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杭州市民卡,你知多少?
总提要
解说:市民开承载着哪些功能?
吴志刚(市民):像停车,像医保,以后比较期待使用地铁这一块。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实际上是20多个公共的服务产品。
解说:如何保障市民卡的安全性?
吴志刚(市民):不记名、不挂失还是有一定的问题。
章建光(市民卡有限公司):第一没有被任何第三方取走。
解说:杭州市民卡,你知道少,《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章建光;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施勇民;浙江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张旭光;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胡税根;市民吴志刚;新闻评论员毛小榕。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市民卡推广已经有些年头了,这张卡它可以在医保、社保,还有公共汽车以及公共自行车上面,等各种领域上面进行使用。随着杭州地铁一号线的开通,今后大家乘坐地铁的时候,市民卡也可以进行刷卡乘坐地铁来使用。我们就在问市民的功能就仅仅是这些吗,它有没有其他更多的功能,又是什么样的技术手段和平台支撑这些服务功能让它得以实现呢?还有市民卡在我们生活当中进行使用,我们百姓的生活,又会面临怎样的改变呢? 今天《我们圆桌会》就来关注这方面的话题。在节目开始之前,我们先进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市民卡到底有哪些功能。
VTR
解说:最近半个月来,每天都有市民到龙翔桥公交IC卡发售中心办理一张新的卡片——“杭州通 ”。这张被称为杭州版“八达通”的卡片最突出的特点是功能强大。
市民:很方便的,不用带钱,一刷(就好)。
解说:“杭州通”是市民卡公司推出的专门用于公共交通领域的系列组卡,可以应用于公交、公共自行车以及地铁等各种交通工具。10月1日首推的是“杭州通·通用卡”,未来还将针对学生、老人等不同人群发售系列卡等。据市民卡公司介绍,杭州通的发行,意味着杭州市民卡家庭中又多了一名成员。事实上,市民们手上的市民卡本身也能开通地铁功能,只要去开通,市民卡就能实现医保卡、就诊卡、公园卡、公积金卡、公交卡、停车卡、加油卡、消费卡、借书证等二十余种卡、证的合一或功能兼容,真正做到了“一卡在手,通行杭州”。
市民:方便的,一卡多用嘛。公交、借书、公园卡。
解说:杭州市民卡已经成为杭州市使用范围最广的一张卡,截止今年6月,杭州主城区累计制发卡301万张,持卡人群覆盖杭州市主城区16周岁以上杭州户籍市民90%以上,并基本覆盖参加杭州市级企业基本医疗保险的非杭户籍人员。
主持人郑煜:刚才从短片当中我们了解到,市民卡已经发放有三百多万张了。在这里在我们生活当中,各个领域使用也非常的广泛,我问一下吴先生你平时用不用市民卡,用得多吗?
吴志刚(市民):基本上都会有用到,像停车、像医保,还有类似于一些公交,公交也会用到,现在比较期待以后使用地铁这一块。
主持人郑煜:除此以外你还知不知道,市民卡有其他的功能?
吴志刚(市民):类似于像可以郊游或者超市去购物,还有一些大型的商场也可以购物。
主持人郑煜:这些购物方面也有,这是你所能了解到的一些信息,毛老师 市民卡在你生活当中用的多不多。
毛小榕(评论员):不多。
主持人郑煜:不多。
毛小榕(评论员):我除了看病以外一律不用,因为我嫌麻烦,嫌麻烦。
主持人郑煜:你的使用的功能很单一。
毛小榕(评论员):很单一。看病那叫没办法,不可替代性,没办法,它无法替代。我能替代的我绝不用市民卡,因为我是怕它丢了以后不记名不挂失,这个麻烦,我看病没办法看。
主持人郑煜:你对市民卡的功能了不了解。
毛小榕(评论员):了解。
主持人郑煜:刚才这些功能你都知道。
毛小榕(评论员):据说20多项功能。
主持人郑煜:有20多项功能。
毛小榕(评论员):还有电子钱包,别人给我越解释我越觉得它麻烦,我越不愿意用。
主持人郑煜:其实我们知道市民卡的推广,其实是希望更多人来使用它的。接下来我们看一下,到目前为止一个题板,我们来看看这是我们市民卡使用的情况。在目前大杭州范围内,已经累计发放727.5万张,主城区301万张。这个功能这里面大致,我们划分了一下,看到了里面包括了钱包的功能,还有市民卡公园卡这个功能,还有借书的、刷卡消费的,从这个使用情况来看,我想问一下施处你能看出什么信息?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市民卡的发放实际上,市政府是提供了一个,社会公共的服务平台,这个服务平台的载体是智能卡,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市民卡。这里的一个个,这个叫功能,实际上对我们来说,我们政府在这上面,提供一个个的公共服务产品,现在20多个功能,实际上是20多个公共的服务产品,以后会逐步逐步再增加。
主持人郑煜:他们在说增加的时候,我看吴先生他是乐了,似乎就是功能越多对他的生活就越方便。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因为在这个卡应用的过程中,其实可以分很多种种类以后,按照以后的发展。
毛小榕(评论员):但是我觉得对于一个卡产生依赖感,这个不太好,我看有的人钱包一打开全部都是卡,就成为卡奴的状态。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其实我觉得这是社会的进步,因为在发达国家以后使用纸币,肯定是慢慢趋于纸币会越来越少。就像你说香港的八达通卡,它就有很多很多的功能。
主持人郑煜:在这儿我想问一下章总,现在目前我们市民卡,它这张卡到底承载哪些功能,它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哪几个地方能够得以应用?
章建光(市民卡有限公司):大的来讲主要是四个大类的一卡通。一个是社会保障应用的一卡通,这项一卡通主要是像以医保为代表的,以及其他民生保障类的应用,集中在这一项大的功能当中。第二大项是公共交通,公共交通除了现在地铁还没有开通,下一步要应用以外,现在公交自行车 水上巴士,这些都能使用,下一步地铁开通以后也能够使用。第三块是公用服务这一块,公用服务这块像公园、图书馆,以及像我们青少年第二课堂。第四块是小额支付,一些便利店等等,也能够当做一个电子现金,电子零钱包的一个使用。四个大类。
主持人郑煜:但是毛老师刚才提出一个问题,当一张卡,特别是智能卡,承载特别多的功能以外,万一它出现问题就会很麻烦,我在想请问一下,在技术上面是通过什么样的,一种手段来保障这张卡,在日常生活当中的安全性?
章建光(市民卡有限公司):首先这张卡是一卡多用的定位,这张一卡多用的定位。如果从安全性的角度上来讲,主要是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芯片本身,芯片一个采用的是社保部标准的芯片。第二个是一个建设部标准的芯片,这个芯片本身它还有一个安全的加密体系,从信息安全,芯片本身的安全,这个是符合国家相关的,部委的标准 行业的标准,第二个是系统层面,系统层面上来讲对使用过程当中的信息,以及卡片个人的信息,我们都有相应的一些安全的措施,包括摘备的一些措施。
主持人郑煜:施处是不是有补充。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从安全性来说或者使用的方便性,因为刚才说有不同的意见,实际上它也并不是只有一张卡,应该是一个卡的家族,一个卡的系列,这里就有可兼容,也可以不兼容,我可以单个选,就可选性,我可以单个卡的使用,也可以多功能卡的使用,我也专门观察过,在公交车上使用市民卡的,几乎全是年轻人,年纪大的几乎很少,年纪大的人怕丢掉,我们当时的考虑也是这样的,市民卡的使用也是要分人群的。
毛小榕(评论员):那你有没有为我们老年人做一些准备呢,因为你知道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为什么这些受过高等教育的老年人,他也不愿意用,这不是很矛盾吗,按理说知识给人力量,他为什么会在这个问题面前,会感到害怕呢。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这里既有消费习惯的问题,使用习惯的问题,也有服务需要逐步完善的问题,要解除这些顾虑。
主持人郑煜: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我想问一下吴先生,你觉得像这张卡刚才提到这么多功能,你觉得好还是不好,有没有必要?
吴志刚(市民):我觉得还是需要的,但就像施处说的这个卡可以分类别。我可以根据不同的年龄层次进行分类,或者一个使用习惯。因为就像刚才毛老师说的,她也担心丢了里面这个钱丢了怎么办,我觉得根据分类或者一些设置,我觉得还是可以适用于所有的人群的。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但是现在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电子钱包市场化的服务,市场化的服务就像刚才毛老师讲的,大家很多顾虑。为什么呢,这也是问题所在,因为现在第三方支付里面打了800块钱,你丢掉了以后现在难以报失补偿,这个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毛小榕(评论员):选在我们老百姓最淳朴的问题就是充值卡的问题。充值卡电子钱包里的钱丢了以后不能像银行一样终止支付,这是麻烦。有的时候我们不设密码,就是原始码。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这样的,钱包其实我们在类似做第三方支付里面有两类。我们一类叫做脱机钱包,一类叫联机钱包,或者叫联机账户。由于技术上的局限性,联机账户就跟我们银行卡它就是一张联机账户,所以它可以挂失,但是我们的脱机钱包以为在早几年我们首先在公共交通、地铁这些领域里面用,这种应用第一要快速通过,嘀一声就完成所有的支付功能过去了,闸机就打开了。所以在这样状况下,它在技术上不适合于用联机交易的方式到后台去一个来回。所以因此电子钱包它需要是脱机的。脱机以后它在清算上面有一个时间盲区。这个时间盲区比如举个例子,您今天坐公交车把市民卡丢了,被我捡了,我可以在今天之内我都可以把你卡里的钱用光,这个系统是没有办法说你挂失,我变成黑名单,黑名单我要下载到那个终端里面进去,才能识别这个卡是不是黑卡。所以这个是一个国际惯例。包括今天。。
主持人郑煜:就像这个东西你刚才说很难,技术上有没有办法去处理,还是这个东西可能是全球都没有办法解决,它肯定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但是它会有一些措施。不如说我丢了,说我这个能不能挂失,第二我的钱能不能取。取不取回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事实上它的系统平台里头,第一没有被任何第三方取走,或者被消费掉。第二它还能够有效地在这个系统里面查出你还有多少钱。所以这种电子钱包我们日常的也就是体现一个便利,让人家比较方便。
分提要
解说:市民开项目的意义是什么?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吧,一种消费方式。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它这个服务体系还要有效地跟上去。
解说:杭州市民卡,你知多少,《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郑煜:胡教授,其实当这个卡推出来的时候,就像毛老师刚才说的,政府部门和相关的一些机构,其实初衷是好的,它涉及的领域很广,它服务性能很强,涉及面也很多,是不是也就意味着,一张卡它承载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是不是会变得越来越简单呢?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想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市民卡应该承载越来越多的功能,给大家更多的便利性,这一点我觉得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我们杭州市在这方面,一个非常大的创新。但是讲到功能里面,在使用过程当中一个就是安全性,前面就讲到了安全性的问题,一旦丢失了以后里面怎样去补办,补办里面可能有一。因为有一二十种二三十种,甚至以后三四十种的功能,还有你个人信息的问题,个人信息很重要。前面就讲到了它可以充当身份证,我觉得这个可能在目前这个阶段,我估计还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你要假如充当身份证,身份识别的话要有公安部门,我们现在有一个全国性的身份证,这个国家统一了,也有相应的法律规制的,那个是非常严格的。
主持人郑煜:张总,刚才胡教授提的这些疑问,尤其是在技术上面的,我不知道网新是怎么看待这个技术的,它通过什么样的技术来承载它的?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事实上我们可能有的时候,会把一张卡有一个误区,似乎我们大家都把复制于这个卡里有多少多少功能。事实上有些功能,是在各行各业的终端来使用的,并不等于说我们在卡里有多大功能。只不过就相当于你说一个身份证,有多少地方好用,也有很多很多地方好用,不等于这个身份证里面,有很多很多的功能,所以这是一个。有些人认为这些功能,就意味着所有的信息都写在这卡里面,那你这个卡容量要无限大。所以我们是怎么考虑的,第一个把我们的身份信息,个人的身份信息,我们的公民身份号,身份号在我们国家的很多法律规范,或者行业的规范里面,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社会保障号,就是身份证号码,这是一个最重要的,作为一个基础来进行实现。
主持人郑煜:这样 我们先进一个短片,我们先初步了解一下,一会儿请张总再详细解答。
VTR
解说:市民卡已经被应用到了很多领域,让很多事情从复杂变得简单。据介绍,从今年初开始,中小学生通过手中的学生市民卡刷卡可以进入第二课堂参观学习。以往,教育部门都是给学生发放纸质的第二课堂门票,学期末再回收上来,还需要大量的人力进行清点统计,但是用了市民卡,这一切都简单多了。
叶蕾(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企划部副经理):学生凭他的学生市民卡,到这些场馆去刷卡进,后台就已经自动登记了这些,参加活动的数据,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程度。
解说:一张小小的市民卡,是如何化繁为简的呢?这主要得益于市民卡对信息的采集。
王祥华(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我们这张卡有两张芯片,其中一个我们叫接触式芯片,另外一个在整个里面有一个非接触的芯片。医保的应用我们就通过接触式芯片来实现,公交的电子钱包都是通过非接触的芯片来实现的。
解说:集两种芯片于一身,就是市民卡实现一卡多用的奥妙。那么这么多的信息都集中在一张卡上,信息安全如何保障呢?王工说,杭州市民卡曾在2008年被评为“国家金卡工程优秀成果奖”。所有的技术应用都符合国家标准。
王祥华(杭州市民卡有限公司技术部经理):接触式的芯片是采用国家社保部的标准,非接的我们是采用住建部的标准,这张卡本身的数据都是经过加密的,通常这样是没有办法窃取的。
解说:市民卡的背后已经形成一个电子政务的综合信息资源交换平台。目前,全市已经接入这个交换平台的部门和区县共计62个,基本涵盖全市直机关和所有区县。信息的交换大大提高了政府的管理效能。
主持人郑煜:在进这个短片之前,刚才张总也提到了,市民卡它最关键是一个身份的ID,这张作为基础的信息进去以后,如何来保障这张卡的,使用功能和它的安全性,你们是怎么做的。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有一些功能的实现是靠终端来实现,或者说我们叫行业的终端,或者我们叫商户的终端,或者是我们政府的办事部门的终端,它一定是跟这些终端,以及后面的相应的信息系统去交互的。但这个交互的过程当中它的安全性,刚才我们还有一位章总也做了介绍,这里面有一系列的安全性来保证,卡跟终端之间,终端跟系统之间,当然这个肯定没有一个绝对的安全的东西。第二个说里面究竟放多少信息,现在我们从技术上有一个说法,一种是说移动的、脱机的这种交互,还有一种是联机的交互。所谓联机的交互,我们有很多信息可以放在后台的数据库,只是来认证是不是你本人,但是他恰恰有一些是需要移动的,甚至需要脱机的这种状况来进行交互信息的。所以一些必需的信息,我们要放到这个卡里面,怎么样来设计呢?第一首先国家有没有标准,有没有规范,国家的这些行业、这些部委,有没有行业的标准和规范。比如说我们在里面,卡的结构体系里头,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的结构规范,包括里面的每一个文件区里面,应该放什么,不应该放什么,为什么。十年以后的今天,现在已经国家要提这张卡要互通互连,杭州的市民卡今后也可以到宁波去看病,也可以异地结算,但异地结算的时候,就要读你里面的一些相应的信息,这个信息是具有一种权威性的描述的,权威性的这个写法,所以这是一个。这里面放什么东西,所以放什么,怎么放,这个是完全考虑到一个,一个是规范标准,否则你今后是不可能存在互通互连。所以第二个包括今天我们杭州市民卡,那么早开始设计,那么早开始发行,我们真正的互通互连也是从去年才开始,所以我们现在杭州的市民卡,今后要到宁波去看病,要到嘉兴去看病,你照样是可以互通互连的,是因为我们遵循了国家的这个标准,因为国家的标准没有变。这是一个从应用的角度,所以不等于说,你会让人感觉卡里很多东西,我丢了怎么办,其实不是这样的。那么多的功能,是不是我们要强加给每一个人,这也是我们在研究城市学当中一个课题,其实一个城市是多元的,人群也是多元的。所以当时施处你还记得吗,我们当时在设计市民卡的时候,专门有一个专题叫做人群分析,怎么样来分析这些人群。
主持人郑煜:说起理论我觉得今天节目也容纳不下,太复杂。但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只要这张卡在日常生活当中,它的使用频率和它使用的功能,能优于其他的卡,我相信喜欢用它的人就会很多,这个相信都不需要去推广,大家都会去用这张卡,在这个过程当中我想问一下吴先生,你在使用市民卡过程当中,你有没有切身的感受,这张卡和其他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有没有?
吴志刚(市民):就像刚才毛老师讲到的那个问题,电子钱包的问题,其实我电子钱包里面也没放多少钱,因为有不记名、不挂失的,这个原因在哪里?
毛小榕(评论员):那你胆子比我大,我是一分钱都不肯放。
吴志刚(市民):不记名不挂失还是有一定的问题,但是我觉得作为市民卡,还是应该说比起普通卡来讲我希望,假如说地铁可以坐了、公交可以坐了,这些都是不可替代的,我不可能拿我的信用卡,拿我的银行卡去代替这个卡?
主持人郑煜:吴先生也提到了,毛老师提的一些担忧你也有,胡教授,您怎么看?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们现在讲到智慧城市,它都需要有一个借体、载体,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们这个技术上,我觉得完全是能够做到的,根据人群,根据消费者的或者使用对象的需要,分为总集子集或者不同类的卡,现在就是这么做的。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这么做的,就是这么做的。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所以现在就牵涉到一个问题了,很多人都不了解。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所以宣传可能还要跟上,宣传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今天的圆桌会也是有价值的。
主持人郑煜:也是一种宣传,一种讨论,我们就在想,智能有什么意义呢?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市民卡也是智慧杭州其中重要的一项。实际上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当中,里面也有一些重点工程,重点项目。其中就是几个大的公共平台,服务平台。市民卡的服务平台是其中之一。另外也建设一些智能设施,各种各样的。包括在户外的,包括在以后家庭里面的一些智能设施,提供更多的智能化服务产品给市民,这是我们一个基本思路。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我觉得是市民卡这个东西,比如刚才老师讲的这也是事实,这个服务体系还要有效地跟上去,今后比如说这些充值,待会儿可能章总也会介绍,它都是在家里来实现充值,根本就不需要再跑出去,因为市民卡是非常大的一项工程,所以中间还有很多很多的服务需要完善。
主持人郑煜:通过刚才大家的沟通和交流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智能卡确实给我们的,市民卡对我们的生活,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个对我们一个社会,和这个城市的发展来看,我不知道胡老师您是怎么看。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觉得未来社会,肯定是一个智能化的社会。作为一个智能卡,在未来像智能社会、智能城市,我们讲的智慧城市,我觉得是一个很好的载体,我觉得这个不可否认。现在关键就有一个使用习惯的问题,比如像我们经常开汽车私家车,这个时候像公共交通的功能,相对弱化一点,未来假如地铁出了可以用这张卡,对我们来讲越来越重要,或者对所有的人越来越重要,从你对市民卡的了解。
主持人郑煜:从你对市民卡的了解,你刚才说到了,它涉及的领域很广,它服务性能很强,涉及面也很多,是不是就意味着一张卡它承载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多,我们的生活会不会变得越来愈简单呢?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我想未来社会的发展,我们市民卡应该承担越来越多的功能,给大家更多的便利性,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也是我们杭州市在这方面一个非常大的创新。我觉得肯定代表着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吧,一种消费方式的产生,这张卡我觉得也可以带来很多商机,也是我们现在发卡方,肯定也在考虑的一个问题,肯定它也有一个制作运营的成本,发行的成本。虽然是国有企业也有一个讲到成本和盈利的一个平衡问题。我觉得它这一块,对消费支付这一块,未来可能会引导一个新的吧,新的支付方式的这么一个变迁。
主持人郑煜:其实市民卡刚才从胡老师的表述当中,我们知道它已经是逐渐逐渐地,或者说已经开始影响我们,目前的、原有的、传统的生活模式和消费的,包括出行的这种模式,已经在改变。就像毛老师所担心的,一张卡它集中了那么多的功能之后,势必也会产生一些遗漏的地方,也会让人在使用过程中有一些担心和担忧。如何用通过更好的服务方式和细节,来完善这张卡在我们市民当中进行使用呢?我们下期圆桌会将详细关注。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再说几句
胡税根(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在市民卡的服务过程当中,既有基本的公益性的,公共服务的内容,现在也拓展市场性的盈利性的服务。我希望市民卡公司能够在这两个方面,更好的协调和处理市民卡的这种功能,是要靠后台很多业务信息系统和很多的终端来构造出来的。
张旭光(网新创建科技有限公司):你感觉有很多很多的功能,不等于这个卡里面,这个篮子里面装了很多很多的鸡蛋,所有它是一个大的系统的服务体系。
施勇民(杭州市经信委信息推进处处长):服务是无止境的,服务永远是要改善的,确实现在还有很多薄弱的地方,这个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怎么样更加方便老百姓使用,这是一个。第二个加强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