一减反映出杭州的旅游逐步——旅游接待,游客的心理也逐步承受起来。

主持人张平:这个6%的递减的数字是指针对外地游客,还是本地的游客不参与了?

赵弘中:应该是这样的,一增一减里面,因为西湖是在我们城市的旁边,我们经过疏导之后是这样的:就是靠城市这面的景区,湖滨这面的景区游客是增加的。深入到西湖里面,像花港观鱼、曲院风荷这些原来比较核心的这些景点这些人次略有下降。

主持人张平:是这么一个情况啊。

鲍挺华(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风景局副局长):今年整体来看,本地游客跟以往比是有所下降一点,外地游客有所增加。

主持人张平:其实这样的话,我们去西湖边的一种感受,包括我们从些媒体的报道,包括这些游客最后的一些评论来看,其实西湖边还是人满为患。长期以往这样下去的话,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

赵弘中:应该这样讲,我们刚才看到那些镜头都是在断桥上、在湖滨景区。因为这些景区,其实是跟我们城市是交融在一起的。那么我们杭州还有很多景区像我们今年龙井寺、像九溪、像云溪这些景点,这些景点今年人次是上升的。但是在上升过程中也没有那么拥挤、那么拥堵,所以西湖景区的游客应当讲是时段性的、结构性的人拥堵。不能说看到数字上那么多,因为这个景区本身是在城市里面。解放路上人也很多,延安路上人也很多 。

叶峰:这不一样,赵处这个观点我有一点建议。因为我知道九溪,我知道龙井,这是我杭州本地人。外地人对杭州的了解是什么,就是断桥、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锋塔、六和塔就是这些东西。我当然知道应该去开发一些新的旅游产品、新的旅游景点,但是你不能要求所有的外地人来说——我西湖最经典的,看刚才那张照片,我在那边拍一个照片要等十多分钟,我这个照片不照,我去跑到一个龙井那种山乡野村那个地方我去照一张相,这是我在西湖。这个不会,它的旅游观感是我要到这个地方去。没有经典代表作出来的时候,他还是心理会有感想。

鲍挺华:实际上是一个旅游方式的问题,跟旅游方式有关系。现在我们旅游,大部分还是停留在观光旅游。七天的黄金周旅游也只能提供一种观光游的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下一步肯定是自驾游、休闲游,方式肯定多了。包括景区内的一些交通拥堵什么问题,实际上跟自驾游都是相关的。

主持人张平:我问一下陈波,从旅行社这个方面信息来看,今年进入咱们西湖景区的基本上就是外地游客,整个情况是怎么样的?

陈波(省中旅国内旅游中心地接部经理):应该这样说,今年十一长期间的外地游客进入我们杭州的比重是远远超过了去年。因为去年上海有世博,产生了一个很大的分流到上海。今年世博结束以后,再加杭州现在举行休闲博览会——休博会,导致今年进入杭州的游客超去年35%以上。

主持人张平:从旅行社这个口子来看?

陈波:是超过了35%。但是作为一个外地游客,他到了杭州的首选旅游目的地西湖,他没有其他概念。而且西湖又面临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免票。西湖是免费的,哪怕做西湖的游船,它的门票价格都是远远低于周边任何景点的门票。这就是很多游客到了杭州,西湖作为必到的一个景点。所以很多游客会集中在苏堤这一带,源于西湖游船的码头地理位置必须在这几个点上上船下船游览。这是一个集中点。

主持人张平:好,我想问一下孔万峰:通过咱们交警秩序处的情况来看,在国庆黄金周这段时间里面,这样的一种状态,通过你们这个角度来看的话是怎么一个情况?

孔万峰(杭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道路秩序处处长):我们拥有西湖是一件美丽幸福的事情,但是作为交警从2000年以后,每到节假日天天在想、年年放在心上。一个长假下来,全体交警、协辅警、民警打一场战争一样。景区的流量,刚才叶老师也在说,每年在增,明年还要增长,这是必然的趋势。我们的交通组织手段也在增长,我们2000年开始,我们交警在交通组织措施上,每年在不断的升级。

主持人张平:这个我们看得见。

孔万峰:我们一直升级到现在为止,已经实施了14个点的单双号卡口以及南线的单循环、北线的单循环。我们2002年的时候,最早是采取三个点的单双号单行,就是北线;后来再产生到外围的整个一圈,就是沿着西湖;最后再不行,前年开始搞南线单循环;去年北线也不行,搞北线的单循环。现在今年的秋季旅游,我们在9月15日开始起,已经组织了14个卡点、南北线单循环这样一个组织措施。为什么要组织不是我们想的,刚才网友也在讲,我们也希望能够有便利的交通、舒适的旅游环境,给我们每一个热爱西湖的人们。但是我们的容量就这么一点,我们只有采取一定的限制手段来保证景区的必要最基础的交通环境,也就是说能够走得动!

主持人张平:就行了,能走得动。

孔万峰:能走得动!那么在国庆黄金周时间,当时我到那些地方也去看了一下。我发现也确实,基本上在那些地方走动的车辆都是外地牌照,我们杭州本地的牌照非常少。

主持人张平:就这样也是非常多的车子是吗?你们也没有大概一个数字?比如说在那个高峰时候大概有多少辆车在那一带在运行。

孔万峰:现在饱和度的问题没办法去统计它,因为现在的问题是横向干扰远远大于它的道路包括堵。

主持人张平:什么叫横向干扰?

孔万峰:横向干扰就是说车人混杂在一起。

叶峰:你在南山路上看一下,杨公堤、苏堤近似于南山路的交叉路口。因为南山路这条路是很多车辆必须由南,现在单行线都是由东向西走。但是从太子湾公园穿过南山路进入到花港观鱼、进入到苏堤、进入到杨公堤,那个人流是没有办法的,它更多的车辆拥堵。实际上人过路的时候被堵,这个点上有很多的因素存在:第一这里有南北两个大的停车场,都是两个大小停车场。所有的苏堤来的车子,都要停在这个停车场这是第一;第二刚才主持人说的有一个码头,大量交通的限量非常大,限量大了以后还要横穿就导致了交通拥堵的矛盾。

孔万峰:景区交通的特点是什么?我们的景区交通特点,从交通组织的角度来说,它叫做城市的第三象限。也就是说我们以综合高架和环北路为中轴线,它在第三象限,在我们这个城市里面。所以这个景区的交通,它除了旅游交通以外,它还大量的承担着城市交通、过境交通和生活生产性交通。什么叫生活生产性?我们还有这么多农居点,我们的农居点在里面。

叶峰:所以他刚才在讲……

孔万峰:还有我们里面有这么多宾馆饭店,我没办法简单的用旅游交通来做组织。

王其煌:我认为可能现在不单单是这个问题。现在西湖交通的解决,可能不是在景区内,要从整个外部来看。

孔万峰:如果说按照杭州政府对城市的布局,实际上我们要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从政府的层面。对景区交通的组织,从90年代到现在是没有停过的。实际上如果这些手段不上去,景区交通已经是这样了,已经瘫痪了。我归纳了就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建设了高架综合高架,解决了南三路的过紧交通问题;第二是解决了灵隐寺在进出在灵隐路,通过打造灵隐隧道把西口打通,这是在2000年左右的时候;然后后面又走了第三步,就是把西面的交通解决,把灵西隧道打通,然后结合913隧道、包括九里松下山隧道,这些打通形成了第三象限的东南西北四个口子全通,这是第三个。第四个我们又解决了湖滨隧道,解决了我们西湖门庭未来。我们在接下去市委市政府规划部门,已经在研究支子隧道。支子隧道的解决实际上是跟综合高架,是在取代的第三象限的两异交通都通过东西向的、南北向的交通来跨越。那我们过紧性交通先从旅游交通中剥离,未来还要剥离,就是生产生活性的交通,同时再要剥离就是旅游交通当中的换乘。就这个阶段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做的。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王老师,一般来说世界遗产组织它对遗产是有要求的。比如说对遗产的这些人流量它有要求吗?

王其煌:有,但是人流量,在今天来说西湖还没到限流的时候。西湖的容量是够的,只不过是分流的问题。这个接下去要我讲,可能要讲的很多,有好多措施。但现在问题在哪里西湖?分流大家都知道,很是知道。我们现在西湖有些景点太集中了,问题是在你进去,要进西湖也不容易,进到西湖分流也不容易。因为我们在口子进去以后分流,我们说到哪里去,是这么便当的吗?所以现在还是集中在断桥、灵隐、西溪。像这样的问题分流不了。

主持人张平:好,应该说这几年,咱们西湖风景区的开发一直在做。我们知道有很多新的景点开发出来,什么新西湖十景、西湖的新十景啊、三评十景。但实际上在今年来看的话,确实如王老师所说的,我们整个分布是不匀的。那么这个分布不匀,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样能够使它匀起来?所以我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进段广告,广告之后就这个话题,咱们再来议议。

主持人张平: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话题。其实刚才在广告时间里头,我们在场嘉宾仍然是讨论的非常热烈。对于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刚才说了,在我们杭州这几年不断打造非常多的景点,吸引很多游客来观光再旅游。我们都知道了比如说有新西湖的十景、有西湖的新十景、三评十景。陈波你们旅游社新的景点有没有配置?

陈波:因为我们主要承接的是全国各地来我们华东地区游览这么一个功能,我们这个部门是起到这么一个功能。作为我们来说,除了西湖以外,我们所有的新景点我们都在往外推,包括运河,包括现在的白马湖、湘湖、西溪等等,都在往全国各地在进行宣传,这些东西我们一直在做。但是面临着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湖的知名度实在太高了,就是变成了西湖作为一个主点而配其他两到三个景点来进行游览。

主持人张平:基本上是这么一个情况。所以说就出现这么一个现状,就是说那些著名的景点特别不好买。

鲍挺华:我们今年提出一个分流,分流其实包含几方面内容:一是我在景区范围之内游客进行分流,比方现在这次高丽寺搞了一个白荷花展,我们以这个作为一个吸引的一个由头,来把高丽寺推广出来。这样对杭州市景区的游客进行一个很好分布;分量第二项实际上就是扩拢,现在包括这几年江西建设这么多景点,实际上也是对西湖的这个景区的游客的增长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否则没有扩拢的话,也不可能满园的游客的增加。应该说杭州市委市政府这项工作也在做,包括现在南宋皇城遗址、运河等等,坊街这些景点;第三个还有一个分流就是时间上要分流,现在由于整个体制的限制,就是国庆黄金周,无论从道路运输还是我们小范围的交通问题,以及景点游客的问题都呈现了井喷。但是作为景观来说,它不可能无限制把道路拓宽,无限制把停车场扩大,这样对我本身景观的景致是有破坏的。这样可能是我们认为要进行分流。

主持人张平:他们有人建议说,就是说我们的旅游产品的设置。比如说西湖作为这么一个著名的景点,全国人们到这里想看看,这种心情都可以理解。而且到杭州我一定要看西湖,这肯定是必须的。但如何怎么样把西湖这些人流,通过我们的手段能不能使它错开来,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有早上的早西湖、夜西湖。

陈波:我们曾经采取,包括我们推出夜游让游客晚上去游览西湖,曾经我们也推出过那种类似于环保不用车,我们租赁自行车,能够采取一种好的交通。或者说我们可以,曾经推出过远眺西湖,我不去西湖边上,我去万松书院,或者说我去雷锋塔上去,我去俯览整个西湖。但是最终推下来的效果并不是那么明显。主要是杭州西湖不是一个普通的旅游景点,我去一次我可能不会想去第二次。而是重复的想去西湖,重复的想去西湖!很多人跟我们导游说:“十年前二十年前,我还没有结婚,没有小孩,单身的时候 ,谈恋爱的时候我来过西湖。但过的十年,我还是想要去看西湖的”。它有一种情结在里面。

主持人张平:而且它必须要跟西湖做一个最近距离的接触。

陈波:对,做最近距离的接触。现在只能解决的是什么,让客人游船去坐环湖游一圈西湖。但其实这是最简单的游西湖,只有40分钟时间。我有朋友全国各地的客户来杭州,我就跟他们说不要坐游船。你到了杭州西湖,你就应该花半天时间,找个地方去坐坐,感受一下,这才是真正能够体会。而且杭州的风景,它和其他也不一样。比如说和故宫它是死的,就算去看过,你看一遍如果很仔细,第二次没什么。西安的兵马俑也是这样。

孔万峰:我这次长假的时候,有几个朋友到外面去,非常关心其他景点的旅游交通。这次你们中旅组织的到黄山去我就去问他了,因为全部在杭州大厦集中出行。我专门去看那个点,其中它有一点就是实施了一些错峰。比如说这个晚上到山顶,从上到下来,下面的人从下到山,它两股流在穿动。而我们西湖因为没有门票、没有组织,每一个旅行团都不知道。

叶峰:没有进出口!

陈波:就是哪儿方便哪儿进!

孔万峰:在未来当中实际上我们要在打造品牌过程中,要有实际的相应的一些线,线路一是什, 线路二是什么。现在比如说我是一个外地人,我要到西湖来,我都不知道就刚才叶老师说的。我要老十景我去过西湖了,可能我小年轻过来我就要参与进来,我可能要到运河来这些等等,就类似于这种。我觉得我们要多推出去引导人们,这个引导为我们后期的交通组织就是让他去错。我这条线路,我是跟这条线路过来,我让它跟空间和时间上的分离交错来解决。当然我觉得不是说我们来限制人,我们就是让大家来感觉,人非常多但是很有趣。而且我一人在欣赏,边上很少有干扰。我觉得我们要达到这个目的。

鲍挺华:我觉得孔处长说的这一点恰恰就是可能我们目前真的要调整思路,赵处长作为旅委来说的话,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说我要实行错峰旅游,首先它受到交通限制。像旅游社过来,比方说上船,上船之后大巴车必然去苏堤等,因为它只有这么一条线路,最后回到要实行换乘。我有非常方便的公交,我不依赖你大巴这个公车才能够实现。

孔万峰:交通它永远是一个从属地位,它必须符合人们的需求,不是我交通是主导地位。就是说我只要有空间在道路结构的空间上有,我觉得要服务于它整个景区的旅游。

叶峰:两个人的谈话很有意思。他觉得孔处长先说,你这个旅游景点应该有一些错峰的一些安排。他马上讲你的道路交通,你道路给我指挥怎么样。其实这两者之间,这个意思里头我听到一个什么感觉?也就是说人多大家都头痛,我自己怎么能做一些什么事情似乎考虑的都不太够。我直言不讳的说这句话,也就是说我从旅游社的角度来讲也好、我从旅游景点来说也好,可会有我自己的思考。我能做些什么,我需要哪些部门配合我做些什么。我觉得如果我们的政府部门也好、我们的旅行社也好、我们的相关领导也好都有这样的一种意识可能就好做了。现在老是在讲你能做什么,他不想我还能做些什么。

主持人张平:叶峰他说的这个话,也是说出了我想说的一些话。由于时间关系,咱们这个话题只能暂时先聊到这。我们明天接着谈,我们明天就从这个角度去说,作为我们自己,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互相之间的合作能做些什么,能够把这个问题我们一步一步把它给解决掉。其实这么多年来,杭州整个的问题都是一步一步在解决当中,越来越好。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这个节目先到这。谢谢各位嘉宾,也谢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们收看我们这期节目。我想大家对这个话题可能有你们很多的建议,欢迎拨打我们的热线89912345,我们等着你。好,明天见。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沈达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杭州市“名专栏”
·杭网议事厅试点“社区服务岗”进社区听民声
·杭网议事厅作为经典案例被引入浙大课堂
·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马馼视察杭网议事厅
·“市民体验日”杭网议事厅网络互动受关注
·文明城市检查组检查杭网议事厅为民服务情况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