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公共自行车 如何告别成长的烦恼(下)?
前期回顾
解说:杭州公共自行车推出已有4年,深受市民喜爱。但近段时间杭州市民感觉遭遇自行车故障越来越多,那么情况到底如何?
赵骏(市民):方向盘可以转其实很危险,但还有更危险的就是没有刹车。
宋忠赤(市民):好骑的都骑走了,剩下的都是不能骑的。
赵骏(市民):歪瓜裂枣都剩下了。
解说:杭州公共自行车如何告别成长的烦恼,《我们圆桌会》今晚讨论。
嘉宾介绍:浙江工业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吴伟强;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总经理章福民;杭州市城投集团综合管理部主管周张海;杭州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处长杨茂成;新闻评论员叶峰;市民宋忠赤;市民赵骏。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在昨天节目当中,我们就杭州市公共自行车这个话题,进行了一个热烈的讨论。我们都知道杭州市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一直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骄傲,是我们这个城市的金名片,它享誉了全国,也享誉了全世界。但是近段时间以来,因为它行驶的时间已经有四年的时间了,所以它的破旧和劳损这样的一个情况,可能越来越明显,这也是很多市民颇有微词的一个方面。如何使这个系统能够得到非常好的保障,能够使我们大家用的都非常的完美,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着重探讨的话题。我们再来梳理一下,就目前来看的话,对我们目前公共自行车的维修和保养,我们现在有两种方法。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一种是服务员巡逻。
主持人张平:一个是流动,服务员在每个站点上巡逻流动,包括我们维修工。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还有通过我们的信息系统。
主持人张平:我们使用车辆的频次。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频次我们来发现故障车。
主持人张平:就是你后台发现。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后台发现。
主持人张平:咱们在点面上跑的这些维修工人,这些师傅他们对车子的维护和保养,是什么概念,他们主要做什么的?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他(要修)的故障车,我们告诉他信息他都已经修完了,他还有时间多,他在他管辖的服务点再巡逻一遍。
主持人张平:在路面上巡视的这些师傅们,其实他主要是以修车为主。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以修车为主。
主持人张平:保养没有。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保养要空下来再去保养。
主持人张平:怎么保养呢?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假如前面刹车间隙大了,他给它搞搞紧,有点气,但气不是很足打打气。
赵骏(市民):在给他们定性质的时候,维修跟保养有没有很理性的分开来说,哪辆车坏了,你说的打打气那只是叫保养,说我换一个铃铛,换一个刹车片那个叫维修。
叶峰(新闻评论员):打个气你说他是维护吧也可以算,但你说他是维修也能算。
主持人张平:我的意思就是说,目前人们对公共自行车的反映来看,其实真正的破损,造成了一种(不好的)后果,应该是比较个例的。但可能关键的大家的观感不好,是在于它的保养方面不够所造成,比如说轮胎气不够足,或者链条是不是有点松了,小毛小病这些可能是一个普遍现象。
宋忠赤(市民):不好骑。
主持人张平:不好骑也是普遍现象。
宋忠赤(市民):不好骑和不能骑是两个概念。
赵骏(市民):没有气这个性质也很难定的。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不好骑硬要去检查,检查不出来,他一定要把它拉下来骑一遍。
宋忠赤(市民):就这个比较难一点。
主持人张平:可能这是一个大问题。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还有一定的难度。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主城区是53000多辆车,基本上你觉得现在整个配置的保养系统,是能够保障它的一个正常的运作。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实际上刚才讲的仅仅是,面上已经基本上能够解决了,但实际上我们还有,我们还应该加大维护力量,我们现在的要求,每辆自行车一年以上,最好能够进大修基地。
主持人张平:一年以上的车进大修基地。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一年以上的自行车进大修基地,进行解体。
叶峰(新闻评论员):我觉得这是蛮好的想法,但问题是第一年14000多辆,第二年30000辆,后来就5000辆 3000辆,你每年这样投放的时候,你的这个比例原则也是有差距的。
主持人张平:这些大修车怎么来选择,我是几个点抽几辆车 还是分年限的。
宋忠赤(市民):不是有号的吗?
主持人张平:你是分批来的是吗。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我们分两种,第一种是(按)年份。
主持人张平:你还是分批次的。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分批次的,第二个损坏比较严重的,外面修修比较麻烦的 我们都拉进去。
主持人张平:现在条件有没有(保证)一年大修一次。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现在还不能够满足,我们已经在石桥搞了临时的维修基地。
主持人张平:其实记者前期也做了一个调查,我们有段VTR,我们可以看一下它大修基地,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我们来看个短片。
VTR
解说:杭州公共自行车的大修保养,都是在位于石桥的临时停保基地完成的。记者在停保基地的维修车间里看到,一条简易流水线上,11位维修师傅正在忙碌地工作着,即便记者上前询问,他们也没有停下手中的活。一位姓裘的师傅跟记者说,他们现在每个月需要完成两千五百辆到两千六百辆公共自行车的维修,只有这样,才能完成3万五千辆的年度目标。所以从一上班开始,他们就要一刻不停的干,30分钟左右要完成一辆车的维修,否则就难以保证完成目标任务。
裘师傅(停保中心修车师傅):我们一天这个流水线基本上,日产量是在一百二十辆。就八小时之内基本上,基本上是满负荷的工作。
解说:那么即使裘师傅他们这样的满负荷干,能不能保障公共自行车都能得到完善的维修保养呢?记者算了一笔账。杭州现有六万五千辆公共自行车,减去今年停保基地设定维修保养目标3万五千辆,再减掉去年新增的3000辆新车,和2800辆左右的报废车辆,今年至少还有两万四千辆公共自行车没法得到妥善维护。也就是说,我们在大街上随手借一辆公共自行车,有近60%的可能是一辆还未经过保养的车子。而在各个公共自行车站点巡查的修车师傅能否完成这些车子的维呢?
金根胜(杭州公共自行车交通服务发展有限公司 修理分公司经理):因为巡检的话,他受到的限制非常多,材料很难带齐,工具很难带齐。所以你有一些车子还得必须进行集中修理。
解说:记者了解到,杭州65000辆公共自行车的停保基地,眼下仅石桥一处。拥有一条流水线,11名工人,加上分解组、总成组和后勤组,共有37位工作人员。
主持人张平:这就是目前我们停保基地大致情况,准确了吧。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应该准确了。
主持人张平:现在目前整个杭州自行车的维修情况,就是这么一个现状。
叶峰(新闻评论员):刚才看了这个短片以后,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37个人一条流水线一天120辆车。
主持人张平:37个人当中只有11个人在工作。
叶峰(新闻评论员):那不管他了。一天是120辆车,120辆车我以他一年工作300天算,我不算365天,这样算下来,每年可以通过大修的车辆大概是36000辆,也就是说现在已经占到了现在一半。一年下来我们的车子,有一半的车子可以过,就这么一条线,假如说有两条线,现有的车辆每年都进行过一次大修,还不包括日常的维修,如果说这样的一个技术上的问题,并不存在的话,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一些,老百姓的观感不是很好,说破损率太高。
宋忠赤(市民):我来说我的猜想,我估计可能是经济运营方面的因素,不是技术。
赵骏(市民):运营是很大的一个问题。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比如说像巴黎这样的一些城市,它是通过出租1600个广告牌给德高公司,这样一个广告公司来负责经营的。他们在经营的过程当中,经过严格的经济准则的测算,他认为是可以盈利的,但实际经营的过程中,碰到的最大的一个问题,维修成本之高超出了他当时的预想,叫苦不迭,因此我们必须要非常重视这个问题。
叶峰(新闻评论员):这就涉及到一个什么问题,公共自行车的公司,目前它的经营状况怎么样,就变得很重要了。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我们现在平均每天的话租用是25万人次,96%以上都是免费的,所以杭州的公共自行车又叫免费自行车。
叶峰(新闻评论员):那不是靠你在租车收钱里头挣,你应该有更多的渠道。
主持人张平:咱们来了解一下,章总 你在这儿给我们说点真心话,目前整个公共自行车这个系统的投放,目前是怎么个投放法,财政支出投入是多少,你们自己运作是多少,怎么一个现实?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这样的 ,公共自行车前期财政投入了3.5个亿。
主持人张平:3.5个亿。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现在还正在结算。
主持人张平:3.5个亿包括。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前期的包括服务点的建设,包括公共自行车的投入,前期投入都是政府投入的。
主持人张平:3.5个亿。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3.5个亿,现在还在结算当中,后期的运营成本是由我们公司承担,假如我们还不够的,最后由公交集团财政兜底。
主持人张平:那我问一下就目前来看的话,在咱们这个公司当中,你们的整个的自己的运作的部分,首先哪几个渠道可以增加自己的收入?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收入的来源一块是我们的广告收入,广告收入,目前一年大概是3500万。
主持人张平:一年可以收回3500万。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租车上面超时收入是600万左右。
主持人张平:600万,4100万。
宋忠赤(市民):这里头有我的贡献。
主持人张平:4100万。
赵骏(市民):很多人还不进车就亏了。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我们一些服务亭的出租,估计大概在500万左右。
主持人张平:咱们就说个上限600万,大概到600万,4700万。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旅游咨询点自主经营一年大概100多万。
主持人张平:这已经是4800万了算到现在。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我们旅游亭推出来以后,旅委补贴我们每个亭4.5万,100个亭450万。
主持人张平:就是5200万左右,我刚才给你算了一笔帐,现在是到5200万的样子。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也就是这么多。
主持人张平:实际上就是这么多,没有隐瞒吗?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这个现在都对外公布了。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5557.59万。
主持人张平:这是我们吴教授的数据,5500多万的收入。
赵骏(市民):还差300万。
主持人张平:你们现在实际的运作,就是实际的多少。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像今年我们估计运营成本在6500万左右。
主持人张平:6500万,有缺口500万。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6500万到7000万之间。
主持人张平:将近1000万左右的一个缺口。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将近1000多万的缺口。
主持人张平:好的,目前这么一个现状。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公共自行车)去年是5532.37万的支出,如果剔除财政资助642.45万的话,去年实际亏损617.23万元。
主持人张平:好,这是去年的情况。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这样的情况你要拿出更多的资金,去从事维护和管理的话就很困难了。
主持人张平:章总你们的支出部分,哪几部分支出?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支出部分的话一个大头工资。
主持人张平:工资,多少工作人员的工资需要你们开销?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现在我们用工850个人,这个是一块大头,第二个自行车的维修费,每辆自行车一个月大概是10块左右,一年120块左右。
主持人张平:120元的话15000辆车子是多少,数学好的赶紧计算一下。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53000辆。
主持人张平:53000辆的车子。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第三我们系统的运营成本,我们的租用系统已经到了四年以上了,将近四年了,电子产品大概寿命一般是五年左右,现在已经四年了,你想想这五年左右的话是常温下,但我们的系统都是在高温下,或者在很低温情况。
赵骏(市民):风吹日晒。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电子产品的检测也是一笔费用,第三的话我们的调运成本,公共自行车的调运,这个成本也很高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我把自行车公司的整个支出状况(说一下),它的支出比例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呢,人员工资社保占58.42%,其他支出29.16%,自行车的维护,系统的维护,包括修理费在内是12.4%,真正用于维修的费用223.48万元,仅占整个支出的4%。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4%(这个)数字我不知道吴教授哪里来的,我这里跟你讲,你应该讲2011年的,2011年我整个的运营成本是5200万左右,自行车的维修费是420万。
叶峰(新闻评论员):5200万。
宋忠赤(市民):就是不到10%。
赵骏(市民):8%左右。
主持人张平:现在就提到一个很主要的话题,章总,公共自行车大家都很爱护,现在面临的境况就是这么一个境况,你们的收入和支出,我们也大概知道了一些。而且我印象深刻的,在整个自行车维护保养当中,它只占了整个支出的4%或者8%这么一个地位,显然它的比重是很低的。到底该怎么办这么一个境况,这就是我们现在,要讨论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先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接着讨论。
分提要
解说:公共自行车的停保基地建几个才够?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根据目前的自行车量最好能够建三个左右。
叶峰(新闻评论员):借着这个由头向政府要一块地,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危险。
解说:究竟是什么阻碍了公共自行车的发展?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运作的主体过于依赖政府财政普遍存在的公益事业单位的毛病。
解说:《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这个话题,刚才在节目中大家提了非常多的建议,自行车整个运营该如何能够更加的挖潜力,更有效果的进行运营,现在这个局面到底是怎么造成的,我们现在维修难或者是保养难,到底原因在哪里,章总?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一辆自行车跟几万辆自行车在一起保养,完全是两种概念。我们很希望能够有一个像样的停保基地,我们没有办法把自行车按照季节性分配,冬天夏天往往是租自行车比较少的时候,有一部分自行车多出来了,能够拉到停保基地进行保养,也不影响租自行车。
主持人张平:现在这个停保基地,满足不了这么多车进去,是流水线不够,修的人员不够还是场地不够?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首先要够场地 ,场地装不下这么多车,场地给我以后增加我的保养车子。
主持人张平:现在你的场地能够满足多少辆车进来?
叶峰(新闻评论员):刚才我们不是算过了吗,一年三万六。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三万左右。
叶峰(新闻评论员):他说三万左右。
主持人张平:概念先搞清楚,是一条流水线只能保证三万六,还是场地的面积只能保证三万六。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这个场地我只能够按照一条流水线,一条流水线只能够保证,三万辆左右的保养。
主持人张平:大概需要多少场地才能满足你的需求?
叶峰(新闻评论员):一条流水线需要多少场地。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根据目前来讲的话,根据目前的自行车量最好能够建三个左右。
主持人张平:现在一个场地的面积是多大。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这个流水线一千平方左右,实际上它的面积最好是在三千方左右。
叶峰(新闻评论员):你那个场地给你一个三千平方米的,哪怕就像石桥这样的偏地方,一年要多少钱投入进去租金,退一万步讲你还要装一条流水线,你又要投入多少,你还要维修你要投多少。所以现在我觉得,你的核心问题到底是场地问题,还是你的资金问题,你应该讲清楚。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首先场地跟资金肯定都重要的。
叶峰(新闻评论员):现在你来告诉我说。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给了我场地,我想政府肯定要给我配套的。
主持人张平:你要政府投入。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肯定要配套的。
叶峰(新闻评论员):他指望着政府掏钱。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这是硬件投入,不是软件投入。
主持人张平:城投集团按照章总的意思。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你给了我场地以后不给我资金怎么做。
周张海(杭州市城投集团综合管理部主管):对我们来说,我们支持他扩大场地这一块,现在因为事情摆在这里,肯定现在的场地是不够修的,这个问题大家都没有任何异议。你说这是钱还是场地,或者是怎么样来,首先是要解决场地问题。
宋忠赤(市民):你可以先租一个地方,先把这个基地建起来,建起来先能够实现这个功能,以后有条件的话,再搞一个长远的基地都可以。
叶峰(新闻评论员):杭州的土地本身已经是在市中心已经不可能有了,如果到边远地区去,像在石桥,你们公交公司内部就可以找得到场地,那你旁边还有。所以在今天借着正好有车子维修保养不好的时候,大家有意见的时候,如果说我们城投集团也好,公共自行车公司也好,借着这个由头向政府要一块地,我觉得这个想法非常危险,不应该有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我们杭州自行车之所以成功,的确是得益于政府主导,我们的基本原则是很清楚的,四点。第一政府主导,第二公交运作,第三公益定位,第四便民利民。杭州市委市政府有能力有魄力,把这个事情做得这么漂亮,做成了一个城市名片,也正是因为政府的主导。但是也要指出一点,也正是因为政府主导,也可能引发另外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是,运作的主体过于依赖政府财政,轻视市场化的运作,成本控制不佳,管理水平不高,这是我们国家公益事业当中的通病,这是不能否认的。如果说具体到我们,公共自行车公司来讲的话,我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就可以了,法国里昂4000辆自行车,杭州65000辆自行车,我算一个单位运营成本,单位平均运营管理成本,里昂是2500块钱一辆,杭州是838.23块钱一辆,平均维护费里昂是1500块,杭州是104块,平均盈利水平,里昂是150块钱每辆,杭州是每辆亏100多块钱,说明我们的平均管理成本和平均维护费用并不比里昂高,但是我们的亏损水平大大超过了他们。说明什么问题,说明我们的盈利渠道不够,盈利能力很差,盈利渠道不够,盈利能力很差,这些本来应该赚的钱跑到哪里去了。
杨茂成(杭州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处长):前面你们说得很热闹。
主持人张平:没说过一句话。
杨茂成(杭州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处长):总体来讲公共自行车公司,跟所有公益单位的经营模式,目前来说是普遍现象,刚才吴教授也讲了,普遍存在的公益事业单位的毛病,它这上面明显的存在着。公益事业单位基本都是亏损为主,从长期这个角度来讲,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些问题。我们到2020年主城区按照我们的规划,要达到将近14万辆公共自行车的规模,因为一个地或者它的保养场,或者公交自行车保修点,它都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对他来讲现在不光光是维修,我们从规划的角度来讲,主要还要考虑它的调用,区域性的集散,富余车辆的急用、停放,这些功能都需要有区域性的中心,来统筹解决。
叶峰(新闻评论员):我觉得你看他在石桥这个地方,公交公司内部就可以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比如电车公司的场地我就知道很大,我是去过的。
主持人张平:叶峰说了这么多的意思我理解了。
叶峰(新闻评论员):我的意思是说你没有必要专门给地。
杨茂成(杭州市规划局交通市政处处长):你说出了我们规划现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在建设的一个目标,1+8公共自行车的停保设施,但是这些设施我们并不是说,这1+8都要单独去划地块给他,很多区块都是综合利用。特别是现在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以后,我们所有市政工业内的,养护设施也好,管理也好,我们鼓励综合化的开发。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但我个人还是建议,不管是自行车公司自己来建维修中心也好,还是通过其他方式也好,另外一个你的盈利水平,还是应该能够提高的,而且就目前我们所掌握的数据。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盈利水平,经济效益的提升,永远是我们的主体,这样才能保证公益的运行。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从目前掌握的数据来看至少有六个方面,你们是可以直接产生收益的,但我觉得还没有做好。第一个是对外技术服务,输出服务方面的收益,没有全部纳入到你们的帐上。第二个是不是考虑一下,1.46亿的沉淀资金(自行车押金),全部留在其他部门,是不是合理的问题,当然这里面有一个部门协调的问题。第三个岗亭的出租,服务亭的出租到目前为止只有4.03%,实际收入只有一百多万,这个应该是要改进一下,还有关于广告收入,2011年9月份,你们在没有经过公开招标的情况下,把200多个服务岗亭,直接委托申飞广告有限公司进行广告发布,自行车公司没有获得相关的收益,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思美传媒长期无偿的占用,少年宫等等这样一些自行车服务点,做它的形象宣传,你们也没有做很好的检查,没有进行认真的核查,这是第四个问题。第五个问题招标规范问题,有些可以产生获利的一些项目,他没有进行公开的招标,而是通过直接委托的方式。第六个方面有些损失可以减少,比如说有些岗亭设了又撤了,这样的情况有124个,直接产生的经济损失1024万。,这六个方面是不是去可以做一下,我觉得收益水平马上会提高,不会出现亏损这么大的情况。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吴老师把市审计局的资料已经拿到手了,里面有些是客观上的问题,有些是主观上的问题,当然我们在经营方面确实做得还不够。
主持人张平:我觉得这么多的建议,章总,提给你的话,包括城投集团的,包括规划局的,我还是希望咱们是要好好的回去理一下,去想一下。可能目前的当务之急,一个是我们的维护保养,这个要跟上去。马上十一黄金周就要到了,这是一个很迫切的问题。第二个怎么样在我们的经营理念上,抛开国企的弊端,我们走出自己的路来,我们对你们寄有很大的期望,不要过多依赖政府的财政,好不好。
赵骏(市民):国企的改革者。
主持人张平: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么多人,因为爱之深所以在义之切,不是说恨之切,是义之切,这样的一个心情。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我觉得杨处说得很有道理,停保基地探索和创新是需要的,但是可能更需要的是国有企业体制和经营方式的创新,如果自行车公司能够在这个方面,做出一些成就来的话,它的贡献应该更大一些。
主持人张平:好,章总我们那么多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假如我们有创新的项目内容,也与今天的圆桌会分不开。
主持人张平:到时候欢迎你再到这张圆桌会上来,我们再进行展示。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始终保持全国领先。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他这个创新能够做到像杭州自行车本身这个程度那就漂亮了。
赵骏(市民):做出杭州名片的感觉。
主持人张平:好不好,章总,城投集团你们都在这里,这就是我们大家,可以说代表杭州全体市民共同的心愿。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自行车公司不会辜负大家的希望。
主持人张平:我们先给你掌声,好的。谢谢各位嘉宾,谢谢大家的收看,由于时间关系咱们节目到这儿,再见。
嘉宾感想
章福民(市公共自行车有限公司):非常感谢今天的圆桌会。在会上面对面的跟节目主持人、我们的专家、我们的热心市民进行面对面沟通。通过这次圆桌会也使我们进一步的看到了我们工作上的差距。下一步我们把这种压力变为动力,把公共自行车经营好、管理好,使它真正成为杭州的一张金名片。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目前出现这样那样一些不是太严重的问题,而是可以改进的。它的问题实际上是我们国家国有企业的通病。因此自行车公司如果想在公共自行车这个方面做得更加漂亮的话,更应该探索这样一个国有企业怎么样去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