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话题:蔬菜直销进社区能否更惠民?
主持人郑煜: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昨天我们圆桌会当中,我们和大家谈到了有关直销直供的一些情况,以及国务院为什么会鼓励直销直销这些形式。其实在这方面杭州在全国走得是比较早的,而且也走得比较前列。那么对于这个直销直供,我们今天想要探讨的是:除了这种形式,我们还有没有其他可以再创新的。好,那么今天在节目开始之前,依旧关注一下本期嘉宾:我们圆桌会今日讨论嘉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杭州市农业局农作物处副处长郑军辉、杭州市贸易局网点建设处调研员孙记群、闸弄口社区党委书记朱鸿琴、余杭良渚林海农业合作社社长何麟海、新闻评论员朱成芳。
主持人郑煜:今天节目开始之前,我们依旧先来看一个题板。这个题板是有关于今年8月初的,就是有关于北京方面的一些消息,就是商务部北京市政府在海淀、朝阳,还有丰台、十金山蔬菜零售网点不足的一些社区,设立周末蔬菜直销市场,由京郊农民合作社直接到社区销售。免除了——看到下面是红色的字体,是摊位费和管理费。我们看了这么条,这么一个图片和信息以后,何社长你看完以后什么感觉,对你有触动吗?有触动,触动在哪?
何麟海(余杭良渚林海农业合作社社长):国家对我们这么关心。
主持人:您现在进社区,有没有进入这个社区吗?
何麟海:没进过。
主持人:你现在进的都是哪里?
何麟海:最主要的还是批发市场,第二个就是进农贸市场。
主持人:为什么没有考虑过进社区?
何麟海:毕竟我们还没有这个渠道,不可能我们单个人跑到社区去,社区也不会欢迎我们。
主持人:朱主任今天在,你可以问问朱主任欢不欢迎。
朱鸿琴(闸弄口社区党委书记):当然欢迎,这是给老百姓的一件好事,问题是怎么样协调的问题。
主持人:你指的这个协调是存在什么样的一个情况?
朱鸿琴:因为如果进来的话,首先是场地,只要有场地,不需要费用的,那么老百姓这个价格——就是你的供应方才会把价格让利给老百姓。如果我也像其他的管理方一样收取场地费,那你这个价格自然而然会高上去,那对老百姓来说也是不利的。
主持人:好的,这是两位的观点。我们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网络上网友对于临时摊点进社区这个是有什么样的态度。来,有请我们的网络观察员。
网络观察员:对于鼓励有序设立周末直销菜市场、早晚市的临时摊点,网友提出了一些担心和疑虑:网友老虎世界表示,菜篮子问题如何解决,它的根本原因是农贸市场的机制问题、物流成本问题、农资成本问题,用降低管理要求来降低物价是舍本逐末。网友分期付款他发贴说,只要是菜价便宜,我个人是支持设点的。小贩勤劳致富,这样的双赢并没有什么不好的。要解决的就是这个临时直销市场的场地、周围的卫生环境,都需要有相对应的管理部门介入才对。网友雨村他说,想法很好,但是实施起来有点困难,直销还相对简单。如果搞临时摊点,如何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就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出了问题如何来追溯?网友GW字号表示,操作起来有点困难。直销市场是便宜了,可是人家菜场内交年费的摊位就不干了。这比如临时摊点是,我这个菜是本地的、绿色的、本塘的,价格比坐山老虎还贵。据我了解,上海就有这样的直销菜农,他的菜价比摊点还费。好的,我这里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好的,感谢网络观察员。刚才我们看到网络观察员的网友们的一些想法,我不知道诸位老师您看了以后是怎么想。
朱成芳(新闻评论员):我觉得他这些想法都是有道理的,我觉得我们的买菜、菜篮子必须要依靠农贸市场。我是这个观点,为什么呢?因为进社区,你说进社区:一个是安全问题,成大问题这是。假如说农药没有消除干净,它出农药问题了。人吃了进医院了,找谁去?这个很麻烦。那么这个假如说,农贸市场买的菜,那么它有主,而且农贸市场它有相当的、相当完善的一个监测机制。
主持人:你刚才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特别尖锐,是关于这个安全问题。我想问一下贸易局的孙处,这种蔬菜的安全质量把关,我们相关部门会把关吗?
朱成芳:还是没有把关。
孙记群(杭州市贸易局网点建设处调研员):现在杭州市蔬菜的门店可能有2000多家,还有一些朱老师讲的这些大棚车也好、直供也好,实际上这些是在缺失,监管缺失,流离于法理之外,相对说失控。
朱成芳:那么这个人因为是大家熟悉的,而且保安听说也是熟悉的,那么大家也是比较相信。但是我们不能把一个保险,把一个食品的一个很要紧的关键东西仅仅寄托于,对这个人的相信上,对于某个菜农的相信上。这个我觉得很危险。第二个问题就是什么,就是这个是一个社区的广场,人家要带锻炼的。那么要改变性质了,这个是社区通道了,要改变性质了,能得到整个社区的同意吗?那么这个我觉得不一定。比方说我离他比较远的,我同意,你去摆好了,我不晨练的,但是他每天晨练的。你要改变性质了,老百姓同不同意?这个引起其他人的意见。
朱鸿琴:要事先沟通过的。
朱成芳: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就是说菜场的菜农怎么办?菜场的菜贩子怎么办?
主持人:朱老师谈了这么多,我不知道两位政府部门的官员您听了什么感觉?
孙记群:我觉得这个刚才我的建议,和农贸市场搞连锁,搞农贸市场输出管理,你进来我帮你监测。这种模式比较好。
主持人:就这样能够确保蔬菜的安全。
孙记群:然后是向天水街道学习,天水街道无偿拿出来个门店让农贸市场搞连锁,它这个门店可以农贸市场经营户去搞蔬菜的直供,也可以近郊农民直接进来搞。然后它的监测由外社区农贸市场负责。这种模式我看比大棚车的模式更好。
朱成芳:比较靠得牢。
杨建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就是刚才讲了这么多。首先是一个安全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个揭示出了我们当前的社会信任感非常低,大家都不信任,这是蛮要命的,这个增加了社会的交往的成本。其实杭州市在这块做得蛮不错的,因为前一段时间不是我们做过一个节目,就是他所有生产的蔬菜包括什么蔬,它都有一个调节码的,由这个调节码来往回追溯的。那我想就是加强,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制度,已经建立了这样的一个网络,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加强这方面的还有不到位的这些制度的建构。我想这个问题应该可以好解决的。第二个我想就是刚才我们朱老师在讲,以农贸市场为主体,有几个前提必须要注意:一个要充分竞争,农贸市场不能垄断,农贸市场也不能实行半垄断,它不应该是作为一个企业化的主体,而应该是或者公益性或者半公益性的,这样一种公共或者半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这样一个机构。因此这个两个前提必须要有些进来。第二个在社区里面设点,那么我们因为社区一个自治组织,既然一个自治组织,尊重社区居民的意愿。那么如果这个社区居民,他大家都想有一个门市部、有一个摊点,对我们社区居民很方便。那么大家经过讨论之后,经过表决之后,那么可以在这里。那不是挺好的一件事情。所以像这样的问题都可以好解决。应该这么说,对市场的多样化、市场的充分竞争,遵循市场的一种规制以及保证我们,让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成本降低下来都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主持人:朱主任,假设像何社长这样,他们这样的农业合作社要进驻你们的社区,你们对他会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朱鸿琴:那是有的。就是首先你是要政府行为,第二个你这个品牌我们信得过、你有一定的市场、有一定的知名度,然后你这个供应商他也有他的自己的一些规则在内。不是说我今天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是不行的。那就是说有了问题找谁去,这个也是。还有一个其实,这个像难得来一次,社区还是做得了主。但是真的如果你要作为一个很多临时摊位来,那我们怕的。城管部门怎么办?然后比如说文明创建的时候,这叫两摊整治,是社区最头痛的一个工作。那就是说,除了他来了,人家还会来,就是说从一个大企业,因为他的来到造成了人家周边的一些其他的擦边球的单位都来了。这时候你赶还是不赶。所以这样的话引起整一个东西的,也给自己填造一些麻烦。
朱成芳:我始终认为每个社区的每个零件,它都有它本身的作用的,这是它拟定的。那么每一个社区,它有农贸市场在,我们为什么要在旁边再搞一个东西,这是大问题。那么就是说,我说刚才朱主任,临时打一枪是可以的,打一枪是可以的。但是每天打枪不行的,那么这是说明什么?解决不了问题。我觉得我们主要还是农贸市场。
朱鸿琴:所以它只能是临时进社区,也只能说临时的。
主持人:所以我们现在在讲就是这个进社区,它只能是比如说周末,或者是临时的对周边的社区的一种补充而已。
朱鸿琴:社区便利服务点的时候,那么我们城管也会打交道。然后卫生各方面都会像,跟居民也通个气,大家都互相理解。
主持人:没错,所以直销直供,刚才我们提到了,就是说这个。它这个进社区仅仅是一个对原有的这种供应的菜系的供应体系当中的一种补充,那么在这个情况下面,我们还有什么其他可以创新的方式呢?我们先进广告,广告之后继续来关注。
主持人:感谢朋友们,广告之后继续关注我们圆桌会。其实刚才我们在广告之前提到了很多关于这个蔬菜进社区这种形式,那么有什么样的、怎样的条件才能符合社区的要求等等。其实这里边,我们说了无论是我们要哪种形式,其实都要满足是什么呢?购买菜的人的一种需求和便利。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下面的一个片子,看看我们目前,我们杭州市的王马社区里面的一些居民,他们在买菜方面跟传统意义上的买菜又有什么的不一样,那么到底有多少创新呢?我们来看一下。最近家住王马社区的林大伯买菜用上了新招数,林大伯和老伴许大妈不用出门,只要在电脑上逛逛,网上菜市场点击鼠标,选择自己需要的蔬菜,不多久预订的蔬菜就送上门来了。
凌大伯(市民):每个星期送一次菜,第一个想到的是方便,第二个是比较实惠。特别是刚刚上市的时候,时令菜相差很多,有的时候将近一半。 据了解从今年一月份开始至今,杭州已经有1700多户的居民订购了这项蔬菜配送的服务。
朱峰峰(杭州百乡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我们是直供直销,直接配送到这里,解决了一部分的中间物流的环节,所以我们的这个价格比市场价格还要便宜大概40%左右。网上卖菜,农居对接,解决了一部分家庭没时间买菜的问题。而蔬菜基地的直销模式,既保证了蔬菜的新鲜,又保证了价格的便宜。接下来该公司还要与社区合作,每周在社区里设立蔬菜直销点,进一步方便居民买菜。
童晓东(王马社区党委书记):我们一周基本上定下来是两次,而且时间上面限制得比较死,是一天共两个小时。而对于社区要设置蔬菜直销点,居民的反映如何,记者在王马社区进行了随机调查。
市民:便宜点是不是?我们是欢迎的,肯定是欢迎的,会不欢迎吗?
市民:经济实惠我们肯定是欢迎的,你说对不对。老百姓就是一个东西要好、价格要便宜。
市民:我们看了好么就买,看了不好就不买。
市民:那么要看的。比如说你送来的,想想还是那边买的便宜,有可能又要到那边去买。
主持人:好了,我们看到了王马社区很多居民提了一些想法。最关键的一点,其实还是像我们昨天提到的一样,其实这个价格很关键,除此之外就是这个菜到底新不新鲜、好不好。其中有一点我就特别令人奇怪的是,他现在买菜已经开始用上鼠标了。在这儿我特别想问一下朱老师,您是一个经常买菜的一个人,居家好男人,您看到他用鼠标买菜,您觉得这个事儿可操作吗?
朱成芳:我觉得是一个相当好的进社区的一个好办法。现在家家户户在杭州基本上都有电脑,那么我觉得很多老人现在居家养老的形式是最多的。老人买菜现在一公里对他说也已经远了,那么这个点鼠标这个办法,我觉得太好了。而且这个公司它有品牌,它又安全,因为我觉得我出了事情我可以找你公司。那么它因为是个大公司,它做大了,它的菜的种类也比较多,那么我觉得它就是一个小小的农贸市场,而且是个网上的农贸市场。我觉得假如我们杭州多办一些网上农贸市场的话,这个是一个大好办法,它解决了好多问题,解决了一个环保问题,解决了社区的拥堵问题,又解决了扰民的问题,又解决了食品安全问题,而且在一个没有场地的市场。小车进来配送到家家户户,我觉得这个相当好。
主持人:我觉得听了你刚才那么多的赞美之词,我觉得那家公司应该请你去做代言人。在这个过程中,我想问一下何社长,刚才有很多他们的一个、也是一个直销的一个公司,它是田间和居民之间相互对接。那这种情况,你们当时有没有想过?
何麟海:我没想过。
主持人:没有想过,您更倾向于还是直接到社区会比较好一些。
何麟海:因为为什么我说网上,我现在不大赞成。为什么?网上必须要有,打比方说他买了一斤菜我也去送,这也有点不现实的感觉。
主持人:周老师您看他刚才说了,假如是您要买一斤菜,他要给你送,他觉得太麻烦太累,您觉得怎么样?
朱成芳:我觉得已经这样做了,而且我觉得他做得也相当成功。这是一个很大的市场,还没开辟的市场。那么这个市场假如做活了,它有社会需求,而且它的价格我觉得它的价格比菜场都便宜,你想想看,送到门的菜比菜场都便宜。那么质量跟菜场差不多,何乐而不为?
主持人:看了这个公司的配送方法,我不知道孙处,您觉得这种形式在目前的情况下面,这种形式可不可能推广?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方法?
孙记群:我同意朱老师的说法,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可以减少很多环节,方便这个消费者。从食品安全保证这个角度来说,我作为主管部门,我就管住你这个公司,我对你这个公司的产品实行检测、抽样检测实行监管。
主持人:就是政府这个时候还是应该要介入去管一管。
孙记群:无论这家公司它的蔬菜是从批发市场来的还是从田间地头来的,我觉得都有推广的价值
主持人:有推广的价值。而且你刚才说了要检测,我觉得这个田间的检测应该是属于农业局农业方面。郑处您觉得刚才那个方式怎么样?
郑军辉:我觉得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尝试吧。目前实际上我们在做的蔬菜基地往杭州主城区来的方式很多,这只是其中的一种。农贸市场直供直销是一种、直接配送超市是一种、直接配送单位是一种、直接配送学校的食堂、甚至承包食堂的也是一种、网上直配是一种,大盆车进社区也是一种等等,这些都是不断的在尝试。哪种好哪种或者更优,那么我们通过一段时间摸索下来,那么再逐步推广。
主持人:像我们目前除了原有传统的就到农贸市场去买菜之外,现在的直销直供到我们这个社区,这种便利的情况在杭州有没有可能我们就是说,在下面一步可能推进它,可能有个常态化,有没有可能?两位。
郑军辉:我觉得下一步的话,要做好这个事情可能几个方面:一个就是要设立准入的门槛,谁可以具备什么样资质的人可以去做这个事情。那么相对来说,对质量安全等等方面都有一个一定保障;第二个我觉得,作为这么一件让农民也得好处,让居民也得好处,能够减少流通环节,缩短餐桌跟基地距离的这样一件好事情,我们政府肯定会去推,但是要有人去做这个事情。我觉得要培育一个有责任心的中介,能够对这个社会责任感强的这样的中介去做这个事情;第三个我觉得,需要政府各个部门来合力推进这个事情,这个事情本身涉及到卫生、涉及到社会的治安、公共管理等等,会产生很多的问题,那么需要政府部门合力去推进这个事情;第四个我觉得作为我们生产商来说,就是要进一步的稳定蔬菜基地,特别是新一轮菜篮子基地。今年开始实施以后,那么已建成的这些菜篮子基地要进一步提高这个抗灾能力,增强产出能力,能够为杭州的主城区服务,为杭州居民百姓的餐桌服务。那么要提高这个生产能力,关键问题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每个摊位的每天的销售量跟你到送给我们运输成本这个成本。
主持人:刚才孙处讲得也比较明确。那么对于这些问题,杨老师您听了那么多,您觉得哪个更具有操作性?
杨建华:我完全是外行。但是我刚才听了那个,就是刚才我们讲网络销售,实际上是印证了我们刚才所讲的,就是一种蔬菜销售一个多元化、多渠道,它也是一种很好的一个渠道。我们朱老师特别赞赏。其实也说明了,就是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这是挺好的一种形式。另外还想到就是我在想,在这样一个蔬菜销售过程当中,我们感觉到政府可能我们真的是太辛苦,为什么呢?刚才我们何处还讲我们蔬菜进社区是不是要政府来协调,我想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政府真的太辛苦了。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是一个多元主体的一个社会,除了政府来管,他必须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之外,很多事情由社会去做。你比如蔬菜供应,蔬菜是不是能够进社区,不一定要政府去协调了,就由你何社长和我们这个社区的主任你们两个去协调。
朱鸿琴:不行我没这个权,城管局队要把他车子扣走。
杨建华:那么这里就有个问题。我告诉你,
朱鸿琴:文明创建我要挨批评。
杨建华:我知道这里面就有个问题了,我们的管理是为了什么?就是我们的所有目标都是为了改善保障老百姓的这样的一个民生,这是一个前提。我们城市管理也是为了这个目标,我跟城市管理者都沟通过了,那么他们也认同这样的理念。那么在这样一个认同的基本理念前提之下,那么如何方便百姓,如何降低百姓的生活成本,如何使百姓的菜篮子拎得更轻一点这应该是我们追求的一个根本的目标。那么我们可以坐下来协商,哪怕你两家不行,我们还可以请城管也来,那么我们进行一些沟通,进行一些理性的一种协商,那么使大家都能够取得一个共识,让我们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轻一点。但是蔬菜进入社区,实际上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不是说能不能进的问题,是不是啊。
朱鸿琴:怎么进的问题。
杨建华:已经在进入了是不是,我们社区有很多,包括王马社区,也有蔬菜店啊,也有蔬菜小店,这个经营得挺好对不对。不是进不进的问题了,而是我们如何让它经营得更好,如何更方便百姓的生活。同时我们也鼓励更多的,比如像你的合作社,是不是进社区。在这里我的意思就是有些东西就是可以由社会来做,我们政府实际上就制定一个规则、管好一个环境,这是我们的责任,同时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所以是这样,像他们社会组织和社会组织,他们有他们去对接,但我们制定一个规则就行了。所以这个我们政府可能减少一点他的不必要的辛苦,同时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到提升或者投入公共产品,提升百姓的基本生活的这样的一个水准上来,这是我想表达的。
主持人:其实大家一直在探讨这个东西,这个直销直供,包括刚才说到了网上买菜也好或者我们直接到社区里面,无论是合作社进社区还是摊贩进社区,包括朱老师提供了一些刚才很好的一些建议,比如说田间地头如何对接等等一系列问题。我觉得其实在对于这个蔬菜如何让菜篮子变得更轻这个问题上面,通过这种直销直供,我现在我们谁都不敢说它的成果会是怎么样。但是至少我觉得从片子里面可以读出几点,就是片子里面很多人都说,通过这种形式,他们买菜的时候成本低了,菜更新鲜了。那我想这个菜篮子是否就变得轻了呢?好的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何麟海:老百姓欢迎的东西就是好的。肯定我们作为,我是一个农民合作社的所谓社长,我有时候很尴尬。我也想把我们这种菜篮子拎轻的责任,我们可以拎轻一点,也可以拿起来一点。
郑军辉:我们将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杭州在全区试点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好直供直销,特别是菜篮子进社区的这个工作。为我们杭州主城区的居民服务,为我们蔬菜基地的菜农拓宽他们的销售渠道。
孙记群:拓宽蔬菜供应的渠道,对于方便老百姓购物,发挥农贸市场的主渠道作用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通过今天的讨论,对于促进农贸市场或者是直供直销、社区便利都是有好处的。我们贸易局愿意在这个工作当中更加努力为老百姓搞好服务。
杨建华:发挥它的多元化,充分竞争以及市场化的一种机制来更好的为百姓服务。同时我们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多类型的这样一种蔬菜的供应方式,也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性以及市场的一种多元化,这对百姓的生活,这对百姓的菜篮子拎得越来越轻,可能会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