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张平:关键是好的教育是你怎么能够发现他,同时你又很好地去培养他,使他能够健康成长,比如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马云的一篇文章《父爱是铁锹》,这是马云的一个自述,为什么呢?因为马云小学的时候成绩非常差,应该按照我们现在的标准,他就是一个差生,经常打架,学习成绩都不好,特别是数学非常糟糕,他的爸爸有时候也很无奈,但是这个时候,他有一点好就是他喜欢英语,他的母亲时常不无惋惜地对他父亲说:“儿子天生是不按常理出牌,说教只怕已经是无用途。”父亲苦笑道:“那我就当一把铁锹吧,一天一小铲,尽量挖出他的闪光点,再用闪光点去填埋他的劣根吧。”可当时想在他的身上找出闪光点的话,父亲真是下了一番,愚公移山的苦功夫,后来父亲发现他喜欢英语,后来就把他带到了英语角,杭州著名的英语角去跟老外对话,马云更有信心了,以后在英语上,你看他说从初中到高中,我其他各科成绩都很平庸,只有英语它真的成为我的闪光点,我几乎是包揽了,大小英语考试的年级第一名,但这个唯一的闪光点,无法遮掩我严重偏科的事实,第一次考试高考,我英语成绩是全年级第一名,数学是倒数第一,他参加高考他的数学成绩只有19分,但是因为他英语好,不断的父亲鼓励他参加第二次高考,最后他大概想通了以后,又参加了高考,他工作了以后又去参加高考的,最后考到了杭州师范学院,最后慢慢慢慢他成为现在的马云,你说当时父亲做铁锹的那种功夫,对他有没有用呢,今后的道路?
杨慕光(春雷中学教师 八届杭州市政协委员):很有用,这很有用的。另外我再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想我们很多的电视机前的家长,我们可以在小孩小的时候,不断地尝试,不要过早的去确定他,一定要做什么钢琴家,做什么家,不断的去尝试,就我自己来说,就跟刚才的一位老师讲的一样,我的小孩也上过少年宫的很多班,但是我发现他在很多方面,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而且他去上这个班他都很痛苦,这些你就当过去就过去了,有的上了一个学期,有的上了一年,最后他就是在少年宫的时候,接触了计算机,我在这儿也非常要感谢那位谢老师,他也很特殊,他是每一次你做出一个题目的时候,他要给他发一张卡,他说你到了八张小卡的时候,可以跟我换一张大卡,他始终没有给他发八张,我儿子不断地努力,今天我做得最好全班第一了,怎么没发卡,老师说你下次再来,今天还是有点毛病,发到6张以后就始终没有给他第8张,按照他的成绩可以很快就达到第8张,可能他马上就会满足,他就会停顿,这是第一个要跟家长分享的,逐步地就跟小铲子一样,逐步地去挖,你不要事先以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你的儿子或者限定你的儿子,限定你的女儿,限定你的孩子,第二个观点要逐步做到平等,孩子的诉求有的时候,可能是确实是很幼稚的,但在这个时候你只能是引导,不能扼杀,如果你在这个时候扼杀了以后,他可能以后就没有诉求,或者他的诉求就背着你去做,这个对我们家长来说是非常悲哀的,所以说我说这些人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可能很多家长你自己过去,不断的重复的那种观念,说哪个学校好,哪个学校好,在影响着你的孩子,所以孩子会跟着你走,实际上这个学校可能并不是他所希望的,今天这位孙家长也是这样,我倒认为你不妨去读拱中,你就看现在孩子在年级里,或者学校里的排名,你过三年以后你去看,他的排名还是这样吗,在那个学校他的特长,能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因为人的特长可能在某一个阶段是特长,但是在更大的范围内可能就是短项了,不同的环境。
金新(学军中学高级教师):过早的给他定了目标,人生的目标当然要定,没有目标你一事无成,但是你过早的定目标也讨厌,目标要不断的转移,在实践过程当中发现他适合哪一方面,达尔文讲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作为家长最要紧的你的孩子,你的儿子你的女儿是哪一片叶子。
主持人张平:这个一定要非常重视。
金新(学军中学高级教师):非常要紧。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的感觉就是不要强迫小孩子,我最大的遗憾就是,我自己会玩很多很多乐器,我女儿不会玩乐器,小时候引导、诱导,她不肯,我的观点就是你不想学,你不喜欢就不学,后来慢慢考大学考中学都这样,我不强迫她 你爱怎么样就怎么样,我发现你哪个地方好,我就鼓励你,但是我不强迫你做任何事情。
薛冰(特约评论员):我印象很深我有一个朋友,他女儿在文澜中学,有一天我们在聊天,她就说自己是最幸福的,为什么呢,因为她有一个好爸爸,她的班里面她的爸爸是唯一一个,不强迫她去追逐成绩的,这种理解其实,可能我这个朋友,他比较理解孩子的成长一个规律,其实很多时候,你最后走的那个方向,可能是不经意当中培养了这个能力,比方说我在学军的时候,我记得印象很深,当时那个周其良老师,给我们停课两个月。
金新(学军中学高级教师):周其良是语文老师。
薛冰(特约评论员):排《威尼斯商人》《雷雨》这些话剧,我在小学的时候第一次上台,一句话也讲不出来,是被赶下去的,后来大学毕业我虽然上医学院的,成为专业的主持人,实际上我觉得跟前面的,课程当中所培养的这种兴趣,我记得同学的姐姐夸了我一句,你演得还蛮像样子的,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还在这方面有机会。
主持人张平:你看马云他最后一段话,我们再来看一下,短短十几年,我的人生像《一千零一夜》里,芝麻开门的神话故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我没有觉得不可思议,因为父亲几十年的父爱,一铲一铲为我开凿出了,最宝贵的成功真相,那就是发掘出你的兴趣,去做你感兴趣的事,再把它变成你的特长,最后让你的特长发挥最大的潜能。
金新(学军中学高级教师):这些实际上还是一个,它是教育的常识,一个缺少教育常识,需要常识回归的国度是非常悲哀,我们今天要解决的小升初的问题,差序性格局的问题是什么呢,什么样的孩子,他有什么样的灵感,有什么样的特长,他应该到什么样的学校去,你比方说图画上面有特长的,你就不应该进文澜(中学),你就应该进杭七中,是不是?你如果是服装上有特长的,你就应该进中策,你同样能够成为一个服装大师,而不应该进建兰(中学)。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那我再讲讲我小孩子的事情,我小孩子那个时候,考杭高的时候第七名,一下子拿奖学金了,很好,然后考大学了,考大学我脑子里面的感觉,我没跟她讲,脑子感觉浙大是底线,结果考砸了考了627分,浙大是尾巴了就农系了,后来谈了几个学校 都不成功,当时交大也要她了,但是也是尾巴,都是尾巴了,好的专业没有了,我说你喜欢什么专业,她喜欢建筑,最后浙工大到他们学校招,他说你这个成绩可以让你挑专业,学校我们要你,那我说你到浙工大去,现在变成建筑设计师了,很好小区都是她设计的,我很为他骄傲,我就觉得要尊重小孩子的选择。
金新(学军中学高级教师):是的是的。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这个太要紧了。
分提要2
解说:选择公办还是民办,家长们为何如此纠结?
薛冰(特约评论员):到底是文澜,还是在原来的学校直升上去。
孙强(家长):就是A B两个选择。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公办未必差 民办未必好。
解说:怎样才能让孩子做一个健康的孩子。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的孩子是不是健康的问一下,扪心自问一下。
薛冰(特约评论员):家长一定不要,仅仅用成绩来衡量你的孩子。
王群力(资深媒体人):你一定要相信自己孩子是最优秀的。
解说:孩子教育的“民”与“公”,广告之后《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