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杭州将发布交通拥堵指数
总提要:
解说:杭州交通拥堵指数即将发布。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反映路网一个运行状态的相对数。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所有的路加起来就是一个股市的大盘。
解说:交通拥堵指数能反映杭州哪些交通规律?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早高峰星期一是最堵的,其次是星期四。
解说:杭州将发布交通拥堵指数,《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国家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组长)马林;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继孚;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关积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谭永朝;评论员王玉宝;市民钱航、宋忠赤、朱烨宁、余茜。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交通拥堵一直困扰着我们的生活,成为近年来比较严重的一个城市病。关于如何来缓解交通拥堵呢?《我们圆桌会》也是进行了多次的讨论,大家提了不少的建议。最近我们了解到,杭州市将要发布一个交通拥堵指数,那么交通拥堵指数和交通拥堵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关系?它对缓解交通拥堵,或者是指导我们出行有没有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一个话题内容,在讨论之前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交通拥堵指数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事物,我们看一段VCR。
VCR
解说:交通拥堵指数又称交通运行指数,就是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数值变动来描述复杂的路网拥堵状况,简称交通指数。交通指数取值范围为零至十,每两个数一等级分别对应畅通、基本畅通、轻度拥堵、中度拥堵、严重拥堵五个级别,数值越高表明交通拥堵状况越严重。市民获知交通指数的渠道有三个:一通过互联网可以获知当前指数,并且还可以查到实时交通路况;二通过短信发送至指定号码,系统会自动发送当前交通信息;三通过手机客户端,可以查看拥堵路况图。据了解利用拥堵指数系统,还可以更好的为政府有关交通决策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积累历史数据,全面深入的研究交通拥堵特征。如分析周一至周日各天的拥堵差异、季节因素、恶劣天气、重大节假日对交通拥堵的影响等等。从而调整交通措施,让市民能够顺利出行。
主持人张平:好,这大概一个交通指数大致一个的情况。今天在我们这个演播室现场,我们特别邀请到了几位嘉宾。他们是来自北京,来自中国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的副主任马林先生。你好,欢迎你。还有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郭继孚先生。还有这位是来自中国智能交通协会的副秘书长关积珍先生,欢迎你。另外在我们这个现场来了比较多的几位热心的杭州市民,他们都非常关注这个事物。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叫交通拥堵指数?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作为交通拥堵指数,直观的去表达,就是反映路网一个运行状态的相对数。我们对拥堵的感受是通过最直观车速,车速慢了你时间就长了,停停走走你就觉得拥堵。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通俗一点讲,其实一条道路就相当于股票一样,一天它24小时在那儿波动。速度高的时候畅通,速度低的时候就拥堵,我们把这种状态用0到10的数字给它表示出来。你把几个路段加在一起,其实就相当于我们股市的板块了,所有的路加起来就是一个股市的大盘。我们的交通指数,实际上就是指的这个大盘的指数。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每条路就比如一个个股,一个城市上千条道路,有些堵,有些不堵,就像一个大盘,有些股票跌,有些股票涨,总的趋势怎么样。我们把它全加在一起,它有一个相对的变化值就可以反映出它的趋势。
主持人张平:拥堵指数与市民感受的对应关系,这就是拥堵指数大致的一个表现形式是吧?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对的。
主持人张平:这个指数的体系设计分为零到十。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零到十这个数值五个等级,分别是畅通、基本畅通、轻度拥堵、中度拥堵和严重拥堵。其实更直观的就跟我出行的时间,市民出行的时间有个关系。根据我们这个调查,比如说畅通,你花费的时间是十分钟。比如说那你基本畅通的情况下,指数到2到4,你可能的话就1.0到1.5倍的关系就变成了十分钟或者十五分钟。轻度拥堵就四到六指数的情况下,可能花的时间继续变长,变成15到20分钟,1.5到2倍的关系。中度拥堵指数六到八,就是2.0到2.8(倍),就是20分钟到28分钟。到了严重拥堵以上,那就可能没有底了,28分钟以上就是严重拥堵。应该说是非常直观,这也是根据前期大量的基础数据调查,一个平均的情况,市民平均出行时间。根据我的样本反映了这么多客观规律。
主持人张平:你采集的这些数据是怎么来的呢?你的数据是不是很准确,你是怎么把它收集过来得出这么一个指数的呢?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得出)数据目前主要两种(方式)。一个是我们出租车杭州的话,像市区有将近九千辆车,每20秒钟它会发出一个GPS数据,这个数据的话经过处理后分配到路网,可以反映出路网车速变化的一个情况。此外我还有将近300个道路单面,上面我有流量监测器。
主持人张平:几位专家你们觉得这样测量科学吗,能准确的反映这些问题吗?
关积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应该是比较科学的,基于这个数据,我们进行交通的运行分析或者交通的评价,这个也是目前国内外很多城市都是采用的办法。这个数据也是做过一个质量评估的,它的覆盖率,包括它的数据的知信度,都是满足我们建立交通拥堵指数评价这样一个体系的要求。
主持人张平:怎么样,你们相信这个数据吗?
宋忠赤(市民):这个我想是这样,靠出租车现在就采集这个数据,这是到目前为止最简单的办法。因为我们现在有现成的系统,拿过来用这个投入也不大,现在我们中国就像杭州和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出租车数量比较多,这个数据采集也比较方便,作为一种出行参考是绰绰有余的。
主持人张平:宋忠赤怎么像个专家似的。
宋忠赤(市民):我做了功课了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他理解很对。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咱们马主任,目前在全国范围来看的话,拥堵指数是大家普遍都在研究或者准备采用的一种手段呢?还仅仅是几个个别的地方,他们在做这些方面的研究?
马林(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应该说还是个别的城市,目前是多少咱们国家。因为现在北京是最早的,最近在计划发布,或者已经在做这种铺垫,或者已经试运行的,武汉、杭州、广州、深圳、上海、成都这几个城市。就这几个最主要的,也可以说是交通面临拥堵最严重的几个城市关注这个事情。
关积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杭州市在这种交通的信息的公众服务和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比较关注,而且政府积极推动,采取主动行为的一个城市。
主持人张平:我们城市其实对这个真的是很关注,大家特别关心拥堵指数研究出来的成果。对杭州整个的交通拥堵的反映,是一个什么样的特点,有吗?通过这一次。我看了一下好像有很多的图表数据给我们,你来给我们解释一下到底是?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我们这个指数应该说非常简洁,通过一个数值的变化就可以反映一个交通拥堵状况的变化,整个路网实时很灵敏,每一天交通特征的变化,它都能按照实际的情况反映出来,非常灵敏,还有可比。
主持人张平:比如说这个图表什么意思?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像这个图表每周从周一到周日,这几天早高峰晚高峰,一个平均的拥堵指数的情况,从这个指数就可以看,早高峰星期一是最堵的。我估计大家的感受一样,星期一的早上特别堵。
主持人张平:那当然,这个不需要指数我们都知道。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其次是星期四。
主持人张平:为什么?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星期四是限四跟六,因为四这个牌照是最少,所以那天的受限的车最少,所以它很灵敏的把这个反映出来。从晚高峰我想大家可以凭自己的感受,星期五的晚高峰是最堵的,星期五的晚高峰的拥堵指数是最高的,接近7.5左右,这个非常的灵敏。
主持人张平:我觉得首先周一周五拥堵,咱们大家都知道,这个不需要指数告诉我。但是周四这一天我们断然没有想到。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杭州的这些特点,其实在北京也都看得非常清楚。比如说北京逢四限行的时候,北京逢四限行的时候比这个还要明显,星期四的车占的比重要更多一点,北京会差距更大。北京是逢四就限行,就是这一周最堵的,比星期五晚高峰还要堵。
主持人张平:这是一个结果,你们研究出来的结果。还有季节因素对于交通运行的影响。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对,像这个的话是我们错峰限行这个时段,七点到八点半这个时段,这个的话是下午五点到六点半这个时段,这里的话也是很灵敏反映我们这个早高峰特征。早上八点钟左右最堵,到了八点半下降,快到九点钟一波反弹,为什么,很多限行车辆它出来,它受限行。但是我们上班是九点钟,八点半再出门九点钟还赶得到,所以过了八点半会有一波反弹。
主持人张平:那说明我们在八点半这个时候其实路上反而车子少,你看八点半是一个谷底下来了,打这个擦边球可能会好一点。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从深蓝色这个是冬季的,红色的是夏季的。
马林(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为什么冬季的拥堵值要更高一些呢?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冬季的话受天气的影响,雨雪天比较多,天气冷了不大愿意骑车,也不大愿意走路。夏天骑车的人比较多一点,出来行走的人比较多一点,冬天自己开车的人多一点,所以这个特征通过这个指数马上反映出来,非常灵敏。
宋忠赤(市民):从这个数据看确实是非常灵敏。
主持人张平:好,这是一个,这是近两年来最堵的一天。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这个也是通过我们灵敏的数值把我们这两年特征日,拥堵指数的状况也可以告诉大家。像这个是今年1月4日元旦后,第一个工作日,那天有一个特点早高峰下大雪,所以大家车子开出来发现很难开,特别缓慢,那天拥堵指数最高9.7,基本开不动,大家都迟到了。到了下午很有意思,因为车子都开不出来,所以晚高峰车子很少,雪很多消掉了,晚高峰交通就很畅了,这个很典型。
王玉宝(评论员):从你这个看的话,这个指数实际上好几年前就开始自己在搜集了。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我是建立这个系统后,因为是昨天刚通过验收,我把以前的历史数据,把这个数据导出来,重新的进行分析,分析特征。
马林(住建部城市交通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为什么我们只有这几个城市在做这个指数的研究呢?因为指数要发布它需要大量的后台的信息的数据来支撑,这几个城市实际上这几年都已经提前做了,交通信息的这样一个数据的积累,这个数据有了以后,它可以从历史数据,它可以反映过去的(交通信息)。
分提要
解说:交通拥堵指数能在多大程度上引导市民出行?
钱航:具体出行意义并不是很大。
余茜:比方说我五点钟要去一个地方,您那个数据能不能达到一个提前量。
郭继孚:这些都是科学问题,所以大家不要着急。
解说:杭州将发布交通拥堵指数,《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张平:杭州市交通拥堵指数这个事一出来以后,其实杭州市民都很关注的。我们网上的网民他们也在热议,所以我们来听听网络上的网民们,他们对此他们是怎么看的。我们来有请我们的网络观察员,给我们来汇总一下他们的意见。
徐可(网络观察员):你好,主持人。用直观的数据描述复杂的拥堵情况,这样是否可行,网友们讨论热烈。网友“阳春三月”“乌小花”等直呼办法可行,它能够告知路况,让人们提前做好准备,避开拥堵路段。网友“叮当”说,现在的行政管理都讲究数字化,交通拥堵指数也是其中的一方面,是现代化的表现,可以让今后交通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当然也有部分网友对拥堵指数的效果表示了质疑。网友“大米”说,拥堵指数跟天气预报不一样,拥堵是由每个私家车主的行为共同形成的,随时在变化当中,也许我们看到预报说这条路畅通,可我们开到这条路时它又堵上了,该怎么办呢?网友“云中漫步”也说,早晚高峰期的时候,杭州哪里都堵,知道了拥堵指数又有什么意义呢,感觉根据不是治本的方法。好的,主持人,我这边的情况就是这些。
主持人张平:网友的反映有完全赞同,也有一些有异议的人,而也有人说哪里都堵,
这个时候有什么意义。针对这个拥堵指数,我们记者也做了一个体验,我们来看看我们记者体验,是不是实际情况到底怎么样,我们来看看我们记者的体验。
VTR
解说:那么这个交通拥堵指数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否能够发挥作用呢?这个指数到底准不准确呢?上周五我们的记者进行了实地体验,路线是从之江路到城北德胜路,出发前记者先在网上查询了一下交通指数。
编导黄安谙:可能是由于下雨的原因,今天的拥堵指数比上个礼拜的这个时候要高了许多。今天我出行的时候就想通过实时路况图,来避免高架上最拥堵的这一段路程,从而达到顺利出行的目的。
解说:根据出发前记者所查的实时路况显示,望江路段高架桥处于红色拥堵状态。记者选择从地面道路行驶,避过这段拥堵的高架,然而当记者接近高架时,通过手机客户端发现,这段高架和地面一样已呈现黄色状态,也就是中等拥堵程度。记者立即调整了路线驶向高架,在高架上记者看到路况基本如路况图显示,保持在每小时20到30公里左右的通过速度。但到了环城北路上方,情况发生了变化。
编导黄安谙:我现在位于高架的环城北路的下桥口的正上方,手机的实时路况显示环城北路这个路口的确是属于中等的。一个中等拥堵的黄色值状态,我们现在看到桥面上的确一路过来,在这个路口的正上方车流量大了很多。
解说:之前根据路况图显示这一小段车流量增加的路段,应该过了环城北路下口就恢复正常。但实际的情况却并不像手机显示得那么美好,记者的采访车一直过了文晖路下口,车速才慢慢加快,而在回程时记者也根据实时路况选择了地面道路而不是高架。但是记者发现在个别路段,路况图显示是中等拥堵,实际路况却出奇的好,时速足可以达到60公里。通过记者的这次实地体验,根据交通指数调整出行路线节省了大约10分钟的时间,对于出行选择有一定参考作用,但准确度上还有欠缺。
主持人张平:这就是我们记者的一个实地体验大致就这么一个情况,至少它有一个结果,提前节省了10分钟的时间。最起码它对出行路段的选择,还是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目前来看的话,但实际上它的精确度上,可能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实际上要做到我们的这个指数或者是说每个路段的实时的路况图,跟实际完全一致,实际上是一个很难的事情。因为大家都知道,出租车的数据回来以后,我们集中处理的时间是五分钟,事实上我们所有的检测手段都有这个问题。它检测到了,你要回到中心来进行处理,处理完了以后你要再发出去,这个过程的这种滞后。和我们实际观察到的,个体化的这种东西一定会有差异,这个是不可能百分之百来跟你这个体验完全一致,但是整体上不会出问题的。
主持人张平:怎么样,你们几位看不看好这个系统,你们对此是怎么看的?
余茜(市民):我刚才其实也是想提一个问题,因为我是去年下半年才回到杭州,之前我在北京。就是已经有所谓的拥堵指数了,比方说咱们在开车的时候,在路上会有指示牌,写着四通桥红色或者健翔桥是绿色,是那样的。
主持人张平:那个是不是跟咱们今天(讨论的)类似的,其实也是拥堵指数的表现形式呢?郭主任他是最有发言权的,她说这个是不是北京的拥堵指数?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相似,还不是,我们的指数更精细化,一个是数值已经是连续的,不是简单的分成三级还是五级,它是从零到十是任意一个数。
余茜(市民):我特别关心的一个问题比方说我五点钟要去一个地方,我可能四点钟左右就开始查,您的数据能不能达到一个提前量。比方说如果我五点钟要走,我那时候已经上了三环了,你也知道北京是一个环线,要是已经堵在三环上,下一个出口可能就是10公里以外了。
主持人张平:现在是在杭州,不是北京。
余茜(市民):咱们杭州也是一样,能不能有个提前量?
主持人张平:还是要求郭主任回答,以北京为案例。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她说的这个实际上是涉及到一个交通预报的问题,这个指数现在告诉我了,这个过期情况怎么样,当前情况怎么样。其实我们还有一个很大的需求,就是下一个时间段怎么样或者明天怎么样,这个实际上现在北京的情况,我们仍然处在研发状态。对一些特殊的一些天,因为这个指数刚刚建立起来以后,我们要积累相当的这种数据,要建立这种规律的这种模型来做一些预报。
主持人张平:余茜,你想四点钟知道五点钟会不会堵,正在研发当中。
余茜(市民):谢谢大家。
宋忠赤(市民):我想接着郭主任的话题说,这个事情说实在的很难做。不像天气预报或者其他东西,它有一个预测性,因为这取决于人。人有时候他取决于他的主观意志,你说我听这头堵了,大家都拥到那个路口去,下个时间那个路口又堵了,结果这个路口又空了,这个就像经济活动一样。跟人的他的意志结合一起,比较难弄。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交通预报的难度确实是这样,因为交通系统它是一个人,交互的这样一个系统。当你给它一个信息的指引的时候,他会改变行为,这个国外研究到目前为止,在国外也是一个研究的热点。而且如果大家全部都按照发布的这个信息去改变行为的结果,使得这个系统又建立一种新的状态,这个事实上也是国外的经验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遵从诱导的信息才有效,而是一部分才有效,这样的话大家整体效果才会好。这些都是科学问题,所以大家不要着急。
朱烨宁(市民):拥堵指数前天我也看了,但是我觉得它主要是用在两个方面比较多。一个是出行前,一个是在出行中,出行中的话比如你说通过实时发布,我要去的那几条路,前方道路是怎么样的一个情况,选择是不是要改道。有预测的功能可能现在还没有达到,但是我觉得现在,因为有些时候你已经开在路上,你要再想比如看到前面是堵的,你要换一个车道再去左转右转,基本上难度还是比较大。
主持人张平:所以你觉得对你来说,作用不是很大。
朱烨宁(市民):我现在感觉是应该,而且实时还没有发布是吗?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手机系统上,只是验收了。手机系统上现在是短信,你可以申请一个短信,发一个申请,短信就可以回复指数实时的一个情况。一个市区或者是分为中部核心区、城北、城东、城南、城西跟风景区六个区域。
主持人张平:具体的道路有没有?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具体的道路我们有一个路网可以的。
主持人张平:是不是这就是一个反映?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对,这就是一张实时的,我们市区主要道路运行状况。这一张图,从上面看的话红色的就代表现在处于拥堵的状态,橙色跟黄色是从轻度拥堵到中度拥堵,是属于一种缓行的状态,绿色的话就是畅通,属于交通状态比较好。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这个路网,大家看看基本上都绿色的。外围是绿色的,我们是中心区这一块。这个路线图如果我手机上,申请了这个功能之后,我是不是就可以看到?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现在可以,现在杭州路网就有这个图,本身现在就有这个图,现在绿色比较多。也跟现在不是早晚高峰有关系。
主持人张平:这个是通过手机终端上我们可以看到,同时在家里的电脑上我也能查到。
钱航(市民):我倒是这样觉得,这个拥堵指数是在现有的手段上多了一个方式和方法。客观的去研究和评价我们的交通状况,原来我们认为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通过这个指数有了相对比较说科学的反映。对老百姓来讲,我个人觉得从目前角度来讲具体出行意义并不是非常大。一个打个比方说,我们在手机的平台上,因为现在每人出行可能(需要)两个工具,一个是听广播,第二个是用手机。广播的话它对实时的路况会有一些及时的反应,用手机的话,目前来说通过交通拥堵指数上手机平台。我是昨天测试了一下,可以看到这张图,但是我实际上我是看不到哪条路的具体状况我是不知道的,这个不能显示吗?比如说我的意思是这样,比如说能不能像现在微信一样,因为现在微信也很好,比如说我输一个凤起路它就会直接给我回馈,凤起路的一个指数,或者说凤起路一个状况。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觉得相对来说会好一些。
关积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你刚才关心我在出行当中,前方这段路或者哪一条路它的信息,这个在我们智能交通系统里面,它有一个特定的领域叫动态交通信息服务。动态交通信息服务,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比如你刚才讲的微信,我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我也可以推送服务,这个是下一步肯定要去做的。但是这个做是两种思路,一种是政府免费的向公众来提供还有一种可能是有一些做信息服务的第三方的公司。它提供这种个性化的增值服务,它是有偿的。这个目前在我们国家这一块普遍没有开展起来,这个不光是我们杭州的问题,北京也没有。拥堵指数现在我个人理解,这是政府或者我们一些研究机构,基于我们现在有的数据能够给大家提供的出行的一种免费的公益性的。指导性的这么一个参数,对你出行还是有帮助的,当然现在这个帮助,你要去说我哪条路是不是堵,那么精细化的服务它做不到,但是最起码你知道我要出去。我明天早上比如说我要开车出门,早高峰会提前,还是会维持多长时间,我是不是选避开高峰,我去哪个区域,这个区域目前状态什么样?我觉得还是有意义的。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们将来要实现预报的功能要告诉你,你这个点去机场要花多少时间。平时是多少,你这个点是多少。今天特殊情况下你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什么。这就是靠我们这些指数,建立在指数基础上这样的一个系统。我就告诉你如果正常的时候是多少,我们现在当前的指数是多少,你马上就能推算出来,今天是堵成这个状况,我得要提前花多少时间。这就是时间预算,这个交通信息服务里面一个术语就是干这个事情。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对于精细化这一块,如果每个人精细化我都要去满足他,那这个量大得不得了,基本研究我可以做得到,如果是公众发布的话,我就不需要做得那么精细化。
主持人张平:这就是市民的需求和你的工作研究之间的一个差异,也有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比如我们的交通台很受欢迎的,在北京和杭州都是一样。但是你会常常会发现,我听了半天没有跟我相关的一条路,我要告诉你一个指数了,你立马可以有一个参考。有一个判断我知道当前整体的情况什么样,哪个区域什么情况,这个是你可以参考的并不是说它一点用都没有,当然下一步一定是进一步来进行个性化(服务),而这个个性化要靠什么,那一定要在信息基础上实现一个发布系统。另外一个个性化你自己手机或者导航终端要跟系统再接上,这是下一步确实是要进一步,提供服务的努力的方向。
分提要
解说:如何完善交通拥堵指数的系统应用?
宋忠赤(市民):我觉得手机客户端是最方便的。
钱航(市民):要跟交警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
解说:交通拥堵指数意义何在?
王玉宝(评论员):去检测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具体有没有作用。
关积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对了解我们整个城市交通运行的总体状况,它是一个很科学的手段。
解说:杭州将发布交通拥堵指数,《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张平:因为交通拥堵指数对我们杭州来说,它是一个新事物。我们可能通过自己的这样一种认识感受,不断的在琢磨它、在分析它,可能认识得也不是很清楚,也有点片面,但我们知道北京,咱们已经实行这个多长时间了?郭主任。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历史数据积攒是从2007年开始了,奥运会之前就开始了。在奥运会的时候我们试着用了一下,来观测整个奥运期间的交通状况,因为这个实际上是当时北京办奥运会的时候向国际社会承诺,我们交通必须要保障运动员,我们的观众一定的的交通状况,30分钟内到达所有的场馆。
主持人张平:北京应该说运行交通拥堵指数(系统),从2007年开始到2008年实际运用到现在已经将近五年的时间了,我们记者也搜集了一下,我们通过一条VCR我们来了解一下北京这方面的情况,我们看段VCR。
VTR
解说:杭州拥堵指数的发布借鉴了北京的经验,北京的拥堵指数作用到底如何呢?2012年8月底北京市交通委首次向社会发布交通指数,预报九月将是北京最堵月,并公布了七个最堵时段。而根据数据显示,九月的最后一周被预测为最堵周。随后北京市交通部门调整了12条公交线路走向,施划了300余处出租车停靠点,地铁五号线缩短平峰发车间隔。这些举措换来九月北京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四个百分点的提升。而在新增的公共交通出行人群中,很大一部分来自私家车主,之后北京市交通委通过手机短信等多种手段,向市民发布道路交通拥堵预警信息已成为交通部门疏堵措施的常态手段。目前北京交通拥堵指数,也已经实现实时动态发布,发布间隔达到15分钟。市民可以从网上了解到全路网,各环路及城六区的交通拥堵指数及运行速度。
主持人张平:好,刚才从这个片子我们了解到,确实有作用,刚才我也注意到,实时发布的那个图景上全是一片红,那个就当时可能最堵的时候,是吧,郭主任。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我们讲最堵九月,九月份会成为我们全年当中最堵的。
主持人张平:因为是旅游旺季。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对,国庆节前包括中秋节、国庆节前活动各种各样的,北京的金秋旅游季节,旅游也多,商务也多加上我们的经济活动。实际上到下半年的时候也会加快变得多起来,所以一定是这样的这种交通。其实这种东西,原来我们都是隐约的感觉到,在没有指数之前这种细微的差异,我们实际上捕捉不到的。我们针对九月份,交通拥堵比较严重的时候,我们北京又搞了一个绿色出行月的活动。在这个月当中,我们要及时的把交通拥堵的状况告诉我们的市民,来号召我们的市民要减少开车,来尽量采用绿色出行方法。比如说坐公交车,比如说步行和骑自行车,这样的绿色的这种方式,来减缓我们整个的交通拥堵。这个效果其实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有一些特殊的天,我们预计到第二天会很堵的时候,我们会提前跟媒体来进行广泛的发布,让这种概念深入人心,来减少小汽车使用,尽量缓解拥堵。还有一些特殊的天气,其实这种例子很多,有一天比如说北京市早晨下了雪,按照以往的规律交通会出现比较大的问题,而且那一天又逢上一个特殊的日子周末,周末的晚高峰很堵,所以全市就处于一个比较应急的状态,各个部门都启动起来。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指数,运行下来以后我们就发现跟以往的规律不一样,其实杭州也有这种问题,就发现晚上实际上反而轻了,我们实际上在中午的时候,就发现这种规律了。到晚上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系统接到了市应急指挥系统已经明确了各个部门在汇报完了以后。我们在汇报我们的交通运行情况的时候,我们已经做出一个判断,今天的晚高峰没有问题。我们的市指挥的时候就发现,说我们再保险一下,我们在看一下。我印象当中是看到六点一刻,我们的指数到了高峰以后降下来的时候,它没有达到我们的危险的,那个区域的时候,这种应急状态就可以提前解除了,没有必要这么庞大。因为这种应急指挥,实际上我们涉及到很大的人力物力,就可以提前解除这种预警,它还是有很多的情况下,是可以给我们这个城市的运转,给我们的公众出行提供帮助。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的话北京我刚才了解到了,说是15分钟我们可以实时发布,是吧,郭主任,杭州只是通过了这样的一个检测,我们什么时候开始正式发布?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我们现在计划上半年能够试发布,试发布是个什么概念。试发布就比如说,为什么我这个系统没验收不能发布。因为我们要考虑到从这个系统的话,我自己内部的运行跟发布给公众,还是有一个过程。就像昨天我们验收报道出去以后,我们这个网站马上今天就拥堵,我们自己都登陆不上。所以我现在登陆的话,我只能把域名关联给取消。
主持人张平:为什么?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因为我这个容量,我不知道要准备多少。如果大家都很关心容量很大,那我还要进一步扩容,这不是一下子就能发布的。
主持人张平:根据你一发布就拥堵的现象,就说明我们大家都很关注。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对,但是我原来的话,刚才市民也代表也提出来,你要花多少钱,我当然前面建这个系统的话,我是精打细算的,所以这个系统的开发也是一个过程。
主持人张平:好,试发布是什么概念?准备从什么时候开始试发布?
谭永朝(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主任):应该六月底前。
主持人张平:六月底以前试发布,几位市民听到现在,你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吗?
宋忠赤(市民):我觉得手机客户端是最方便的、最便捷的,现在最有效的手段。你不可能在路上开车去上网,你只能用手机客户端,我觉得你们这个平台一定要建立,这个可能比短信的效果更好一些。
主持人张平:短信提醒是指数多少,更直观一点。
朱烨宁(市民):可能道路你分成路段的话,这个是需要分成路段显示。它那个通行速度根据你在行车的定位的话,根据你周边的那些道路是多少显示出来。另一点可能跟管理部门结合的话,找到城市比较拥堵的点进行重新的交通管理,重新组织规划,这样可能会效果更大一些。
主持人张平:这是你的建议,好,钱航。
钱航(市民):我觉得这个指数要跟媒体,尤其是电台,要跟交警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平台的发布上我觉得,网站平台和手机平台要互动,尤其手机平台的可操作性,我觉得要更加加强。
主持人张平:还有哪位?
余茜(市民):其实我前两天也发现,咱们现在手机上已经有一种软件。它是这样的,比方说在这条路上,有的人可以网上发布说堵或者说特别堵,其他人还可以问他说堵到什么程度。从西往东还是从东往西这样的,我觉得就是像刚才各位也都提到,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一条具体的路,我要走的这条路,这条路上肯定不止你一个人。可能把已经开在前面的人,他们那些力量也征集起来,是不是我们的这个数据能够更加完善,也能够更加实时。
主持人张平:另外一些信息的补充,是不是也能够反映出来?
余茜(市民):对,是这样的。
王玉宝(评论员):我始终觉得这些数据,这个系统更多的可能是为大家来避堵提供一个工具。它本身不能够治堵的。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在城市的管理过程中,有很多管控的措施。包括单行的,包括禁止左转的,我觉得这个系统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去检测,我们采取了这些措施具体有没有作用。很多时候我们采取措施的时候,老百姓觉得很折腾,这个措施到底有没有用,我们折腾来折腾去的,又是大循环小循环,这个系统是一个很有效的工具去检测。如果通过这个系统检测,这个拥堵并没有降低,我们可以说采取其他的方法。是不是可以这样,对整个的交通的管理治理方面,提一些更准确的评价,我觉得它本质上最主要的意义,就是在于它是一个政策评价工具。它本身只是反应问题,并不能解决问题,描述问题,不能够改变拥堵的现状。所以我觉得从交通管理部门来讲,可以充分的利用它去做一些检测。
主持人张平:杭州去年的时候实行了高架限行,当时在全社会引起非常大的争论。到底行还是不行,如果当时有这个数据的话,两天数据可以告诉你行还是不行。
王玉宝(评论员):试一下。
主持人张平:当时《我们圆桌会》还进行了讨论,大家争论了很激烈。
郭继孚(北京交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其实现在在北京这套交通拥堵指数,就是衡量交通工作的一个指标。你这一年做下来以后,交通指数到底是高了还是低了,甚至于我们拿它去考核区县,你每天的交通流量分成市区两级,区县也要负一部分责任。不要指望这个指数,就能把我们的交通拥堵解决了,指数本身是不能解决我们的交通拥堵,它只是来反映我们的拥堵。因为交通拥堵其实,我们每天每人都感受得到,但实际上它本身还是蛮复杂的。因为它很多的类型,我们以前在北京没有
这样的技术手段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去发现城市的拥堵源呢。我们就要雇佣大量的廉价的劳动力,站在街上去人工的去数车,有了这套系统以后,它就可以告诉我哪里是堵。因为我们用人工的办法,它的危险在哪里,你今天站在这里它堵了,明天它可能不堵,你今天站在那里不堵,可能实际上就赶上那个时候它不堵。你要调查的时候,你要长期的观察几天,这个成本实际上很大的。我们这套系统就可以告诉你,哪个地方是常发的,是常年的拥堵,哪些是偶发的,就跟我们的整个交通的治理,就联系在一起了。
主持人张平:我们最后再梳理一下,交通指数它的作用到底有哪几点,几位专家给我们梳理一下,总结一下?
关积珍(中国智能交通协会副秘书长):我想一个是那样的,它是首先对我们公众出行来讲。它能起到一个有效的服务,我们在出行前或者出行当中,我能知道今天整个城市,或者我要去的区域,它的交通一个总体的状况。这样对你出行选择我去还是不去,可能就有一个调整,另外我觉得从政府来讲,对了解我们整个城市,交通运行的总体状况。它是有很科学的手段,基于这个手段,我们可能将进行城市交通的,一些管理上的时候,就会有第一方式,交通规划方面可能会起一定的作用。第三个我觉得,可能也对我们很多交通政策,它实施的效果,它的评价,这是一个很科学的手段。你比如说我们错峰,或者我们实行单双号,或者我们在某一个时间段。进行一些特殊的限制,它有效没效或者是效果多大,通过这个指数的评价,我觉得是非常科学的,但是最终来讲我觉得指数。如果刚才我们讨论当中,达到交通预报这样一种情况,为公众出行服务,那是既能为我们出行前,出行途中服务,同时为这种需求的调控又能发挥作用。实际上对政府,对公众,都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情。
主持人张平:我们今天圆桌会,我们只是因为这个系统经过了检测,我们准备预发布了。但是我希望很快的时间里头,我们再在圆桌会上给大家展示的时候说,我们已经开始正式发布了,北京现在是15分钟实时发布一次,杭州是不是五分钟一次,而且像天气预报一样的。像PM2.5一样的开始预报,到时候我们就很习惯了,明天我应该怎么走,我希望这样的图景。不久能够在我们杭州实现,好不好。非常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这个专家,给我们做了这么好的解读,也非常感谢你们的努力,也谢谢我们的热心市民的参与,请记住我们对你们的期待好吗。好,谢谢,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先讨论到这儿,谢谢大家收看,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