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8月18日:“战高温”后的启示
hwyst.hangzhou.com.cn  2013年08月20日 13:29:07 星期二

主持人张平:朱老师呢?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意见最大的就是小小的一个遮阳篷,在红绿灯前的遮阳篷迟迟不上来,后来又是那么高的高温,大家就很有意见了,因为关系到自己的事情很多,我们看到的比如说龙井茶,那么多茶枯萎了,大家心里很着急,这是杭州的一块品牌,那么多龙井茶,包括我们小区里的,小区周边的绿化黄掉了、枯掉了,大家都觉得这是没做好的,比方说现在天气越来越恶劣了,雾霾多了,高温天多了,不能老是在应急上打主意,我就希望应急办没有了,那最好,应急办的应急东西不是你一家,就常态化了,你预报橙色预警,所有的部门全部按照程序做了,那就好了,那就解决这个问题了。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我们卫院长,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市民来看的话,这场灾难来了之后,这个城市对它的应对,你对它是怎么评价?

卫龙宝(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总体上我还是比较满意的,水和电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其他的我觉得都还是小事情。当然我们说,比如说龙井茶什么,像这些方面能够基础设施做得更好一些,能够长治久安更好,但这个真的是想不到,因为既然是极端天气,我们是很难预料的,我们如果能够做到一般的灾害天气,都能有所应对,我觉得个就是我们比较好的,一个政府应灾(能力) 已经在做了,我对杭州市的整个情况,我的评价还是比较好的。

主持人张平:比较好的是吧。我们的胡教授,咱们现在作为一个杭州市的市民,在这场灾难面前,又是高温,又是干旱这样的情况面前,你体会到了这个城市整个的情况怎么样?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这几年杭州市政府比较重视危机管理,或者我们发生应对事件能力的建设。因为这和中国十年来,因为2003年我们出现了非典事件,非典事件引起了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此后我们国家又出台了应急的总体预案,2005年、2006年出台了总体预案,2007年出台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话,对我们突发事件分成四类,一个是自然灾害,一个是事故灾害,还有一种就是公共卫生事件,最后社会安全事件,极端天气 天气灾害属于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在这十来年是比较频发的,比较频发的话,我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还是高度重视应对能力的建设。

主持人张平:从2003年开始政府要求了,各个门类的应急预案,其中包括了自然灾害是吧?

何爱芳(杭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处长):2003年之后,其实2005、2006、2007年,我们杭州全市各级各部门都在编预案,我们气象,我们主要还是负责在编制气象灾害的,气象灾害实际上属于,自然灾害里面的一种。

主持人张平:我们来看一看,咱们杭州市的气象应急预案,是怎么一个情况?我们来通过题板了解一下,它的程序是怎么下来的?首先已出现或者可能出现,气象灾害的时候,首先是监测预警,把这个信息先报给,杭州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这个领导小组是不是长期在那里。

何爱芳(杭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处长):我们这个领导小组是一个非常设机构,这个机构是我们在2010年的时候成立。

主持人张平:这些成员长期分散在各个部门,当发生突发情况的时候,他就会集中在一起。

何爱芳(杭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处长):不集中,都在各自的部门里面,反正承担各自的工作,我们一共有26个部门。

主持人张平:市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领导小组,接到预警的信息,预警信息之后就开始往下启动,一开始应急响应启动了,启动是哪些方面启动呢?首先是各部门响应你的这个启动,区 县(市)也开始响应,社会力量开始参与,这三个部分参与之后,再开始现场处置、应急保障、信息发布,这些是具体的做法,流程就是这么走的,我在想你们是什么时候,开始发布了一个,紧急响应启动的红色预警。

何爱芳(杭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处长):我们红色预警是7月24日发布的。

主持人张平:7月24日发了以后,各个部门这几个方面的,响应的情况怎么样?

何爱芳(杭州市气象局减灾与法规处处长):市政府在7月31日专门出了一期简报的,各部门的直接工作,包括气象局我们是怎么做的,人工增雨做了几次,效益怎么样,我们也是及时地把这个信息,都报到市政府,市政府以它的形式,通过杭州日报,包括其他的一些政府门户网站的形式,向社会进行公布。

主持人张平:今年24日发布了红色预警之后,按照这个流程图来说的话,应该是有这么多的响应,对于我们底下的民众来说,我们当然不会知道,他们到底是怎么响应的,我们只是通过我们的生活来看,响应程度到底如何,大家直观的感受,你们觉得怎么样?

罗勇(热心市民):这可能存在信息发布的一个,更完善或者更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老百姓确确实实,这方面没有切实的体验,气象台发了个预测信号,对我们有什么关系呢?对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

主持人张平:跟老百姓的关系就是温度更高了,40度以上了。

罗勇(热心市民):至于你们政府要做什么,老百姓一点都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应对也不清楚。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觉得最要紧的就是张平刚才讲到的,我们老百姓不知道,老百姓不知道26个单位,要做哪些事情对老百姓有好处的。

主持人张平:你看我们的一个微友,我们现在在讨论节目的同时,我们新浪微博的官方网站,他们也在进行讨论,其中有一个微友就说了,部门有在做事情吗?感觉不是很明显,这就是他们的这个感觉,和我们今天罗勇他们的感觉差不多。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其实老百姓要知道是很要紧的,老百姓知道你们在干吗,我能参与什么东西,我能做些什么东西。比方说你应急了,我家门口那个花我能不能也参与浇一下,这也是一种应急的姿态,我知道外面是个什么形势了,发生了什么态势了,我将做一些什么,这能更加激发很多,比方说愿意做义工的,愿意参与的这些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系统的东西。

主持人张平:这次高温灾难应该说,是一个比较普遍性的,不仅我们杭州有,在我们东部这一带,都是非常非常的强烈。这段时间关于高温下的思考的这个讨论,也是非常的多,有一些学者提出很多很多这样的观念,和他们的一些认识,我们觉得非常有启发的作用,我们先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就,针对这方面的内容进行深度的探讨一下。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媛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连续四年荣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