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2月22日:文明 一座城市的灵魂
hwyst.hangzhou.com.cn  2011年12月23日 08:01:37 星期五

1222:文明 一座城市的灵魂 

主持人张平: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20号咱们杭州市获得了“全国文明城市”这个称号,应该说全市人民都非常的高兴,欢欣鼓舞。从20号的晚上在网络媒体上、在电视媒体上、包括21号的报纸上,我们大家可能都看到这么一封信,是杭州市委市政府向全体市民发的一封感谢信。应该说确实是获得这个称号应该跟我们全市的每一个市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今天我们话题就是讨论一下怎么样大家齐心合力把我们这个城市建设得更文明。在这个话题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嘉宾。

嘉宾介绍:我们圆桌会今日讨论嘉宾: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主任杨建华;共青团杭州市委副书记赖明诚;文化评论家曹工化;文化学者夏烈;市民康景丽;市民叶康乐。

张平:欢迎各位。我不知道那封感谢信,你们看到了吗?

赖明诚(共青团杭州市委副书记):看了。这封感谢信看了以后,让我们感觉到应该说确实非常多的一种体会和感悟。因为整个创建的过程对我们整个杭州市来说真的是全城动员,而且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发的一种全民参与,包括我们共青团组织也是发挥了我们所联系的这个群体——青年群体,包括广大的志愿者们,因为众所周知我们有70万左右的注册志愿者,应该说他们在这次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叶康乐(市民):我想市委政府写这个感谢信,我觉得这也表达了对市民的一个感谢,也是对市民的重视,这说明所有的这一切跟每个人都是相关的。

康景丽(市民):就我个人来说我更觉得我的主人翁意识,我是这个城市的主人,这个感觉非常好。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谁做出了最重要的贡献,那么他就是要感谢的人。实际上这个奖是全体市民得到的,是全体市民的努力,人民才是这个奖的主体,我觉得这种姿态应该是非常好的一种姿态。

夏烈(文化学者):这个是良好的政府跟人民之间的一个互动,实际上互相像一家人一样——“拿到了多好,谢谢你们”。另外一个从某种意义从政府来讲,是一个现代的服务型政府的那么一种理念的体现,也可以说是一个良好的策略性的东西,在这个时候那么快的速度发感谢信,让市民一下子不但我开心然后我得到了褒奖,有这么一种心理在里面,我觉得挺好的。

杨建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主任):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我们一直在强调草根推动社会的进步,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所以在这封感谢信里应该折射出很多。这说明了我们现代文明城市的创建这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人民付出了那么多,同时这个过程还没有完结,我们还需要紧紧依靠人民继续来保持住我们这样一个称号,同时让我们这座城市更加文明、更加完善。

张平:其实说实在话这封感谢信确实是名至实归,确实是应该的,因为整个文明城市的创建与我们老百姓这样一种非常努力的付出确实分不开的。我们可以回头回望一下,这几年来在我们这个城市里头那么多感人的故事、人物、事迹不断的在出现。我们再来回顾一下,我们看一个片子,看看我们这座城市是多么温馨的一个城市。

VCR

吴菊平(最美妈妈):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让我感受到我伸出了双手就接触到了幸福,伸出了双手我们彼此的心贴得更近。

解说:道德在这里绽放,温馨在这里弥漫。今年7月阿里巴巴员工吴菊萍不顾自身危险勇接坠楼女童致使手臂粉碎性骨折,她的英勇壮举被广泛传颂,被誉为最美妈妈的赞誉。孝老爱亲背起母亲上学的刘霆,助人为乐20年如一日为民服务的孔胜东等在这座城市随处可见,连续举办七年的邻居节成为杭州人自己的节日,邻里互助守望相助蔚然成风,斑马线礼让——“车让人,人让车”成为杭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讲文明树新风像文明天下的钱江潮一样在杭城一个又一个普通市民中接力壮大,汇聚成一浪高过一浪的爱心大潮。

张平:这只是说大概浓缩了一下咱们城市关于这方面的一些比较温馨的动人场面。其实这几年来咱们杭州市涌现出了非常多的这样一种可歌可泣的让人非常感动的人物,比如说我们这里大概有一个汇总,应该说吴菊萍是一个典型在全国都引起了轰动。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城市还有非常多的这样的人物为我们这个城市默默奉献着他们,甚至奉献出了生命,比如说在我们淳安县有这么六位村民,森林火灾的时候他们都献出了生命。我想我们一定要记住他,因为今天是冬至了,在这样一个节日里头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名字告诉大家,他们名字叫姜美娣、姜明堂、姜崇槐、姜继学、于新养和姜良青,这么六位村民他们献出了他们的生命。另外还有我2009年的时候桐庐县的两位一个乡长一个副乡长,当时为了村民的安全他们献出了他们年轻的生命,一个叫陈祝平还有一个叫钟伟良。我觉得在今天这个日子里头,我们要特别感谢他们为我们这个城市所做出这样的一种奉献。

杨建华:要永远记住他们。

张平:要永远记住他们。

夏烈:因为我当时都通过媒体看到过他们前几年的事迹,我也非常感动。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他们是一个标杆,是一个标高,是一个高度。我们老是讲我们这个时代没有英雄,实际上英雄一直存在,所以杭州也一直在做平民英雄的评比。但像这些付出了生命的,某种意义上说,他在一个大事面临到自己身上的时候,他能以身去牺牲自己去保护别人,这样一种境界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英雄,平时看不出来,关键时刻他就是英雄本色。

张平:我不知道在你们记忆当中你们印象最深刻的,就我们城市当中一些典型的打动你们这些人物和故事,你们是什么?

杨建华:有位小女孩撑着伞在护卫着一个倒地的阿姨还是叔叔我忘了,这个小女孩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大概上六年级,他的爸爸正在打电话要急救。

张平:那张著名的照片。

杨建华:我感觉非常温馨非常温暖也非常打动人,而且是外来民工的子女,他是这样一种爱心,这样一种责任心,这个镜头特别感人。所有的流动人口也好或者是本地居民也好,都为杭州市的文明在加分,都为杭州市的文明在添砖加瓦,这是真的让我们感动的。还有感动的就是一位老外跳进西湖(救人),女的,这个也非常感人。这就形成了我们杭州市的这样一种温暖温馨温情的这样一种氛围,这样一种动人的场景,所以每天每时都流淌着这样一种场景,所以我感到非常温暖。

张平:还有你们什么你们觉得印象很深刻的一些故事,打动你们的。

夏烈:我从另外一些更细小的,并没有说付出了生命或者怎么样,但是我在想我作为一个杭州人那么多年下来,其实点点滴滴在我的记忆当中,比如说我们对新杭州人要把它拿出来做一个话题,不能是把好像外来的人在这个城市很寂寞、孩子失学、待遇不公平,曾经我们把这个问题纳入到杭州人这个大的概念去讨论,让他们感觉到杭州是温馨的,是可以一起进步一起学习的。还有像我们这个城市非常关注一些生活的细节和美,我相信这也是一种文明的标志,比如说我们会在乎生态的文明,西湖里哪里有野鸭,哪里有一窝燕子,荷花第一朵是哪里开,梅花第一朵是哪里开,无数的摄影爱好者和市民都纷纷在前线用自己的傻瓜相机拍摄下来向报社(投稿)。这种对生活对美的这种热爱一种细节非常普通,我们都忘记掉那个摄影记者是谁,忘记掉第一个照片是哪个市民提供的。但是这些东西、话题的讨论也好、这种美的的现场也好捕捉下来我这几年,因为我是搞文学的搞审美的,但是这种东西令我难忘,这是一个人文明的细节,内心里有柔和温暖向上的那种东西。这就跟刚才哪些感人的事迹联系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整个文明的洪流。

张平:对。比如说那个野鸳鸯到杭州那个西湖,还有小松鼠成了全市市民去共同爱护呵护的一个对象,这个温暖的图景其实确实有很深刻的内涵。

康景丽:我们城市里面还有很多的这种好的地方通过这些细节,我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的斑马线前面车让人的行为,我都听到过很多的外地人来说杭州的人真的太文明了,说一般很多城市有些公交车横冲直撞还是比较多的现象,而我们这些细节让人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温暖、非常有人文关怀的一个城市,感觉非常好。

叶康乐:这个文明的标志实际上就是礼让,现在社会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与人之间争得太厉害,你争我抢的。开车过马路做事,反正大家就慢慢形成这种习惯。在很多其他城市,我们说过马路的时候发现过不去,没有人肯让你你就过不去,你一个人怎么能跟车去抢,抢不过的。我发现在杭州公交车真的是起了一个模范作用,作为一个市民我要大大表扬公交司机的行为,我觉得杭州这一点做得太好了,并且希望公交车这种模范作用持续下去并且带动所有的机动车都能这样做。当然行人也要注意礼让,行人也不能说随便从哪里就冲出来说一定有车让你,因为你随便冲出来人家刹不住。

张平:其实叶康乐说了一词就是礼让。

叶康乐:礼让。

张平:礼让这个词就是人和人之间的这种关系,这是最重要的。

曹工化:我们在讲文明礼貌,意思就是温良恭俭让,大概就是这样。

张平:我觉得能够做到一个城市,如果人和人之间首先能做到礼让,这是非常巨大的进步。

夏烈:这就是文明。

杨建华:还要谦让。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讲文明实际上融入到日常生活事件当中去,那么日常生活是怎么构成的,日常生活如果分的话可以分三个层次:一个是日常的消费,我们饮食起居等等这一些;一个就是日常的交往;还有一个日常的观念。我们的文明就贯穿于日常生活当中。

张平:其实所有的这些文明行为包括市民这样的行为,它一个很大的基础就是一个学习,学习对他的这种培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杭州从今年开始,一个非常大的热词就是打造学习型城市,学习型城市对构件文明城市起到非常大的一种作用。我们先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接着聊。

张平: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这个话题。我们都说了文明的培育是跟学习是非常有密切的关系,我们杭州市从今年开始,大家全部在打造一个学习型的城市,从政府到每个市民都在实施学习型城市的构建,这个非常好。

夏烈:实际上学习就是一种文明,文明学来的习来的,我向书本学习,向长辈言传身教学习。然后习德,不断的看习俗,看别人好的一面,学来习来才有文明,文明和学习必然是联系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从当下的杭州或者当下的都市人来讲,学习是有客观上的必要,我就一直认为中国也好甚至世界也好,现在正处在两个词当中:一个是转型,一个是断裂。我也老是讲这个,转型就是世界也在大转型,未来的发展模式中国也在大转型,我们在传统中国和现代中国,或者说一个旧产业结构的中国向新的产业结构(发展),旧的文明的人向新的文明的人(发展),他在转型当中。我们讲转型讲了那么多年,二三十年讲下来。另外一个断裂,尤其是在文化上,旧的传统中国文化似乎是可以谈、可以研究、可以学习,但是真的用到生活上怎么用越来越看就是有点像断裂的样子,那么只有通过学和习才能把这种有用的东西化到现代文明生活当中。所以它在转型也好断裂也好,都呼唤我们客观上要尽快学习,才能跟上这个世界和创造一个新的文明中国、新的文明杭州,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我觉得客观是有学习的必要。这一点对我们提出这个词,对现在和未来杭州文明建设非常非常的关键。

张平:所以说人们评价杭州城,说这是一座洋溢着书香的城市。我们来看一段片子,我们来看看书香是怎么飘逸在这个城市里面的。

解说:今天你走在杭城的大街小巷,不仅能够闻到沁入心脾的花香、茶香,浸润心灵的书香也正弥漫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在杭州有全国开放面积最大平等、免费、无障碍全民共享的“平民图书馆”、“市民大书房”——杭州图书馆。有随处可见的漕舫船、流动书吧、运河畔古旧书屋、西湖书市、学习书屋、运河学习长廊,百个国学传授基层点,有遍布市区县市、乡镇街道、社区、村四级网络的市民大学及其分院,学习正在成为杭城市民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方式。从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到提倡人人时时处处品书香的学习型城市,杭州带给我们的不只是城市飞速发展的惊喜,更是文化传承的那份执着。

张平:好,其实我们这里有一个数字,这几年来杭州大力发展学习比如说社区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农村教育和老年教育,其中可能也有农民工的培训,像我们总工会的对农民工的培训也在里面的。现在全市13个区县市已经全部建立了社区学院,我觉得这个还是挺不容易,95%以上的乡镇(街道)建立了社区学校。

赖明诚:应该说作为杭州来说,市委市政府提出这个口号确实非常有必要非常及时。杭州应该说现在各类学习基础都非常不错,但是我们现在所做的主要是把它更体系化,把它串起来。应该说现在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开放式的、一体化的一个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这么一个体系已经初建成型。

张平:康景丽平时你在学习吗?有没有参加这样一种各式各样学习的活动?

康景丽:这样的参加还是比较多的。

张平:叶康乐他自己办了读书会,是吗?

叶康乐:对,跟我几个朋友一起去年开始创办,到现在已经举办了28期。

张平:28期了。

叶康乐:参与过的人有100多人。

张平:主要的方向是什么?读书的方向。

叶康乐:我们主要的是学传统文化这一块。

张平:所以你看在杭州有这么一个景象:通过政府的努力,通过这样网络的构建,政府渠道的构建,他已经很详细到了最基层,到了社区街道;完了以后再像她这样的家庭,自己很自发的学习型家庭;再像这样民间自发的读书会,我们还有很多各式各样的讲堂。

叶康乐:并且我还补充一点,就是我觉得企业也在做。

张平:所以目前在杭州方方面面从上到下,横的竖的基本已经构成了一个读书的网络,这个就是学习型城市最好的基础,也正因为有这个基础,所以这个城市是一个文明的城市。还有一件事,当时吴菊萍这个事件发生以后,因为有这个学习基础以后,吴菊萍事件在发生之后,我们城市马上接了一个很大的讨论。不知道你们还有没有记忆,就是价值观的讨论,就是什么是我们这个城市的价值观。

曹工化:我们现在讲要文化强国、文化强市,就是一个文明强市。文化是和学习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文明和文化对于个人来说它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行为规范,还有一个就是你的价值观。所以我们在学习型城市碰到吴菊萍这个事情的时候,我们马上想到我们应该树立怎么一个价值观。实际上价值观也是学的,它不仅是自然产生的。我们是文明、学习、价值观实际上是三位一体出来的,只有根本的价值观解决了,行为规范它自然而然的事,所以我们讲要内化于心。

夏烈:由内而外。

赖明诚:我们杭州市在提出核心价值观提升的时候,也非常注重大众化,大讨论的过程就是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出来,强调一个群众性,突出一个实践性,最后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导向性,这就是我们杭州党委政府当时在提出这项活动、大力推动这项活动很大的一个出发点。事实上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大家都来讨论受到了很大的反响。

张平:就是大家都已经明确了,我的方向是明确了。

杨建华:还都在讨论。

张平:现在还在继续。

赖明诚:持续的在讨论。

杨建华:所以我们刚才在讨论吴菊萍的时候,感觉我们很形象的凸显我们杭州市的一个比较柔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善,而且杭州这么柔和——“上善若水”,吴菊萍这个事件出来了凸显了这样一个善。所以我们当时在说,善可以构成我们杭州市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张平:就是说在这样一个学习的基础上,我们适时又推出价值观的讨论,你学习的你是不是才能够明达了,明达了之后你才能够知道什么才是我们应该遵从的价值观,整个这样的一种结合还是很紧密的。

夏烈:某种意义上这样,时代发展到今天,反过来我们有的时候也在讨论和思考我们的信仰体系,实际上信仰就是要有核心价值观,要有一个价值观体系我们才知道我们信仰什么。因为这个实际上也是经验所得,我们经验处理过的善良的和谐的行为,能够大家共生共利的行为,形成我们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提炼往上走的。但是刚才讲得非常重要,杭州还有一个很好,它既有往上走的逻辑提升有一个哲学的过程,它又有一个往下走的过程,我是通过发动全民来提出这些关键词讨论这些价值观和有关事件,最后到每个人日常生活中到底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好的,然后就开始有一个大众化的过程。就是你向上提炼是相当精英层面,向下走就划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行动当中。黄坤明书记也讲,难也难在大众化,但是生命力也就在大众化,大众都明了了,通过讨论,通过听故事,通过看人物的过程,他明了了这样做是对的,这样做是好的,这样做是有利于我生活的,这样做是让我们家幸福的,这个事情就解决了。所以我们提炼一方面、大众化一方面,上下结构做好,这个价值观讨论其实是蕴含着这么一个构架。

张平:当我们这个城市它是一个学习的城市,当人民都在好学、都在求取的时候,将在这个时候我们明确了我们共同遵守的规则和我们共同的这种精神追求——我们的价值观共同追寻,在这样的基础上你说文明它还会远吗,它自然而然就会落到我们这个城市里。

杨建华:就是融化于日常生活当中,所以它也变成人们的日常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这样子就成为文明的基础。

张平:其实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是讲我们全民怎么参与大家共同怎么来构筑文明城市,同时全民都在行动的时候,当然也离不开城市的管理者,政府也做了一系列的工作来惠及于民。其实文明城市它最后的评选过程也好,得到的称号也好,最后惠及的终极目的是这个城市的市民是老百姓。我们也要回顾一下这9年来不断的在奋进文明城市的时候,我们政府又做了一些什么事,很多方面的杭州特色是一些什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这个话题先聊到这儿,明天我们集体再来梳理一下,回顾一下这9年来这些方面做的工作,那么明天我们接着聊这个话题。好,明天见。

结束采访:

杨建华:我们文明城市的建设它已经融化于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变成我们日常生活的一种习惯。

曹工化:我们每个人在里面都可以享受到文明,但是也都是一个文明的构建者。

赖明诚:文明城市首先是一个荣誉,但更重要的还是一种责任和压力。我想作为共青团组织也好,作为我们全体市民也好,大家共同能够维护好我们全国文明城市这个桂冠的荣誉,大家把我们这个城市建设得更加文明更加美好。

夏烈:一个城市一个家庭小到一个市民,只有不断的通过学习让自己的素质得到提升,让自己的知识积累不断的增加,我想我们的这个城市才会更加美丽更加文明。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当中涌现出那么多感人的事迹整体说明了我们这个社会、我们这个城市人的内心向善、向上一种崇高的品质。那么事实上它又不是唯文明城市而出现的,在我们杭州过去可能也有这样的人物,未来还会有,他跟这个文明城市是相匹配的。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龙胜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杭州市“名专栏”
·杭网议事厅试点“社区服务岗”进社区听民声
·杭网议事厅作为经典案例被引入浙大课堂
·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马馼视察杭网议事厅
·“市民体验日”杭网议事厅网络互动受关注
·文明城市检查组检查杭网议事厅为民服务情况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