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网议事厅”11月民生恳谈:我们离“老有所依”还有多远?
访谈节目现场
访谈节目现场
76岁的空巢老人唐贵芝突然犯病摔倒在家中,一天两夜无人知晓。邻居发现后通知居委会,工作人员将老人送往医院。一天后,老人去世。
75岁老太郑某无儿无女,老伴早逝,一人独居。在晾衣服时,老人不慎摔倒在阳台上,怎么也爬不起来。隔壁邻居听到呼救声,急忙将老人送往医院,诊断为小腿骨折。
……
变老,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现实,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独居、空巢老人缺乏精神慰藉,人身安全隐患等引发各方关注。
“老有所依”是中国人设想并追求了两千多年的美好生活,然而,在将这4个字变成现实的道路上,我们到底还有多远的路要走?杭网议事厅11月民生恳谈,关注民间养老话题。
本期嘉宾:
杭州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副处长陈娜
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主任、省社会心理学学会副秘书长马良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书记、主任翁歆
康乐养老院院长赵克勤
杭州的老龄化水平比全国早了10年
1989年,杭州市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比全国平均水平整整早了10年。如今,杭州的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例接近17%,高出全国近4个百分点。
家庭养老、居家养老、机构养老,这三种养老方式,构成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践行着“老有所养”的生活目标。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三种方式在养老中所占的比例正悄悄发生着变化。
马良认为,已经延续了几千年的家庭养老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地离开家,家庭成员间彼此的照顾能力开始弱化,使得家庭养老出现诸多弊端。”而居家养老把政府的资源和社区、家庭资源有机整合,提供的服务更加多元化,将会是主流的养老方式。
“去养老院是大家都喜欢的方式,相对来说,这里的老人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是比较高的。”马良说,虽然机构养老可以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因为由国家主导的比例非常低,出于成本的考虑,也不是每个人都能享有的。
机构养老: 一床难求与经营困境
作为养老不可或缺的环节,机构养老一直处在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是供不应求的社会现实,一方面是火爆市场后的艰难生存。
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是杭州养老机构中的老大哥,借助政府的力量扶持养老事业,很大程度体现在这种国营福利院上。而完全靠市场来调节的的民营养老院的生存则艰难得多。
作为杭州一家民营养老机构,康乐养老院虽然是非盈利性的,能够享受到政府的政策扶持,但表面上的高收费难掩如今的经营瓶颈。
“为了方便老人入住和与子女接触,我们的位置不能很偏僻,场地通常是租赁或者置换,跟公办的成本无法比拟。”院长赵克勤说,表明上民办养老院的床位费高一些,但其中的50%都贴补到房租上去了,养老院后续的发展与扩大完善,全要听凭房产单位一句话。“如果房子被收回,我们怎么跟老人和他们的子女交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