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提要1
解说:我们能否制造城市风道,让杭州的风吹散高温?
毛爱东(市政协委员 中国致公党党员):风从哪里过来呢?风都被挡在城市的外围了。
张和平(市政协城建委副主任):利用城市建筑的阳面和阴面的温差,它就造成了穿堂风。
解说:广告之后《我们圆桌会》继续深入讨论。
主持人张平:第二个就很重要就是风,如果夏天很热,温度很高,如果有很多的风吹到我们的身上,是不是我们相对也会感觉凉爽一些,风的情况现在在杭州怎么样呢?前一段时间,我们记者也对杭州的风的情况,进行了一个调查,我们来看看,他们调查结果是怎么样的。
VTR2
解说:在许多老杭州人的记忆中,傍晚坐在家门口,就能吹到凉爽的夏风,而现在似乎这样的感受越来越少。
记者:你们以前的那个风是怎么样的一个感觉?
市民1:很凉爽的,电风扇都没有的。
市民2:我感觉城市里的风有点热的感觉,吹过来有点热的感觉,不像乡下清凉的风的感觉。
市民3:现在的风越来越热,以前的风很凉爽。
解说:我们随机采访了几位市民,风没有以前大,风越来越热,是绝大部分市民共同的感受,那么杭州究竟有没有风呢?我们首先来到城市阳台。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杭州钱塘江的江畔上,下面我们也来做一个小的实验,在我手上有一张餐巾纸,我拿出它的时候,它就会随着风的吹动而飘了起来。
解说:在相对处于城市外围的钱塘江畔,我们还能够感觉到风的存在,那么在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呢?
记者:我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杭州的武林路,现在大家再来看我手上这张纸巾,它却没有随着风飘动得很明显。
解说:根据杭州市气象台的数据,日最高气温高于35度的高温天数,近60年年平均天数约21天左右,近30年约27天左右,而近15年平均高达32天,那么为什么在城市外围,可以明显感觉到风的存在,而在市中心却没有呢,杭州的风去了哪里?专家介绍空气温差造成运动,而运动的空气就形成了风,这几年城市的风变得越来越小,主要是由于城市温差过小,一定距离内很难形成风,除了一些强劲的风,城市外围一般风力的风,无法在城市中心显现出来。
主持人张平:通过这个调查,我们看到了在钱塘江旁边,餐巾纸的摆动的幅度,还是明显有点大的,但是一到了市中心,它的幅度明显变小,显然就是风吹不到我们的市中心来,首先一点就有一个问题,为什么风吹不到市中心来?
毛爱东(市政协委员 中国致公党党员):风肯定就被挡住了嘛!你房子越造越多,就像我人站在这里,风从哪里过来呢?风都被挡在城市的外围了,这是我们通常的理解。再一个吹过来的风,VCR里讲到了没有以前凉了,为什么?你想原来小巷里有弄堂风,现在弄堂里都挂着一台一台室外机,吹过来的风不可能是凉爽的,哪怕有风过来也都是热乎乎的风。
张和平(市政协城建委副主任):挡住除了建筑以外,可能我们这个城市是大的热气团,风要穿透这个热气团,本身就是非常困难的,你看那么宽的钱塘江,只穿透了那么小的一条,边上那么多的城市,还是没穿透,所以说穿透的力度可能要很大,很大的风道和很大的风力,它这个风力一般来讲,每秒6米以下容易形成热岛,6米以上,越高越不容易形成热岛,6米以下风什么概念,我看了杭州的资料,全年平均风速是1.4级到2点多一点,全年风速就是1米多到2米多,但是要消除热岛的话,要6米的风速,这么大的风力才行,所以说杭州市可能平时风就比较少,本身风就比较少,加上城市化面积,城市扩大了以后,热气团大了,很难有风进来。
周春雨(市政协委员 杭州市气象台台长):关于杭州风确确实实这样子,我们这几年观测下来,同样是在馒头山这个点,年平均风速是在往下降的,这个跟我们整个城市的,下垫面的粗糙度增加有关系,因为整个城市建了以后,高楼大厦建得越多,粗糙度就越大,粗糙度大了以后,风吹进来以后都是被挡在外面。
主持人张平:被消解掉了。
周春雨(市政协委员 杭州市气象台台长):被消解掉了,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杭州这个城市有特殊的地形,三面环山一面城,这个是一块硬伤,本身风的扩张能力就比较弱。另外一个VCR里面讲到的,要产生风其中有一条,主要原因就是温度差,主要原因就是温度差,所以主城区里面,我刚才讲了到中午的时候,我看到虽然最高气温,各个地方差异是不大的,不大也就意味着风基本上就没有。
张和平(市政协城建委副主任):我们刚才讲,风道是从外面的区域性的气候,来影响城市气候,它是综观和宏观尺度的,那就是碰到一个大的热团,但是这个热团里面,由于不同地方的温差,树下和阳光下也会产生微循环,我们城市规划里面现在还没有,今后可能会有,有的城市现在已经有了,叫CFD,叫流体力学模拟计算,通过建筑的设计,人工制造自然的风,就是穿堂风,这个我们历史上是有的,现在是通过计算器模拟。
主持人张平:CFD具体是什么样的技术?
张和平(市政协城建委副主任):制造弄堂风,制造城市里面的温差。
王伟武(浙大建工学院副教授):叫做流体力学模拟。
张和平(市政协城建委副主任):没有风道也可以制造弄堂风,利用城市建筑的阳面和阴面的温差,它就造成了穿堂风。
毛爱东(市政协委员 中国致公党党员):我问一下汤总,市区内的风道有没有这方面的规划,我们市区里面刚才大家都在讲风道,风道风要吹过来,在造房子的时候,在选址的时候,这个房子要造多少,我们在规划上有没有这方面的考虑呢?
汤海孺(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因为我刚才讲,这个风道还是从宏观的层面去考虑,在比较微观的层面,现在我们杭州还没有这样一套,包括刚才讲的风频这种措施,现在还没有做。
主持人张平:这个风道有什么具体的要求吗?比如它的宽度、高度,各方面它有要求吗?王老师。
王伟武(浙大建工学院副教授):现在我看到的资料,像西安的目的主要是治霾,它规定是(风道宽)400米,高度是100米,这种东西我觉得也没有经过,科学的计算、论证,就很难说。
主持人张平:像这幅,这个风道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王伟武(浙大建工学院副教授):这个就是复兴大桥,就是看钱塘江的,钱塘江现在最窄的地方大概800米,宽的地方大概是1.5到2公里,这样宽的河面,风道肯定是能够形成的。这个是运河,我们在运河湖州街这个桥,看石祥路那个地方,这两个之间实际上只有130米,130米本身水面也不是很大,你要从德清那边风吹过来,就有点困难了。
主持人张平:汤总,您作为杭州市的规划设计院的总工程师,我们想问一下,现在这种技术和理念我们有没有?
汤海孺(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应该说是这样,实际上我们在城市里面使用的话,很大一个标准,要强调对土地的高效率的利用,其实我们很多年来,我们所做的大量工作是在,怎么样把土地的效率提高,可能我们在这个过程当中,对风的作用,对这块的作用考虑得还不够。
主持人张平:我们总结一下。
汤海孺(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我们下一步可能在这方面,再做进一步的研究。
主持人张平:通过这么多年来我们怎么动脑筋,使城市的土地,能够高效率的地发挥作用,这样一个理念支撑下出来的结果,现在就是这么一个结果,我们整个城市的内环境,其实是越来越糟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