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9月29日:走近神秘的良渚文化
hwyst.hangzhou.com.cn  2013年10月09日 15:32:33 星期三

分提要1

解说:良渚古城遗址,有着怎样的独特性?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三万斤,三万斤稻谷。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良渚的中期,国家已经诞生。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把杭州的建城史,推到了五千年前。

解说: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这个(良渚)文明它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文明?它有多大,有多少规模,里面有多少个宝贝,有多少丰富?我想这一点其实,作为我们很多的,咱们这个流域的民众,真的不是十分了解,那么我们先通过一段VTR,我们到现场去看一下,这个遗址最精彩的部分,是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看段VCR。

VTR2

解说:2007年在余杭区莫角山四周,考古队员发现了一条底部铺垫石块,大量黄土夯建的南北向“堤坝”,良渚古城的城墙基址,在持续的考古挖掘中,良渚古城的面貌逐渐出现在人们面前,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米至1700米,南北长1800米至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是目前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中国最大城址,堪称“中华第一城”。

郭青岭(余杭区政协委员 良渚遗址管理区管委会文化产业处副处长):我们现在处于,良渚古城的西城墙的一个剖面,目前我们站在这里看到,这里是西城墙的城外,看到这里是水域,就相当于城墙外面的护城河,这是墙体,墙体的宽度有60米宽,看到的是石头铺垫的城墙的墙基。

解说:从古城墙的遗址,可以看出当时先进的堆筑技术,以及内外环通的城市水系,而良渚古城宏大的规模,充分说明当时的良渚文明已经很成熟了,如果说良渚古城是良渚文化的中心,那么莫角山遗址可以说是“中心的中心”,莫角山遗址是一个大型的人造土台,东西长约670米,南北宽约450米,总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在莫角山遗址,考古人员发现了大片夯土层和夯窝等建筑遗迹,说明上面曾经有大型建筑,莫角山遗址的发现对研究良渚文化的,聚落形态 社会性质,以及探索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

王宁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莫角山遗址整个的规模,是良渚时期最大的人工建筑,这种性状的遗迹出现,不是一般的聚落、部落,小的人群可以完成的工程,可能是和国家性质的,特别大的组织有关系的。

主持人张平:刚才是我们遗址的一部分 一角,在五千年以前,这么一个规模的古城,这么一个存在的话,也算是个比较巨型的国家了吧。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对,良渚古城的发掘,应该说是整个良渚遗址,发掘过程中,我们可以说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应该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的时候,已经有专家提出来,就是在良渚,就是余杭的良渚、瓶窑,这一带集中了,史前良渚文化的大批的遗址点,大概当时经考古调查和发现,大概有135处左右,那么这些群落,就是遗址点和点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当时我们还是处于一种,就是探讨的阶段,那么可以说是,良渚古城的发现之后,2006年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使得原来是我们可以说是,串珠成链,原来是分散,这么一百多个遗址点,一百多个分散的珍珠就串成了一串,我们才认识到这个遗址里边,原来它是有一个整体的规划的,它的核心就应该,是良渚古城的遗址。

主持人张平:那还了得,杭州的城史,文明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真是很了不得。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那么我们也说,良渚古城集中发现了一个之后,对杭州的建城史来说,我们认为也是蛮好,一般认为杭州的建城史,我们以前都是推到,秦始皇置的那个余杭县,这么一个阶段,杭州本身的话就更晚一些,一直到隋朝的时候,才有杭州这个地名,我们从某种程度上,良渚古城的发现,就把杭州的建城史,推到了五千年前的良渚,虽然它还比较,可以说是比较粗陋,还是比较原始的状态,但是这个城市里边,它的选址,它的规划,它的管理,它的营建的技巧,它以及和环境的这种融合度,以及它的配置,它出土的各种的文物来说,在当时的,在五千年左右的中国,我们还发现,没有一个可以超过它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们考古学界,最著名的大权威 大专家,就是苏秉琦教授,他说古杭州,应该就是从这里起步了,到了钱塘江那里才打住,发展成为后来的杭州,他就有这么一个说法。

主持人张平:它最大的特色是什么,跟别的文明来相比的话,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想就我的感觉或者说我的认识,我们良渚文化,已经符合这个,文明出现的几个条件,文明出现第一,你要有高度发达的农业基础,那我们良渚文化,实际上农业已经,非常先进发达了,尤其是现在我们良渚,已经出现了犁耕稻作农业,第二就是说,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等级社会,分层很多,至少有三级,或者有的说四级以上,最大的就像反山 瑶山,那么出现了好多大墓,里面出土了好多良渚玉器的精品,那么有的是很穷,有的墓葬就是,任何随葬品都没有,甚至连个墓坑都没有,就随便人死在哪个洼地上,丢在那里,泥土埋就好了,说明在当时的等级社会已经出现了,第三就是城乡差别,也已经有出现了,中心遗址就是在莫角山,以前叫做大观山果园,这里是一个集中的中心遗址,它周边有发现130多处,良渚文化遗址,零零星星都围绕在它周边,有130多处,那么可见就是说,当时应该相对的来讲有点像,有点城乡之类的那种差异,第四就是说,当时应该有这个,军事管理机构,也就是军队的一种前身,从良渚文化里面,墓葬里面经常发现,大量的玉钺 石钺 石矛 石凿,发现了很多,特别是石钺玉钺,墓葬里面像(余杭)星桥那个横山,一个墓里面就出土了,130多件玉钺,那么这个玉钺,什么叫玉钺,就是大的斧头,就是一种兵器,兵器也可以说是,一种君权的象征,也是身份的象征,那么他之所以用兵器来随葬,那么隐隐约约折射出,当时的社会是刀光剑影,整个社会崇尚武力,有的专家研究了,就是说已经出现了亲兵制,家族亲兵制,这么一种相当于部队的前身,第四就是应该,已经有出现了,原始的文字,像我们余杭,老余杭的南湖,出土了一件樽型的陶器,陶器上面有刻了,好多图案性的花纹,有专家就给它解答,解释说这里面就是,原始文字,当然这个还是,带有点探索之中,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确认。

主持人张平:它这个图案,像是甲骨文,或者是象形文字。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图案性的。

主持人张平:也是图案性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如果到达这样子的,这些以上的说法,如果可以得到公认,那么可以说明在良渚,至少在良渚的中期,应该出现了国家机器,国家已经诞生,尤其是像我们反山 瑶山,大型的后人给它称为是王陵,还有在莫角山,刚才电视上看的,有这个礼仪性的建筑基址,达到三千平方米,它大量的柱础 柱洞,那个柱础是木头的柱子,有的七八十公分那么大,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类似于后来所称的,宫殿建筑这种东西,那么基本上可以,通过这么一些现象来分析,可能就是说,我们良渚时代,应该出现的古国,这个问题不是很大。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刚才林教授,讲的这个国家的起源,几个特征之一,我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在我们莫角山的遗址里面,我们发现了,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经过碳14的鉴定之后,就是当时良渚时期的稻谷,就是现在跟稻谷一样的,现在还有大量的证据在,他们根据当时都焦掉了,烧焦了,这个焦掉了以后,碳化了之后,就是按照它的范围,它的数量来估算的话,有三万斤,说明至少那个时候,是集中堆放粮食的,集中收藏粮食的,一种储粮的这种概念,说明当时肯定是在,稻作农业已经比较发达了,还有我们耕田也发现了。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牛的脚印也发现了。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牛的脚印也有了,水稻田也有了。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水稻田也发现了。

主持人张平:竟然有牛的脚印,也发现了。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也属于,良渚遗址的一个部分。

主持人张平:五千年以前,他们已经开始这样耕作了。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四千多年。

主持人张平:四千年。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夏迎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再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