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网讯 有些孩子,由于某些原因,从出生起就无法正常地感知世界,如何让这些“残缺的花儿”在正常的环境中生活和学习,尽可能消除与普通儿童之间的隔阂,“随班就读”成为特殊教育的重要形式。
10月26日下午,浙江省特殊教育随班就读试点县工作第三次现场会在杭州召开,各地市教育局就各自在“随班就读”方面的做法工作亮点进行了交流分享。
记者从省教育厅基教处了解到,目前,我省共设立特殊教育学校78所。特殊教育在校生1.3万余人,其中在普通学校就读(随班就读和在附设特教班)的残疾儿童少年有4560人,占特殊教育在校生总数的34.9%。全省现已基本形成了以一定数量的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大量的随班就读为主体的特殊教育格局,并向学前和高中段延伸,随班就读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在杭州,特殊教育学校建设、随班就读工作开展情况已被列入政府考核目标,全市7——15岁三类残疾儿童少年(高盲、聋哑、智残)入学率为99.84%,基本解决了特殊儿童教育机会的公平问题,但依然存在随班就读质量相对较低,特殊教育师资水平相对较低,残疾儿童教育管理体制不健全,残疾儿童教育督导不力等问题。
杭州市上城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小巷子里开办智障儿童辅读班到今天钱塘江畔的特殊教育学校——杨绫子学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探索三类身心障碍儿童随班就读到今天通过轻度障碍学生随班就读、中度和重度障碍学生特殊学校就读、极重度儿童送教上门的多元安置形式,逐步形成了“零拒绝、全覆盖、多模块、支持性”城市随班就读工作模式。”
上城区教育局以资源教室布局为切入点,在各中小学和幼儿园自愿申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合理分布,最后确定在12所学校建设资源教室,使每个街道有2个资源教室,以点带面,辐射整个街道区域内的所有学校,实现了上城区特殊教育在各个年龄段的完全覆盖和上城区范围内所有街道地区全覆盖。
每位随班就读的学生都建立有个人成长档案,这些档案由专人负责管理,严格保密。随班就读学生读满小学六年后,视学校条件、综合考察残障学生能力发展情况、家长和学生意愿后可以选择留校、升入初中或进入杨绫子学校,直至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并发与毕业证书或学业证明。在对这部分学生的考核评估中,上城区区设置了缺陷矫正和补偿,特长培养与开发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等细项。除了参加学校的统一测试外,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还会根据随班就读学生每学期的个别化教育计划和学生知识能力现状,为学生单独设计目标范围内的考核内容。
今年7月,在随班就读和资源教室学年工作评估时发现,已经建立个案成长支持系统的100多个特殊需要儿童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有的体现在人际关系、情绪得到了改善,有的课堂参与明显增加,有的学习动机、社会适应能力有了提升,有的冲动行为明显减少。
会后,与会代表前往上城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杨绫子学校、清河中学、胜利小学、教科所附属小学、行知金陶幼儿园等校进行了现场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