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R3
解说:在杭州1.66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山水自然之美是杭州的一张金名片,近些年在环境保护和改善方面,杭州做到不欠新帐多还旧帐,实施了西湖 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等综保工程,和半山 北大桥地区综合整治,等一批生态工程,环境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西湖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2011年5月,杭州又启动了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将对涉及十个区县市的,新安江富春江 钱塘江流域,实施保护水源水质,用创新促进产业转型,整治两岸环境,修复岸线生态等工程,83岁的老摄影家叶盛高,一直用镜头记录着杭州乡村的变化,在富阳联群村,这里立足创建富春山居精品村,打造出了沿江景观带,乡村的巨大变化,让多次来这里拍照的老人连连赞叹。
叶盛高(摄影师):来一次变一次,大家感到都很舒服。
解说:美丽乡村,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的不断更新,精神文化也在不断丰富,在萧山新丰村,总投入达三百万元的,新丰村村文化中心,给村民们提供了一流的免费活动场所。
沈春良(萧山区新丰村村民):现在老年活动室建好后,我们早上七点多过来,心情是很舒畅。
解说:目前杭州正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统筹城乡建设发展,推动建设像副城、县市城,中心镇集中,加快构筑网络化、组团式,紧凑型城市空间格局,努力做到集中集约用地,着力营造城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人居环境,如今每年在杭州十二个领域,开展五十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如下围棋一样,美丽城市和美丽乡村两个眼,同时活起来了,人间天堂的美誉,杭州是实至名归。
主持人郑煜:杭州这几年城市在发展过程当中,生态发生了巨大的一个变化,非常的美丽,像一幅画一样。在这我想问一下王老师和罗勇,你们在生活当中,杭州这几年的城市化进程过程当中,你们有没有感受到哪些生态环境,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罗勇(热心市民):近几年杭州的一个变化,对我们的感觉就是,可玩可看的地方多了很多,尤其像我比较喜欢动的,平常周末都喜欢到周边去自驾游,一听到哪里有新修建的,或者新整治的一些景点,我们都喜欢跑过去。
主持人郑煜:其实杭州这几年的生态打造过程当中,其实更多的是要,服务于老百姓的居住生活,在这里边出现了很多的一些词,比如说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等等,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不知道我们在座的这些嘉宾们,你们是如何看待我们现在提倡的,要做的这种美丽城市、美丽乡村,这样的一些政府在推的这些事情?
安蓉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我们现在认识上,强化了城乡统筹,很大程度上就是我的城区,八个城区和五县市的统筹,这个统筹力度,其他的这些条件,我们都要想办法去克服才行,比较突出的比如三江两岸的建设,几年前我去黄山,我印象非常的深,走出杭州以后一下子豁然开朗,两边真漂亮,但是这两年我突然发现,我们走过去也有那么漂亮,三江两岸的建设投入,它不是一个纯粹的为了好看,它实际上是有六大任务,其中水质、水源的保护,其中提升了人文和旅游资源,其中就是沿岸的,两岸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它相关的一些产业的提升,也包括一些关停并转,一系列的工作整体的在考虑,这个力度是非常大的。
侯公林(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其实今天我们杭州的建设,我觉得美丽乡村和美丽城市,美丽城市在建设过程当中,美丽乡村的发展是非常非常快的,而且包括乡村的文化建设,也不断的在丰富,像我们杭州市图书馆,送书下乡,建立网络互通,这些实际上都给我们乡村文化发展,我们的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非常好的一种机会,包括也奠定了一些基础,所以我觉得,杭州在这方面创新还是在做,当然我们说今后的路会很长,但是这些做的过程当中,使我们杭州在这些方面,远远的超过了全国的其他省市。
主持人郑煜:我们谈了这么久的一种创新理念,我不知道我们今天的嘉宾,是不是能够从这么一些,三大块的创新理念,能够读出一些共识,或者是杭州这座城市,政府在治理杭州这个城的时候,它的一些创新的理念或者是这种模式,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哪些便利或者启迪呢?你们怎么看?
罗勇(热心市民):具体到我们老百姓简单说,他不管我们在整治一些,比如说这些景点,或者说老的一些脏乱差也好,或者整治以前的历史遗留的,一些景点也好,把一个环境保护跟经济发展,包括改善人民生活、老百姓的生活,它是三者是结合起来的,不是对立的。如何在保护环境的时候,又能促进经济发展,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我觉得这个融合做的是非常好的,体现在我们创新意识里面,还有一个融合就是我们一直提,就是城乡一体化、城乡融合,农村的老百姓,其实现在跟我们城市老百姓市民,包括在精神层面上也好,包括在生活方式上,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了,在杭州已经体现不出多大区别来了。
王群力(特约评论员):我觉得刚才他讲了一个也非常好的,始终关注到生态和文脉的融合,生态包括环境生态和文化生态,人们生活的生态,跟我们城市特征、自己特质,始终把建设发展与和谐,这个关系处理得很好,我们不要因为发展而发展,而破坏了生态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和谐,官民关系的和谐,不要对立。
安蓉泉(杭州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 教授):一个就是真正的共建共享,实际上杭州在创新在发展的过程中,最大程度上动员了我们的市民,包括农村居民,他们共同来创造自己美好家园的,这么一种热情。第二个我们说三位一体,政府的主导力,专家的引领力和社会的参与力,我觉得配合的是比较好的,还有一个所有的创新所有的发展,他非常注意从自己的城市性质,城市的定位出发,因为杭州是一个风景旅游城市,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从这个定位出发,我们的产业布局,我们的城市建设,包括我们的社会保障,它就有了一个基本的出发点,最后一个我感觉,杭州的城乡推动的过程中,它的步骤,它的创新的步骤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三江两岸的推动,它还真不是一个,纯粹的一个环境生态的问题,它把经济建设,它把它的城市建设,它把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包括了我们说的生态环境建设,一起打包,一起下步骤,一起来考核,我们说科学发展观在我们的,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它的一个综合性的体现。
侯公林(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如果说让我提炼的话,我还是比较同意那六个字,我们、生活、更美。我们,随着杭州的建设,今天的杭州的市民的生活,已经体现在所有人的生活的品质上了,因为政府要关注每一个市民的,生活品质的时候,后面的文化的、政治的,类似等等的,都必须服务于提高市民的生活本质的,我们所说的必需,这样一来的话,在这个提高过程当中,其实共建共享的是什么?是我们,是我们全体市民。第二个体现在哪里呢?体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上,其实我们的生活应该说是,像跟过去比的话,其实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你就看我们刚才在说,最美城区和最美城市和最美乡村,我们今天生活的剪刀差,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剪刀差,正逐步的在消除,这个剪刀差恰恰是我们中国最大的问题,也是我们国家一直想解决的问题,我们这个城市正在逐步逐步的解决它,用这几个字来体现,杭州的创新驱动发展,我觉得应该说是比较好的一个(表现)。
主持人郑煜:六个字。我们、生活、更好。
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创新后面的驱动力,我觉得刚刚大家都讲了,其实是杭州的一个综合能力,因为它毕竟是个省会城市,各方面人才云集,但是怎么样把各方面的人才能够用上,并且让他们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能量,并且这个能量是正能量,我觉得杭州在这一点上,它做的是比较好,所以它有一个复合的效应,无论是政府学术界,还是企业界,还是媒体,互相之间的这种复合的作用,从理念到制度到组织,到具体的方式方法,在这方式方法上,我也觉得杭州的文化它的力量,所谓文化的力量就是,确实乐于对话,善于反思,乐于大家都贡献能量,同时在做出成就的时候,还要善于反思我们的问题在哪里,我们下一步的地方在哪里,所以我们的机遇和我们的立足点,我们是在不断的更新,这个是杭州的创新,以及它的驱动力。
主持人郑煜:其实今天我们嘉宾们谈了这些共通点,其实我忽然觉得挺有意思的,把你们大家的这些观点,都把核心点拎起来的话,其实它就是一句话,以民为本、共建共享,让我们生活更好。
潘一禾(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为你鼓掌。
主持人郑煜:今天在这个节目的最后,我们还要跟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还要说一个信息,在6月24号,我们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也会推出一个大型的系列报道,中国梦、我的梦,驱动发展共圆梦的,一个大型系列的一个报道,到时欢迎观众朋友们关注,同时今天的节目也到此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