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5月16日:猝死,敲响了警钟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05月17日 22:10:59 星期四

5月16日:猝死,敲响了警钟

总提要

解说:猝死频发,中青年比例上升。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每年都是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

解说:哪些原因让中青年英年早逝?

方扬帆(公司职员):把整个人的身体状况给提前消费了。

周侃(市卫生局):破坏了他正常的生理性。

解说:猝死频发,给我们带来哪些思考,《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主持人郑煜: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在过去的一两个月时间里面,我们看到了很多的新闻,有关于猝死的这样的新闻,频频出现在媒体当中。一些鲜活的生命就此突然之间中止了。于是这些事情发生以后,给我们的健康意识就敲响了一个警钟。这些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身边有没有发生这样的事情呢,我们先看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VTR

解说:猝死这个沉重的话题,最近频频见诸报道。据杭州市急救中心统计,今年一到四月仅杭州市区,就发生猝死165例,相当于平均每天就有一到两例猝死病例发生。在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医生介绍,心脏呼吸骤停等病例,这几年来明显增多。于主任告诉记者,不久前他曾参与抢救过一位年轻患者,发病前患者曾患感冒,并称一直很疲劳,患者最终因感冒引起的急性病毒性心肌炎而去世,年仅28岁。

于主任(市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于主任):如果感冒的病人出现头晕 出现乏力,出现这种胸闷,还是要引起重视,即便是年轻人。

解说:类似的事件,还出现在市区的一家网吧,一名20多岁的男子在网吧蹭睡,随后突然发病。据了解在这些猝死的病例中,心跳呼吸骤停占了绝大多数。今年一到四月,市区急救的心跳骤停病人近500例,比去年增加了10%,发病年龄以3050岁的人最为多见。在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猝死患者中,年轻化成为越来越明显的趋势。另外猝死病例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32

主持人郑煜:面对这种形式,也能发了我们对猝死的关注。我们就在想,猝死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后面又有什么样的问题。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经常的忙碌、压力和健康之间,又如何去寻找这个平衡点呢?今天《我们圆桌会》就来关注这个话题。在节目开始之前,依旧关注一下本期嘉宾。

嘉宾介绍:杭州市卫生局爱国卫生处副处长周侃;资深媒体人毛小榕;杭州市一医院党委书记、心血管内科专家黄进宇;杭州师范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副院长、博士孙鹂;杭州市急救中心主任、主任中医师应旭旻;公司职员方扬帆。

主持人郑煜:猝死这个事情,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定义呢?我们先来看一个题板。现代医学认为,猝死是指平素看来,就平常看来健康,或者病情已基本恢复或者稳定,但是由心脏脑血管疾病等原因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的,非创伤性的死亡。在这里特别用红色的字,标注了是短时间内非创伤性的死亡。

黄进宇(市一院):短时间内实际上专家这个认识,还不是非常的统一。以前我们这个观念一般是指,发生以后24小时之内死亡的。现在大部分的专家,倾向于在发病以后1小时之内死亡。

主持人郑煜:现在等于是时间大大压缩了,是1小时。

黄进宇(市一院):总的来说实际上就是出乎意料,可以用这么一个词来形容猝死的发生。

主持人郑煜:我们原先觉得猝死,一直都觉得它是好像跟老年人比较有关系,可能心脏方面,心血管方面的问题比较多。但现在的问题逐渐出现的一种趋势,中青年都有这样的情况,而且人数比例很高。

主持人郑煜:我们再来看一下题板,这个题板就是说到,我们猝死的现在人群它不断地扩大,题板上说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死于心脏性猝死的人数,多达了是多少呢,55万人。也就说现在每天,至少有一千多人正在猝死,这是全国性的一个数字,非常的多。我们看到这个是1998年北京的,1998年北京的120转运救治的,中青年猝死有80多号人,2011年这个时候,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了270多号人,这里已经上升了,比原有1998年的时候已经多了好几倍,还有深圳的。这个就是最近的一段时间就4月份的,我们看到深圳当地120,在410号到20号的时候,120接到的是16例中青年猝死病例,而南宁120急救中心,4月份25天里面就接到了,28例猝死的这样的一种病例。在这里我就想问一下,包括像应主任你们这样的,经常会接触到这种病例的,为什么现在的这些一是数字不断地增加,第二这些主要集中在哪些人群?虽然我们现在说的是,好像是中青年开始增多,中青年里边哪一部分人群,可能更加容易引起这种猝死?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情况看,特别是杭州市急救中心,我们近几年做了一个统计,近几年实际上我们每年转诊的,这样一些猝死的病人,每年都是以10%左右的速度在增长。今年一到四月份,刚才大家在片子里也看到了,今年一到四月份猝死的病例有165例,我们也进行了一些统计和分析,这中间比例最高的,就是3050岁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和大家想象的,可能老年人、体弱多病的人多,并不是这样。实际上是3050岁这样的年龄更为常见。而且从最近这几年来看,他这个年龄,发病的平均年龄,有逐渐逐渐下降这么一个趋势。同时男女的比例,一般男的比例要适当地高一些,男女的比例,从我们统计的数据来看,我们杭州的话男女比例是在32,全国是在1.761,基本上也是接近于这样一个比例的范围。从人群包括从职业,好发的职业上来看的话,往往是两类人士比较多,第一类就是我们所谓的精英人士,大家在媒体上也经常会看到,我们的一些名人,或者说一些所谓精英人士,出现这样猝死的案例,同时另外一类人群,我们的重体力劳动者也容易出现,比如说我们的民工朋友,也比较容易出现这样的一些。

主持人郑煜:那是不是我们可以这么理解,体力劳动过大的,强度过大,和脑力强度过大的,这两种人是比较容易猝死的。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 我们有一句成语叫身心疲惫,身心憔悴,无非是生理性的,我想还是心理方面的一些压力,都容易导致这样的一种情况的出现。

主持人郑煜:所以这个题板还给我们列出了,据统计大约80%左右的猝死,都是跟心脏直接相关的,叫做心源性猝死。还有一些猝死是跟脑血管疾病有关系的。我想问一下黄医生,为什么这两方面跟猝死,会紧密结合在一起呢?

黄进宇(市一院):猝死发生的原因,最直接的就是心脏停止供血,然后伴发的呼吸停止,所以说这两个脏器因为跟心脏的供血,跟全身的血供关系是最密切的。一旦出问题以后,猝死的发生率就比较高。最常见的比如说急性的,大面积的心肌梗死,像肥厚性的心肌病,像病毒性最近报道比较多的,年轻人感冒以后引发的病毒性心肌炎,最后导致心脏功能衰竭,或者是恶性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等等。这些是心源性猝死最直接的原因,这些跟心源性猝死相关的一些疾病,它往往不是突发的,它是在长期的一个不良因素的,相关因素的作用之下,慢慢地血管腔产生一些病理改变,在精神压力过大或者是情绪激动,或者其他的一些诱因的情况下,就突然地发生。3050岁这个年龄,无论在家庭,在单位都是中坚力量,这一部分人群承受的,精神压力、工作压力是最大的,可以这么说。

方扬帆(公司职员):我是这么理解的。像我这样的80后跟我更早的70后,他在学生时代承受的压力,会比我的父辈大很多很多。当他们习惯于承受这个压力之后,到了工作之后,他们承受的压力只会更大,而不会更小。所以说把整个人的身体状况给提前消费了。

毛小榕(媒体人):如果说仅仅是为了工作去承受压力,可能还是比较单一的。他一些社交活动,还有一些七七八八的一些,他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因为他觉得自己年轻嘛,当然我这个词可能用得不对。比较放纵自己,KK到凌晨,喝酒喝到天都快亮了,偶尔为之可能还可以有个缓解。假如长时间把它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一个必然要完成的功课的话,你不要说一颗心脏,你就是两颗心脏你也承受不了。

方扬帆(公司职员):毛老师说的这点我是这样想的,其实在工作中我这一代人,特别有很多人,就工作压力越大的人反而玩得越多,因为他们需要心理上的一个释放,但是往往会出现很有趣的现象,他生理上的一个释放,跟心理上的释放是倒挂的,也就说他释放他心情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他的身体,工作越忙玩得越多,玩得越多越累,不管,继续上班,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往往这样的人群他的身体越差。

周侃(市卫生局):他们这些年轻人最关键,他可能了解很多的知识,但是他对健康知识不一定很了解。因为健康的知识方面的内容,刚才我们黄老师,我们应老师已经说了,有很多方面是属于医学知识。但是很多方面是健康相关的知识,刚才谈到的有很多人是为了释放压力,采取的这种方式方法,这种行为在某些方面,又是破坏了他正常的生理性。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作为我们中青年来说,首先第一生活压力比较大,第二往往生活方式,有的时候就不是那么健康。因为生活节奏比较快,很难保证一个健康的生活规律和节奏,比如说有的时候早晨起得比较晚,早饭不吃,或者是晚上有的时候比较晚,或者说是晚上睡觉也很晚,晚上有的时候下班以后,可能因为夜生活比较多,或者说有的时候因为工作忙要熬夜,再加上白天的工作节奏也非常快,压力也非常大。那我想这一些的话,都对他的健康造成一种,特别在时间长了以后,日积月累逐步逐步地对他的健康,造成一种不利的影响。第二因为这样的一种工作比较忙,事情比较多,很难去顾及到自己的健康。

方扬帆(公司职员):我自己个人理解是这样的。特别对于青年人这个群体来说,可能是这个时代造成的,并不是某个人的生活习惯,或者是某几个人的生活方式。我读高中的时候那个时候,咱们重点班不是高考复习,对不对,最后面一个月,不管你怎么样的身体情况,你发烧也好。感冒也好,99%的学生都会坚持下来挺住,他们也就习惯了这样一个生活的状态,这样一个奋斗的状态。到了工作以后,他不会因为一两次的一些,生理上的一些比如说小感冒的打击,而停下自己手中的工作,这是最可怕的。因为到那个时候,他已经不觉得这是痛苦,他已经习惯了,他总有一天他的身体是承受不了。

孙鹂(杭师大):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现在都在开车,车子需要保养,我想人的健康更加需要管理,所以我想车子每个人都能去做到,5000公里或者1万公里的保养,我们的健康更应该是定期的,周而复始地来进行检查。关键是怎么样一个规范化的程序,来做这一块健康管理,这很重要。

主持人郑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大家对生活和工作,其实应该是科学的合理安排,而不是过度地、无序地去工作。

孙鹂(杭师大):没错。

黄进宇(市一院):实际上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这些疾病的发病比例,肯定比年纪轻的要更高一些。但是这些老年人往往是他有症状他通过体检,或者是经常能够到医院来就诊、随访,他已经在采取一些治疗手段,包括一些预防手段。所以他急性的发病率可能会低一些,我刚刚提到的30岁到50岁这个年龄段,往往很大部分他平常没有症状,或者是有一些症状他也不重视,没有时间到医院去体检、就诊,所以这一部分人群一旦发生问题以后,他猝死的发生率就非常高,跟本身的疾病的隐蔽性,以及这些人群对疾病的认识,是有很大的、很密切的关系。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任何一种疾病,它在早期的时候它往往是没有症状,或者是症状不明显,在这样的情况下面,他往往稍微有一点不舒服,可能很快就会过去。比如说我们的心脏病,有的时候早期他可能会有一点不舒服,或者偶尔会有一点胸闷,偶尔会觉得有一些心慌,但是很短暂很快就过去。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我们的中青年的朋友,可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可能就不会去治疗,特别容易去忽视它。同时又因为我们目前,尽管我们有体检,但是有的时候你体检,并不能够非常准确地完全去发现你真正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说我们心脏的问题,我们有的时候,你做一次心电图的过程当中,可能并不一定能够发现,你必须要做24小时,一个动态的心电图检查,你才可能会发现有些问题。所以容易导致一些疾病,在早期的时候没有被发现,或者即使发现了他也不重视。

孙鹂(杭师大):可能我们对于猝死的这个跟在座的各位临床医生,可能认识还不是太一样。因为为什么呢,我们还是比较关注它的,关口前移的这个问题。

主持人郑煜:关口前移。

孙鹂(杭师大):对。

主持人郑煜:怎么解释,猝死尽管说它是突发的,好像是不明原因的,貌似健康人发生的情况。但实际上深层次里面,他实际上还是有一些病理的,或者一些危险的因素还是存在的。因此我们健康管理的这块,他还是比较关注它的前端,也就是说高危因素,把这些高危因素能够控制好,那实际上猝死的发生率,可以大幅度地下降。

主持人郑煜:你刚才说的前端的潜伏的一些病症,指的是哪些呢?

孙鹂(杭师大):实际上这个猝死,它本身是跟心脑血管疾病是非常相关的。实际上心脑血管疾病,各位在座的专家都很清楚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吸烟,这些都是跟这些有关系的。事实上也就是说,把这些因素给控制好了以后,我想猝死的发生率,可能会大幅度地下降的。所以你这个关口还得要前移,而不是到了发生猝死的时候来进行急救,而是应该把这些高危因素,在前期就给它控制好。

分提要

解说:猝死频发引发哪些思考,带来哪些警示?

周侃(市卫生局):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管理者。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理念和观念的问题。

孙鹂(杭师大):实际上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自己。

解说:《我们圆桌会》下一节继续讨论。

主持人郑煜:接下来我们看一下网络上的这些网友们,对这个事情到底怎么看的,有请我们的网络观察员。

网络观察员:网友对于年轻白领的猝死,感到非常地遗憾,说起身边不健康,却又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网友举了很多例子。“延长线”他表示这么年轻就没了,家里人真的很难接受,猝死年轻化,我觉得和社会压力大是有关系的。缺少运动是我们现代人的通病,很多朋友休息天整天地躲在家里睡懒觉,觉得这样最过瘾,能够缓解疲劳,但是不知道过度睡觉,反而会使大脑皮层的抑制时间过长,导致理解能力和我们的记忆力减退,还会使免疫系统的功能下降,所以还是应该多运动。网友“晴空小猫”他说,有的人口味很重,觉得吃得咸人比较有力气,忽视了盐份摄入过多会引起血压上升,血管壁的硬化,肾脏的负担过重,是引发猝死的潜在杀手。网友“稻花香”他表示,很多白领工作压力大,吃饭的时间很随意,不饿就不吃饭,饮食不规律其实是一个定时炸弹,大家要特别注意,不要在饱餐或者运动之后,立即地洗热水澡,这样会使心脏以及我们的脑部供血不足,容易导致缺血性的猝死。好的,我这里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郑煜:好的,感谢网络观察员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内容。刚才他提供了网络上,网友们对猝死年轻化,尤其是年轻人猝死他们的一些观点,更多的可能大家集中在,有关于生活作息无规律上面,大家对于这种说法,我不知道在座的今天我们的嘉宾,是不是认同?

周侃(市卫生局):前段时间我们有一个调查,精英聚集的就是白领比较多的小区,或者高档小区,检查出来的疾病的健康问题,跟普通的我们老小区情况不一样。出现了什么问题呢,一个他的消化系统的疾病非常高,因为他应酬比较多,他可能烟、酒,生活不规律,这个方面就比较多。第二个他的健康行为我们去了解,就是比较低,照理来说他比较年轻,但是他反过来他不可能,或者是其他小区里面的很多老的人,他可能文化不高,但是健康行为他有些还知道,但反过来在白领阶层或者这批人,他有时候倒不知道怎么样才叫健康。

方扬帆(公司职员):周处他说这点有关人的一个生活习惯,我觉得年轻人的生活习惯尤其是白领,他其实很特殊的,很多的他的生活习惯的选择,不是取决于他本身。我打个比方比如说刚才周老师说到,一个吃饭的问题,对不对,第一个应酬多,这可能是工作的一个需要。即使你没有应酬,我作为一个都市白领,我往往要五点半下班,等到我的住所我肯定要到六点半了,如果说我自己做饭的话,那我可能要到七点钟才能吃上饭,如果我去外面买东西,那我也要到六点半以后,才能够吃上东西。等于说你现在的一个工作的规律,已经决定了你个人的一些生活习惯。这就是一个城市进步,包括一个城市扩大的这么一个结果。可能倒退20年,杭州的主城区它就这么点大,我下班我走回去就10分钟,但现在的年轻人,就是我这样的年轻人,没有房、没有车的年轻人,很难做到这一点。

周侃(市卫生局):应该这么说吧,你说出来我们社会在进步、在发展,那么在这个过程当中,人也应该是属于社会的动物,但是我们提出来一个概念是怎么样的,每个人是自己的健康管理者,健康是自己说了算。自己健康是怎么样,在适应社会的过程当中,我尽量一方面去调理,去解决这些问题,带来的健康可能是一些危害因素如何把它减少,如何能够提升自身的健康能力和水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谈的关键,因为这样的话能够减少猝死。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这个说到底实际上就是一个理念和观念的问题,因为我们生活的习惯,刚才我们扬帆说了,我们年轻人现在有各种各样生活的习惯,很多时候身不由己,其实习惯是由理念来支配和决定的。

黄进宇(市一院):我非常赞同刚刚我们周处提到的一些观点。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一个守护者,就我看来实际上我们社会人群,我想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一小部分他有比较好的健康知识,但是他没做好,那么这个没做好,就像我们扬帆刚刚提到的,他可能是因为周边的一些环境,周边的一些人群的影响,或者是工作性质的原因,所以他觉得比较难做,或者是你做了以后,有点显得鹤立鸡群,比如说周边的人都抽烟的,你不抽烟,可能会跟其他人交流沟通上面,有一些问题,喝酒也是一样,锻炼也是类似的这么种情况,这个是一部分。还有一部分我总体感觉,我们公民的健康意识,还是处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我记得前几年,我们卫生部有一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毛群安公布了一些数据,我们国家他做过相关的一些调查,中国人具有一般的健康意识的就小于7%,也就说100个人里面,有良好的健康意识的不到7个人,同比美国人的数据是50%750之间的差距是非常大的。所谓的健康意识,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一些医学道理,最简单的,四害对人对社会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像止痛药应该怎么吃,慢性病基本应该是怎么来预防,最简单的我们认为的一些常识,大部分人都不掌握,甚至连一个药品的说明书,很多人都不会看。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我完全同意刚才我们黄书记,包括周处讲的。健康是什么,关键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健康是我们人生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元素,我们人生的所有的,我们为之在社会上奋斗的,所追求任何的东西,所谓的金钱也好,荣誉也好,地位也好等等,其他各种各样的东西,你认为你所看重的东西,你必须在前面乘以一个健康的系数。你这个健康系数如果是零的话,那你所有的一切都是零,你必须把它提到这样一个高度来看待,那这样的话我认为你就会有所改变。而不要像我们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前半生我们社会上经常在说的一句话,你前半生是拿生命去换取金钱,后半生拿金钱来换取生命。我想这样的一种模式或者方式,我们想这一定是不健康的。所以我想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健康理念的问题,如果你认识到了健康的重要性,你就会去注意,就会去重视,就会去预防。

黄进宇(市一院):还有一个一定要强调,生了病或者是你要防病不能依赖医院,不能依赖医生,我这里也有个数字。比如说我们把一个人的健康,用百分制来打的话,父母亲给你的遗传15分,社会环境是10 自然环境7分,剩下来这个68分里面,实际上医疗水平只占了8分,还有60分就是你自己。

主持人郑煜:其实很多的一个关键,刚才你谈了那么多,其实你谈到一个最多是个人问题,个人因素很重要,个人的意识的加强和不加强,和猝死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形成非常密切的(关系)。

孙鹂(杭师大):实际上对于这些健康的惑虑,或者是中青年猝死的升高,实际上还是这个理念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说就像刚刚几位专家谈到的,往往把自己的健康放在医院、医生的身上,实际上健康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自己,是个人。所以这个还是有待于理念上的提高。还有一个我觉得健康是一种投资,这个投资不是说是金钱的投资,更重要的还是,时间和行动的投资很重要。所以要是像这些都能够跟上去的话,我觉得中青年的猝死会大幅度地下降。

主持人郑煜:我相信我们电视机前观众朋友,对于生命大家也都是很清楚,大家都很珍惜自己的生命,但为什么就在这样都清楚、都明白的前提下,我们的生活状态屡屡会被冲破了,这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明天圆桌会将继续关注。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明天同一时间,再见。

再说几句

应旭旻(市急救中心):实际上我们很多的健康的危险因素,不知不觉地在我们身边。也许当我们没有出现疾病状态的时候,我们不会去意识到,但是这些恰恰是今后容易,导致一些病理状态的很重要的原因。

孙鹂(杭师大):健康实际上很简单,健康的对手实际上就是你自己。我觉得要维持健康,可以做几件事情。首先我觉得理念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么做呢?实际上我想,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药物是快乐,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最好的心情是宁静。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龙胜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热心网友称赞杭网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与12345共同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杭州市“名专栏”
·杭网议事厅试点“社区服务岗”进社区听民声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