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8月27日:“垃圾不落地”试水带来的思考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08月27日 22:25:49 星期一
 

8月27日:“垃圾不落地”试水带来的思考 

总提要

解说:小区试行垃圾不落地 成效几何

徐晓峰(小营街道):居民的分类也好了

邻里关系都好一点

陈增丰(市城管委):在小区里就看不到垃圾桶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这就是一个进步

解说:杭州垃圾不落地模式有哪些创新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它其实是用这样的垃圾不落地

在促进垃圾分类

徐晓峰(小营街道):我就是培养居民按时

养成投放垃圾的习惯

解说:垃圾不落地试水带来的思考

《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

杭州市城管委固废监管中心副主任陈增丰;杭州市环境集团副总经理张海华;小营街道城管科科长徐晓峰;公共管理专家吴伟强;市民夏渝生;新闻评论员俞柏鸿。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说起垃圾分类,在我们杭州已经推广了近三年的工作了,它事关我们千家万户,而且它也正在一天一天的,改变我们的生活。最近有市民向我们曝料说,说他们小区在做垃圾分类工作的时候,出现了垃圾不落地的现象,到底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们先进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

VTR

解说:傍晚6点一刻,家住姚园寺巷的郭阿姨正在整理自家的厨房垃圾,准备把它扔到小区指定的垃圾投放点。

郭阿姨(市民):西瓜皮、餐巾纸,鼻涕擦过好扔掉了,这是厨房垃圾。

解说:每次定时扔垃圾已经成了郭阿姨的一个习惯,因为去年3月,她所在的小营街道开始试点“垃圾不落地”,每天只有早上的6点到8点,晚上的6点到8点,保洁员才把垃圾桶从垃圾房中拿出来。

市民郭阿姨:平常不扔的,要么是早上,下大雨走不出去只有早上(扔),不下雨我就晚上来扔。

解说:记者在现场看到,从傍晚6点开始,陆陆续续有不少的居民都把分类好的垃圾拿出来扔进垃圾桶。保洁员和志愿者就站在旁边,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

市民1:还有一个是霉豆腐瓶子,霉豆腐瓶子扔那里,我们都分类分好的。

记者:跟以前相比工作量会不会加大?

保洁员朱大姐:稍微大一点,以前就是扫地不用去管它,现在我们扫一圈地了,还要看着他们,怕他们投错了。

解说:晚上临近8点,前来投放市民越来越少,此时垃圾直运车也如约来到姚园寺巷路口,保洁人员随即将垃圾桶分类集中,交给相应的车辆运走。据了解,实行“垃圾不落地”后,白天时段居民想扔垃圾也找不到垃圾桶。这样会不会导致小区环境恶化呢?市民能不能很快改变这个习惯呢?

市民2:能适应的,这样不是蛮好的,这样又清洁卫生。

市民3:已经习惯了,一年多了。

徐晓峰(小营街道):也有好多市民没赶上时间,他现在知道了,我这边不能投放了,他带着到外面去。有些没实行垃圾不落地的地方,还有垃圾房、还有垃圾桶,刚刚你路上走过来,马路上面有一些店家,他放到店家垃圾桶里面去了。

解说:小营街道实行垃圾不落地措施一年多来,垃圾箱周边的环境明显好了,而街道的垃圾分类准确率也提高了30%。

 

主持人郑煜:我想问一下小营街道的徐科,您是怎么看待垃圾不落地这个事情的?

徐晓峰(小营街道):垃圾不落地是去年11年3月份首先在小营民居这里推行的。为什么要推行垃圾不落地,因为2010年我们在建南小区,实行垃圾分类以后,在整个小营通过一年时间垃圾分类的推广,我们那时候普及到40来个小区。但是整个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感觉到垃圾分类的质量不是很理想,特别有些小区很差,当时我们当中选了几个点,其中一个小营民居这个点,那时候(垃圾分类)质量很差的,环境也不好的,居民也是投诉蛮多的,每次检查都是不达标的。于是我们把这个点当做一个试点,把最差的一个点,当做一个试点,分析了些原因,也是有这么几个原因。一个整个小区里面投放的点太多,有好几个投放点,第二居民24小时投放整个管控没法管,指导力量也很薄弱,我们安排志愿者,安排保洁员,都是很难。于是我们就想能不能定个时间定个点,方便居民投放的时间段和点,居民来集中投放。

主持人郑煜:我们来看一个题板,来看看这个题板是不是当时你们设计的,垃圾不落地整体的做法,帮我们介绍一下。

徐晓峰(小营街道):刚开始我们问一些居民投放的时间,我们也要征求居民意见的,这两个时间段,大家感到还是比较宽裕的投放时间。

主持人郑煜:而且我看到这里面是,由直运公司定时清运,之后小区的保洁员将垃圾桶洗干净,放在特定的地方,投放的时候再由保洁员,把垃圾桶再拉出来是这么一个概念,现在你们垃圾不落地的整体做法,是不是像题板里说的这样。

徐晓峰(小营街道):基本上是样子的,根据季节,比如说夏天跟冬天,可能时间段相差前后半个小时。

主持人郑煜:大家知道原先在做推广垃圾分类的时候,杭州市花了很大的力气,在推广的过程当中,其实很多的老百姓也不是很配合。我想问一下在做垃圾不落地的时候,这项工作的开展,居民一开始是怎么想的,配合吗?

徐晓峰(小营街道):刚开始说实在话,好多居民不是很认可这个做法,认为我们是在作秀。

主持人郑煜:作秀。

徐晓峰(小营街道):作秀,整天围着垃圾桶在做这些东西,可能是在作秀。后来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实行两个月以后,我对那些提出问题的居民,我们都是电话回访。后来他们对我们的做法(表示支持),因为他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环境改善,居民的分类也好了,邻里关系都好一点。

主持人郑煜:大家本来平时相互之间不打照面,但是投放垃圾的时候,邻里之间可以认识一下。

徐晓峰(小营街道):对对对。

主持人郑煜:俞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事件的?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垃圾不落地的好处是很明显的,它也可以说是垃圾分类的升级版。但我比较惊讶的是,短片当中小营街道的市民大妈,她对垃圾分类的概念如此的清晰,而且搞得比我还清楚,所以她值得我们向她学习。科长刚才介绍就很明显,真正要做好垃圾不落地,它是要两个体系的完美配合,一个是清运系统,还有一个全民的居民的参与系统。这两个系统,两个体系,协调得非常好,所以你这个试点非常见成效。

主持人郑煜:我不知道我们这边相关部门,对于小营街道这种试点你们是怎么看的,尤其是环境集团的张总,我们知道垃圾车直运,首先需要你们公司给予这方面的支持的。

张海华(市环境集团):在2011年年初的时候,我们也是学习了台湾经验,我们当时也有这个想法,怎么样再进一步的提高。因为2009年杭州推行垃圾清洁直运,当时我们就提出来,垃圾不落地,垃圾不暴露,我们当时还有一个想法,提出来是一个错时线,收集垃圾不一定全部集中在上午,在下午和晚上也可以试,所以刚好我们跟小营街道这里,也有这样的想法。

主持人郑煜:不谋而合。

张海华(市环境集团):不谋而合,所以我们结合起来在推动这件事情。

主持人郑煜:你刚才提到台湾我们来看一下,说到台湾垃圾不落地我们看一个题板,台湾是从1996年开始台北实施垃圾不落地,取消了小区门口的垃圾桶,有专门的清理车在固定的时间,在小区里面收集。如果错过了只有两种选择,第一种把垃圾拎回家,第二天等到清理车来的时候再丢。第二个沿着垃圾车的线路,开车追到下一个收集点再去。这是台湾96年就开始实行一直到现在。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因为它整个区域当中,是没有一只垃圾桶,没有一个垃圾房的,他们由于经济状况比较好,他比较浪费,不该用的东西全部做了垃圾,而且习惯每天用完了,第二天早上一定要清走的。如果说你赶不上垃圾车,他只能放到冰箱里,放在家里也很臭。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我在台湾亲眼看到过直收直运,而且时间我记得是晚上十点多钟。

夏渝生(市民):这么晚。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十点多钟了。我当时在酒店出来,旁边就是一个小区,看见几个人站在电线杆的下面,旁边一个垃圾袋在那里等着。我说是怎么一回事,过一会儿一个垃圾车过来了,过来以后这些居民上去以后,把垃圾袋投到车里面车子就开走了。我匪夷所思,两个匪夷所思,这么晚了还有垃圾车来收垃圾,第二个更值得敬佩的是,晚上十点多钟居民站在门口,站在电线杆下面等着那个车子过来,真是让人敬佩。

主持人郑煜:我想问一下陈主任,小营街道这种做法和台湾这种做法,两者之间有什么不同?

陈增丰(市城管委):我们有几个不同,一个我们的定时不像台湾的,它是真正叫定时,它是差不多在一个时间点上。

主持人郑煜:它相当于准点。

陈增丰(市城管委):对对对,就像公交车一样。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他是跟居民跟清运队约好时间,比如说五点半,这个车子五点钟就出发了,五点半准时到那里,停下来到收集完的时间是三分钟,不超过三分钟,很快。

陈增丰(市城管委):我们这里就相当于一个时间段,我们的投放也不是直接投放在垃圾车上。我们现在小区的条件,很多还不具备像台湾这种情况。我们有些小区根本垃圾车都进不去,我们提出在它这个基础上改良,我们就是用垃圾桶,在这个时间段垃圾桶推出来,过了这个时间段垃圾桶就收起来,在小区里就看不到垃圾桶。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这就是一个进步。我们不能照搬照套,我们国家台湾地区的垃圾不落地,因为因地制宜。杭州有杭州的特殊性,像杭州不要说时间定的话,我们在高峰期间交通拥堵,而且我们居住的方式(也不同),台湾的商业区,它的写字楼工作区和居住区分得很清晰。所以他在居住区当中,堵车的现象是比较少的。但我们小营就在市区,如果这样的堵车就受不了了。另外还有一点台湾在一个基础上,垃圾分类已经做得非常成熟的前提下,推广了垃圾不落地。但杭州有一个我们因地制宜做得非常好,我们垃圾分类在不断推进深化的过程中,有些市民虽然还不是很配合,但是有些市民已经有这样的意识。我们搞垃圾不落地的试点,让老百姓知道这个系统是这样一个系统,其实是一个宣传推广的过程。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台湾也不是完全的直收直运,它绝大部分的垃圾是直收直运的,但是超过这个时间段以后,像台北现在还有53个固定的投放点,在一些便利店的前面也有一些垃圾桶,还是有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制度叫委托代收。你可以通知专门收垃圾这个人,在固定的时间点以外,到你跟他约好的地方来收,这个东西定得很细,代收的人规定哪一幢楼是他收的,其他的楼叫他来收的话他不来收的。

主持人郑煜:这个可能也是目前小营街道在做的,跟台北不太一样的地方。其实全国各地,包括世界各地都有这种,关于垃圾不落地的经验和做法,到底是怎么样的,在他们做的这些经验当中,杭州有没有可借鉴的地方,我们先进小灵通来观察一下。

信息小灵通:你好,主持人。“垃圾不落地”是很多城市垃圾处理的理想模式。早在1997年台北就开始实行“垃圾不落地”计划。每周有5天垃圾车上门收集。收集日的晚上6点半到9点半,只要垃圾车的音乐一响起,居民们就会拎着分好类的垃圾跑下楼投放。市民一旦错过了时间,就不得不等到垃圾车下次上门,或者在白天的时候扔到限时指定收受点。如果市民将垃圾随意摆放、丢弃,将面临高额罚款。近年来,借鉴台北模式,广州、深圳、成都等很多城市进行了自己的探索。例如在广州,环卫工人会定时开着小型垃圾车沿街收集市民的垃圾,不过效果不太理想,不少高楼层的市民并不愿意下楼,环卫工人只能上楼去取。而在成都,当地推行垃圾车定时沿街清运,居民如果错过了垃圾清运时间,还可以电话预约,请清运人员上门收取垃圾。好的主持人,我这里的情况就是这样。。

主持人郑煜:好的,感谢小灵通给我们提供不同的信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看到,关于垃圾直运和不落地过程中,都有很多的做法,我们了解做法的时候,也看到了一种处罚的措施,当时就提出了有一种叫罚款,我不知道这个东西你们觉得可不可取。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可取,但是我们现在很难做到。刚才说到台湾为什么整齐划一,它能够如此贯彻的深入,它有一个前提,首先台湾的居住的楼房比较矮,当然它的市民素质、文明素质比较高。还有一个非常关键,它的处罚措施非常严厉,台湾它是明文规定的,如果说随便乱扔垃圾,你乱扔一次罚300—750块人民币。

主持人郑煜:我问一下夏大伯,假如说我们这边也对这种乱扔垃圾的,或者是在垃圾清理过程中没有按点去扔的,就随意扔了,你觉得这个处罚你怎么认为?

夏渝生(市民):我非常赞成他刚刚提这个意见,我们这个必须要跟上,但是要做这个工作要做很多宣传工作。现在我看他们垃圾不落地这个方法,已经是很好了,是定点定车,它已经定时很长时间,也给你放很长时间了,你如果再扔到外面去那怎么办呢,是有这样的人的,但是这个东西要做很多工作。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台湾地区的处罚它是一个体系,它这个垃圾的搜集跟我们这里差异很大,专用的特质的垃圾袋,有防伪标签还有条形码,如果不用这个专用的垃圾袋装垃圾的话,处罚是三千新台币,如果有人伪造专用垃圾袋的话,举报者可以获得20%的奖励。还有一个如果说,用这个专用的垃圾袋来装,但是他不做好分类的话可以拒收,还有可以罚1200—6000新台币,它非常完整的一个体系。

主持人郑煜:它很清晰,我想问一下我们这边,刚才俞老师他们觉得这种罚款,你们觉得可行吗在目前我们这种地方?

徐晓峰(小营街道):假如说用立法的手段,来制约我们居民养成这个习惯,我想难度还是蛮大的。

主持人郑煜:难度大在哪里?

徐晓峰(小营街道):所谓的是法不责众。

主持人郑煜:法不责众。

徐晓峰(小营街道):现在居民都没有这个意识,你头次罚怎么罚。

主持人郑煜:所以你建议应该是先形成意识,统一。

徐晓峰(小营街道):垃圾定时定点不落地,我就是培养居民按时,养成投放垃圾的习惯,大家都认识了这个习惯了,以后慢慢的再法律健全,说句实在话好多无证餐饮店,我们都没办法处罚,个体怎么罚他。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的确是有这个情况存在,但是我们国内也有立法处罚,像广州如果不分类的话罚款500块钱,没有规定按照规定放置容器的话,罚一万到三元块钱。

徐晓峰(小营街道):谁去罚?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这个情况不同,他是指垃圾分类,广州的垃圾分类,在全国是启动得比较早的,它现在成熟了,成熟以后我的配套基础设施跟上了,好,我开始罚了,这个时候你就无话可说。

陈增丰(市城管委):这种强制性的约束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段,或者叫是最有效的一种手段。但是我们当时在设计,整个垃圾分类方案的过程中,为什么没有采用,这个里面实际上具体涉及到操作难度。这个管理成本多少大,当我们这么多居民,去投放垃圾的时候,我们没法实现或者我们没法跟踪他,鉴定这是他投的,这是另外一户人家投的。

主持人郑煜:追溯特别难。

陈增丰(市城管委):追溯是很难的,所以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比如说10个人里面,有9个人还做不到的情况下,我要去管的是9个人,所有这种强制性的或者约束性的(规定),哪怕立法来规定的,往往是对少数人的不守法的行为进行强制。所以我们说一定要,垃圾分类到一个新的阶段之后,可能再推出这种强制性措施更有效。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还有一个小营这个试点还有一个非常优处,他其实是用这样的垃圾不落地,在促进垃圾分类,当然它也是两条腿走路,双轨制的。

主持人郑煜:所以我们这个双轨制,应该说是非常有特色的,它的积极的作用到底是在哪里,我们先进广告,广告之后继续来关注。

分提要

解说:如何利用垃圾不落地促进垃圾分类?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必须要贯彻一个原则,谁污染谁付费。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成熟以后我的配套基础设施跟上了,好,我开始罚了。

解说:垃圾不落地试水带来的思考,《我们圆桌会》继续关注。

 

主持人郑煜:好,感谢朋友们广告之后,继续关注《我们圆桌会》。小营街道这项工作的创新,是通过垃圾不落地,这种方式来促进垃圾分类,我想想这个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意义,意义又在哪里?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其实杭州市在2000年就搞过一次垃圾分类,那次是建设部委托的,八个城市杭州是其中之一,后来不了了之这个事情。十年以后现在又开始做这个事情,现在做的结果怎么样呢?我们仅仅就垃圾分类这个效果来看,官方的统计数据说,平均投放的准确率是74.1%。我们最近在五月份刚刚做完一个调研,实地调研西湖区和下城区准确投放率,这是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居民对垃圾分类的支持力度,西湖区是61.2%,下城区更高一些72.4%,但是坚持准确投放的,西湖区是29.1%,下城区只有32.6%。我很支持,但是真正能够落到实处去做的,分类而且准确投放的这个比例比较低。所以迫使我们一些小区,特别是我们城管委,以及其他的一些城市管理系统,必须在垃圾分类,怎么样更好地促进垃圾分类方面做一些创新。小营街道现在采取的就是不落地这种方式,倒逼过来促进垃圾分类,这绝对是应该提倡的。

主持人郑煜:其实从你刚才数据来看我们知道,大家对垃圾分类和垃圾不落地这种做法,其实从内心来讲他们都很支持垃圾分类的,但是实际上从数字上也显示出来,其实大家在分类的过程当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这个里面它有很多制约因素的存在,并不是说居民的意识完全没有达到,也不仅仅是说制度设计方面有问题。

主持人郑煜:这是什么样的问题呢?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最大的问题在于垃圾的分类,没有跟经济手段结合在一起。一般真正要做到垃圾分类的话,必须要贯彻一个原则谁污染谁付费。我举个例子,我有一个朋友在加拿大买了一个房子,买了一个别墅,他买的时候就要求你计算,自己每天产生的垃圾量,当时就把这个钱给付了,每天晚上到固定的时间垃圾车过来,他只收你交过钱的垃圾量,超过的部分他不收,这是收费制度。没有良好的收费制度,不贯彻谁污染,谁生产垃圾,谁付费这个制度,要做好垃圾分类是很难的。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这个观点我很同意,其实我们老百姓有一个意识必须要清晰,垃圾不落地的受益者是谁,是每个市民,每个居民。

主持人郑煜:从我们节目刚开始就说到,我们垃圾分类其实在杭州开展,已经近三年时间了。其实这三年时间做了很多工作,我们来看一个题板。杭州近三年实行的,垃圾分类的相关举措有一些,比如说发放免费可降解垃圾袋,试点小区排放分类垃圾桶,还有垃圾分类进行实名制,推出垃圾分类投放记分绿卡,大范围的铺开垃圾清洁直运,这些是目前杭州已经做过的,或者正在做的一些工作。我想问一下这三年过来,包括现在小营街道刚刚创新的垃圾不落地,相比较是不是垃圾不落地这种方式是最好的?

陈增丰(市城管委):事实上垃圾不落地,简单从字面来说垃圾不要放在地上,或者不要同我们土地接触,不要产生二次污染,这个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们城市从小到大,我们的垃圾是怎么处理,先是垃圾堆,后来政府规范起来弄一个垃圾池,最后要求又高了弄了一个垃圾房,最后又用垃圾桶,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过程。只是我们现在在推进垃圾分类过程中,赋予了垃圾不落地更多的一个含义。

主持人郑煜:吴老师你怎么看?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我们应该放大的来看这个问题,70年代世界上就提出来,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人类目前这样一种发展方式,它是不可持续的,像罗马俱乐部在1972年就提出了,增长期限论,人类目前这样一种大量的耗费资源,污染环境的方式,会造成生态环境的一种恶化,这个概念一直衍生到现在。到后来的节能减排到循环经济,再到目前的低碳发展这样一个概念,这个概念落脚到垃圾上,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城市废弃物里面,其中主要以垃圾构成的固体废弃物,它的排放占到50%多,90%是由于填埋所产生的甲烷,这个甲烷的增温趋势是二氧化碳的62倍(应为25倍),说明垃圾如果说是量大,处理不好,不回收,或者说仅仅通过填埋这种方式来解决的话,对整个气候的变暖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郑煜: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垃圾整体的,无论是从家庭的垃圾产生,到最后的处理这个过程当中,其实我们看到从历年杭州,近三年来出台的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包括到现在,今天小营街道的在试点的垃圾不落地,这些地方大家觉得,有哪些地方是创新,它到底创新的点在哪里?

陈增丰(市城管委):一个垃圾袋和垃圾桶,是在整体设计方案中的一部分,至于实名制,积分这个卡,这些都属于社区干部一种创新性的,或者叫探索性的举措。

主持人郑煜:它的效果怎么样,好不好,跟现在的小营街道的垃圾不落地相比,哪个更好?

陈增丰(市城管委):应该说各有利弊,但是也是在争议中发展,比如说我们的实名制,从一开始出来就有争议,我今天吃了一个甲鱼你也知道,我今天扔出去一点什么东西你也知道,好像是侵犯了隐私。

俞柏鸿(新闻评论员):这个有道理,有时候中国人还有点犯忌的,你把我名字每天都扔在垃圾桶里。

夏渝生(市民):这个实名制是我们社区搞的,搞实名制搞了很长时间。

主持人郑煜:效果怎么样现在?

夏渝生(市民):下面是用居民区的小组长弄的,他说写名字,后来我们家里的情况都知道了,后来他就编号了,改了方法了,但是这个有一个问题,不能持久。

徐晓峰(小营街道):我感到这个还是蛮好的,包括我们现在垃圾不落地,也就是间接的实名制,现场的实名制,我不需要你的几户几户(登记),但我现场可以指导你,我知道你是张三李四,你住在哪里,大家都知道的。

吴伟强(浙江工业大学):我研究了全世界的垃圾分类,垃圾处理,从制造到产生到搜集到再利用,以及产生后面的经济效益,这样一个整体的流程,从来就没有发现过,任何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用的是实名制。不要以为实名制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是第一点。第二点从公共管理的基本的原理来讲,一种不良行为的产生,可能是基于他的道德的逆向选择,对这种行为的制约,如果仅仅采取激励那是不够的,肯定要有制约,激励和制约必须要并行,我们当然很赞成用积分卡来奖励这种方式。但是光有奖励,如果没有良好的制约的话,是不能够产生作用的,它不能够消除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主持人郑煜:假如是要把垃圾分类,包括垃圾不落地这项工作,如何通过小营街道这个试点,既然已经做出亮点来,它是不是能够在全市各个社区能够推广,推广途径到底难不难,明天我们将继续关注,好感谢收看本期的圆桌会,下期节目再见。

再说几句:

夏渝生(市民):垃圾不落地比现在实行的垃圾分类是更高一层了,不过这个要实行起来,可能要花一点时间。

徐晓峰(小营街道):小营街道假如说想把垃圾不落地推广下去,我想最主要的一个,居民(积极性)的调动,第二个还要跟直运公司的配合。

张海华(市环境集团):作为我们环境集团来说,我们肯定是全力配合做好这项事情的。我们在车辆安排、人员安排方面,这些方面,都会做配合跟进的。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龙胜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热心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