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提要1
解说:西湖边自行车租赁的乱象,为何屡禁不止?
高雄伟(杭州市公安交警局法制处处长):光靠我们交警执法,管理时的阻力也很大。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暴力抗法、团伙作案。
马骏(杭州市工商局企管处副处长):(执法)成本是跟不上利益增长的成本。
解说: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讨论。
VTR2
解说:今年4月1号开始,市城管委对全市租车点进行了排查,发现自行车违章占道租赁的情况,非常严重,全市共有各类租赁自行车辆3400多辆,三分之二的租赁点都是,无店无证、占用城市道路,尤其是占用盲道来经营,其中东坡路一带的情况最为严重。
秦华(市城管委市容秩序管理处副处长):总共是91个点位,上城区总共有66个点位,景区有24个点位,西湖区有1个点位。
解说:为了杜绝这些情况,市城管委对无店无证的,租赁点进行查扣,而有店有证的租赁点,也不再允许在人行道上停放车辆。
秦华(市城管委市容秩序管理处副处长):在店家的门口,不能作为自行车停放的仓库,只能作为你摆放样车,我们初步定的是3辆。
解说:打击的同时,相关部门也曾努力对,“黑车”进行“招安”,允许办理合法证照,今年6月,杭州工商部门就正式放开了,自行车租赁的经营范围,但是仅限于单人自行车,两人及以上自行车的租赁,依然是非法的,办证的条件也很“宽松”,有经营区域基本上就可以批出来了,但是从效果来看,绝大多数的自行车摊主并不买账,工商、城管之外,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也想了办法,今年五一节之前,杭州公共自行车公司还正式推出了,正规的双人自行车,但全市总共只有五十辆,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主持人张平:你看看从1月份开始整,4月份又开始整,60多次的勤查,工商也不断地去整治,结果越来越多,愈演愈烈,我们为什么就管不好?
高雄伟(杭州市公安交警局法制处处长):作为交警的角度来讲,交警属于这个管理的末端了,因为他前面有出租,有占道,我已经到路上,说到底我已经在管理的末端了。从近几年我们管理的效果来看,光靠我们交警执法,收效真的不是太大,管理时的阻力也很大,有时候往往我们的管理对象,好,一查的话就是外地游客,他有一个理由,他说我不知道,我以为你们这里出租的,总好骑的,对不对?有时候(对交警的)投诉也比较多,你们这里允许他出租了,这里又来抓我们 还要罚款,质疑我们有没有钓鱼执法的嫌疑,我们进行宣传效果也不是很大,因为都是外地游客,他不是本地居民什么的,我经常性的宣传,大家有这个理念了,这个车不能去骑。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我觉得这个事情,不是说末端不末端,我觉得末端的理解要明确,所谓的末端我认为是它的利益末端。
许振晓(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系博士):这个我想说一下,您知道吗,那个自行车一千块钱都不到,我看了一下才七八百块钱,他们一天就能赚回来,根本无所谓亏本或者破产,无所谓,他早就赚回来了,第二个城管也经常在管。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这里面还有个什么呢?暴力抗法、团伙作案。主持人张平:到团伙作案了。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团伙作案一样的,就是这样的,我跟你讲这次的打架,并不是偶然的,因为我们在调查的时候,江苏的人已经形成帮,你们去看他为什么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之内拿了铁棍,铁棍不是一般的东西,你说链条锁什么东西,他随身可以拿的,铁棍那是有备而来的,铁棍那是有备而来的。
主持人张平:已经开始出现了帮派黑社会的趋势了。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这个话我不好定性,是公安部门来定性,但是我觉得这个,已经不是一般的(问题)了,所以我这里有个数据,我们60多次的专项整治,包括我们平时的一些日常的勤查,有17起是暴力抗法的,上来就跟城管部门执法队员进行打的,这样子的话你说,我们实际上作为城管部门刚才讲了,我们已经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主持人张平:你的意思就是说,如果你们去执勤,最好公安和你们一起去。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这个是最好的,当然是最好的,综合整治的话毕竟是有效的,平时我们也在勤查,平时勤查的时候还有一个什么呢?他有一个望风,我们去管的时候他就跑,因为他是有老乡什么的,很多人,他就跑,城管来了,我们这里在整治,那边在逃跑。
主持人张平:城管部门说到现在,我知道你们很难管,是不是?
何加明(杭州市城管委市容处处长):我们也有我们的难处,我们在管,但是有难度。
许振晓(杭州师范大学旅游系博士):管不全。
主持人张平:还是难管,我再听一下工商。
马骏(杭州市工商局企管处副处长):我其实要接着前面的说,因为这个东西如果跳开,各个部门的程度来讲,第一个每个部门依法行政都是有约束的,这是前面都有讲到,他们受到投诉,我们登记时候也受到行政诉讼的请求,也好几次了。
主持人张平:说你们有门槛。
马骏(杭州市工商局企管处副处长):为什么不批呢?法律也要打官司。目前问题在哪里呢?城管部门也很辛苦,但是我觉得是根本性的问题在哪里,所谓整治愈演愈烈,就是(执法)能力跟不上,另外一个执法是要成本的,这个成本跟不上它利益增长的成本,这是最根本的。
宋忠赤(热心市民):我刚才听了三个部门的领导的发言,有些地方我是要给它赞同的。自行车游西湖,绝对是个大方向,它带来的正面效益,我们一定要值得肯定,而且我们要不断地推广,大力推广自行车游西湖这样一个事情,一个是减轻了交通压力,第二是低碳出行,这是一个大方向,这是毫无疑问的事情,这是第一点;第二点我觉得现在整个西湖的,自行车出游,私人(租赁)自行车起了,相当有一定比例的作用,但是它出的问题是最多的,所有的问题都出在这一部分,现在看来就是它过多过滥,而且是管理失控,而且这个趋势愈演愈烈,将来这么发展下去,可能还要出更多的问题,现在我们不得不下手,着手来解决这个问题。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行政管理系主任):我们讨论应该有一个整体的原则,我们要在法律的框架下讨论,所以当我们讲到,他有没有(违法),其实从交警部门他的回答就是,法律就是这么规定的,我不需要去讨论说,它有没有什么负面的影响,哪怕它从来在杭州,没有发生过任何的交通事故,哪怕它在杭州给我们带来再多的好处,但是它是违法的,所以你就不用谈了,另外就像刚才讲的审批也是一样,如果在法律上面没有设定这些门槛,它作为一个审批部门,他来设定这个门槛,本身又是违法的,所以我们所有的讨论,应该是在这个框架下面来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