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5月3日:地铁换乘,问计于民(下)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05月04日 10:11:24 星期五

5月3日:地铁换乘,问计于民(下) 

主持人张平:好,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在昨天节目当中,我们就杭州公交集团向全体市民征集地铁开通之后的公交配套方案。《我们圆桌会》也在这儿开辟一个现场的公交公司有关领导和我们市民直接面对面,现场来征集一些合理的建议。今天我们接着讨论,如何来配合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的交通问题。在讨论之前,我们还是先来认识一下嘉宾。

嘉宾介绍:杭州市公交集团调度中心副主任陈施承;杭州市公共自行车服务公司副总经理陶雪军;杭州市地铁集团设计部部长黄先锋;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罗斌;资深媒体人朱成方;市民王轶伦;市民王建军。

主持人张平:地铁一号线开通毕竟只是一条线,它不可能形成一个交通的网络,不可能满足大家四通八达这样一个要求。怎么样能够达成一个无缝衔接的状态,我们昨天节目当中说到了,公共自行车应该在里面起到一个非常大的作用。公共自行车这个角色,在这样一个优化配套当中,怎么来显示它的这么一个作用,各位你们有些什么样的高见?我知道有这么一个统计,一个公共自行车,就是地铁各种交通方式,吸引人们出行的这样一个范围,有人做了这方面的研究。他发现就是在一公里之内的时候,大部分人以步行的方式在走,但是在0.5公里的时候开始自行车,就开始用这个交通工具了。就是三公里的范围,我要出行要三公里我选择自行车,我要出行六七公里,七公里的话我是用公交车,或者是机动车这个方式走。那么这样的话在我们地铁开通之后,可能是面临这样一个问题。比如说一公里的范围,三公里的范围,还有七公里以上这样一种范围,怎么办,怎么样达成这种无缝的衔接?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据调查统计这个数据,地铁的衔接客流,来源40%到60%是步行。就是您刚才提到的,我的直接吸引范围,750米到一公里左右。它还有个间接吸引范围靠什么,靠公交,靠自行车,靠其他交通方式。统计下来以后排名第二是公交,公交大概占到30%到40%,这么一个比例;其他的是10%到20%左右是自行车,就是我们的非机动车。剩下的像出租车、小汽车的衔接,结合不同的区位,基本上是在5%以内。有些甚至是只有零点几,比例非常小。

主持人张平:大家还是选择公交是第一位的。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公交是一个其次是自行车。

王轶伦(市民):这个就是杭州和别的城市有区别,我们杭州有公共自行车,在广州、上海是没有公共自行车,所以他们公共自行车换乘率,是比较少的。

主持人张平:你的调查数据是从外面过来的,还不一定准确反映杭州的情况。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刚才说了这个比如像北京上海,他们调查下来的东西,确实像王轶伦刚才谈到的,我们杭州有公共自行车这个资源,公共自行车资源,实际上就是我们公交服务的延伸,如何去做。这个实际上轨道交通定位,它实际上是一个骨干,它要靠其他的交通来进行合理衔接,而自行车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它能将它的服务范围,由直接吸引的一公里左右,一下子扩展到三公里以上。这样的话对一定区域老百姓的出行需求,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一种措施。它又是解决了地铁到无法实现门到门的一个服务,我们自行车有这个优势。相当于它既可以提升一种吸引范围,又可以提升轨道交通加自行车的一个出行效率。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这次关于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我们公共自行车的配套这方面的方案,或者说现在有没有大概的一个设想,我们将会怎么布局,有没有开始动起来?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我这边的话主要是在梳理现有的,现有我们整个一号线,沿线主城区范围内,从滨江到下沙,总共涉及到大概多少点位。我这边从地铁点位来看,从滨江到下沙总共是27个站,27个站可能没包括余杭跟萧山这一块,总共有19个站是有自行车点的。

主持人张平:19个地铁站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19个地铁站是有,距离大概最长的是700米,最近的就是边上几十米路,就是这样一个概念。

主持人张平:大概总共有多少辆?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总共涉及到有88个点,自行车服务点88个,涉及到锁止器2059个,目前我现有的配套的一个情况,这么多点当中自行车配备有多少辆,最满负荷是2059个,在锁止器上,当然有些点边上可以储车,储车没包括。

主持人张平:最远的有700米,我要走700米的路我才能够到。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这个点显然也不是很合适,我觉得一般来说两三百米左右。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包括国内外他们统计下来,应该是在50米到100米以内,应该去把公共自行车布点布下去,相对于比较合适一些。

主持人张平:咱们700米显然是远了点。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否则的话人们出去了以后,他们就可以选择其他的交通工具了。

出口的话一眼能看到,一眼能看到,及目可见,或者有一个标识。

王轶伦(市民):地铁出入口,你要公交车站去设好那不一定,但我觉得地铁出入口,如果有条件的话,公共自行车的服务点,能够设在地铁出入口,出了那个出入口就是公共自行车,我觉得这样才是无缝(衔接)。不然人家出去我还去找,这个点在哪里找不到。

朱成方(资深媒体人):这个好像地铁空间留得太少,我看到有个站好像只有200辆,假设地铁这么大的流量一出来,200个人一坐的话,其他后面就不要坐了,这是一个问题。

王轶伦(市民):公共自行车服务时间要延长,必须跟地铁的首末班时间一样,不能跟现在一样,八点钟就不能借了这个事情,(借车到)九点还车到十点。我觉得服务时间必须延长,最好能够24小时还要好。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主要一点最关键的时间问题,怎么样有效的,最有效的时间段,因为我们确实晚上有很重的任务,晚上我们有平衡调运的一个工作,就大家都回家睡了我们还在忙,忙什么呢,调运自行车,这块工作确实很重要,主要是为了保障第二天的营运。所以说也要给我们腾出一定的时间,但到什么时候比较合适,当然我们会重点考虑。比如说沿线有些点,是否可以把它考虑为24小时服务点。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我觉得首先一个地铁一旦进来了以后,我对于公共自行车,无论从规模,从它的服务角度,应该有一个变革的思路。首先规模,我们地铁一列车过来,单趟车目前现在六辆车B型编组,一辆车满载是1400多个人,也就是说是我们一般公交的,十几倍二十几倍,我们一辆公交车满载80人次,所以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下来以后我怎么去疏,它对于交通设施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所以对于自行车,包括公共自行车的规模,是应该适当的扩大一点,这是一方面。第二方面从服务上,时间上不谈了,我建议从提高周转率的角度,在大型的站应该是有人值守,让人可以在空间射线的范围之内,能够合理的很快的周转起来。

王建军(市民):自行车萧山归萧山,杭州归杭州的,现在还是这样的,是吧,余杭归余杭的。我地铁坐到滨康路站,打个比方我在万向(工业园)这一带上班,这边的自行车布点是萧山的是吗,我要从滨康路站这边骑,这边是归杭州管的,还不到那边去我自行车怎么骑过去?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现在滨康路上我们有个换乘中心,我们现在用接驳的方式,现在有两个,一个跟萧山的对接,一个刚刚讲的这个地方,一半是与萧山对接,一半是与滨江对接,系统设计上来讲可以通通弄完的,但是现在运营商来讲,余杭跟萧山跟主城,运营单位是不一样的,三个运营体系在走。设计的时候已经设计好了,今后可以发展。

王建军(市民):就是你们自己内部协调问题了。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那倒不是。

主持人张平:所以市民也在呼吁,内部协调怎么把它协调起来。

王建军(市民):要不然杭州这边骑了还不掉的。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所以我们现在也采用换乘的方式,比较偏的几个点换乘。

朱成方(资深媒体人):还是从老百姓方便来考虑,到萧山和余杭这两个点,他们当地老百姓都很有意见。并了长时间还是萧山,余杭除外,说起来是变一个区了,又是异类。假如说我自行车骑到这里,我在中间换一下再往前,这个方便谁,方便是你们,不方便是老百姓,这个我觉得不好。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这个我倒去解释一下。因为我觉得从这个位置,到萧山的公共自行车点可以还,可能不止三公里,还没发展到这个程度。最边远的地方到这里,当然有个别点位是有的,边上是有,所以我们用换乘的方式,正好有交错的地方,正好有交错的地方,有些因为还没到这个距离,这个需求确实并不是很高的时候,目前我们运营体系没在变。如果说萧山和余杭,今后的体系也像主城一样,很密集的,那我想这个日子就到了。就说明整个杭州城全部打通。未来肯定是这样一个方向。

主持人张平:老百姓觉得是不是能够快一点。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发展的一个过程。

主持人张平:好,关于公共自行车,其实在这次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它的作用和角色不言而喻,它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杭州这个城市的特点,亮点就是有庞大的公共自行车一个系统,所以人们也对它寄予了非常大的希望。最近我们对市民也进行了调查,就是在近江这一带,老百姓对公共自行车有他们不少的看法,我们来看段VCR。

VTR

解说:作为全球最大的免费公共自行车城市,地铁开通后,这个优势能不能充分发挥呢?公共自行车能否与地铁一号线,配合默契呢?记者对此进行专门调查,在地铁近江站附近,记者发现许多下了公交车的市民,都喜欢借一辆自行车骑着离开。上午十点左右富春路上的两个自行车租赁点,都仅剩下一两辆车了。

市民1:公共自行车这边很少吧。

市民2:不是太方便,早上好像没什么,借不到。

解说:这位市民则抱怨,有时候即使租赁点上,有自行车也不能使用。

市民3:有的时候它老是坏掉的放不进去,拿不出也放不进去,要借的到时候它就坏了,也不是马上就来修的。

解说:以地铁近江站为中心,记者又在方圆500米范围内,进行了调查,发现这一区域内,总共有三个自行车租赁点,累计大约有100辆自行车。采访中多位市民向记者反映,这里的自行车潮汐现象很明显,有的时候很难借到,有的时候则根本还不上车。地铁开通之后附近客流量将会大增,他们担心自行车和还车空位供不应求的现象将会更加突显。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公共自行车的服务时间,与地铁能否衔接好也是一个问题。目前杭州一共有2674个自行车租赁点,在服务时间上,除了50个,24小时的租赁点之外,其他租赁点的服务时间从早上6点到晚上9点,早晚乘坐地铁的时候从地铁站出来,能否顺利的借上一辆自行车,这是很多市民心里的一个疑问。

主持人张平:好,有这么多的问题,陶雪军,都需要你们去解决。随着咱们地铁一号线的开通,应该说问题可能相对就会出现不少。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我们基本上现在标配都是一亭两棚的,其实都很小标准型,就21个锁止器,也就是基本上你能看到的将近十多辆车 ,常规来说,常规来说。所以像地铁口你要建点,肯定是像罗老师讲的,肯定要建很大的点,我们称为服务中心,有这样一个想法。其实配套整条一号线,我觉得自行车确实,跟其他城市不一样,可能确实会使用的人很多。所以在地铁口建点的话,一个我们想建服务中心这种理念,以前我们也提过,大概一般来说,它就是储车在300辆左右,光储车300辆左右。300辆储车其实有200多方,我们现在一米的长度停三辆车,叠得很齐了,很紧张,1米×1.7米基本上有三辆车可以停。基本上200平方可以停300辆车,再加一个点,一亭四棚,一亭五棚的大型点位。服务中心一建有什么好处,第一点肯定有人值守,第二点它可以售退卡,第三点它是24小时服务的。所以说这种方式在做,还有我配备的维修人员,这个保障非常到位了。关键我这边最头痛的就是场地问题。

陈施承(公交集团):其实跟我昨天说的公交的问题是一样的,也是没有场地,也是没有场地的问题。

整个一号线现在有4个24小时服务点,一号线有4个。

王轶伦(市民):这里我就提一个建议,地铁在规划的时候,站点设计的时候,本来就已经挖到地下去了,地下站厅层都可以考虑,反正弄个坡道上去,自行车出入口也可以搞一个,直接在地下考虑。地面在市中心,像二号线三号线造下去的时候,你就可以考虑这个东西,地面没办法那我地下考虑。

主持人张平:我想问一下,我们这位地铁的黄部长,目前来说我们地铁的站点来看的话,有没有把公共自行车这个考虑进去,你们有吗?

黄先锋(地铁集团):我们在我们出入口设置的时候,周边环境条件允许的,我们是有一个公共自行车的,一个位置这么划着的。

主持人张平:就在地下的,给它一个公共自行车的布局。

黄先锋(地铁集团):这个我们没考虑,因为地下的造价很高,如果用来做自行车的话,这个方面就有些经济利益的问题了。

主持人张平:你看像日本,日本就是自行车与轨道交通,衔接的布局模式,日本就是这样的,它在地铁站出入口附近,路侧旁设置停车场,在地铁站厅同层设置停车库,在交通广场设置停车场,这三个方位都放公共自行车。

黄先锋(地铁集团):这不是放自行车放汽车。

主持人张平:自行车,这个就是自行车的停车库,它是在地铁站里面,一下站我就看到了自行车,我就可以用了,完了以后配套的,这个工程确实大,它有个坡,便于自行车可以推下来的这些设施,它也有配套的设施。

黄先锋(地铁集团):我们九堡客运中心站,配了的设了的地下的公共自行车。

主持人张平:陶雪军你说一下,如果要成立那样一个服务中心的话,你的硬件要求是怎么个要求?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其实整个来说场地给我以后,我有一个批文就可以建,我觉得这个倒也不是问题,主要关键是我们现在,城管委最头痛的是什么,也没场地建,特别是我们杭州两千多个点,布下去以后,主要的人行道周边基本都建了,主城区在建的时候,可能是见缝插针这种方式在建,地铁沿线这一条,可能还有潜力可以挖,当然选点上还可以考虑。刚才我也在听黄部长说,它地下肯定没有,只有九堡客运中心有,如果有这边我们去建的话,系统可以进去,整个服务上来讲尽量的想办法,给它储车量放大。这个倒可以做得到。

陈施承(公交集团):我觉得可能相关部门,在以后规划地铁的时候,可以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尽可能给公共自行车也好,给公交车也好留出换乘的空间,除了一号线还有二号线、三号线,都可以要考虑这个问题。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结合我们目前一号线的现状情况,尽管刚才咱们也播了,日本其他的一些模式,有利用地铁出入口的,有利用广场的有利用地下的,但是目前现在看起来,可能更多的可实际性操作,可能第一种第二种更有可能性。因为地下现在一号线,结构已经基本完成了。那怎么做,我觉得我提个建议,第一个中心城区范围之内,我们已经基本建成的范围之内。目前现在我们公共自行车公司也是按照这种,以面来解决一个点的问题,就是尽可能的50米到100米左右,有一个点,这样的话老百姓去租还,他这个点马上能够通过就近租还到,这种方式可能是一个完善的问题。外围区我提一个思考。第一个它的用地目前大多还没有建,有没有可能再跟规划沟通协调,在地块出让,包括有些公交枢纽上,公交中心站再下一步规划要建的,我统筹结合起来一起做,这是一个从用地角度。第二个事情我们地铁,地铁施工围挡马上要拆,实际上很多施工围挡,也是临时借用用地,有些施工围挡能不能够通过临时,就变成了永久的一个用地。尤其是出入口范围之内,围了一定的范围,堆放积料,施工围挡范围之内,这样的话尽快把一些点给它做下去。

主持人张平:说到现在大家都为这个场地犯难。理想状态确实是服务中心,是最理想的,24小时我都可以使用车子。目前来看的话,可能大家共同的意见是,一个是时间上跟地铁不配套,第二个这个车子拿出来还不进去,都有点困难。

朱成方(评论员):可能设施有问题,卡座的设施有问题。这个卡座快四年了,寿命快到了,这个事情也碰到了,越来越多了,还有车辆的本身质量也开始出问题了,原来是新车,现在三四年骑了以后它也坏了,这个维修增加了,希望就是维修功能,它的检修频率也要增加。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这一块我们抓得很紧,应该说四年用下来的车子不如以前,性能上来讲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有很强的一个保障措施,其实我们一年一辆车,进行一些强制保养,主要部件都是更换了,也花了很大的维修成本去做这个事,关键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它的使用频率太高,最近估计已经达到,最高一天达到34.99万人次,真的是跟以前不能比,去年的无车日,我们才34.75万人次,今年的4月16日普通的一个礼拜一,又突破新高了,使用的人群越来越大。

朱成方(评论员):这是好现象,这是好现象。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我们在做这个维修上来讲,最关键当时也提到一个报修问题,报修难的一个问题,疑似故障车判别系统出来以后,提高了很多的效率,但是还是不停在流转。

主持人张平:4月16日一个普通星期一,竟然有30多万人在骑你的车,如果说地铁一号线开通以后,我估计可能经常会出现这样的局面,估计还要厉害,所以说这个方面的准备工作,还是真是要未雨绸缪,要先做好。 

分体要

解说:地铁换乘怎样达到无缝衔接,各个部门如何统一协调?

朱成方(评论员):我把围挡围起来了,你的口子朝哪里开都不知道,你就是不知道,我就是不告诉你。

陈施承(公交集团):因为不是我公交一个规划就能的。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确实需要有这么一个部门,统筹来推这个事情。我们圆桌会下一节更精彩。

 

主持人张平:好,广告回来接着我们刚才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很多的网友,对我们这次怎么配套公交配套,整个无缝衔接,有很多他们的建议,有请杭州网的网络观察员,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情况。

网络观察员:好的,主持人,如何让地铁公交真正达到无缝换乘呢,怎么换乘才算最给力呢,来听听看网友怎么说。网友阿童木建议,在主副城之间的地铁站点,开辟一些公交环线,就像免费大巴一样,把周边区域连接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地铁的作用。还有仙鹤、小忆等很多网友认为,在地铁开通之后应该减少公交车,重叠线路的车次,这样可以缓解路面的拥堵。网友飞鱼的建议是,专门针对有车一族的。他希望在已经建好的站点附近,增设停车场,让住在城外的市民,可以把私家车停放到停车场之后,再乘地铁到达目的地,如此一来路面上的车少了,大家换乘也方便了,一举两得。此外网友夏天的风说,应该大量的增加,连接地铁站的公交线路,尤其是余杭、萧山等公交配套不完善的地区,把市民送到地铁站门口,实在是太有必要了。好的,主持人,我这边的情况就是这些。

主持人张平:好,谢谢,这是网友的一些建议,其实网友这些建议,基本上我们在节目讨论当中,大家也都涉及到了。

朱成方(评论员):听到她在讲无缝对接,你们也讲无缝对接,我觉得无缝是不可能的,缝是已经很大了,我们希望把这个缝小一点,我希望政府有关部门,把各个部门的人抽调出来,组织一个联合办公的机构,这个机构要解决公交公司的,站点问题、设站问题,解决公共自行车的停车问题,解决班次的衔接问题,这个空间跟时间都解决掉,这就彻底解决了。现在像这样情况我把围墙围起来了,你的口子朝哪里开都不知道,你就是不知道,我就是不告诉你,这种现象我觉得应该是(要解决的)。

主持人张平:黄部长,问一下我们目前来说,地铁一号线的出口,出口入口基本上已经定下来了吧。

黄先锋(地铁集团):出口位置都定下来了,现在还没做地面的棚子,标识导向以及恢复路面的景观绿化,这种东西现在还没做,最起码我们的方位主持人张平:都知道了,这个地方是出口,哪里是出入口。

如果这个明确的话公交公司知道吗,不知道?

陈施承(公交集团):这个应该这么说,我就觉得我们市委市政府,不是一直在说,要打造五位一体的大公交体系吗,五位一体就包括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出租车,还有水上巴士,其实一号线这五样东西都齐全了,刚才像朱老师说的,我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深化这个理念,能够综合性的统一规划,不是说我公交一个规划就能的,因为其中还包括了出租车,包括了自行车,就包括它的出入口位置在哪里,那我可以更合适的布点,希望能够有一个统一的规划。
主持人张平:你们现在公交集团,向咱们全体市民征集一些建议,在征集建议的时候,你们对整个公交地铁一号线,整个的布局包括出入口,你们现在心里有数吗,这个方案你们知道不知道,我想问这个问题。

陈施承(公交集团):应该说站点的位置还是,因为网上都有,这个我们还是比较了解的,出入口的位置,可能具体的还不是特别了解。

主持人张平:陶雪军你这个公共自行车,应该跟这个出入口关系很密切,你清楚吗具体的方位?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具体方位当然跟我们小陈一样,我们现场都去走了一圈看,关键就是说目前搜集到的资料也不多,也不多。

主持人张平:也不多,也是你自己去看的。

朱成方(评论员):你有没有考虑过问他要资料?

陈施承(公交集团)所以说刚刚你,他不知道要找谁了,无缝对接怎么无缝的问题。

罗斌(综合交通研究中心):我也非常赞同,刚才公交的领导刚才提到的,确实需要有这么一个部门,统筹来推这个事情。

主持人张平:我们有一个网友,他给我们提了一个建议,他说建议政府牵头各个部门,能够协调一致,做好地铁开通前的准备工作,可以公示各个线路的衔接方案,并征求市民的意见。他已经提得更加细了,要公示这个衔接方案了。他是要求牵头各个部门协调一致。显然目前来看的话,可能我们急需要有这么一个部门,牵头部门总统各个相关的部门,统筹进行规划、布局,最后来实施。这个节目我们从昨天讨论到今天,我们突然发现这个是目前眼下可能最急迫的一个工作。

朱成方(评论员):这个太要紧了,假如没有这个部门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主持人张平:所以我们也希望,我们这个节目这个信息,政府部门能够听取大家这个意见,由于时间关系,非常感谢各位嘉宾,贡献了这么多的智慧,我也希望我们公交的,公共自行车的,包括我们地铁的,这些部门的同志能够把我们今天的。这些建议带回去好不好,有些建议还是非常合理的,非常好的,能够运用到我们,整个优化方案当中,好不好,谢谢。也谢谢电视机前观众朋友们的收看,如果大家有很多好的建议,也可以赶紧向我们公交公司提出来,纳入到他们整个考虑范围之中,谢谢收看,再见。

再说几句

陶雪军(自行车公司):我们接下来的话,也会抓紧完善我们,现有的一些点位的设置,包括跟相关部门再去沟通,怎样在地铁口可以,加密一些点位。包括建我刚才讲的服务中心等等,同时也希望一些部门,能够支持我们。

朱成方(评论员):几个相关部门,都是各唱各的调,各念各的经,这个就麻烦了,比方说,刚才地铁公司他说,我的通道已经开好了,但是公共自行车,他要了解,通道口子朝哪里,围墙围起来了,我就是知道,我就是不告诉你,这就麻烦了,我怕的就是什么呢,希望通道,变成了怨声载道。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沈达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杭州市“名专栏”
·杭网议事厅试点“社区服务岗”进社区听民声
·杭网议事厅作为经典案例被引入浙大课堂
·中纪委副书记、监察部长马馼视察杭网议事厅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060221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