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杭州如何推进人文法治示范区建设?
总提要
解说: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软实力也是其中重要因素。杭州也提出了要打造人文法治示范区。
麻侃(律师):法律自然是要来源于生活,回归到生活,它不应该停留在文本上。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人文法治同心圆其实是以人为本。
解说:杭州如何推进人文法治示范区建设?《我们圆桌会》今晚讨论。
嘉宾介绍:省社科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杭州师范大学国际动漫学院副院长夏烈;《浙江日报》理论评论部评论员王玉宝;律师麻侃;市民罗勇、周桂康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这几天《我们圆桌会》不断就咱们十八大所提出的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这个话题进行讨论。我们知道在小康社会建成当中,有几个非常高的要求,一个除了经济持续发展之外,人民民主不断的扩大,软实力不断的增强,也是其中很重要的要素之一。杭州市十一届党代会当中,也提出一个明确目标,打造三城三区当中,有一个人文法治示范区,杭州要成为这么一个示范区,这个和小康社会的这五个要素之间,有些什么必然的联系,这是我们今天着重要探讨的内容,我们知道在这次十八大的报告当中,其中它着重提出了这么一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当中,除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之外,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另外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要是这几个构成的要素,这几个方面做好了之后,可能小康社会也就基本上建成了,应该是这样的要求,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我们知道在十八大报告当中,也着重提出了,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的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方面是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的尊重和保障,这是十八大报告当中对这一块的提法,我在想这个确实是很重要。
杨建华(省社科院):杭州市在这块,正好原来是打造三城三区,人文法治示范区,跟十八大的报告当中,应该说有很多的吻合,符合十八大报告的精神。其实杭州市在最近几年,应该在这块做了很多的努力,我印象最深的余杭的法治指数,这是全国第一家,到目前为止(其他市区)还没有。它是在前几年就推出的,每年对它进行评估,这个是全国首创。
主持人张平:你们对余杭的法治指数你们了解吗,我们来进段片子,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余杭区首创的全国的法治指数是怎么回事,我们看段VCR。
VTR
解说:2008年,中国内地首个“法治指数”在余杭诞生,经过五年研究、四年评审,余杭“法治指数”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可行的法治评估方法,促使政府的社会管理工作有的放矢,激励各部门推动法治建设,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个典范。
解说:2011年7月25日,余杭区五常街道村民郑某、钱某围绕征地拆迁事宜,向余杭区政府提出信息公开申请;8月11日五常街道办事处称通过电话对申请人作出答复,但无法提供电话录音等答复证据;10月26日,当事人以政府信息公开不作为为由,将余杭区政府告上了法庭。 解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行政机关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予以答复”,因此,余杭区政府未依法在法定限期内向原告作出答复,构成行政不作为。败诉后的余杭区政府不但没有为自己找理由,而是从案子中总结经验,完善全区依申请公开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金国方(余杭政府门户网站负责人):这样可以促进政府(工作)更加透明,更加依法行政,起到很大作用,保障老百姓的知情权利,的确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解说:在余杭区公开办,对应法治余杭的个性目标设定:“未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公开镇街、部门政务事项的,扣3分。” 这样的法治量化指标要求,在余杭各级党政机关部门和基层街道、社区、行政村实现了全覆盖。有了这个“考卷”,各级党政干部的工作目标变得不再笼统,政府行政变成一种可以度量、监督、奖惩的行政治理方式。自2008年6月15日发布内地首个“法治指数”以来,余杭已经连续开展了四个年度“法治指数”评估,分别为71.6、71.84、72.12、72.48,总体呈逐年小幅上升趋势。 金彪(市民):今后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一些,更阳光一些,让余杭的市民更多参与进来。 王国峰(市民):正是因为有了一种法治建设,这样一个体系,从而使人们对当今社会,满意度比较高。
主持人张平:好 这是余杭区率先推行的一个法治指数,我觉得可能他们琢磨出的一种办法来,逐步逐步能够实现,法治政府的这么一条路,作为律师你是怎么看?
麻侃(律师):作为律师的话,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也是蛮感慨的,其实中共十五大1997年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任务,明确提出来,2010年的时候全国人大就号称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建成。但是我刚才看到其实余杭这边,它作为一个正面的例子来报道的,也无非是通过法院司法权的,一个监督、一个敦促,他最后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做了,依法行政了。我觉得其实这里面我们看到了,文本意义上的法律,贯彻到政府的行为方式当中来,可能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很欣喜看到这样一个过程,毕竟是向好在发展,其实最大的意义就在这里,最后要落实到位,尤其行政部门、司法部门,他这个法律意识、法律观念的明确。但是从另外一角度来讲,确实讲得非常正确。我们从文本到社会生活层面,这个中间的执行,虽然需要时间,我们希望这个时间是更短一些,执行更到位一些,更有利一些。所以我也想特别讲到,十八大报告里面有一句话,我们的总书记他讲到,要提高党的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我觉得如果这两点贯彻到位,真正的能够实现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全面的法治化。
主持人张平:对,这两句话挺有意思的,用法律的思维和法律的方式去行政的话,那就在法律的框架内。
麻侃(律师):我想讲一点,什么叫法治思维,其实这个概念。什么叫法治思维,法治思维首先应该以合法性,作为一个判断的起点,另外在整个的判断过程当中,要考虑到社会的公平正义,我们以往的政府,可能更多在考虑行政的效率。
杨建华(省社科院):尤其对我们这个国家,我们国家是长期封建的,用习惯的思维,而且是自上而下的,这样一种命令式的传统的管理。
麻侃(律师):行政的思维,管理的思维。
杨建华(省社科院):对,把老百姓管住这样一种思维,我们如何打造法治政府,这是现代社会,或者现代化一个重要的议题,老百姓如果没有法律限制的,就可以去做,不能去禁止老百姓,去做那些法律没有限制的事情。
罗勇(市民):其实站在我们市民的角度来看,对法律指数的推出我们还有一个想法。我们刚才也讲了十五大就提出了,依法治国要建造法治政府,但是一直缺乏一套可以量化的,或者可以具体评估的一个体系,经常陷于一种什么状态,政府属于自说自话,到了一种什么,我认为已经达到了一种什么成果,更多的是一种定性的自我评价,政府依法行政推进到什么程度,起到什么效果。法治指数它很大的一部分,通过听取很多市民的意见,他要做问卷调查,要设置各项目,要听取市民的意见,从某种意义上说使公民来参与,一起来评价我们的法治进程。
麻侃(律师):法治有一层含义,民主型的法治,这个法制是法律制度,民主型的法律制度,它本身就是法治的内涵之一。
王玉宝(评论员):这次十八大的报告,本身对这一块所说的语气,也是相当重的。像胡锦涛他在报告里就说了三句话,坚决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说,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国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实际上老百姓幸福感受,本身和法治主义也是有关系的。现在老百姓政治参与的意识特别强,这个时候你扩大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他来说能够提升他的幸福感。
麻侃(律师):政治文明肯定是能提升幸福感的,用我们古话说仓廪实而知荣辱,所谓荣辱其实就是一种权利情感。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刚才他讲到胡锦涛讲到的三个不允许,从某种意义上这个不允许,其实就是我们原来讲的人治。你老是人在干预正常的法治,我们研究历史的,或者研究社会学的都知道,中国古代搞人治这一套,其实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不适合我们国民意识,或者个体意识觉醒的现代人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正在努力的往前发展,到今天这个成果来之不易,如果从人治一直到法律的制度化建设,到今天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这才是真正实现了,我们的现代民主法治。
主持人张平:其实在这几年民主法治建设当中,杭州应该说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东西,比如说咱们圆桌会的诞生,杭网议事厅 圆桌会 和事佬 ,包括晴雨工作室。
杨建华(省社科院):民主促民生这是杭州的一个亮点。
主持人张平:最典型的就是民主促民生,开放式决策。
杨建华(省社科院):这些非常典型,实际上都囊括进了杭州市的一种人文精神在里面。我们讲法律是什么,法律是一种人类理性的产物,法律是处理事物之间的一种关系。人文是什么,人文也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很好的关系。所以这里面都是属于理性的产物,人类文明的产物。所以人文这一块,我们杭州这一块,一方面历史积淀非常深厚,我们几千年的历史积淀,另外一方面我们现代非常注重这一块。
主持人张平:我突然在想,律师麻侃你作为司法工作者,你能感受到这样的一种变化吗,这几年民主法治这方面的建设?
麻侃(律师):我觉得从很感性的角度讲,我毕竟是始终在司法工作的第一线,感觉当事人也好,我们接触到的职能部门的人也好,越来越多的有依法行政,还有我们公民越来越多意识到,按照法律的规定去主张他的权利,这方面的意识真的是一个蛮欣喜的变化。
主持人张平:这些得到这样的实现的话,可能有很多的条件依托的,比如说这次提出的政治体制的改革,比如说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可能也是促进这个进程更快一点。还有人文方面的建设,所以杭州市把人文法治示范区,结合在一起。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这个提法人文法治示范区,我是有我的理解。刚才二位专家也讲到了,我个人认为人文法治其实是有相关性的,否则不会放在一起。人文和法治,人文相对而言我认为是软的,诉诸你精神层面、道德层面、价值观层面的,法治相对是刚性的,它诉诸于通过法律意识,法治意识来保障,和谐、稳定、人权,包括人文方面所获得的成就。这两个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有些问题在人文意识提升了,道德和精神意识提升了的条件之下,它可以解决很多人与人的关系问题,造成你们更加和谐。但是有一些必须用法治来保障,用刚性来保证柔性的深入,所以这个之间是有一个互补性,有一个相关性的。
麻侃(律师):夏老师是这样子,我的理解是人文和法治,其实都是一个价值评判的体系,但是它们后面的保障力量是不一样的。法治的评判体系,法律的评判后面有国家强制力,在做保障的,人文的评判体系可能就是道德良心,是社会的评价在做保障。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我刚才讲相对而言,从文学的语言来讲,有刚性和柔性之别。但我一直强调,这中间是有一个同心圆的,这个同心圆其实是以人为本,这个同心圆其实是以人为本,或者是现代以人为本的观念,你一定要从当下中国人,包括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权着眼,它是为了保障人的权利。包括十八大报告里讲的,关于文化建设以及生态文明,都是人文核心的东西。
麻侃(律师):可以结合一个流行语就是幸福,增加人们的幸福感。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最终为了保障你的幸福。
主持人张平:为什么叫人文法治,我在想人文和法治示范区,是相辅相成的。如果人文通过这样一种培养,素质的培养,道德意识各方面的培养,我才能更有那样的意识和素质,我能够保证法治更好的推进。
杨建华(省社科院):现在市民精神的涵养蛮重要的,杭州市对这方面非常注重,应该走在前列的。但是我们也不能看一面,比如说地铁(试乘)一些不文明的现象,这种也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也是客观存在的。如何抓住这一块,公民的素养或者教养,在家庭当中讲教养,在学校当中要讲素质教育,在社会上要讲公民的基本素养,在社会上要讲公民的基本素养,这一块可能我们还需要强化的。
主持人张平:我在想我们说到现在,我们对杭州市整个这几年的发展,大家是可圈可点的,比如说文化软实力的培育,包括民主法治的建设,这方面大家可圈可点,这已经是有好基础了,我们就不再歌颂它了。但是在进一步的发展当中,未来五年当中,我们还有一些什么地方,杭州还是要着力完善,往前走得更快一点。我们先进一段广告,广告之后我们就这个话题再议一议。
分提要
解说:建设人文法治示范区,专家市民又有怎样的建议?
杨建华(省社科院):家庭当中要加强、强化教养的培植。
罗勇(市民):对老百姓提供一些好的文化平台。
解说:杭州如何推进人文法治示范区建设?《我们圆桌会》下节讨论。
主持人张平:好,广告回来我们接着刚才这个话题,现在杭州要打造人文法治示范区,在现在非常好的基础上,我们怎么能够走得更进一步,更能起到示范的作用,大家觉得我们杭州还有什么地方,是非常可有为之处?
杨建华(省社科院):我还是从公民个人来说吧。我们现在每个家庭都有孩子,都非常重视他知识、技能的培养,像少年宫每个礼拜都挤得满满当当的。但是作为一个家庭当中,孩子的教养问题我们真是讲得不多。我们就讲小孩子,他应该培养成有教养的人,到大了之后他能够在社会上,有公民最基本的素养,所以在家庭当中要加强、强化教养的培植。
主持人张平:我觉得杨老师,通过这点来看我觉得家长首先要教育。
杨建华(省社科院):家长要以身作则,自我学习,耳濡目染,否则家长没有教养的话,怎么言传身教?会影响到孩子的在这一方面,我们做家长的都应该自己要教育自己。
王玉宝(评论员):杨老师说的我非常认同有一种说法,我们对小孩子的教育,在幼儿园的教育,我们在他很小的时候提倡,树立远大的理想,共产主义理想之类的,很高大全的道德要求,但是反而到了中学、到了高中,到了大学要求他什么,要求他上厕所的时候把厕所冲一下,我感觉有一种本末倒置。在很小的时候要养成文明习惯,而不是说到大学的时候,反而倒过来了,我们一直在讲素质教育,但是就是做不到素质教育,教养的教育。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因为不能纳入量化考核,更不是我们高考的指标。
杨建华(省社科院):但是作为人文精神的工程非常重要,根本元素,基本元素。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杨老师讲的这个人有教养,这个人将来守不守法,都是靠从小成长起来的基本教养在支撑的。
杨建华(省社科院):我们中国公民到国外去,有时候可能受到一些非议,就是缺乏教养。所以从家庭教养,从学校人文精神的培育,到社会公民意识的培育,这三者连成一贯,构成我们杭州市的,或者我们国家的最基本的人文精神。
麻侃(律师):我就想谈点稍微具体一点的。孔夫子讲因材施教,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教化的方式,教育的方式。其实我们这样一个社会,这样一个大生产的社会,分工非常明晰,我们这种因材施教,可以把它体现为什么呢?把它分解为一种职业道德的教育,我们前段时间讲得很多的,最美的司机吴斌,他说是怎么怎么样道德的高峰,实际上他其实就是把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落实到位,我们每个人都是有职业的,我们能不能从我们的职业的道德讲起,大家职业方面都讲好了,都教育得好了,都能够人尽其职了,这个社会自然也就文明了。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还有一个事情从机制上讲,我有一个建议,像经常出现的社会热点、争议点、亮点,我们能不能做到一事一议,这个非常重要。把我们社会问题及时的,加以讨论、分析、交流、共享。因为我们有那么多的平台,报纸、电视台、广播、网络,其实我们不是说在硬性的,塞给你一个价值观,而是就一件事和这几个人,他们所作所为进行讨论,及时的总结、交流、分享,其实是有非常大的效果。
麻侃(律师):一事一议才能让人意识到,所谓的人文法治跟每个人有关。
王玉宝(评论员):夏老师说的这个,实际上媒体在引导过程中需要承担这种角色,实际上道德的教化,本身就是一个长期循序的过程,不断的去影响他的心灵,改变他的行为,它是一个长期的循序过程。
周桂康(市民):作为人道德观念的树立,除了家庭本身以外,社会上也要形成、维护这种(观念),可能作为家长在家里教育的,都是向上的东西,都是孩子怎么怎么。但是有的时候发现小孩到了社会,或者社会上发生的这种事情,他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比如说一个老人跌倒了,他扶起来他怕什么什么,社会上没有形成这种共识。主要我认为我们应该多教育,灌输一点中国传统的文化,比如说敬老爱幼、道不拾遗,好的品质应该灌输,现在我们强调传统的东西比较少一点。
罗勇(市民):我就在想作为我们市民来讲,一方面政府要努力,可能市民觉得有这种自豪感,杭州这么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提起来杭州大家都有一种文化自信。但是为什么会缺少文化自觉,这个需要反思。当然作为政府来讲,我们就希望政府,对老百姓提供一些好的文化平台,比如说我们经常有一些开心茶馆,包括法制茶楼,我们也见识过的,包括一些图书长廊。我前几天在城市阳台,无意中看到一个流动书柜,可以借书很方便,这就是好的载体,如果我们杭州市政府,进一步把这个发扬扩大,对我们老百姓来说,增加了很多可以学习,或者吸收文化营养的机会,这也是一种提升。
主持人张平:对,我们仔细回想杭州这几年来,在人文环境这方面的培育当中,做了一些事,我们可以梳理一下。比如说硬件确实达到了很多,但是通过我们今天节目的讨论,我突然想到另外一个层面,通过大家的建议,比如说人的教养,杭州市市民的教养,如果说从小的时候就开始培育教养,通过各位提出的那种方式,一进入杭州这座城市,这边人的言行举止,跟别的城市是不一样的,那是不是就是示范区呢?
杨建华(省社科院):如果杭州市民都成为有教养的人,那真的是示范区,那真的是示范区,一提到这是杭州人很有教养,那是值得很骄傲。
麻侃(律师):我们很多人在家里面,都很有礼貌、很讲文明,很尊重父母、很爱惜孩子,为什么到社会上他做不到呢?我们今天讲怎么样让杭州市民,更有教养,但是我们可能需要解决一个问题,让杭州人在杭州能够有当家作主的感觉,你是杭州的主人,杭州是你的,他才会有爱惜和顾惜它的一种情感的滋生,这种情感怎么滋生出来,可以回应到十八大的报告,就是需要人民民主不断的扩大,需要法治保障公民权利。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你讲得对,现在很多中国人,包括一些思想者、言论人都在讲,国家主人这四个字。
麻侃(律师):你是主人你才会有这样的责任感。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现在,一直强调我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小到一个城市,你是这个城市的主人,人民一定要这么认为。现在建设美丽中国,我们讲美丽杭州,美丽杭州是由每一个市民,每一个杭州的人民组成的,所以你是城市主人,你是国家主人。
麻侃(律师):它需要一个体制来保障公民权利,你才能算主人。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对。
杨建华(省社科院):另外还有一个加强社区这一块。杭州有一个典型,余杭良渚那边,有一个社区搞了一个良渚公约,是社区公约,搞了一个社区公约,这实际上很好,大家都是社区的主人,大家都有责任维护这个社区,都有责任义务来遵守我们社区的公约,实际上他把人文和法治,在社区的层面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主持人张平:他就通过良渚文化村,本身村民的文化,你在这个文化里生活,你必须依照这个价值来,如果你不遵守它,你自己都感觉自己格格不入。
罗勇(市民):这其实就是一种基层民主自治。
杨建华(省社科院):实际上有一些村落搞的宪章,有一些村落搞的宪章,这个都搞得不错,村规民约。
麻侃(律师):(良渚)村民公约里其实两方面的内容都有体现,(良渚)村民公约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在这里面村民就能体会到,他是这个社区的主人,这种权利的意识,也就伴生了他在这个社区里的,责任和义务。
主持人主持人张平:大家的共识一个是对政府的要求,还有一个社区这个平台,是不是能够很好的建立起来,教育能不能很好的发挥它的作用,这三个方面齐头共进的话,可能美丽杭州也就实现了。好的,由于时间关系,今天聊得非常的好,也非常感谢大家有那么多好的建议。谢谢大家的收看,我希望我们这些好的建议、一些信息,观众也听进去了,政府方面也听进去了,最后能够把它落实到实处,这样才会有效果。好的,谢谢各位,再见。
再说几句
麻侃(律师):这种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的建设,其实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
王玉宝(评论员):它很符合社会的实际情况,官员占有的资源 ,社会影响力,跟普通老百姓是不一样的,你要开展道德建设,官员起码带一个头。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工作者、法治工作者,其实是可以更多的合作,深入到社区,进入城市每一个板块和细胞,去做一些我们力所能及的工作,为社区的民主、社区的法治、社区的文化、社区公民素质的教育多做一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