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8日:社区服务 网络平台管用吗?
总提要
解说:国内外知名社会学家关注上城是什么吸引了他们?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三个3+X”的服务体系。
马丽华(上城区):只要打个电话,摁个呼叫器,商家都会上门服务去的。
解说:这样的社区服务平台该如何发展?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重点的就是一个有用吗。
毛丹(浙江大学):从内容扩张,撑的机制可能都要有一些变化。
解说:《我们圆桌会》今日关注社区服务平台能为居民带来怎样的生活。
嘉宾介绍:北京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所长,北京社区研究基地主任于燕燕;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毛丹;评论员叶峰;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马丽华;上城区紫阳街道上羊市街社区书记、主任芮佳南;市民陈文英。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大家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我是张平。最近这几天国内外,一些知名的社会管理学家,都来到了我们杭州来到了上城区,他们对上城区一些社区,管理和服务方面的工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天他们同样也来到《我们圆桌会》上,我们的于教授 我们的毛教授,我想问一下这个问题,你们到杭州到上城区,到底来关注什么了。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我更关注的 我特别感兴趣的,他一直以来做到所谓的,三个3+X的服务体系,还有它的大的服务平台,包括到现在所谓网格化的平台,数字化的平台,归根起来一句话,所有的这些平台干什么的,集中到一点上就是服务,这个服务所让我更关注的,可能更关注于的重点是,他的服务不仅是政府做的,而且它把社会力量拽进来了,把市场的力量推进来了,还把老百姓个人力量也拉进来了。
主持人张平:我听出来了,你关注的你感兴趣的就是社区服务。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社区服务 ,这种服务当中体现了,民主参与和民生问题,所以我认为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个点。
主持人张平:上城区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社区服务,让我们于教授那么关注,我们来看一个短片,我们来了解一下其中一些内容。
VTR
解说:上羊市街社区的严老伯今年已经是87岁高龄,目前子女都在国外工作,只有老伴陪着在杭州。以前严老伯很担心,假如自己的心脏病犯了,儿女又不在身边该怎么办?不过现在他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秘密就在这个小盒子上。
严老伯:就有保障了,我这样一呼叫120就可以过来。
解说:这个小盒子连同严老伯身上的挂件叫做居家宝,除了紧急呼叫外,还有社区服务和生活服务呼叫功能。老人只要轻轻摁纽,就可以把需求传递给社区信息网络平台。这个系统不仅给严老伯的生活带来了保障,更带来了方便和实惠。这不今天严老伯想理发了,摁键之后他的需求很快就出现在社区服务系统中,系统接线员在50多家理发店中选中了一处3元理发的店家,随后回电告知严老伯。从摁纽沟通到联系理发店这一系列的动作总共只花了不到三分钟。如今在上羊市街社区乃至整个上城区范围内,社区居民都可以通过社区e家人信息系统感受到这种快捷周到的服务。
市民1:好用,我家里有什么事情按了这个(按钮)社区马上就派人来了。
市民2:手机上面倒是有一个居家宝的软件,比如说我钥匙没有带,万一家里也没有人一下子可以回来,我按一下,他们会帮我找个锁匠上来开个锁之类的。
解说:据了解上城区从2010年推出社区“e家人”服务系统,其中除了大管家服务系统以外,还有记录保存各个社区居民详细信息系统。一年来社区“e家人”服务系统共提供服务18000多次,吸引商家600余家,为各个社区的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近期当地在系统服务的基础上又加入了一些新设备,为居民提供更加贴心周到的服务。
工作人员:这个装在厕所的大门上,当他进厕所的时候我们就会显示他进厕所的时间。只有老人从厕所里出来了,这条数据才会消失,代表老人安全了。如果他的数据一直挂着超过十分钟,我们的客服就会回打电话,同时也会联系社区或者子女。
主持人张平:这可能是我们其中上城区叫“e家人”系统这个里面其中一个内容,我想问一下我们陈阿姨,你也是住在上城区吗?
陈文英(市民):上城区梅花碑社区。
主持人张平:像刚才片子里面所说的很多服务的项目,你有享受到吗?
陈文英(市民):我们社区也都有的。
主持人张平:都有的?
陈文英(市民):都有的,60岁以上的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都安装了。
主持人张平:你个人生活当中你享受过什么样的服务。
陈文英(市民):比方说那天(我家)水龙头坏掉了,我马上打个电话要求社区,我家里水龙头坏掉了,社区马上叫房管的人到我家里来一看,一看以后马上给我修好不收钱的。
叶峰(评论员):很有幸 我也是上城区的居民,但是因为工作比较多,在家里的时间比较少,这样一些见识,就我自己的体验比较少。
主持人张平:我看系统好像内容还是蛮多的,我们上羊市街社区的主任,芮佳南你也来了,你们这个社区现在有多少个,这样的服务系统,在你们的社区里头。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服务系统的话,有大管家他安装了整一套的服务系统来支撑整个服务的。中间包含的服务,从最开始的社区服务到后面的一些公共服务的咨询,现在已经整合到很多的便民服务了,项目太多了,可能列举都列举不完了。现在而且我们把杭州市便民服务中心,也就是96345的便民服务热线,它旗下的一些服务资源,也整合到系统平台下去。我的一些家政服务,包括一些便民服务,购买一些电子商务,都能在这个平台上面实现。
主持人张平:我们刚才是通过一个短片,认识了上城区上羊市街社区的一个情况。我想问一下马主任,就在整个我们上城区,这次你看于教授、毛教授,他们都汇集到我们上城区来,来关注你们的社区服务,目前整个上城区社区服务,是呈现一个什么样的态势?
马丽华(上城区):我们这么多年下来我们在研究一个问题,社区到底做什么,在社区这个层面政府到底干什么,社区到底干什么,社会到底干什么,一定要把职责把它理清楚干嘛,所以我们在2008年的时候,就提出了一个叫“333+X”的社区服务的一个体系建设。这个体系建设提出以后,实际上在社区这个层面,来区分政府做什么。比如说我们觉得,政府在社区这个层面,应该是提供公共服务,那么好,怎么来提供公共服务呢?每个社区都去建公共服务工作站,通过公共服务工作站,把公共服务平台前移到社区,来为老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一些服务,所以说我们有54个社区,54个社区全部建立了一门式的办事大厅,老百姓走到这个大厅里面,就能办成你的事情,办不成的社区工作者会给你代办,这样的一个情况。
主持人张平:公共服务的一个工作站。
马丽华(上城区):公共服务的一个工作站。
主持人张平:我要去申请个什么样的,一个文件要怎么样,我要办个护照,我要干什么都可以在里面办成。
马丽华(上城区):都可以在里面办成,如果你办不了的还可以代办。
毛丹(浙江大学):叫承办代办业务。
主持人张平:承办代办业务,这个经常在商家里头可以听到这个词。
马丽华(上城区):明确了政府做什么以后,后来我们明确社区到底做什么。在社区这个平台我们把它鉴定为居民委员会是做自助和互助服务,是他的一个工作职责。自主和互助服务如何来做呢,我们觉得它应该在社区这个层面,建立N个居民参与的平台,把老百姓最大的限度动员起来,那么好还有一个“3”,就是社会到底做什么。
主持人张平:“333”。
马丽华(上城区):“333”后面也是“3”,社会到底做什么,好,做什么,社会做什么,就是做便民利民和商业服务。上城区主要还是依托于信息化的手段,建立了“四网一平台”,把社会的资源加以整合搭建起来。“四网一平台”我们有社区网站,有数字电视社区频道,有我们的“e家人”综合事务管理软件,内网,还有一个我们的电话网,96345的电话,还有一个平台就是你刚看到的,VCR里面的就是居家养老的服务平台。平台全部建起来以后,我们在社区的这个层面,调动了政府的积极性,调动了居民参与的积极性,调动了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把信息化的手段搭建起来以后,好,建了一个平台,所有的企业部门都可以,到这个平台上来唱歌跳舞,最大限度的为老百姓提供服务。
主持人张平:我们还是想了解,效果到底如何,我想还是陈阿姨她是最有发言权的,因为她是生活在里面的市民,包括叶峰你使用过吗?
叶峰(评论员):我没有,我觉得我好像现在自己都还能动。
主持人张平:他不老。
叶峰(评论员):但是我觉得其实有一点,其实在社区里头不管是谁,回到家里就是社区的居民,可能现在我们的重点是对这些老年人,特别需要关照迫切性的时候,这个作为一个重点。但是实际上对居民的服务,我觉得还是可以有更多的一些内容。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这个平台对所有人开放的。
叶峰(评论员):这和年龄高低有关。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切入点可能是从一个老年群体,甚至有的地方从儿童,有的从妇女,切入点不一样。
叶峰(评论员):每个不同年龄档次的人,都会从中得到他的需求。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他今后的包容性我想面对全体居民,越来越大,我想它是逐渐发展的,关键的一点在于。
叶峰(评论员):我得年龄赶快老起来。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一个年龄到,第二个我也盼着我们年龄不到的时候,我们也能享受。
主持人张平:我看了一下社区服务的内容,应该也还不少的。比如说像这个你看,大管家服务类别的排名这么排下来的,你看这些内容,联系社区的、咨询的、生活小服务、维修、特殊事件、定餐、致电感谢、进行救助、投诉、医疗保健、交通运输,好像在这个系统里面,大家都可以享受这种服务。
叶峰(评论员):特别有意思的是什么呢,按说一般老百姓经常讲,有些社区干部老在讲,老百姓是刁民这么小的事情来找我,但是在这个表格当中你看到没有,投诉它居然是排到了第9位,前面大量的都是一些服务性的东西。其实从这个排位当中可以看到,他对这个服务系统或者对社区的服务是基本满意的,而投诉排到很后面。
主持人张平:确实是。比如具体的事务处理,我们看这个,我们截图截了一个,他是说电视机只有声音没有图像了,他们已经转接华数了,整个处理的时间,怎么个情况都有,整个服务系统里面也不完全是针对老年人,是不是社区的居民都可以享受这些?
马丽华(上城区):我们这个呼叫器是针对困难老人,是政府全额买单的,政府管他应该管的老人,有的他自己可以花钱来买服务,服务的建立我们特别注重小的服务,比如说“五小行业”,小的生活服务,刚才排名第3的生活服务。比如第四维修,我们就把小超市、小餐饮、小修理、小修补、小洗烫,每个社区都整合了十几家,提供给这个平台,周边的老百姓只要打个电话,摁个呼叫器,小的这些商家都会上门服务去的。
主持人张平:在你们这个系统里面,目前整合了多少个商家?
马丽华(上城区):大概有700多家。
主持人张平:700多家都在你这个系统里面,有些我是花钱买服务的,像叶峰这样的人,这样的居民,他在家里他要享受服务。
马丽华(上城区):他自己买单。
叶峰(评论员):我要自己买单了。
马丽华(上城区):你要自己买单。
叶峰(评论员):包括打电话的钱都得自己付,本来老人可以按一下不用花钱了,我现在打个电话两毛钱。
主持人张平:在网上可以处理。
马丽华(上城区):可以处理,你自己花钱买服务?
主持人张平:我们现在除了知道,在你整个服务系统当中,有一部分是针对老年人的,之外你还有多少是针对,普惠整个上城区的社区居民的。
马丽华(上城区):这个平台都能针对,只不过是花钱,有的是免费的,有的是你自己要花钱的。
叶峰(评论员):这个我还没用过,我什么时候争取试试,我们家东西坏了马上给社区打个电话,你上门来我付钱给你修就是了。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呼叫器的只是其中的一个方式。
叶峰(评论员):就是联系方式。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电话号码特别好记,88881949,就是大管家的服务后台。
主持人张平:居民他都不了解。
叶峰(评论员):1949是什么呢,说起来我们上城区是中国第一个成立居委会的地方,这是我们上城区的一个特色,这是我对区情的了解,这个很牛的。
主持人张平:大家记住了,88881949,下次你可以享受这个服务,所有整个这个平台的服务对象都是社区的居民,而且这个平台就建立在社区。
马丽华(上城区):对,而且我们跟杭州市的平台,96345也是对接的,我完不成大项目的96345就完成了。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服务资源比较多。
马丽华(上城区):服务资源多。
分提要
解说:社区服务平台如何继续发展?
叶峰(评论员):你们还能走多远?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靠近家门口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
毛丹(浙江大学):从内容扩张,支撑的机制可能都要有一些变化。
解说:《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刚才听了马主任这么一个大的介绍,横的竖的纵的,整个社区服务的网络平台当中,目前有多少内容,政府的公共服务是其中的一个内容,商家的商业服务在其中也是一个内容,另外居家养老这些服务也是一个内容。
马丽华(上城区):政府的公共服务的平台实际上有两块,一块就是我们内网,叫“e家人”社区综合管理事务软件。这个软件实际上是工作网,还有一个最好的网,政府有一个叫上城区网格化的联动平台,这个联动平台实际上是我们基础建在社区,我们把每个社区分成几个片,几个片里面都有专职的人员,去搜集老百姓的意见、建议、困难、需求,他的需求通过我建的这个平台反映上来。
主持人张平:这个系统现在建立之后,现在整个效果怎么样。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其实系统建立之后,对我们应该说是有两方面来考虑。第一个对于社区工作者来说,我们有这么一个地方,可以把居民的诉求能够及时的递交上去,让政府知道,让有关部门知道。第二个它能够有效的督促我们的部门,来帮助我们或者是帮助居民来,解决一些日常遇到的真实的难题。打个比方以前可能居民在提交一些诉求之后,我们可能还没有地方去找,或者我找到了部门。他在办理的时候,有时候可能我们说通俗一点,踢皮球有这样类似的现象发生。但是现在这个网格联动系统安装了以后,部门是踢不掉的,他是完全一步一步,都是有流程都是有据可查的,有据可寻的。你如果说不及时帮助我,是你的职责你没有及时的履行你的职责,没有帮助居民解决问题的话,最终的考核指挥棒是要敲到他的头上的。
主持人张平:我任何一点动静,在整个平台上我全能够看到。
马丽华(上城区):它是公开的。
主持人张平:全部展现出来。
马丽华(上城区):全部展现出来。
主持人张平:比如说我这个市民我有诉求,窨井盖不见了或者有什么问题,我需要民政部门什么部门来帮我办,有没有时间规定?比如说我一个诉求之后,多少时间你必须要给我答复。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有,他必须要承诺办结时间,如果是他超出办结时间了,在这个综合评分上是要扣分的。
毛丹(浙江大学):有句话叫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个部门都会涉及到下面的事情,最后都弄到社区,所以社区人又少,社区的社会工作者,社区干部又少,所以事情忙不过来。我甚至到有些社区去看数那个牌子,政府部门都在那挂一个办事站(牌子),最多的有60几个,三间办公室门框都装不下,一个个牌子装不下,现在考评体系可能想改变一个情况,不光你来指挥我,下面那根针也可以牵线。
主持人张平:我就特别想问一下这两位专家,通过这些介绍,通过你们这次特别有兴趣来到上城区,你们对他们整个这种做法,你们是怎么认为的?
毛丹(浙江大学):我是这么觉得社区,叶老师,头碰头,脚碰脚,人最多的地方之一。除了单位就是这个。所以居民对这个地方可能有几个要求。第一公共的事情要有人管,第二个生活上面的事情,能够得到便捷的服务,第三个当然我们还要求,环境要好一点、卫生一点,人能够弄得熟一点,见到的熟人多一点,熟脸的朋友多一点,大家来来往往有点家的感觉,所以这个服务是很重要的。当然从进一步讲,我觉得现在这个服务平台是,第一是政府主导在做,第二它的内容相对来说。你看内容很多,以后扩张起来我不说小的分类,大的分类当中一大了以后,像叶老师这种不肯老的人马上就觉得,他有他的服务需要。比如说除了大管家,居家的家务事的服务之外,比如说一个,我们分分类,一个社区在服务上面能够给白领,中等收入阶层白领能够精神抚慰,能够解除焦虑。针对比如说穷人,能够提供必需要的食物和住所,针对老人刚才讲了,你可能有更多日常照料,针对青少年你能不能提供实习的机会,针对外来的人口,现在流动人口很多,你能不能提供语言、技能的培训。如果一多各式各样,你刚才讲了普惠的内容就会越出,居家的那些家务事、老人之类的事情,比如叶老师你经常宽慰别人的精神焦虑,谁来宽慰你的精神焦虑。
叶峰(评论员):马主任宽慰。
毛丹(浙江大学):他的服务内容就多了。这些内容如果都搭到这个平台上来,可能就不是现在这个方式,一个政府完全比较为主导的方式,可以做完,可能涉及到一些。
叶峰(评论员):毛老师给我们描绘了一个非常好的景象,很理想化的社区的模式,而且我觉得这也就是今后的一个方向。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刚才毛院长我觉得讲的非常好了,你要让我来说这套系统,其实在这么多年的,中国社区发展过程当中,有很多这种呼叫系统。呼叫系统,服务系统,一摁就通,宁波的81890,北京的96156等等这些东西,一直都在有,重点的就是一个有用吗?我讲的非常的实话,有用吗?
主持人张平:大管家系统我看了一下点击率,你看打进热线的,每个月基本上都是在三千多,两千多,整个好像需求的人还可以,整个这条线来看都是上千的,最起码在一千两千。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我不关注这个,我还更关注你知道吗,刚才在片子里面看到一个座席,有多少个座席在接电话在管,而且这套体系重要的是支撑体系。他如果没700多家(商家服务)在这支撑着,那就空中楼阁,又画了(一个)空中楼阁,你上哪找去?
主持人张平:于教授我想问一下,您作为这方面的研究学者,可能你对整个中国的情况也比较了解,据你目前你所调查的,研究的对象来看的话,你刚才说了有很多地方都有热线,都有单条单条热线非常的多,目前的现状到底怎么样?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这种成系统的很多,但是能够长久的生存下来的,我认为比较少。我说的生存是什么,真正到现在还能够提供服务的,而且他不是空的,而且要有高点击率、高支撑率。重点在支撑率,有商家、有社会组织,支撑率。第二个它还有一个老百姓,被服务者的真的需求率,我需要它,我能够用它。我觉得这个说实在的,我更看重的是上城现在这个系统在实际应用。
叶峰(评论员):刚才于老师讲到的,我北京有一个亲戚非常高龄了,今年都90多岁了,大概在十年以前我去的时候就跟我讲,我们家安了一个这个,他说你这个按纽一按医生就会来,三个颜色的,他就会来。可是我现在每年回去的时候,我再去按的时候,就是没有用。于是乎给我的一个想法是什么呢,我说一句实在话我有点担心,上城区的这样一个东西能走多远。这是我作为一个居民,我觉得可能也是每一个居民心里都会想的。你们还能走多远,还能走多宽,这个时候如果说作为一个经验介绍总结,可能专家都来的时候,大家都会觉得轰轰烈烈。五年以后,十年以后,这条热线就可能变得很平淡了,关注的人也不那么多了,也不体现出它的先进性了,没有生命力了,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还有这份耐得住寂寞的心情,为社区居民服务好。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说实在的就你担心的这个问题,实际上是社区发展自始至终存在的。社区服务当中一个重大问题,怎么解决,如果说光靠马主任他们政府一家做,我就告诉你,700家(商家服务)随后从今天到五年以后,别说长了,700家(商家服务)能剩多少家,我认为50%的意志力很好。
主持人张平:700家的商家。
叶峰(评论员):有的不愿意做了也有可能。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而且老百姓需要的越多,点击率越高,用的越多,商家存活率越多,因为商家也要有钱也要存活。
叶峰(评论员):三块钱理个发如果都是靠这样的怎么靠?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所以这时候政府搭了一个平台,不仅有政府说我推动好推动,关键在于他服务的是否好,市场经济就是这样,你服务不好我不用了。
毛丹(浙江大学):我其实没有像你们两位那么悲观。我去过的有些好的地方,比如说宁波、杭州上城,实际上也包括下城,一个是服务中心功能,还有借助于服务平台,网格化服务平台的量都在上升,而且这个内容在扩张。加入的服务的企业、组织也还是在走增长。从前里面有一些变化,持续了大概有几个因素。第一你讲了有明确的工作理念,为什么服务很重要,为什么强调服务当中促管理,理念要明确。第二个这些能够持续长的东西,大概有这么一个东西,慢慢先变成政府的工作制度,比如说马局这样退休了,或者下城区哪个局长退休了,下任就变成政府的标准工作制度,它就可以延续的相对会比较长。当然从长久来说我一直在呼吁,假如以后有社区服务法那就更好了,这不是你做不做的事情,肯定要这么做了,这是后面的事情。还有一个要素,可能这些地区政府手上掌握的资金,以及公共资金投入到服务平台上的支撑,这个还是一个投入机制,这个机制上保障还是可以延续的做起来。当然从长久来说我也赞成于教授说的,再做得好的话,从内容扩张,支撑的机制可能都要有一些变化。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我们觉得刚才悲观是整体的。我们觉得具体的说非常高兴的一点,他这个平台和别人有不一样的地方,它一直拓展到了他那儿去了,到了最基层了,到了居委会了。西方政府里面有一句名言,什么是最好的政府,老百姓的评价他动不动就骂政府,那什么最好,老百姓说靠近家门口的政府才是最好的政府。并不是你把机构建到我家门口,是你把你应该做的服务送到我家门口。所以我说我看马主任这套东西的时候,看上城区政府能够持续发展下去重要原因,我认为他真是送到家门口了。
主持人张平:其实通过这些介绍以后,我们整个对上城区的一些做法,我们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在这个节目当中于教授也好,叶峰也好,他们都流露出一种不是叫悲观吧,流露出一种期待。我们整个系统建立起来确实很美,关键就是让它怎么样能够长久,永远的美下去,而且我用起来也很美。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我政府一家之力就能够做好的一件事情。到底怎么能够使这么美的事物,永远的这么美下去,这是我们很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的话题先聊到这儿,但是关于这个问题,在我们明天节目当中我们继续探讨。好,谢谢收看,再见。
再说几句
于燕燕(北京社会科学院):社区服务平台的搭建,这个平台挺好。我们有一个基本的想法就是未来的持续发展靠什么,我想更多的其实要想持续发展下去,可能更多的不仅仅是靠政府。它要靠整体社会力量的融合、自治、社区参与的力量,是社区服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
芮佳南(上羊市街社区):目前区里面整个服务模式包括它的四评一结合的考核模式,其实是给我们一个方向,一个指挥棒的作用,让我们知道如何去为老百姓做好各方面更完善的服务,对于我们如何提供服务,我觉得我们还是要更多的,根据我们居民的需求来能够根据他们的需求,来不断的完善我们的社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