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杭州学习节 又闻书卷香
总提要
解说:第二届杭州学习节开幕,9月的杭州满城书香。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围绕钱江新城的一个主轴线,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
解说:今年的学习节有哪些变化?
舒羽(诗人):对于读者的这种引领上面可能做的更好一些。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最大的一个不同,第二届学习节更像学习节。
解说:作为学习节中的一个亮点,漂流书亭能给我们带来什么?
黄健(浙江大学):形成我们整体城市的学习氛围,建构这样一种学习的方式。
解说:杭州学习节,又闻书卷香,《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钱江新城管委会组织人事处处长孙幼幼;文化评论家曹工化;浙江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黄健;作家诗人舒羽;新闻评论员毛小榕;市民毛剑杰。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9月的杭州已经是满城桂花香了,同时也是满城书香。就在前几天杭州市的第二届学习节已经开幕了。说起学习节我们就想到了,首届学习节是在去年的时候,它给杭州市民奉献上了一个文化大餐。今年的学习节有什么不太一样呢?今天《我们圆桌会》就来关注这方面的话题。孙处长,第二届的学习节它的一些情况,和去年的有什么不太一样,今年它主要是哪些内容?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今年的学习节开幕式是在钱江新城的主阳台上面,所以我们就整个学习节是围绕钱江新城的一个主轴线,举行了一系列的活动。作为一个学习节配套的活动,包括像我歌吴斌的诗歌的首发仪式,包括好书月月读这些活动。最近报道比较多的是漂流书亭的话题。因为可能会更多的市民去参与这样的活动,也希望能带给我们市民一个,比较好的学习的氛围这么一个场所。
主持人郑煜:它跟去年首届学习节相比,首先一个地点换了,内容有没有特别大的变化?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应该是承继了去年学习节内容的一个深化,因为今年可能会是比较强调,我们的价值观的一个主题实践活动,创新来改变发展,我们今年的主题是这个,所以我们希望有一些创新,在去年的学习节的基础上,第一个有个创新。第二个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市民,能参与到互动的节目中来。所以会有一些广场的互动的活动,包括漂流书亭的活动,也有一些图书馆的互相的交流的区域,包括我们名家跟我们新城人的对话,跟读者的对话。
主持人郑煜:舒羽你在首届的学习节当中,你也是一个参与者,刚才听了孙处长的介绍,你觉得第二届学习节,和当时首届学习节你参与的时候,有什么不太一样?
舒羽(诗人):第一届我参与的时候,我感到它已经是一个起点。作为一个起点的话,它在硬件上和它在一些理念上,已经开始建立起来了。刚才听了孙处长的介绍,我觉得第二届可能在内容上有一些突破。比方说我们第一届的时候,大家都是各个学习点,都有自己的一些活动,推出各种各样的活动,但是没有请像这次这么多的小说家、诗人。刚才我听到都很著名,可能在内容上和在请的这些专家,对于读者的这种引领上面,可能做的更好一些。
毛剑杰(市民):据我感觉跟去年相比,首先明显它这个内容丰富了很多,去年总感觉还是有点单调。还有今年很重要的一点,它有杭州图书馆这个资源作为依托的话,这也是很大的一个亮点。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一个读书节对于一个市民来讲,不妨把它当做美食节,我不知道别人是怎么看读书的。
主持人郑煜:当成美食节。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对,很多人对美食很感兴趣,其实书也是一道美食,可以慢慢品尝的。实际上真正的读书,不是在某一个节日里完成的。所以我觉得关键还在于你自己对书,有没有像对待美食的那种感觉。
黄健(浙江大学):我也非常赞同毛老师所说的,我们要把读书看作是一个美食,是因为书是精神食粮。办节只是一个形式,重要的是要倡导学习的氛围,把这种学习成为真正的一种,城市人的或者我们每个人的一种生活方式,这样的话我们学习节就成功了。
主持人郑煜:好的 曹老师。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我们的学习节已经办了两届,我觉得最大的一个不同,我们这一届第二届学习节更像学习节。
主持人郑煜:为什么这么说?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因为我们第一届学习节我觉得不是学习节,它只是一个读书节,读书节和学习节是两个概念。因为我们以前把学习都当做读书,其实读书只是学习的很小一部分,学习可以读书,也可以向社会学习,比如说孔子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不是向他学习读书,请教读书。他说好的人我应该向他学习,不好的人我应该看到他不好我应该改正。实际上我们现在的学习节,已经是一个大学习的概念。比如说我们的场地,当然我们还是以杭州图书馆为中心,但是我们把杭州大剧院,把青少年活动中心,把我们的城市的展览,都把它纳入我们学习节,主要的承载平台上,我觉得这个就是把读书已经化为我们真正的学习。当然还没有完全转化,我觉得我们正在向这个方向靠拢,这是我觉得是第一届和第二届最大的一个本质上的变化。
主持人郑煜:也是这一届你觉得比较可取的一个地方。在这一次第二次的学习节当中,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刚才孙处一直在强调的漂流书亭,漂流书亭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先来进一段片子来了解一下。
VTR
解说:今年的杭州学习节,主阵地从大运河畔搬到了钱塘江畔的钱塘新城,而在城市阳台上的50座漂流书亭,无疑成为了大家最感兴趣的话题。这些天不少爱阅读的市民纷纷赶到漂流书亭,寻觅自己喜欢的书籍。十四中退休教师仇明虎,是第一个为漂流书亭捐书的市民,他花了两个多小时从下沙赶到钱江新城,就为看看建成后的书亭是什么样子。
仇明虎(市民):这是很好的一个措施,杭州要成为一个学习型的城市,我们杭州市民也应该积极的响应来行动。
解说:余小姐则觉得沿着江边一路散步过来,路过书亭就可以挑选一下,如果有喜欢的书籍,就可以就近找个地方坐下阅读了。
余小姐(市民):还蛮多种类的,挺不错的,还看到好几本自己有兴趣的书。
解说:漂流书亭每天7点至19点开放,换书和还书都是建立在互相信任和分享阅读基础上的。大家可以取一本书就近阅读,也可以带一本来交换,把书带回家去阅读。在前期的征集工作中,市民和企事业共捐赠了三千本书,经过整理、分类,目前有2500本书上架。学习节开幕当天,麦家、莫言、苏童、阿来、舒婷五位作家,还同杭州的读者亲密地来了个面对面。
麦家(作家):突然会觉得杭州这个城市真是一个书香满城的城市,这里有很多读者,他们对书本、对知识,有一个无限的渴望和需求。
主持人郑煜:好的,我们看到刚才的短片,是有关于这次漂流书亭的一个简介,一个介绍,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了解一下孙处,现在我们漂流书亭,主要是分布在哪里?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主要是集中在第一个是沿江,我们核心区沿江的绿化带,可能傍晚大家去江边散步就能看到,就沿江的绿化带里面。
主持人郑煜:是不是在这个图上?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这个图的钱江三桥和庆春路之间的红点上。
主持人郑煜:就是这块,这些红色都是漂流书亭。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对,这个是未来二期我们是希望做的。
主持人郑煜:这边是二期的,这边是一期的,对吧?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对,接着是轴线上,你能看到一个轴线,我们从城市阳台到市民中心城市广场的,这条轴线上,跟江边垂直的这条线。
主持人郑煜:垂直的这条线上,这条线是现在一期在布的。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一个是沿江的,一个是轴线的。
主持人郑煜:还有这边,总共五十座都分布在这里。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对,分布在这个区域。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一个T字形的。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对,一个T字形。因为我们的轴线是我们的解放路跟我们兴业路之间,整个市民中心大剧院和金球,接着延伸到阳台。用阳台沿着钱塘江边上,从庆春路到清江路这一段,所以差不多有五十座。
主持人郑煜:这五十座刚才我们看到是梯字形的分布,每一座之间它间隔距离是多少?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书亭要跟周围的环境要(统一),因为它是城市家具的一部分,不能很突兀的在马路中间出来这么一个亭子,所以都要跟周围的建筑和周围的绿化,周围的环境给配合起来。所以有五十米的,有一百米的,可能也有更近一点,可能有一组是两个,背靠背的。我们在广场上基本上是背靠背的一组会比较漂亮,在沿江绿化带是在步行空间和绿化之间,边上有些长椅这个有个配套。
主持人郑煜:你看看你的名字叫漂流书亭,而且分布在T字形上面,我想问一下,为什么当时会起这么一个名字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我们书亭边上有一个漂流公约,您带一本书来,您换一本书走,有的书可能看过以后,自己也不一定天天在家里放着,所以我们觉得可以利用它的一个价值,跟别的朋友进行分享这么一个概念。
黄健(浙江大学):漂流它是一个流程,希望这个书能活起来,不是像书架里面让它沉睡,漂本身它是在一个流动的过程中,它就会像每一个驿站一样的,这个小驿站传到那个驿站,那个驿站传到那个驿站,每个人都能在这里面获得一个交流的空间,所以它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概念,同时它还有一个空间的维度。
分提要
解说:漂流书亭所传递的是一个怎样的理念?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漂流书亭实际上是一个社交网络。
毛剑杰(市民):就是在培育氛围,让大家都来读书。
解说:如何让漂流书亭更具吸引力?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卡片也可以漂,想读这个全文,他会拿着这个卡片去找。
解说:《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郑煜:人际交往这个漂,它其实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像驿站一个轮着一个往下去接,又在轮转,我们就在想漂流书亭它这个理念,它是不是像以前我们所了解到的,漂流图书的感觉一样,我们先进一段我们的小灵通,看看了解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信息小灵通:好的主持人。图书漂流起源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欧洲,人们将自己阅读过的图书投放到公共场所,比如公园长凳、咖啡馆桌子、博物馆走廊、图书馆楼梯等,无偿地提供给拾取者阅读。拾取者在阅读之后,再以相同的方式将书投放到公共环境中,继续提供给他人阅读。如今在国外,图书漂流的方式已不局限于投放户外一种,越来越多富有想象力的书友在投漂图书时,设定了自己的漂流规则,使图书的漂流过程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漂流规则中注明让图书在每个恰逢要过生日的书友中传阅。互联网的出现加速了图书漂流活动的普及,目前,全世界拥有超过41万名注册“图书漂流”成员,注册图书超过240万册。而这种新兴的阅读方式也在中国生根发芽。像北京、上海、广州、厦门等很多城市也都陆续开展了图书漂流活动。好的,主持人我们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郑煜:谢谢小灵通提供的信息。其实我们发现漂流书亭,这个概念其实不光是杭州,很多的城市都有了。我想问一下在座的嘉宾和专家,你们是怎么看待漂流书亭,你们觉得这个东西好用吗,实施起来可操作性强吗?大家是不是能够在这里面,真的可以达到我拿本书去换本书,进行书的知识之间的一个传递?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我觉得这是两说。
主持人郑煜:两说,为什么?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因为这对阅读者是一个考验。比方说像我很舍不得把自己书拿出去,除了是因为有些是作者,本身签了名的送给某某人怎么样,签名的书我是不敢拿出去的。还有一些自己觉得这个书对于我来说是,怎么讲就像是自己的孩子一样,拿出去以后就不知道到哪去了,就是属于爱书者的心情,心里不踏实。第二个内心深处对那些陌生的读书人,还是抱有一些不信任,因为我不知道这个东西你拿去以后,你是拿回自己家去,还是你会继续让它漂流。
舒羽(诗人):其实阅读一本书,它是会和阅读者建立一种内在情感的。简单的说像我有一个习惯,阅读的时候看得特别好我就会划,划了以后可能旁边还写一点什么。因为你这感想一写你一划,你如果传到别人手上去,你就觉得自己内心私密的东西被他发现了。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看了这么多书我从来没到图书馆去看过,我也从来没到图书馆去借过。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我也没有。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所有的书都是我买来的,而且我看书的时候最好在家里看,在其它地方我看不进去,而且我看过的书我绝对不会让它出去。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你这个毛病其实很多人都有,我也有。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因为我觉得书是这样,并不是看过,哪怕是你背在心里这本书就没用,这本书还是有用,它这个物质形态和你是有感情的。我这么多书如果我要把它漂出去,我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我好像我的一只宠物狗,要把它作为流浪狗一样,流浪狗当然也有需要的人来认领,但是我觉得我的宠物怎么变成流浪狗了,我有这么一种感觉。但是这个感觉跟漂流书亭没关系,这是我个人感觉。漂流书亭最大的功能并不是传播知识。如果从传播知识的角度来讲,它可以从经济学的角度讲,就是书籍使用率的最大化。我看过了你也可以看,他也可以看,如果一本书从经济学角度讲,我一个人看了这是一份价值,如果我传过去大家看了,同样是一本书,但它的价值就最大化了,从经济学的角度上是这样。但是我觉得这个还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两点。第一个它是我们城市的形象和氛围,你走进我们的钱江新城,你就觉得,我们的话说就是飘渺书香,你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到书城了。你一个没文化的人,从来不读书的人,但是你会感觉到这个氛围,他可能一次去不会读,第二次去不会读,可能多去几次他一看,慢慢他靠近这个书亭,慢慢慢慢他就读书了。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我觉得漂流书亭很重要的一个内容,我们其实现在还没有把它给发扬起来。我刚刚看了新闻报道,都是一些人夹了一本书来,换了一本书,坐在一个角落里看,闷声不响看完了以后,旁边人是谁都不知道。其实最愉快的方式,我们有的时候朋友在一起聊天,经常会说有一个什么书,里面有一段什么特别精彩,会交流,沟通一下,这种交流可能你看了一本书有十几万字,但是里面大概只有两三章或者两三页,特别让你(有感触),你就会把这个事情,比方说我跟工化讲这个事情,你感兴趣以后你会去看,在某一次聊天的时候,甚至你会跟你的孩子去讲。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流动的漂流书亭实际上是一个社交网络,你可以在那里找到同样的人。刚刚毛老师说的非常重要,我不是拿的一本书就在旁边读,读了之后再去还,并不是这样。我们说得比较形象一点,有一个画面,比如说毛老师在那里拿一本书在看,我不认得毛老师,但是我走过去我认得这本书,我知道这本书的内容我是喜欢的,我就觉得毛老师和我是一样的人,我会走过去和她交谈。毛老师这本书里面,就像毛老师刚刚说的,几万字可能就是几句话,我觉得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慢慢就形成了人与人之间,作为漂流书亭这么一个网络的人际交流,这是最重要的。这样的人际交流,把整个进入网络交流的人他的素质提高了,在这个网络里面。如果这个网络遍及整个城市的话,现在漂流书亭区域性还比较窄,我觉得更重要的不是漂流在公共场所,最重要的是漂流进社区,因为你可以随时随地接触书。如果把整个城市一个漂流网络建立起来,整个城市的社交网络就和漂流网络重叠了。在漂流书亭的社交网络里面,整个城市的人,进入这个网络的人,他的素质会不断提高,实际上整个城市的素质就提高了。
黄健(浙江大学):漂流书亭重点不在于阅读,刚才我们看到那里面阅读,是几个人背靠背很安静的在读,读当然是一种方式,更重要的是刚才曹老师说要交流。一形成我们整体城市的学习氛围,建构这样一种学习的方式,把这种方式成为真正的现代化城市,真正的一个人的生活方式,你的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你活着的一种内容。
毛剑杰(市民):之前漂流书亭我也在担忧有这样一个问题,跟各位老师一样,这本书本身价值并不算很高,但是是我千辛万苦淘来的,所以这样的书我肯定不愿意拿出去。但是如果大家都这么想的话,肯定会产生一个问题,漂流书亭书的质量怎么保证,它的质量肯定不会很高。现在看来我觉得这个也许不成问题,因为如果说把它定位为就是在培育氛围,让大家都来读书,定位这么一个功能的话,我觉得是不成问题的。还有一点我现在有一点感觉,我觉得中国人古老的读书方式就是抄书,我现在也有这个习惯,回归纸制书阅读,然后去抄它,我倒很愿意把我抄的这些手抄本,拿出去跟大家分享。
主持人郑煜:你愿意把手抄本拿出去漂,不愿意把书拿出去漂。
毛剑杰(市民):原版的书我千辛万苦淘来的,我也不太愿意拿出去。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还有我觉得卡片也可以漂,你摘录于哪一本书,如果真的是想读这个全文,他会拿着这个卡片去找。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我们是不介意大家在书里面写点自己的感想,加点卡片进去,因为我们会有管理人员去做整理,可能定期的也会把这些卡片搜集,在网上或者在某一种媒介上,进行一个交流和公布,可能会有这个后续的,这是后续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内容。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你刚才讲的非常好,我在想漂流书亭还有多种作用,比如说我自己的书不愿意拿出来,但是我要去参加这个活动,比如说我有兴趣,我可以去买一些书。
黄健(浙江大学):下次就一块买书。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而且买书我还有一个非常实际的策略,比如说我可以买几本我认为喜欢这些书的人,肯定跟我差不多的,我特意买了几本书,像钓鱼一样的放到那边去。我每天在看谁拿了我的书去看,如果郑煜拿去看,我马上过去问怎么样,如果交男女朋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看哪个女孩子把你书拿去了,可能是同样的人,变成一个交友的平台。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漂流书亭可能还会产生很好的爱情故事。
主持人郑煜:老师们讲的这些事情,不知道孙处你们当时在设计漂流书亭的时候,有没有考虑过这些问题。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我们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有一个公共的平台,让大家有一个分享和共享,刚刚曹老师也说了,一本书可能更多人去阅读它,它的经济性就会强,它是一个很好的公共的服务平台和社交平台。
主持人郑煜:对于漂流书亭要正常维持下去,你们作为管理方,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去管理它?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一期我们做了50座书亭,我们后续会有一个试运行的过程,试运行完了我们可能做一些评估,看后面应该怎么做。所以前段时间网上比较多的,我们说征集漂流公约这一项,包括你带一本书来,你换一本书走,都是征集漂流公约上面给拿过来的。因为我们书上都有记号,为了漂流书亭我们书上有一些记号,这样的话方便大家来识别,这个书从漂流书亭出来的这么一个概念。大概现在有五六百本的书,已经在漂流过程中,我们感觉大家还是能比较自觉的去看那个公约。因为我们也会整理漂回来的书是什么书,我们没有记号的书我们会把它拿回来,做一个整理再做一个分类,再把它放上去。总体来说我们的市民,特别是城市广场T字骨架上那一条,城市广场上的书亭,基本上都是很自觉的,大家拿一本来换一本走。
主持人郑煜:从你刚才谈的我们现在的管理,主要是靠在看书的人进行自我约束。
孙幼幼(钱江新城管委会):我们有物业,为什么我们一期设在那个区域,就是因为那个区域,核心区我们会有管理,我们有保安,也有物业的管理人员定期的在做巡逻。也有毛老师说的现象,有市民拿两本三本走,会有,可能保安会上前做一个提醒。
主持人郑煜:刚刚孙处提到,从第二届学习节开幕到现在,已经有五六百本书开始漂起来了,其实我们记得在首届学习节的时候,我们也有一个这样的漂流书屋,叫河畔书屋,我们来看一个题板。这个是去年首届学习节之后,八间河畔书屋里面,借阅人次总共是2300多次,其中漂流书架上的书的换书量,达到了3900多本。我不知道看了这两个数据,现场的嘉宾你们觉得这个数据多还是不多?
毛小榕(新闻评论员):不多。
毛剑杰(市民):好少。
主持人郑煜:太少,我们看到第二届学习节,漂流书亭它的换书量会不会比这个更少呢,这样一来它会不会只是流于一种形式,没有达到我们最初的目的、意义呢?
黄健(浙江大学):可能做事情是万事开头难,开始的时候我们始终离预测的东西,实际的东西达不到我们的预期。达不到预期我们刚才也讲了有很多的原因,比如说书的内容,比如说区域位置,比如说人的素质等等等等,人群的结构这些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在第二届里面,要吸取第一届的教训。我历来提倡宽容,第一届可能会做得不是太好,或者有的地方做得不尽如人意,但是只要我们做,总有一天会做得好。
主持人郑煜:黄老师您说的非常有道理,我们说到了漂流书亭,不管它的体积有多少大小,还有它现在参与的人有多少,毕竟对我们这个城市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它是起到一个积极作用的。于是我们就在想,我们应该要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渠道和方式,让我们的广大市民能够从心理上和情感上,来接受漂流书亭以及河畔书屋,这也是我们关注的。下一期的圆桌会我们将关注这方面的话题,同时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再说几句
黄健(浙江大学):漂流书亭一个最重要的(意义),是要让书能真正的漂流起来,就是活起来,让知识在漂流当中得到传播,让我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漂流当中得到新型的公共的空间的建立。
毛剑杰(市民):漂流书亭这个东西真的是很好,它应该可以像书报亭一样,在整个杭州市普及开来。我觉得现在漂流书亭只是一个开始,因为它的区域还集中在钱江新城这里,当然它有标志性。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它接下去更重要的是它应该展开,它应该渗透到城市每一个角落,特别是每一栋居民楼,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学校,我觉得这样它的作用会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