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2月23日:文明城市,如何惠民靠民?
hwyst.hangzhou.com.cn  2011年12月23日 22:40:51 星期五
 

1223:文明城市,如何惠民靠民?

 

主持人张平: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这几天来我们接连关注杭州市获得文明城市这样一个称号、这么一个话题,在昨天节目当中我们讨论了,就是说咱们称号的获得是离不开咱们这个城市的每一个市民的努力。当然了,在9年的过程当中我们也离不开咱们城市的管理者政府的努力,应该说我们每个市民能够切身感受到这9年当中政府做了非常多的为民、惠民、靠民这样的一个工作,这也是我们今天要重点谈论的话题。那么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嘉宾。

张平:在昨天节目当中我们大家都有共识,整个文明称号的获得是离不开咱们杭州市每一个市民的共同努力,同时今年“学习型城市”的打造包括我们价值观的讨论都是我们获得这个称号的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同样在9年创建过程当中,我们的政府也非常的努力,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我想这一点可能大家也都有深刻的体会。之前我们记者也在街头随机采访了一下市民,想听一听他们对咱们这座城市哪些方面有特别的一种体会,我们来看一段片子。

VTR生活在杭州的市民每个人都会从不同的视角体会文明带来的生活品质之美。近年来杭州组织开展了“关爱生命,文明礼让,安全行车”主题活动,积极引导司机开车不超速、酒后不驾车、斑马线上不争先、红绿灯前不抢行,做好文明礼让工作,促进了城市交通文明新风的形成,对此不少市民深有感触:

市民1我发现这里的机动车会给我让路,因为我在这里租公共自行车,我发现会很明显的能给我让一下路。

市民2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是其他的私家车还是出租车都是会给我们让路的。

VTR一些市民说生活在杭州处处是公园步步有风景,这也是争创文明城市催生出来的生活品质。

市民3像免费开放西湖景区这可能在全国也是属于走在比较前列的。

市民4很多公园它也是免费让游客进入的,应该说杭州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它敞开大门让大家进来,我觉得它这一点做得非常好。

VTR采访中无论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还是外地来打工的新杭州人都觉得这座城市充满了人情味。

市民5比如说在公交车上我特别能看到让座这一现象,应该是特别的积极、普及,很好。

市民6杭州给我一种非常有亲切感,杭州人不管是对外地人还是本地人他们的态度都是一样的。

市民7而且人挺热情的。因为我们刚到,有些事情不知道,我们就是一边问人,每一个人都回答的很热情很仔细。

张平:好,这是我们的一个随机采访,大家从各个方面感受到杭州这样一种魅力。很多人的感受就是礼让行人,这个在我们昨天节目当中咱们也重点谈论了。还有就是杭州这次文明城市评选当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色就是公共自行车。

杨建华(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公共自行车我讲一下。去年是我们把它评上首届“浙江十大民生工程”,而且得票率很高很高。当时我写了一个颁奖词就是“十大民生工程颁奖词”,我记得我是这样写的:作为政府的职能和使命就是为百姓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杭州市的公共自行车以年均1亿人次的流动量,同时以不花纳税人一分钱的公共产品供给的模式,还有每天30万公斤的减碳这样一个低碳环保,所以它是形成了流淌在杭州城市的一个红色风景,同时也可以说是一张与西湖齐美的经典名片。所以这个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

张平:当时是你写的点评词。

杨建华:颁奖词,应该说得到大家的高度认可。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我们政府提供了这么一个公共服务的产品,是我们城市的一个金名片;还有一个它实际上也是让使用自行车的人一个学习文明的过程。因为我们开始在论证的时候,觉得这个事情很难办,并不是政府的投入难,关键是维护怎么办。你都是要自觉的去租去拿,而且上面有很多程序,会不会弄坏,会不会丢失,会不会被人家偷窃。因为世界上很多城市它也做过公共免费自行车后来都做不好,实际上是他们市民的文明程度不够,并不是政府的投入不够是市民的文明程度不够。杭州市公共自行车可以做得这么成功实际上是市民文明的一个标志。

叶康乐(市民):我当然非常支持公共自行车建设,主要是低碳。我们说蓝天白云,我们现在看到的机会没有以前多,但是如果是公共自行车普遍化的话,我相信这个时代会重新到来。第二个但是我觉得也借这个机会希望它有所改进,就是我上班的时候骑到办公室的时候发现没地方停,还不进去,这个始终是一个难题。因为大家用的时候就是那么一个时间段在用,过了高峰期倒都可以还了,但是高峰期怎么处理。

张平:你也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了。

叶康乐:也是停车难,跟机动车的停车难是一样的。但是不能说因为它存在一个小问题我们就否定它,我们觉得这个是很伟大的。

张平:看怎么样能够改进它。

叶康乐:这个我觉得是作为一个市民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一个非常好的好处。

王跃军(杭州市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主任):其实对公共自行车这个事情上,我觉得我们市民的宽容度也蛮高的。其实公共自行车并不完美,你说的这种问题——有的时候你上班很急的时候结果还不进去,但是我发现,大家对公共自行车这个事情主流都是肯定的。所以这就是一种社会积极的导向,一种正向的肯定,我觉得这是很值得肯定的一点。还有一点你刚才谈到那一点,你看问题出来了吧,那我们就积极去寻求解决的办法。现在志愿者这一块,实际上我们在主要的站点上面你们有没有发现,那些自行车满了之后把它取出来放到边上面,相对于我们高峰低谷进行调峰的这些,我们志愿者上去了。所以困难出来了之后,不是说否定这个事情积极去解决问题的话,我发现一环扣一环的,整个社会就很和谐。

张平:是的,公共自行车不得了,今年被BBC评为全世界8个,就是8个(公共自行车服务最棒)城市我们杭州市其中之一。而且说是目前杭州市整个的运作模式在全世界它可以作为一个模本——最成功的,因为它现在已经开始盈利了,它能够自己维护自己了,这是很了不得的一个事情。

王跃军:还有比如说我们倡导低碳环保,如果说是往年的无车日我们没有公共自行车的时候,大家对你说是无车日搞形式主义的批评声会更强烈一点。但是现在有了公共自行车,也就是用硬件支撑,希望大家来低碳的时候,那么大家这种批判的声音就会相对来讲更加少一些。

张平:公共自行车在全中国在全世界都非常著名,还有一个事件我觉得也是全国闻名,就是西湖的免费开放,非常突出的一个特色,杭州特色这一点。

夏烈(文化学者):是一个创举,是一个创举。我们是老杭州人了,从小经常去公园,门票某种意义上也是阻碍你多去几次公园、多亲近西湖的一个小阻碍。等到那一天突然开放,所有的人都觉得很新鲜,尤其是杭州游人如织——旅游城市,外地人:“太新鲜了,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城市——把整个西湖把整个公园都还之于民”,不是说本地人受益,是所有的旅游者都受益,这是非常难得的。另外一个放开之后又开始建新西湖,新西湖的概念就跟着推出来了,有些景区开始修缮,有些绿化开始重新规划,包括西湖西进都开始出现了。我觉得我们的有关部门也是在逐渐改善,比如说这个木头实践证明容易烂掉,他就换一个不容易烂掉的跟环境更贴合的,包括一些环境设计,灯箱、指示牌越来越完善。所以整个来讲公园开放和新西湖连为一体,至今为止,我相信是全中国人都很称道的一件事。

杨建华:另外还有一个这样的背景,就是各地都在追逐经济目标、经济利益,各地公园涨价此起彼伏。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之下,杭州做到了让西湖免费开放、还湖于民。

张平:湖本来就是人民的。

杨建华:是人民的,是自然赋予人民的。让人民来亲近这样一个美丽的地方,让人民来充分的享受这样一个美丽的风景,让人民常年徜徉在这样一个美丽的景致里面,这正是文明高度的集中体现。

叶康乐:刚才大家都提到西湖免费开放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我们也在那边办公,有幸体会到了运河贯通给大家带来的便利。我想运河大家都知道也是不收门票的,整条运河几十公里全部打通了,这个也是一个大公园,这个也是值得大力宣传的一笔力作,我是这样感觉。

张平:除了西湖景区免费开放,新运河的打造。

杨建华:运河流域,中河,游步道的开拓。

夏烈:包括西溪近年来,我们看到了新的打造建设非常棒。

张平:特别是沿河边那些大量的游步道包括通向山上的游步道,这点市民是最有体会了,是不是经常会散步,沿着这个游步道去。

康景丽(市民):是的。这个也是政府为民惠民最切切实实的体现,因为老百姓出门——我就是休息天有没有地方去,我早晚锻炼有没有地方去,对老百姓是最大的实惠。

张平:咱们像如数家珍似的一个一个那么数过来,好像还有很多要数的,比如说像背街小巷的改造。如果说我们过去做文明城市,一个大的门面我们做得很漂亮,但是那些枝枝角角的那些末节上面该怎么做,其实这个是真正的惠民的一个手段。

杨建华:背街小巷的改造还有一个杭州市的独特做法,那就是以民主的方式促民生,这个得到了全国专家的高度认可。我们讲文明,文明还有一个重要元素是民主,以民主的方式来促进改善民生尤其体现在背街小巷。背街小巷改造都是征得所有业主高度一致的意见,如果有不赞同的那么他要提出来,对他不赞同的进行如何改进等等。所以在大家高度一致认可的情况下再着手改进,所以这样工作做得非常细致,这也体现了我们杭州市城市管理它这样一种管理的方式就是民主,管理另外一种方式就是让老百姓共同参与,这个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文明城市的建设让老百姓共同参与这个体现了杭州城市的文明。

张平:我觉得城市末端的改造,神经末梢这样一种改造,其实真的是惠民。

曹工化:这是毛细血管,刚才讲了这个不是面子工程,这是里子工程,里子工程只有自己知道温暖。

张平:如果说我是为了创建文明城市我把面子工程做得很漂亮就可以,但是我的里子依然做得非常温暖,这就深刻体会到这个城市实实在在这样的一种文明的程度。

曹工化:刚刚我们在讲运河、步行道,实际上我们在改善交通的时候我们想到更大多数的人——更大多数人出行实际上是步行、自行车,倒不是汽车。面子工程来讲汽车交通好了,但是实际上大多数人都是在步行,都在用自行车,所以我们要公共自行车、步行道这是一个大的交通概念,而且是最大多数人享受到交通的便利。

张平:其实杭州市这几年来应该有民生十大工程,它当时有一个目标,必须要做好这十大工程:交通便民工程;百姓安居工程;就业促进工程;社保提升工程;教育强基工程,教育强基大概就是基础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医卫利民工程;体育健身工程;食品放心工程和平安创建工程。这是我们很自觉的一种行为,就是民生十大工程,这跟创建文明城市有关系也未必是有特别的那样的一种关系——就像功利的那种关系,不是,它实实在在做这些工程。说到这些,我们可能会觉得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确实还是比较幸福的,所以说它获得这样一个全国文明城市的称号名副其实,这点叶康乐有没有意见?

叶康乐:我觉得国家给了杭州市这样的肯定,我们当然是生活在里面也感觉确实名至实归,但是如果说我们一味地去赞美它这也不是我们整个的宗旨。如果说政府只习惯听赞歌,这个政府也是有问题了。

张平:好,先打住。接下来咱们就开始要提点建议了,要挑点不足了。虽然这个城市这个称号是获得了,但只是一个新的起点,怎么样使它能够走的更好,因为文明城市的创建实际上最后的根本目的是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如果说在这个起点上我们能够做得更好,怎么样才能做得更好,包括还有什么问题存在,我们广告之后,我们听取大家的一些建议和意见,我们进段广告。

张平: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这个话题,作为一个称号的获得只是肯定过去的成绩,以后怎么办。作为我们市民来说,每个人更关心的是我们城市应该如何发展得更好,这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所以说接下来请各位可以发表一下你们的(建议),你们觉得我们现在还存在哪些不足,哪些还急于改进,有些什么好的建议。我们趁这个机会,我们通过圆桌把这个信息也能够传递出去。

叶康乐:我觉得主要是交通这方面要大力改进,一定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整个公交车整个票价也应该下来,尽量让大家去乘公交。

夏烈:“低碳环保”现在是全世界尤其中国也要……我们也向世界承诺的,杭州本来我们的想象当中是一个环境优美绿化好,应该是一个绿肺,结果空气质量很难尽如人意。当然有些地理环境原因,但更多的是这个是不容改变的。在不可变的因素下哪些是可变的,那就要求我们身体力行,从政府的产业倡导到产业布局一直到老百姓的生活习惯,都要向低碳环保靠拢,所以在这点上我觉得杭州是可以再往前走一步,实际上哪怕是有个标准检测一下空气质量好不好。我不讲这个,交通的感受大家好不好,在路上堵在那个地方你好不好,大家既然有这样的共识应该多努力、多讨论,切切实实的落实下去,把这个事情给我做好一点。

张平:赶紧做起来。

夏烈:赶紧做起来,这一点的提升是真正让杭州老百姓完全感觉生活品质之城,这个品质感在这点上我们做得有点不够。

康景丽:平时早上出门我首先就是担心会不会堵车,今天能堵多久,我能不能及时到单位,这个是非常要紧,关系到每个老百姓每天的切身利益。还有一点就是看病,老百姓的民生工程里面刚才我们也有医疗、保健、医疗体系里面,对这个来说看病难看病贵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的,比如说我要挂个专家号,可能某些专家的号我半夜三点钟四点钟起来我就要去排队了,这种情况也还是有的。就是说我们是不是政府可以去发展一些公共医疗,在这方面还可以做更大的努力。

曹工化:我觉得我们城市的文明程度最最主要的体现、最最我们贴身的是社区服务,比如说我们刚刚讲的看病难,看病难如果你把社区的医院文章做足了看病难就会缓解。因为我们现在任何病都要到大医院去看,哪怕感冒我也要到大医院去看,实际上这都可以在社区消解掉。我觉得加强这块服务,实际上是把服务做到惠民的毛细血管里面,最可以支撑我们的肌体,我觉得这个非常重要。

王跃军:我觉得这个倒是对的,曹老师说的。比如说刚才谈到的交通难的问题,其实交通的参与元素都是市民个人,如果说我赶着看病从社区赶到大医院去增加了交通负担,小孩子上学都是择校从家跑到老远,小孩子负担也重,交通压力也大。所以从我们身边周围的环境改善上面还有老百姓个体观念的引导上面,我倒觉得软的硬的两手都要来,老百姓有些生活观念的转变上面也有必要改善。

夏烈:某种意义上他已经形成这样一个固定的想法,但某种意义上这个观念改变是需要有人去做这个细的工作的,实际上我也很重视像我这块文化和教育怎样大众化普及化疏通人心的这个工作。一样的道理,有些观念是需要有人去做的,比如社区如果有这样的能力请一个比如关于医疗保健的专家宣讲一下:有些病要到哪里去看,有些病到社区就可以解决,平时你饮食要自己注意怎么才能保健。如果做得细一点可能在社区就解决掉了,他就明白了,比如说我老妈回来就会讲这个我知道了,以后不要去那边,去社区就可以了。这个需要做一点细工作。

王跃军:因为我是志愿者工作指导中心的,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仅仅说是从志愿者发挥作用的角度,我们也是从整个社会治理结构的角度去看的话,这个时候民间社会团体的作用就非常大了。民间社会团体有些宣传有些引导,比如说环保,比如说公共交通参与者的守法意识。其实很多交通的问题,交通参与者在马路上开车的时候你稍微注意一点,或者我们行人注意一点,很多我们都会顺畅起来。所以可能民间社团的扶持、参与整个社会治理,可能也是一块虽然不是很直接的就事论事地解决问题,但是从一个社会进步的角度来讲,我们这块工作需要潜移默化做一些前期性的工作。

张平:我们曾经就是关于社会组织做过两期节目,我们也了解了杭州目前整个社会组织存在这个现状,大概注册只有40多个,实际上可能有几千个没有注册过的。其实这个力量是非常强大的,社会的第三方力量,如果说第三方力量能够在我们杭州这个城市蓬勃发展的话,也证明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程度。

杨建华:我们讲文明城市建设也需要发挥两方面甚至三方的力量:一个是政府的力量;一个是企业的市场力量;还有一个社会的力量。另外一个我们文明城市建设很重要的是一个长效机制的建设,尽管我们今天获得了文明城市称号,并不意味着你明年后年还是文明的,是不是,所以我们今天只是一个逗号,永远不是一个句号。所以这个长效机制如何建立,这个是我们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比如我们的文明创建,文明城市建设一个制度保障,文明城市建设的一个体制机制的保障,文明城市建设一整套的比如如何融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去,这个是更重要的。所以我们想城市文明建设,我们要充分发挥政府、市场和社会的三方力量来共同推进。

张平:文明城市这个称号的获得应该说更多引起我们这个城市的思考和一种讨论,它不但能够给我们一种自豪感,同时它又再一次更激发我们的凝聚力,同时它最重要的是能够激发我们这个城市的创造力。我们老是说那句话叫“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其实文明城市的获得就是我们一个新的起点又开始了,所以说各位说的都非常好。一个长效的机制到底怎么样能够设立,三方的结构到底该怎么样能够建构,这些可能是我们下一步亟待要考虑要去做的工作,非常感谢各位嘉宾提供那么多的智慧。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的话题先聊到这儿,也谢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的收看。我相信你们也有非常多的智慧,我们的电话热线89912345也等着你们的参与。谢谢你们收看,再见。

 

嘉宾感受:

夏烈:我们讲价值观也好,讲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也好,它整体上实际上都要落实到惠民利民,也就是说要为老百姓着想,最后的实惠要给老百姓。这点我想是各级党和政府,包括我们各个专业工作者内心的向往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比如说在文化战线上我们如果做惠民利民,要做很多下得去的工作。

曹工化:实际上文明是落实到每一个老百姓的实惠当中,如果你没有感到实惠这样的文明是没用的。文明是什么,文明是我们老百姓得到更大的利益,这就叫文明。

杨建华:在接下来的继续保持和打造文明城市的过程当中,我们还需要建构这样一种建构文明城市的长效机制,建构由市场、社会和政府三方联动的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共治的模式,推进我们杭州市的文明城市的建设。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龙胜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杭州市“名专栏”
·杭网议事厅试点“社区服务岗”进社区听民声
·杭网议事厅作为经典案例被引入浙大课堂
·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马馼视察杭网议事厅
·“市民体验日”杭网议事厅网络互动受关注
·文明城市检查组检查杭网议事厅为民服务情况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