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提要1
解说:面对许许多多的流言,为什么人们这么容易就相信了?
赵国秋(浙江省暨杭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科学素养本身就不够。
王玉宝(新闻评论员):有很多网络新闻实际上是标题党。
曹明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市科技发展研究会理事长):老百姓对政府跟专家的话,已经是不信任了。
解说:什么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对我们到底有多重要?
曹明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市科技发展研究会理事长):由于没有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因此没有去理性地思考。
张天立(中国能源环境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科学素养的问题不解决,这是影响我们国家发展前途的。
解说:谁,来做流言的终结者《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深入讨论。
主持人张平: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这个话题,为什么这么多的传言,我们稍微想一想,都会觉得是不是真的有点问题,但是为什么这么多人会相信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赵老师?
赵国秋(浙江省暨杭州市心理卫生协会理事长):我在想这里面恐怕比较核心的有两个问题,第一点科学素养本身就不够,就很容易导致去盲目地从众,什么叫从众呢?我解释一下,比如说像我们现在在座的有七个人,如果我们商量好了,要制造一个从众效应的话,很简单,我们在武林广场大家集中,五分钟一个人往前走,向前走500米有一个高楼,走过去的那个人把头抬起来看那个高楼,一句话都不必要说的,第二个人再站到他的边上再看高楼,第三个再看高楼,我们七个人如果凑在一块儿,一句话都不要说,大家都在看高楼,三十分钟以后你去看,交通都会堵塞,而且会出来很多奇奇怪怪的说法,警察抓小偷啦,小偷跑上去啦,一个人股票炒输掉了要跳楼啦,他说在哪儿呢,刚才还在这里呢,这就是心理学上非常简单的一个叫从众的效应。比如说像刚才这个柠檬水,开头的这一部分是对这一个问题的认知本身就模糊,缺乏这方面的常识,缺乏这方面的常识就有可能,他去哪儿我也去,他去哪儿我也去。
曹明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市科技发展研究会理事长):国外20年前,包括90年代初,他们的科学素养也只有百分之三点几到五点几,为什么不会出现这种“大师”,也没有这种骗人的东西,我想跟科学素养有一定的关系,也不是完全有关系,还是一个是文化。我们现在有一个媒体的问题,还有一个我们相信权威、相信名人,报纸上登的柠檬水这个防癌,媒体根本不应该报道这种问题,报道了以后人家都相信,老百姓现在就相信名人、相信权威,尤其现在科普,应该对科学家要科普,对领导要科普,对那些名人要科普,好像马云相信的东西大家都相信,大家都去跟着“大师”相信,这就很成问题;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老百姓对政府跟专家的话,已经是不信任了,刚刚你开始第一句话,我们还是缺乏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而科学的思维、科学的精神是科普的主要内容,四大内容之一,碰到这种问题,我们由于没有科学的思维和科学的精神,因此没去理性地思考。
张天立(中国能源环境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绝大部分的市民科普知识都是从哪里来的?媒体比较多。媒体起了很大的作用,起了很好的作用,有利方面很多,但是今后在这方面,作为科普知识来讲是需要严谨的,再一个所谓的名人,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知道的讲知是可耻的,不知道讲不知道是不可耻的,你不要用你的影响、你的地位而来误导了大家,再一个中国人,杭州人讲杭儿风,这也有一个民族的特点,凑热闹。
王玉宝(新闻评论员):张老师说到名人发言的问题,这个确实是,你发言的时候要注意一条,你如果是听别人说的,你要注明信息来源,或者是说你个人有一种倾向性的,你要把这种倾向性明确表达出来,你说我个人感觉是这样的,你不能给大家造成一个印象,这个就是真理或者我说的是事实;还有我想说一点,刚才曹教授、张教授他们都说到一个媒体的问题,我觉得这个确实是一个问题,特别是现在网络媒体很发达,它要追求点击率、追求流量,普通老百姓现在也能慢慢感觉出来,有很多网络新闻实际上是标题党,往往把一个文章里的特定情境下的小片段做成标题,很惊悚,冲击你的视觉或者感受怎么样,给你留下一个印象,这是媒体的问题确实要改;我觉得另外一个从公众自己来讲的话也有一个问题,就是媒介素养,你为什么要相信媒介说的东西一定就是对的呢?媒介说的东西,包括像我们刚开始解读老鼠的试验,这个试验是指老鼠在吸收高浓度的污染物,在6天的时间内产生这么一个结果,它是特定情境下的,但是你说人在现实的生活环境里吸收雾霾的话,到底会怎么样,你要有一个怀疑的态度,不能是说直接构成一个链条了,你自己要有一个媒介素养的提升,对媒体说的话你也要去思考。
主持人张平:无论是媒介素养也好,或者是科学素养也好,它可能有一个最前面的建立的条件是什么?比如说我有一个非常理性的思维,我要理性地看待所有的事情,包括媒介,包括各方面的,但是这个理性的思维又建立在什么地方呢?其实我觉得很重要就是科学素养,什么叫科学素养呢?
张天立(中国能源环境学会专业委员会委员):我对科学素养,我是有三个观点,一个就是要有科学知识,这个知识中国还有一句古话叫活到老学到老;第二个品德,不要认为院士了,我什么士了,什么的我话就好乱讲,你的危害要比人家大得多得多;第三个就是要用,再好的东西不用,就不叫科学素养,PM2.5知道是二十分之一的头发丝,你非要口罩说能起作用,你稍微动动脑筋,你把科学知识要用上去,这样才不会去盲动,去跟着跑,搞不好科学素养,不仅是我们自己受损失,花了钱吃了半天。我有一个同事告诉我吃黑木耳,吃了黑木耳治癌防癌,PM2.5可以消除,他说现在看到黑木耳我就要吐,天天吃,这种类似的事情太多了,对个人、对家庭、对社会,以至于对国家,科学素养的问题不解决,这是影响我们国家发展前途的。
曹明富(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市科技发展研究会理事长):这个不是靠科学知识越多的人,品德多好,品德精神多好,科学精神跟科学思想是养成的,跟我们的道德品质一样的,基于有了这个东西,我们才可以对自我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否则没有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的话,不会有正确的价值判断。
沈立荣(浙江大学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教授市食品营养学会秘书长):科学素养现在高校里面,学理工科的要提倡学人文,现在也非常强调这点,科学家如果缺乏科学品德这方面的,你可以培养成罪犯,你可以去拿科学技术犯罪、制造毒品,这样的案例已经有很多。
吴式琇(杭州市肿瘤医院院长市医学会肿瘤分会副主委):我觉得科学知识,特别是现在知识爆炸,所以需要学到老,老百姓去学这个也太难,我觉得这个也就是圆桌会意义所在,应该是有一个非盈利的科普平台,政府应该重视来做这个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