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台风“菲特”拷问城市应急
hwyst.hangzhou.com.cn  2013年10月14日 17:45:12 星期一


总提要

解说:台风“菲特”让杭城一片汪洋,职能部门应急响应,效果如何?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每天是2800个警力,男女老少我们六号全部停休。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小的汽油泵大概是2800个。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作为一个市民老百姓,我看重的是结果,结果什么呢?没用。

解说:面对积水,城市的应急能力还能如何加强?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首先就是应急反应,必须要标准化和自动化。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第一信息怎么采集,第二措施是什么,第三人从哪里来。

解说:今晚各方嘉宾齐聚圆桌会,深入讨论台风“菲特”下的城市应急。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这一周我想大家最集中的话题,就是台风和积水了,虽然台风已经过去了,但是对于它的思考还在继续,就是台风当中,我们城市的应急体系到底怎么样,怎么来改变目前,咱们这个城市逢雨就涝,似乎是一个城市的难题的问题,在这样的一个紧急情况当中,我们市民到底该如何自救互救,这都是这一周来,我们大家共同热议的一个话题内容,今天我们圆桌会就此也进行讨论,那么在这个讨论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再来回顾一下,这次台风它所有的进程和过程,是怎么样的,我们看段VCR。

VTR1

解说:当杭城还沉浸在国庆假期的热闹中时,第23号强台风菲特,以每小时1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浙南闽北袭来,中央气象台发布台风红色预警,省气象局也启动了二级应急响应,杭州市气象台发布暴雨黄色预警,随后杭城各职能部门顺势而动,第一时间向全社会,刊登和滚动播发台风消息,市城区防办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市城管委对25处市政重要设施,进行了检查和维护,对广告牌等进行除险加固工作,市防汛办密切关注城区水雨情信息,统一调度闸站设施,提前开始河道水位预排预泄,杭州市供电公司,抢修物资和备品备件落实到位,49支抢修抢险队伍严阵以待,市交通运输局启动,三防二级应急响应,铁路、航空、公路,临时调整了线路设置,或暂停发售浙闽方向的车票,市教育局要求停止一切师生活动,凌晨一时十五分,第23号强台风菲特,在福建省福鼎市沙埕镇沿海登陆,菲特强度迅速减弱为热带风暴,杭州市气象台11点10分,发布解除台风警报,但菲特强台风带来的大量积水,成为台风过后,困扰杭城的主要问题,给城市交通、市民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杭州市教育局再次要求,六城区中小学 幼儿园8日停课,但是直到10月12日,部分路段的积水仍然在排除中。

主持人张平:这就是这次台风,所给我们的城市带来的影响,应该说风倒是没给我们带来什么,关键是这个水,应该那几天是严重困扰着,咱们这个城市的交通,和我们的市民生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这次统计58个点,58个积水点,58个点,31个小区进水。

主持人张平:台风来的时候,我不知道各位你们在干什么,吴老师在杭州吗?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在杭州,我在家里呆着,我不想出去添乱,因为一出去就要开车。

主持人张平:孔万锋在干什么?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我守候在指挥中心,从6号下午开始,我们就全面进入战斗,7号的下午是进入最紧张的时候,当时的积水点道路中断是29处,是最高峰的时候,最后是到8号就剩下来三处了。

主持人张平:当时的时候有多少民警在第一线,在指挥交通?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我们每天是2800个警力,男女老少我们六号全部停休,全部都上路。

主持人张平:两千多名交警都在第一线在指挥交通,在5号或者是6号的时候,你们知不知道这次台风,会如此造成这样的一个后果,有没有预料到当时?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我们当时的判断是风的影响会不大,我说我估计的话,这次雨的影响会比较大,但是下多少呢,可能我也没预测到这么大。

主持人张平:当时的时候一旦这个雨,下的这么大的时候,出现了涝情应该是从,7日的中午开始了,一点钟开始了,当时的时候我们采取了哪些办法,来应对这样的一种局面?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做一些准备工作,准备工作一个是把河网水位,尽可能降低一点,这次的话我们上塘河这一边,其实河道开始都是底朝天的,(水)都放到底的,原来由人工控制的这些,可以预排预泄的,都把它放下去,包括我们里面的一些水库,都把它尽可能的放掉一点,还有一些排水点,什么东西隐患点排查一下,包括地下空间这些东西,都去排查的,还有就是认为,可能是在比较危险区域的,这次我们也做了转移,我们有个数据,大概我们转移了32000多人,还有在湖面上的,包括江面上的一些船只回港避风,我们这里有两千多条船只。

主持人张平:这是几号?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这应该是在6号晚上之前就做好了。

主持人张平:到了7号的中午一点钟,一下子杭州这么大的,涝情(出现)的时候,我们又怎么办呢?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这个时候我们要进行一些,最大能力的进行排水,你说像钱塘江两岸能够抢排的,低潮位的时候能抢排的,尽量多抢排一点,所有的泵站都开起来,我们从上游角度来说,水库能够拦蓄的,尽可能拦一下。

主持人张平:那我想问一下针对涝的应急的机构,应该是在哪里?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应急机构是这样的,我们林水局是作为,市政府防汛防旱指挥部的一个,办公室是设在我们林水局的。

主持人张平:因为办公室在你们林水局,你们能够调动,或者是在这个时候,你们应该调动和能够调动的,整个全市的各个这样的一种职能部门,大概有多少个?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职能部门我们成员单位是36家,包括交警 城管。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他是总指挥,代表市政府总指挥,我们是下面的一个分支机构。

主持人张平:当这个汛情出现这么一个情况的时候,你们当时确实是调动了,30多家的职能部门在进行抗涝。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每个单位都有它的职责,都是明确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有没有全部都调动起来36家?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应该都调动起来了,包括通信的这些公司,地铁集团,我想都调动起来了。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台风来的时候,应该来说我们也是突出了重点,因为这次的台风加降雨,其实整个面上一个量是非常大的,我们只能也是保证重点,第一个是做好重点部位的抢险,比如说我们小天竺,包括我们留下的安乐新村、曲河巷,以及天目山路紫金港路口。

主持人张平:这些都是你们当时重点要守护的地方。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但是这次应该来说,实在是超出我们的预料,实在是超出我们的预料,第二个我们也是尽力了,清除居民家中的积水,我们的工作已经做了很多努力,但是还是可能有些方方面面,还有些对我们工作上,还要提出更高的要求,第三个是保障,像东站枢纽、天子岭垃圾填埋场,这些重点的,尤其是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安全,我们有专门的设备,我们专门的排水泵、人员,都是在待命的,怕万一出现(险情)立刻就上了。

主持人张平:我们现在整个这次在杭州水涝当中,我们用的这些水泵,或者说你们前期准备的水泵,大概有多少?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前期这样的,我们全市是有那种,小的汽油泵大概是2800个。

主持人张平:小的汽油泵,它的排量有多大?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这个主要是为了给居民们,另外我们城市的这种,一般都用的是,这种相对来说功率比较大一点的,每小时大概几百立方在抽的。

主持人张平:这样规模城市用的水泵大概有多少?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大概我们全市30多台,30多台这么一个情况。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想问一下哪个部门负责配备物资,特别是负责船的,比如说冲锋舟、皮划艇这种。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冲锋舟、皮划艇这块的话,相对来说我们这里有储备,大概有两条,有两条,这次我们也请了武警和消防。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就发现这个船是明显不够的,眼睁睁看着,比如说西溪印象城,下午两点钟的时候,几百个民众在这里,就是运不出来,到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才决定说实在运不出来了,运一天也运不出来。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留下有,西溪天目有一条。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有一条是吧,西溪印象城还算不错的,给他们晚上放电影,肯德基也不关门,眼睁睁看着就没办法。

主持人张平:我们特别想了解一下,我们在应急的储备当中,我们物资大概有多少,比如比较关键大型的抽水泵、冲锋舟,这些东西我们到底有多少的,准备量在之前。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主要的一些排涝设施,一般来说它是固定的,房子造好在那儿,但是你说流动的、应急的,说实在话是不多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所以我觉得还是没有,从历史的教训里面清醒过来,罗莎台风的时候,把杭州淹成这个样子,以后杭州几乎每年都淹一次,2013年已经淹了三次了,5月份一次,9月份一次,10月7日淹一次,每年都这么来一次。主持人张平:申屠书记是咱们九莲社区的书记,九莲社区这次应该说是个重灾区,我们看一下这个图片,九莲社区淹到什么样的程度。看到没有,冲锋舟在我们社区里头逶迤前行,在运送什么物资,把老人通过三轮车,把他运送出去,这是当时我们九莲社区的一些情况,面对这样的一个事件,咱们应对得如何?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6号我们接到汛情之后,我们社区发了通知,每个单元贴了贴告示。

主持人张平:通知大家什么?内容是?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内容就是台风要来,注意安全,花盆什么(收进),老年人什么这方面尽量不要外出,安全这方面,这是一个;第二个我们6号晚上,用电喇叭每个小区再喊一遍,这是第二个;第三个我们就是沙包,沙包前面应该就有了,我们再去查了一遍沙包。

主持人张平:咱们社区组织了多少沙包?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我们准备了200袋沙包。

主持人张平:200袋沙包。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电泵我们备了三台,我们再通知社工,我们社区工作者,我都短信发出去,24小时随时待命,另外一个我们准备了应急点,万一那个(被淹)的话,我们就准备,九莲小学我们和校长进行沟通,万一不行的话,我们人员疏散出来,接到你这里来,另外一个我们在九莲新村,还有一个水泵房,(雨)一下我们不管它有没有(积)水,有没有满起来我们就开始抽了。

主持人张平:我们九莲社区,原来在我们每次涝情当中,我们是不是都有过被淹的经历?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我们原来以前的话,就是我们九莲新村15幢,是每次都要被淹的,所以说我们这里是特别的注意。某种角度说,应急预案也基本上是在,常可能要淹的15幢这里,沙包给他备备,其他可以说,实事求是说以前像小区里面没有水淹过,像我们这次的九莲社区,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小区全部都进水,那可以说是,某种角度从九莲新区(居民),建这个社区,建这个村,都没有(发生过)的。

主持人张平:作为应急当中的一部分,应急方案一部分,社区这个单位,也是我们应急预案当中一个组成部分。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基层防汛体系。

主持人张平:基层防汛体系。通过各个方面的防护来看,似乎已经都做了打算。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看起来天衣无缝。

主持人张平:都做了防护,而且想的是很周到。我想问一下朱老师,你对这次整个城市应急的,这样的一种做法、手段,你感觉怎么样?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应该从两(方面)说,对交警,对有关部门,我觉得他们都做到极致了,但是作为市民老百姓,我看重的是结果,结果什么呢?没用。我们老是在说一点一方案,似乎每个点都有方案,都有守在那儿的,但是有用吗?小天竺还是淹,所以你们所有的点上,所有的一点一方案,等于说是一点用都没有,小泵我看都在抽,刚才吴老师说有58个点,我听说你们大的泵子有三十多台,这个已经不够了,还有更多更多的点,根本没有方案的,好多好多老百姓家里都淹的,我们收到电话不知道多少,还有我们的排水不够系统,我们做了那么多事情,都变成无用功的话,我觉得我们要反思了,反思一个什么呢?我们本身的硬件设施是完全不够的,包括我们的排水设施、排水系统,都是不够的,都是欠缺的,那么多欠缺的话,交警做得再好,你们马路上都是死车都在推,你们做得再好,路还是不通的,老百姓家里都淹掉了,所以我觉得到了必须反思的时候。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我非常赞同朱老师跟吴老师在讲的,实际上这里面就体现了,其实是一个城市应急灾害能力、应对的问题,一个就是说城市发生了什么,这个很重要,因为预案再怎么做,你都不知道,就像余姚城市到底发生什么,就像我们汶川地震等所有的地震,为什么要航空拍,首先要了解城市发生了什么,它影响了什么,这个是我们(首先要做)的,所以我们跟城管委一起密切合作,我们民警和我们的视频,不断的去掌握整个城市哪些水积点。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1800个视频探头的共享。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这个事情做了以后的最大的好处,让我们知道城市发生了什么,这个是快速反应当中,很重要的一点。

分提要1

解说:采取了这么多的应急措施,为什么积水还是这么严重?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泄洪主要是靠运河和上塘河。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从设计、建设到管理都是轻河道、重道路。

解说:年年看海的局面,是否还要继续?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到现在年年淹。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光靠排是绝对不解决问题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觉得治水不仅仅是要截、排,中间还有一个蓄。

解说:台风非特,拷问城市应急。广告过后,我们圆桌会继续深入讨论。

主持人张平:我们都在经受考验,余姚现在还在经受考验,正在进行当中,我们稍微好一点了,但是确实逢雨就涝,似乎已经成为了我们杭州的一个特色。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就这两年当中,咱们杭州这个城市当中,所面临的这些问题,我们看段VCR。

VTR2

解说:在杭州“看海”,近两年来这句玩笑话,已经不是偶然现象了。仅从去年开始计算,杭州城区已经经历了,多次城市内涝,2012年5月29日,杭州主城区降雨量,普遍达到50到80毫米,城区部分路段成为一片汪洋,积水严重,半个多月后的6月17日,全市再降暴雨,平均降雨量达到125毫米,多处出现了严重积水,紧接着杭州又迎来了,八月的台风海葵,同样的情形今年一再重演,2013年6月24日傍晚的一场暴雨,把杭城浇得猝不及防,路面积水严重,交通大面积瘫痪,居民家中进水,同样的情形也出现在8月18日、9月13日,以及此次的台风菲特,而在多次的城市内涝中,城市有一部分路段常常受淹,成了积水的重灾区,比如留下,每次暴雨天气,留下都成了一个绕不过去的受灾区,前几年的积水,和留和路、留泗路等道路施工有关,而现在施工结束了,可是在台风菲特的影响下,留下这一次仍然没有逃脱,被淹的命运。

市民:以前有是还是有,但是不是很多,之前也没这么大的水。

解说:同样转塘、虎跑路、天目山路等路段,因为是山坡与平原过渡区,都非常容易积水,而德胜路、艮山路、半山区域,以及南庄兜、丁桥一带的,下穿式道路桥涵,都是常常能够“看海”的地方。

主持人张平:这次我们杭州市全面开花,基本上东南西北,都有被淹的地方,为什么这两年来,咱们城市接二连三的,遇到这样的一个情况?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这里我也分析了,杭州为什么会受涝,我看了主要是有四种情形,一种情形就是,从大河网的大水系,水位还很低,这个时候如果受淹,它主要是管网收集,排泄的速度不够,第二种情况就是这次台风情况,整个水网,这不光杭州下(雨),嘉兴 湖州全部下(雨),(这样)一来把整个河网水位抬起来,杭州等于变成围城了,有的地方河道里面水位,已经比这里面的地平还高了,你不要说排出去,弄不好还倒回来,这个情况就大范围的,把水位抬上来以后,确实是比较困难,像江南这一片,沿钱塘江两边的话,这次的话又碰到大潮汛的时候,潮水上来以后,潮水位比里面的河面水位还高,自流是排不出去的,只能靠泵排出去,泵排出去泵又没有,我们城区也是这样,运河这边水要往嘉兴 往上海,要往长江口,或者是钱塘江口去排的,它那边水位一上,我这里路途这么遥远,要排到那边去就很慢,第三种就是像这种山洪暴发,像留下这种,山水来的快,到平原地带,山坡跟平原的一个交界带,这个地方的话,山水下来快 下面河道排出慢,就容易积水,还有一种地方,一种情况就是局部的,像比如说下穿式的桥涵,这种桥涵的话,要么它边上的水系不畅通,要么它自己本身的排水的设施,动力不够这样积水。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后面有幅图给大家介绍一下,全市我们的一个水系的情况,包括水系主要是,一个泄洪和排洪的情况,我们杭州泄洪主要是靠,运河和上塘河,城西这块的水,也是全部通过大大小小的河流,汇到运河,城西也是到运河,包括留下、小和山,也是流到运河,城东这一块,主要是这片区域,上塘河的这片区域,主要是通过上塘河,上塘河通过这么一个圈打到和睦,然后进行排泄,这边一块也是走入运河,也就是说如果运河的水位不降,尤其是在城西这块,城西的地平标高,历来都比较低,大概只有3.4米3.8米之间,这次的运河水位,本身水位就到3.6米,很多时候道路下面的雨水管网,实际上已经淹没在河道的底下了,已经很难进行排出,这是我觉得这次大面积积水,主要是因为运河的水位,长时间的超警戒。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这里插一句,我们老是在讲运河的水位很高,我们的水排不出去了,照你的理论,黄河边上的城市全部都变成一片泽国,因为很多河道的水位,就是要比城市高的,那么怎么办呢?排,用泵的,每个抽水口都是用泵的,大功率的泵在抽的,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好像是靠天的,只要运河水位高,我们这里就要淹了,这个理论我们是不接受的。

主持人张平:先搞清楚一个问题,目前杭州市整个水的排出的设计,完全是靠运河是吧。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对。

主持人张平:现在我们这个城市指望运河,最大的一个依靠。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大家可以看钱塘江是有防洪大堤的,这说明什么,我们钱塘江的水位,实际上是比我们运河的水位,是要高两米。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是这样理解的,一直以来,我们整个城市从设计,建设到管理,都是轻河道、重道路,第二个重地面、轻地下,第三个重局部、轻全面,还有一个重天不重人,老是在讲一年一遇,一年一遇的事情,是每年都要淹一次,半年一遇就是每年淹两次,雨再大一点月月都要淹,我们怎么能忍受这样的东西,作为老百姓,作为杭州这么一个富裕的城市,这么有计划,这么在建设(的城市),因为我从小到大在杭州长大的,我小时候杭州从来不淹的,我奶奶我爷爷就跟我说,杭州是块福地,什么呢?它叫荷叶地,水再大我们杭州还是在水面上的,不会淹的,到现在年年淹,半年一年淹几次的,我觉得这是一个大问题,必须要解决的,硬件问题是首要的。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的话,针对我们现在这个水淹的情况,我不知道你们这几位,职能部门了不了解,我们接下来有什么应对措施吗?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罗莎台风以后,2008年我们统计出,64个低洼积水的地区,比较容易积水,进行了重点的整治,比如讲德胜东路,经常会淹到那个地方,经过了大面积的改造,改造完了以后结果是什么?这是应对措施之一嘛,结果就是这样的结果,罗莎台风64个点,水深1.5米到2米,2011年6月15日45个积水点,2012年6月17日42个积水点,菲特台风58个积水点,31个小区,这些积水点基本上都是,罗莎台风以后经过改造的,而且当时改造的时候都告诉我们,排水能力将会大大提升,不讲这些点,每次到稍微降点暴雨,比如15毫米到35毫米之间,潮王路、德胜路肯定开船,这么多年持续下来的就这么几个点,就搞不定。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我们现在只能承受五到十年一遇,什么概念呢?一天24小时在一百六七十毫米,这个雨量情况之下,我们是比较安全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盛处,你讲这个概念就是说,河道的水位还比较低的时候,你可以排可以抽,如果河道水位比较低的情况下,也排不出去的话,那可能是地下管线的问题,像今年的菲特台风。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两方面都有。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它现在主要的问题是,这个水位太高了,导致我们抽都没地方抽了。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要把大的水系的水位降下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那只能等它降下去了。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不,我们现在两个泵要往钱塘江抽。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钱塘江的水如果也高的话。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泵抽不要紧的,我泵的扬程只要够,我抽到钱塘江去,200个流量。

主持人张平:关键是够吗,能够抽到钱塘江去。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这个算过了,可以减少运河峰值,最高水位会降低42公分,这是算过的,这不是我说的,他们设计部门算出来,第二我说的大范围的水位抬高以后,我们现在在造的三堡排涝泵站,有200个秒厘米,它这个造起来可以削峰,还有一个也想,八堡运河二通道开通,在八堡口上,钱塘江边上再造一个。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你们怎么老想到排呢?我就搞不懂。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还有一个措施,还有比如说像那种小流域,像留下这种地方,我们现在闲林水库在造了,明年可能可以用了,它造了以后,40%的山水面积,山水都拦在这个水库里面,留下可能会好一点。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比较赞成吴老师的说法,其实我觉得治水不仅仅是要截排,中间还有一个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是。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但蓄要有空间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倒是提几点建议,从三个宏观 中观和微观,宏观我觉得是我们要,要加快几个泵站的建设,泵站建设能够给我们一个时间吗。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解决不了问题的这个泵站,泵站肯定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我可以这样讲,为什么解决不了问题,因为这个城市的外围在不断的扩大,不断扩大以后,你这个泵站到哪里去,你今天选的点,随着城市扩大以后,你这个点合不合理,可能是不合理的,那又要挪地方,每年都要这样去挪地方的话,你永远是跟在城市化进程后面去的,光靠排是绝对不解决问题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中观上我觉得是加强局部的,区域内的河道的蓄洪建设,我觉得这个我比较赞成,我们林水部门的意见,同时我觉得刚才就是说的,我们不仅仅是要泄还要蓄,蓄比如有些蓄水功能的地方,蓄水池这些,包括一些透水路面的这些,可以直接下渗到路面以下。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问你一个问题怎么蓄?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蓄的话就是一个要有空间。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为什么没有空间,怎么可能没有空间?

主持人张平:盛处怎么说?

盛忠华(市林水局防汛防旱处处长):都是房子。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这个问题问得比较尖锐。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为什么不可能?看看日本,几十个巨大无比的蓄水系统、蓄水水库、地下水库,65米高,雨水下来以后蓄到这个地方。

主持人张平:这个蓄水沟是在什么地方建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在城市里,不是在周边。

主持人张平:是在城市中心。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对。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深65米 ,建下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对,地下水库。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这个跟规划的建设理念不一样,这个并不是管理部门的问题,这是规划硬件的问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所以说你们就是,我这个部门只管我自己,我推到别的地方,推到那个地方,讲到最后还是回到最根本的终结点,最终都是体制问题,什么问题都有体制为理由的话,那这个事情(不可能解决),我们有能力把河道给填埋了造成路,我们也有能力,把池塘给填埋了造成了房子,我们就是没有能力去建蓄水池,我觉得这个很奇怪。

主持人张平:现在吴老师的意思当务之急,如果作为这个城市,面对这个问题的话,可能建造蓄水管道、蓄水池、蓄水空间,还是一个办法。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是办法之一,而且我觉得可以开发很多的空间,空间不是没有。

主持人张平:比如说。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学校操场下面就可以挖蓄水池,地下防空系统可以挖,挖的深一点就是蓄水池,蓄水池并不一定要几十米深,我可以分散化的建造,孔处他们知道的,为了解决停车问题,我们在挖一些地下车位,公园下面在挖地下车位,学校操场下面在挖地下车位,既然地下车位可以挖的话,为什么蓄水池就不能挖,不要老是想着一刀切,大规模的整齐划一的这种建设方式,只要有一点的适当空间,你都可以去建一些蓄水池。朱成方(特约评论员):还有我们蓄水池平均深度只有1.5米,据我了解,假如说2.5米呢,3.5米呢,5.5米呢?那个不得了的东西,现成的挖点深就可以了。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地铁都可以挖,蓄水池难道就不能挖。朱成方(特约评论员):西湖它本身就现成的,挖的深的话有什么关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蓄完了以后还有一个好处,干旱的时候可以用,而且还有降温作用,还有循环利用,还很低碳。

主持人张平:你们听了如何?

梁旭(市城管委市政设施监管中心党委书记 主任 博士):我觉得很好,但是这个可能投资比较厉害。


分提要2

解说:这次积水暴露出我们的应急机制,存在哪些问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你这里信息过量爆炸,我们这里没有,信息不对称。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我们有60多个预案,现在我们并了两个预案。

解说:怎样让应急机制更完善,灾难面前居民如何自救互救?广告过后,我们圆桌会继续深入讨论。

主持人张平:如果是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如果说按照你们刚才所说的那些办法,目前来看的话我估计……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无解。

主持人张平: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比较难,现在到底有没有思路说,我们要采取一些什么样的办法,能够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每年都是这样讲,青岛的排水系统,是德国人一百多年以前设计的,青岛从来不会淹的,还是好好的向发达国家学习,遵循基本原理比较好,不要老是去搞创造,违背最基本的原理,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这个代价我们每年都在付,而且以后我敢断定,如果按照目前的思路搞下去的话,以后付出的代价还要大,因为城镇化人口在不断的集中,以后受害的人口还会越来越多,这种基本原理比如讲,我就举个简单的例子,正儿八经这种应急系统、赈灾系统、救急系统,人家都是由一把手,下面设立一个统一的部门,凌驾于任何其他部门之上,来统一负责的,我们有没有,我们的部门是不是统一的。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林水部门在统一。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们是不是一个统一的部门在管的,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正儿八经的灾难性天气发生的时候,比如刚才盛处讲的,下面应急机制有36家单位,36家单位是不是全部动员起来了,如果说动员起来的话,是不是步调一致的,是不是资源配置是足够的,人员是不是到位的,行动是不是协调的,我就发现这次执行的时候,很多部门在末端执行的时候,参差不齐的,而且比如讲交警自身很努力,交警现在有个什么资源,包括城管,你们有无缝对接的,这样的监控系统对吧,你可以全方位的动态的接受这个信息,但你这个信息接受过来以后,你传输到每个老百姓,你这里信息过量爆炸,我们这里没有,信息不对称,我再举个例子,关于协调性的问题,公交公司七号上午,就把一些公交线路停掉了,因为车子开不过去,比如说西站到留下停掉了,那很多人是从外面回来,要回到留下去的 怎么办,七点多钟就积累了五六百个人,没有人去管他们,后面的部门就没有跟上来,设备也没有,人员也没有,也没有人去下命令,到晚上12点钟,下午两点钟开始到晚上12点钟,才把六七百个人全部接送回去,协调性在哪里,一致性在哪里,我再举个简单的例子,你这个应急管理机制,有没有专门的队伍,我们现在都是交警本身,他不是专业救险的,消防说老实话,也主要不是应对水灾的,城管也是,有没有专业的队伍,美国人每年要花30多亿美元,每年要去培训专门的应急队伍,我们现在反应最快的,说老实话还是志愿者,还是邻里之间的相互救助,政府很多的执行其实是不到位的,所以就出现一个什么情况,出现的情况就是,2007年的时候我们说要建立长效机制,而2008年出事情,2008年又说长效机制,每年都讲长效机制,往前推长效机制讲了二三十年,到现在为止还在讲,我们要建立长效机制,没有遵循基本原理,以后付出的代价还要大。

主持人张平:刚才我在听当中我觉得交警,刚才孔处介绍他们的一些方案,我觉得他那个方案,真的是事无巨细。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所以我们支队这几年,在这方面一次又一次,我们已经怕了,所以我们9•13以后,我们现在是一打雷就紧张,我们支队现在,我是处室的第一责任人,什么时候启动什么样的警务去对应他,我们一下雨,一下什么事情,一有什么事件,广播里一有什么事情,不管在24小时的每一分钟,马上要启动研究,然后要发布命令。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孔处,你能算一下目前你们大大小小,应对的警务方案到底有多少。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我们现在最早的时候就跟预案,我们有60多个预案,现在我们并了两个预案,很简单,就是突发事件启动预案,而且这个预案也不复杂的,主要是解决人 机构问题,第一信息怎么采集,第二措施是什么,第三人从哪里来,就把这三个事情搞清楚,启动了以后再去做相应的措施,包括清障车辆、设施,各种各样的配套全部跟上来,先要把它启动起来。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的话我们的应急机制,目前针对这一次的考验,我们的应急机制,从哪些方面要完善 要改善,甚至要重新设立。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国外的吧,他们做的比较完善的,比如说日本,第一个就是法制建设,40多部法律,来应对灾害性的气候,第二就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搞信息管理,建立完整的信息平台,一旦有事情发生,能够迅速把信息传导到每个人的手里,甚至28个灾害机关,可以通过卫星来进行,传输和互动这个信息,第三个我们现在很缺的一部分,就是危机教育,培养民众的这种危机意识,树立政府的公信力,这个经费,每年这种演练,日本这方面是做的很厉害的,花的日元是三兆到四兆日元,有了这样一个背景以后,那就是组织架构,组织架构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都是最高领导直接负责,凌驾于所有部门之上,它可以调动所有的资源,直接向最高领导来汇报工作,不存在这种部门协调性差,等等这些问题,还有一个日本做的非常好的,整合与协调,政府 非政府组织,民间组织和公民,是全方位的 全社会的一个应对,而且像日本这种国家的话,有个什么特点,这个机制建立好以后,一旦出现什么情况自动启动,因此概括起来,从国外的角度来看的话几个特点,首先就是应急反应,必须要标准化和自动化,第二就是应急预案,精细化,第三个联动机制要讲效率,特别要讲协调性和一致性,第四个就是参与必须要大众化,还有一个应急处理宣传要透明化,信息要共享,这个是基本的原则性的问题,作为我们杭州的话,希望杭州市政府,能够正儿八经投资一定的钱,去建立一支专门的救险的队伍,而不要把特殊灾害天气下的,这种救灾的工作,仅仅是作为其他部门的一种,附属性的工作,而且要常规化,常年的进行培训和训练。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我想提个建议,我们有很多涵洞,很多点,主要是很多点,交警可能知道的,这条路都是好的,就是这个点凹进,这个水比方说30米 40米,甚至50米车通不了,我想我们能不能搞一些,像泊车一样的 像车子一样的,临时浮桥一样的,开过来以后车就停在这里了,变成桥一样的通过去了。

孔万锋(市公安局交通警察局秩序处处长):我们是这样想的,但是它(汽车)后来碰到了,空间不够了,净高。

朱成方(特约评论员):不是涵洞,就是有的地方净高要算一下,小车能通过,那么大车不能通过,那就解决好多问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针对水的这个问题,我建议我们杭州明显缺少,船只的配备,应该配备到比如说社区,橡皮艇 冲锋舟,现在部队和警察这方面的配备,船只的配备都是明显不够的,今年反映出来是太明显的不够了,我们求助到有关部门他也没办法,他很想帮我们,他也没办法,说老实话花不了多少钱,马上可以做的,甚至可以配备到单位去。

主持人张平:刚才吴老师从总体来说,对整个城市的应对,这种突发灾难的机制的设立,我觉得这一点,真的是值得我们这个城市来反省。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你讲应急机制,其实很简单很简单,所谓机制机制,组织加制度加运行方法,同时辅助以资源的物资配备保障,就这四个方面,四个方面做事情,但是这仅仅是静态的,关键就是静态的这种架构有了以后,一旦出什么事情,你能不能够自动的启动,启动完了以后,在事中如果跟你的预案,出现的有出入的话,你能不能够去适应、去调整,罗莎台风的时候,我们杭州来了两次,第一次来了以后,第二次又拐过来了,这就是变化,这种变化发生的时候,你如果再等着领导来发个命令,开个会 动员一下,那还来得及。

主持人张平:我觉得可能现在,在现代的城市当中,光是靠政府一家显然是不够的,民众的这种能动性怎么调动起来,目前应该也是应急机制当中,一个重要的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一点在我们这次抗涝当中,显然它还是不够,很弱的这一次。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在这里我觉得我也代表,我自己本身是社区的,呼吁一下,其实是民众的参与好多问题,其实也是非常重要,好多问题就能解决,不然的话都是职能部门,你解决不了。

主持人张平:比如说我们民众怎么样能参与,大家觉得怎么参与能够帮助,大家同心合力,把这个事做的稍微好一些呢?

申屠新江(九莲社区书记):我们(针对)弱势群体,我们到8号的话,我们就启动我们社工,主要是社工,就是对这些残疾的 孤寡的,比较弱势的,我们就逐个的进行,打电话问问他情况怎么样,一个通知他跟他子女联系一下,我们这里是这么一个情况了,尽可能的把你的爸爸妈妈,接到你们那边去,这是一个,如果说有些人不愿意去的,我们给他买买菜,真的有问题的,有些像生病的,像我们这次有一个,15幢积水了,他残疾的,那怎么办?我们就把他送到酒店里去,只能做这些东西。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可以概括一下民众自救,它的特点第一个就是快,可以立刻启动,第二个就是具有灵活性,第三个就是它的契合程度比较高,就是他知道你邻居,社区需要些什么东西,马上可以到位,但是他主要是补充性的,因为救援这个东西,主要是靠政府资源 公共资源,因为他毕竟力量有限,我觉得正儿八经要,形成一定规模的或者一定层次的,真正意义上的民众自救的话,要培育NGO非政府组织,一个比较可行的方法就是,尽量更好的更快的整合,高校、社区里面的一些,现有的志愿者的队伍,把它发展成为,能够参与到应急机制里面来的,参加救援的这些非政府组织。

主持人张平:好,这就是一场大水,带给我们这个城市的思考,和以及我们思考后的一些建议,我觉得这些,今天圆桌会讨论这些内容,我觉得真的是很好,提的建议也非常好,关键在于这些建议,是不是能够带回去,能够成为我们这个城市,强有力的一套,能够抵御各种紧急事件的,一种好的办法,在我们这个城市能出现,我们不希望在杭州再次发生,或者是我们圆桌会再次坐下来讨论,这样的一个事情,好不好?好,由于时间关系,咱们就讨论到这儿,非常感谢各位,谢谢大家收看,再见。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陈浩鼎
10月12日:如何守护我们的精神健康?有机生活离我们有多远?
『相关阅读』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州“民意好声音”奖 杭州网获5项殊荣
·杭网议事厅入选中央网信办“网上群众路线典型案例”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红旗窗口”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杭网议事厅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热心网友称赞杭网议事厅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杭州“市民之家”2016年度“红旗窗口”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先进集体”称号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3120170003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21]1187-055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  浙公网安备:33010002000058号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Copyright © 2001 - 2019 Hangzhou.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10月13日:台风“菲特”拷问城市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