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景区交通,换乘如何更给力?
前期回顾
解说:节假日西湖景区交通拥堵成两会关注焦点。
汪毓梅(市人大代表):提倡电动出租车,在景区小范围里面,可以循环起来。
倪小蒙(市政协委员):要确保公共交通的优先权。
解说:造成拥堵现状的原因是什么?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有居住的,由过境的,有吃喝玩乐的,还有风景欣赏的。
解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西湖,限制旅游大巴和保护西湖环境有什么关系?
徐敏(浙江大学):一堵堵在那边,原来前面有一辆大巴在下客上客。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这就是对世界遗产的一种致敬、一种保护,也是对每一个游客的尊重。
解说:景区交通,换乘如何更给力?《我们圆桌会》今晚讨论。
主持人张平: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两会特别节目“圆桌谈两会”。在我们昨天节目当中,我们就这次两会当中,我们的代表委员就如何缓解西湖景区拥堵这样的一个议案和提案,我们进行了讨论。应该说在昨天节目当中,争论得非常的激烈.在我们昨天节目播出之后,我们新浪我们圆桌会的微博上,一些微友也发表他们的一些看法,深圳的一位微友他是说,我来过西湖一次,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堵。如果是限制大巴,会不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这是他的一种考虑。另外一位微友是王群力仰俯之间说,他说很支持就是这个限,限车的方式,不断交通管理模式创新,是治堵的根本出路,换乘也是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之一。到底该怎么样有效地能够缓解,景区的拥堵呢,依然是我们今天这个节目讨论的主要内容。那么在节目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嘉宾。
嘉宾介绍:市人大代表汪毓梅;市政协委员倪小蒙;浙江大学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徐敏;杭州市规划局城乡规划处处长章建明;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道路秩序处处长 孔万锋;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院博士吕剑;新闻评论员毛小榕;市民宋忠赤。
主持人张平:咱们今天接着讨论我们昨天争论的这个话题。因为咱们西湖景区,它整个定位可能不断地发生改变,到了现在它已经是作为文化遗产的这么一个保护区了,到底该怎么办?
章建明(规划局):按照我的观点,道路它就这么宽,再宽了影响景区的舒适度了。刚才我们讲了舒适度的概念。它的长度也不能延长,因为景区它必须要保证足够的生态力量,水面率、森林率,所以交警再挖起来非常有限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想的办法实际上还是在高峰期,用我们可控的手段,进行总量的控制。最可控的手段其实就是公交,城市要公交优先。那公交也只能利用我们的道路资源。因此城市我们也讲,如果说我们把公共交通,它的舒适度、便捷度,做到比我们私家车,更加地让人能够接受,那它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另外一方面还要对外发布预警,我们的游客量今年到了什么量,明年的某一天,我们要经过一个基本的测算,告诉人家估计明天的游客量会达到多少。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我打断,不好意思。黄龙换乘中心,就像一个公交站,你从那边跳下来这边坐上车走,那边没有任何服务设施,也没有任何对像景区的人流预警。你这么一个大的显示屏,现在又有那么多的wifi到处都可以上网可以那个,你那个地方可以设置一些小的商店,让游客在里面稍事休息,看预警牌。比如说花港关于目前的游客量是多少,密度达到什么程度,汽车的受阻时间是多少长。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所以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换乘,实际上我们今天在座的,是形成高度一致(的观点)。但是现在的换乘的设施,都不是专业级的,是业余级的。所以我们要赶快呼吁建立,甚至在黄龙已经到市中心了,在过外围的地方去建立,大型的、功能齐全的、服务周到的,这样一些换乘中心。
徐敏(浙江大学):我接一句,我就觉得我们可以,利用一些手段来使得,不是说我们限制它进来,通过一些手段。比如说我在高速公路边上,那个地方好,如果你在那个地方换的话,你可以享受到非常好的服务,并且可能停车的费用非常便宜。如果你要进到黄龙体育中心,那对不起,可能一天收的停车费,就是几百甚至上千。我们这次就是3月的中旬,杭州市民代表团去威尼斯,正好有一个杭州日,那么我们到威尼斯做一个交流。我们坐的那个大巴进威尼斯城的时候,就要去付钱。他们的政策就是九座以上的外地车,它小车不限,大车限,每天停车费600欧元,是相当高的。相当于他们一个大学毕业生,普通大学毕业生的刚刚毕业的工资。
主持人张平:其实在我们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场外很多观众,他们也反映一个问题,也是迎合了我们昨天节目当中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大巴的问题。他就觉得好像大巴,大客量、大容量地往景区走的话,它对道路的侵占,包括上下客这样的,影响是很大的。为此我们记者也进行了一个调查,我们来看一段片子吧,看看对大巴车情况的调查,我们看段VCR。
VTR
解说:但凡到过西湖景区的人,差不多都会看到这样的一幕:挂着全国各地牌照的大型旅游车,缓慢通行在景区道路上。拥挤的道路,大客车庞大的身躯和满车的游客,让人印象深刻。
司机1:马路边上都停着,最大的因素就是这批大巴车。
解说:同样,在景区的停车场内,旅游客车也是绝对的主角,各色旅游客车一字排开,往往是刚有一辆开走,就有另一辆进来,同时在停车场门口,总是有那么几辆等待进停车场的客车,直接导致,后面的车就要放慢车速,缓慢通过。王师傅,是上海一家旅行社的司机,经常会带着游客往杭州跑,对杭州景区的交通也算是熟门熟路,哪里有大型客车停车位,心里很有谱,但即便是这样,找车位,仍然是他最头疼的事情。
王师傅(司机):找车位不好找。即便是熟悉停车点还是不行,有的时候这里都转了几圈,因为到双休日的时候实习那个单向行驶,转了几圈才能把车子停好。
解说:根据景区交通组织方案,大型客车在南山路、虎跑路一带指定地点靠边临时下客。由于道路狭窄,加上游客众多。常常让后面等待通行的车辆急得直按喇叭。
周熠(交警):一个是上下客,因为大巴车体积比较大,上下客会对整体通行产生一定影响。还有大巴车沿途寻找停车场、寻找车位,可能没遇到一个停车场都要把车速减下来,看一看停车场有没有车位,这时候无形中对整体的通行也是产生一定的影响
解说:让大客车直接开进景区,似乎是给游客提供了方便。但是不少大客车的司机却并不这么看。
周师傅(司机):最好的规范就是像我们这种大巴,最好的规范就是弄一个大型的停车场。然后你需要旅游怎么样的线路,由地方的车子,地方的旅游观光车,来引导这个线路怎么操作、怎么走,这个是最好的办法。
主持人张平:好,这就是我们记者在对大巴车进行调查的时候,大家各自的观点和意见,就是这么一个现状,大家对此怎么看?
徐敏(浙江大学):觉得我们旅游部门,包括我们市政府就有一个观点,其实我觉得是可以修正一下。因为我们为什么把这么多大巴车引进来,就是想让杭州的游客更多。好像说我们不要限,给外地游客提供方便。但是实际上怎么提供方便,怎么样才叫提供方便,怎么才叫更好地服务?我觉得在这一点上要改变一下观点。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现在的问题不是讨论大巴要不要限,要解决这些游客怎么舒适,我们赶紧找办法。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怎么舒适你说,堵在那个地方。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第一步比如说我们刚才讲的,外围建换乘中心,把这个基础条件创造好。第二部分景区内部,怎么样来运载游客的工具是什么,什么样的工具最好。比如说还是用电瓶车、用公交车,我们线路怎么来设置比较好。第三步我觉得水到渠成了,要限行很快的,我们14个卡点只要一下令,马上都可以的。但关键限了,卡了要给出路,要解决问题。
分提要
解说:卡了限了之后,出路在哪里?嘉宾们提出的换乘方法可行吗?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现在我可以过来卸掉,我这个车子开掉了,我这里人一出来,爬上我这里过去了。
主持人张平:就是说,必须在景区里不断有个流动的车辆,不断地在流动。
解说:目前,杭州仅有的换乘点面临着什么样的尴尬?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上个礼拜把黄龙跟省人民大会堂,两个全停,黄龙是足球赛。
解说:在不惧换乘点的时候,我们如何考虑?
倪小蒙(市政协委员):换乘中心就应该建在城市干线的附近。
章建明(规划局):它的地下往下挖几层,地上往上抬几层,把这些量都用起来。
解说:景区交通,换乘如何更给力?《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好,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这个话题。刚才在广告之前,我们的交警,我们的孔处,已经提出了他的几个希望大家来探讨的话题。我们接下来就开始,我们的博士。
吕剑(城市规划博士):有关于怎么样更有效地利用道路空间,特别是涉及到大巴车的,怎么使用的问题,我也是非常同意孔处提出来的要有一定的限制。这个限制也不是说,我们一刀切地都限死。关于更好的替代性的问题,我觉得这个问题确实是,值得杭州非常深入地研究的。我举一个例子。在南山路。实际上是在郁金香公园,就是太子湾,太子湾对面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公交车在那里不走,大巴车在那里鸣笛,很乱心很烦,但有一群人特快乐,他们什么呢?他们坐在电瓶车里,导游给他们讲着这个那个,下来可以看一看,然后可以回上去,这群人其实特别快乐。实际上这只是一个方面。比如说我们换乘点做得好,也有很多文章可做。我觉得下一阶段,在合理控制总量的基础上,比方说是个别的,小的创新或者小的组织,考虑起来我觉得应该是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
主持人张平:就目前来看的话,大家是众口一词,都是非常同意换乘,对不对?觉得我们这个城市是急需要换乘。目前我知道杭州大巴公交的换乘点,现在是不是只有在黄龙换乘点和人民大会堂换乘点,这个景区?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还有西溪紫金港,但都是兼职的。
主持人张平:都是兼的,它不是专职的换乘点是吗?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就像这个礼拜跟上个礼拜,省人民大会堂就全停掉了。上个礼拜把黄龙跟省人民大会堂,两个全停,黄龙是足球赛。也就是说双休日换乘这个就空了。
倪小蒙(市政协委员):我的想法就是应该依托一些城市的交通干线。我认为大巴也好私家车也好,换乘中心就应该建在城市干线的附近。比如说地铁站,比如说向北延伸到地铁站,地铁线路最北端或者最南端,或者比如说快速公交对吧,你延伸到这块郊区的地段。这样来说你的交通组织,比较经济、比较实惠。
汪毓梅(市人大代表):换乘我有个想法,换乘应该要有三个层次。一个入城口要换乘,把外地人在那一块地方就换乘掉。还有一块景区周边我觉得也要设置换乘点。还有一个就是景区内部主要的结点,我觉得也要设置要换乘点。
宋忠赤(市民):我想请教一下孔先生,换乘是这样的,换乘我想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是有效的,小车换公交,换大车有效的,如果是大车换大车是一样的。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不一样,完全不一样。这个是什么,我这个过来了,停在这里了,游客到这个里面去玩了,玩好这个车子怎么样,是不是要停着等,出来是不是爬上到这个点去了。现在我可以过来卸掉,我这个车子开掉了,我这里人一出来,爬上我这里过去了,传花接木。
主持人张平:它就轮换地,轮着走。
宋忠赤(市民):把这个停车的资源这个结点,就是流动起来。这个只解决静止的车辆的问题,流动的车辆数量还是一样的。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它动起来就行了,不堵了。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这个要讲到数学里的函数概念,函数是什么概念呢。
宋忠赤(市民):确实是这样。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是什么概念呢,你这个车子停着,我是不是又要吸引这一帮人,50个人对一辆车。我如果这样走是200个人对一辆车。在有效的道路上,我的车辆的承载的数据,车辆的有效运载力上升,我们说是X,车辆的占有道路空间是Y,是呈反比的。
吕剑(城市规划博士):按照孔处那个说法其实没有空车跑,就达到那效果就没有空车跑。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言简意赅,把问题说清楚了。
徐敏(浙江大学):而且也没有车停在路上。
我们是讲力气的。
主持人张平:好,孔处,其实按照这个解释就是说,必须在景区里不断有个流动的车辆,不断地在流动,不断载满游客,不断有人上车,没有空车,而这个车相对是个环的,内部有个环绕的一个流动车辆,而外面是换乘进来的,外面的车辆在外面就换乘掉,就不进入景区了,这是理想状态是不是,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我们现在在琢磨,我一直在想,刚才在想是不是大家想想办法,我们从政府层面该想想办法,换乘中心,现在有没有从最大节约的角度来给它找个点。比如说我一到五可以不是,现在比如说一到五是shoppingmall,礼拜六礼拜天,它就是个旅游集散中心,甚至是不是跟长途客运,九堡客运站也结合起来,火车东站结合起来,一到五可能客流量少一点,就打个比方。现有的设施可以跟旅游交通,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可持续发展最大节约。
倪小蒙(市政协委员):这个我认为有可能的,为什么呢,因为刚刚我也讲到了,今年10月份地铁线路要开通了。地铁线路开通了,很可能出现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比如说私家车开到沿地铁线路的周边的一个地方,我再换乘地铁到市中心去,上班的时候这样过去,下班的时候再回来。这样子时候如果你在地铁线路的周边,建一个换乘中心,也就说礼拜一到礼拜五,你其实是利用起来。到礼拜六礼拜天,双休日的时候上班的人不去上班了,外地的人进来了。
这样去节约。
徐敏(浙江大学):对,这个在国外都是这样的。
倪小蒙(市政协委员):一到五是为市民服务的,双休日是为外地游客服务的。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沿地铁线,这种都是金点子。
主持人张平:从规划的角度来看的话,你觉得现有资源可利用的,有没有可以借用一些,比如说。
章建明(规划局):只要是在我们城市规划,现有的道路资源,它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这些道路它本身就是很大的一个资源。比如说我们说现在西溪湿地周边,城市中心有没有,也有,比如说学校的很多大的操场,它其实也可以利用,只是可能要采取一定的保护措施,安全措施。像现在黄龙体育中心只是地面,它的地下往下挖个几层,地上往上抬个几层,把这些量都用起来,这个都是存量的利用。但是对这种利用,它可能就是专业级的换乘。所以我是希望近期我们可以采取临时的过渡办法。但是远期我们还是要在这些点上想一些(办法)。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我现在又在想谁来干。
徐敏(浙江大学):他直接想到谁来干。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我就告诉你这种换乘中心,刚才我不是就在跟你讲,要有一个这样的(换乘中心),这种换乘中心弄得好的话,它可以成为未来的上市公司。
徐敏(浙江大学):我觉得谁来建很简单。杭州有钱的老板多,不光是杭州。像刚才毛老师说,像这样的地方假如说你运营得好,你有车进来要收停车费,有那么多游客,还有那么多商店,所有的商业要的就是什么,要的就是人流。他人就给你送到面前来了,那像这样的我觉得只要有好的政策,肯定有投资。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外地的人也可以来投资的,风投也可以来。
主持人张平:把它作为一种产业发展起来。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我觉得第二个话题又可以开始了,景区内部用什么样的交通方式,我觉得这个我们既然是圆桌会,承担着一定的使命,电瓶车。
分提要
解说:景区公交为何总是让人一等再等?好不容易来趟车,却还是满满当当。
游客:观8路,现在有20分钟了把,还是没什么动静。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是因为车子被堵了以后,很多人长时间上不了车,来一辆车全挤满。
解说:如何才能让景区公交顺畅起来?嘉宾门献计献策。
汪毓梅(市人大代表):要限制,小型车辆要限制。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景区的交通工具,应该把它体积减小。
解说:新能源车是否能在景区公交上的到进一步的应用?景区交通,换乘如何更给力?《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VTR
解说:春暖花开,市民方老伯和老伴打算在西湖景区内四处逛逛,他们选择的是乘坐游6路公交车。在公交苏堤站,两人等了很久,公交车却迟迟没来。
方老伯夫妇:不来车的,半个小时也有了。特别是这这个景区的地方,太少了。我想就是多一点会好一点。
解说:无奈之下,他们选择了换乘 k504公交车。同样遭遇的还有这位来自北京的游客,在公交净寺站等着乘坐观光8路去武林广场,这一等就是20多分钟
游客:观8路,现在有20分钟了把,还是没什么动静。
解说:据杭州公交公司介绍:目前围绕西湖景区的公交车有50余条线路,平日有460余辆公交车在运行,每天要发送4300余班次,每到节假日,围绕景区周边的主要线路,还会适当增加一些车辆。即便这样,面对庞大的人流和拥堵的交通,公交车运行显得十分吃力。同样,在景区交通中,公共自行车也扮演着一个不可忽视的角色。据公共自行车公司介绍:围绕西湖景区一圈,共设有80多个租车点,差不多4千多辆车。当天租车辆约4万人次。面对越来越堵的景区交通,公共自行车、公交车能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是很多游客和市民关注的话题。
主持人张平:换乘咱们也是集思广益,提出不少的建议。现在就是说这些游客到景区,到底该怎么办,现状是这样,目前的现状是这样。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我有的时候觉得景区的交通工具,应该把它体积减小,其实你越大越糟糕,它的转弯什么,因为船小好调头。如果都是那种12个座位的那种巴士,还有就是电瓶车,可能它就是会很快。而且说老实话有的时候,实在太挤的时候,两个车还可以稍微靠进来,开得慢一点,过了就过了。大巴往那一堵那真叫是没办法。
汪毓梅(市人大代表):现在交通压力应该说,主要还是来自于小型车辆,而且小型车辆它的运载能力,比这个公共交通要低很多。怎样使公共交通能够顺畅起来,让大家能够接受公共交通,我觉得还是要限制,小型车辆少了,公共交通才能够通行能力才会提高。
主持人张平:首先我们说的换乘,它的目的前提就是把那些车换乘掉了,不进入景区是吧。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换乘解决了以后,首先就把外地车大巴全部禁掉了,第二个就是在这个总量的基础上,如果说空间还不够的,把本市的小车实施单双号,不能全进的,因为它里面有刚才所说的其他的需求,把这个做了。这个空间留出来该给谁,就给刚才讲的公交。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小型公交车。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那么这个就是现在在讨论的,公交车车型它要跟,我们的西湖景区相协调,要跟未来的环保相一致,还要跟我们车种结构的车数相一致,能够达到最佳。不能一个是5码一个是100码,大家都二三十码的速度。
主持人张平:其实说到这个,我想到额外一个话题,杭州作为一个环保城市,生态型城市,我们其实每年政府,都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其实我们是有指标、有定额的,说实在政府做了非常多工作,他一直很苦恼,因为这个车一直推广不开。其实如果能够把这个车,用到我们景区游览上面的话,这也是一条出路,而且对整个景区的生态也是一种贡献,我觉得这个想法真的是很不错。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倒是有一点是什么,比如说节假日高峰期间,你看公交车很多,公交车挤得是一塌糊涂满满的,完了这还不包括他们旅游车,旅游车的话一般会坐满,50个座坐50个人,40个座坐40个人。除了这些之外咱们不说小车的话,所有公交车都是挤的。
主持人张平:你是觉得它这些车,承载不了这么多的流量是不是?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你看到的人挤得满满的,是因为车子被堵了以后,很多人长时间上不了车,来一辆车全挤满,又慢腾腾慢腾腾地弄。如果是车辆小,车子道路没有那么多的,那些前提条件都有了,我这个20座的车子,是来一趟走一趟,不会有人滞留的。
主持人张平:讨论到现在,应该说建议大家也出了不少,而且我们的意见也基本上统一了,在最后这点时间里头留给大家,每个人再陈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好不好,你们觉得应该怎么做,坚决力挺的一种做法。
吕剑(城市规划博士):我觉得就是还是应该,重视换乘设施的建设,公共交通的优先,要有一定的路权。
倪小蒙(市政协委员):还是希望能够从全局,能够从宏观,能够从很大的角度去看这个问题,所以解决眼前一个问题,能够形成一套体系,解决一个未来的宏观的,大的城市交通的问题。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建议在景区减少公交车的种类,减小公交车的体积,所有的过境的公交车,应该移除西湖景区,就是留下游字号的。
徐敏(浙江大学):我还是那个观点,就有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我们西湖景区给游客看,一定要有品质的带给游客。第二个我们西湖是城市当中的,所以我们有很多杭州的市民,在里边生活,所以在这个当中就要考虑到,在这样的一个开放的过程当中,怎么样最大限度地不去干扰和影响,杭州市民的生活。
汪毓梅(市人大代表):我觉得应该还是要疏堵结合,堵堵哪一部分车,疏疏哪些车,要结合起来就是,公共交通要进行发展,第二个要建立换乘中心,第二个就是限制一部分车辆。
章建明(规划局):就是希望在西湖景区,能有符合我们西湖历史文化品质的,这样一个景区的交通体系,能够尽快地建立起来。
孔万峰(公安局交警支队):那我想说的就是换乘是前提,公交优先、优秀是保障,强有力的推进是解决燃眉之急。
宋忠赤(市民):我想增加一点,我们杭州市应该对旅游资源,进行重新的分配,重新的扩张重新的扩展,这样旅游资源更加丰富,有些很好的旅游资源大家都不知道,为人所不知。我们要做好,包括你们媒体要做好宣传,做好的扩张,把游客都尽量都分流出去,这样的话可能会对缓解西湖景区的,核心区域的压力会有一定的帮助。
主持人张平:我在想最后无论怎么说,总而言之我们是希望,无论是我们杭州本地市民也好,或者外地游客也好,我们都想共享一个有品质的西湖,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我们今天大家坐在一起的目的,就讨论我们怎么能够使我们来共享品质西湖。非常感谢各位贡献这么多的智慧,也谢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们的收看。对于这个话题,我相信还会一直争论下去。但是我们也希望争论尽早结束,我们要赶快行动起来。希望我们大家都共同来努力,好不好?我们再次呼吁,谢谢大家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