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0月19日:邻居节 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10月21日 14:32:41 星期日

1019日:邻居节,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

总提要

解说:杭州邻居节在年轻人中知晓度却不高。

李树波(市民):这这里之前我还是不知道的。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年轻人来参加不多。

孙小婉(市民):三分之二老年人。

解说:那么如何让这些年轻人参与进来?

朱成方(评论员):我觉得需求是最要紧的。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推出了一个网上的邻居互动。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社区里面办一些减压的活动。

解说:我们的邻居节该采取怎样的模式?

张建涛:建立组织有14个团支部。

李树波(市民):这个场地只要我们能用,我们自发就会去打球。

解说:邻居节,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我们圆桌会》今晚讨论。

嘉宾介绍:杭州市民政局副局长张建涛;杭州市文明办城市处处长刘婷;浙江工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系副主任郑晓东;新闻评论员朱成方;湖滨街道青年路社区社区工作者章国娟采荷街道红菱社区居民孙小婉;市民李树波。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在我们昨天节目当中,我们讲到了杭州的邻居节,通过杭州邻居节我们也引申出了,杭州这几年来有关邻里和谐关系这样一种建设,这样一种工作,我们应该说是做了非常的多。但是在邻居节开展的期间,我们的记者也对杭州的一些年轻人进行了采访,结果让我们感到非常惊讶,应该说大多数的年轻人,对邻居节都不知晓、不了解、不认识。问一下李树波你知道邻居节吗?

李树波(市民):其实来这之前我还是不知道的。

主持人张平:你也不知道。邻居节给你的概念是什么?

李树波(市民):第一个感觉,第一个感觉应该是邻居之间的一个节日,第二个感觉这是不是,又是一个官方组织的介入,第三个感觉这个主体是领导呢,还是我们群众呢。

主持人张平:这么多的疑问,可见你真的是不知道它,参加我们节目才知道是吗?我想问一下你平时跟邻居有来往吗?

李树波(市民):不怎么来往。

主持人张平:不来往。

李树波(市民):对,看到了就可能点个头示意一下。

主持人张平:你喜欢楼道里大家都互相认识,很熟悉,互相帮助吗,你需要这样的关系吗?

李树波(市民):认识我觉得就看认识的人是怎么样的,就跟自己性格或者兴趣爱好,都有点类似的,那就希望是认识的,大家可以一块玩或者一块聊聊什么,但如果大家兴趣爱好不是一块的,其实认识了也没用,就算认识了你之后也就是陌生人。

主持人张平:李树波应该说他的想法,可能代表一部分年轻人的想法。我们随机也对杭州市的市民,进行了一个采访,我们想了解一下,这些杭州市民们对邻居节,他们是怎么认识的,他们觉得还有些什么地方需要完善,或者是他们怎么来看待这个邻居节的,我们来看个采访。

VTR

解说:邻居节年年办,在杭州施加花园社区和翠苑社区,都属于在每年邻居节时,开展活动非常丰富的社区,这几天记者就在这两个社区附近,随机调查了数十位居民,许多年纪比较大的市民都觉得,邻居节是个好事。

市民1那就是大家都认识了嘛,现在认识得还少的,是不是。

市民2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认识熟悉,整个生活环境可能感觉更好一些。

市民3我们刚搞过,我们社区是第九届了,社区搞邻居节活动,我们刚刚参加好,大家都很开心。年轻人因为他们正在工作嘛,没有时间嘛,一般都是年纪大的。

解说:然而就像这位大姐说的,我们采访的大部分年轻人,都对邻居节很陌生,其中有许多人对形式内容不感兴趣。

市民4给我感觉他写出来的海报,给我的感觉这是老年人的活动,好像一群大妈汇在那里,跳健身舞那种感觉,我就不太想去了。

市民5应该是年纪比较大一点的,年轻人都在家玩电脑。

解说:而另外有许多到中年的市民想参加,但是因为时间上有冲突,而没有办法参加。

市民6因为我平时上班的嘛,我平时也没有注意什么,社区活动这些参加得比较少。

市民7因为要上班,我碰到休息天才(有空)。

解说:接受我们采访的大部分市民都觉得,单单靠一次邻居节,可能不会起到多大效果,应该多举办几次形成氛围。

市民8我觉得如果多搞几次可能会好一些吧,偶尔一次应该也没什么太大的效果。

市民9每月一次最好。

市民10可能一个月有个两次三次的,十天差不多一次那种,差不多我觉得可以了。

主持人张平:这是我们对不同群体的一个采访。目前来看的话,老年人普遍大家都还是非常支持的,觉得很好。中年人看一看觉得还是有这个意愿的,只不过就是工作忙,是不是能够次数多一点。而年轻人他们基本上就是排斥的,就觉得那是老年人的活动,像李树波这样是吧。这就是采访出来的一个效果。目前来看的话普遍这么一个认识。那我想问一下章国娟,在你们青年路社区里头,邻居节参与的人群当中,是不是也是这么一个现象,年轻人多不多。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应该说这个现象也有,大部分来参加的也是年纪大的比较多,年轻人来参加不多。但是我们也通过这几年,怎么样让年轻人也来有一个互动,就像刚才那个年轻人说的一样,要根据他们的爱好来弄,来办。我们推出了一个网上的邻居的互动,比如说针对的哪一个人群,就是我们年轻的父母,刚刚结婚生孩子的爸爸妈妈,马上要怀孕生宝宝了,我们就建了一个家有宝贝网。这样子的话他们有自己感兴趣的主题,他们自己相互的交流,这个互动就比较好。

主持人张平:怎么样 效果如何现在?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应该是蛮好。比如说本来他住在楼上楼下,他不知道上面有一个宝宝,他宝宝发生问题了。比如说今天有点感冒,年轻的父母不知道怎么办,因为他们到我们社区来办证的时候,我们都会给他这个网站的群,就给他们,他们会相互地加入这个群,大家有一个互动。

主持人张平:你们青年路社区到现在你们发现了,有这么一个问题,所以针对年轻妈妈们搞了这么一个网,年轻妈妈和爸爸,除此之外你们针对年轻人,还做过别的活动没有?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我们也觉得就是年轻人参与确实比较少,把他们也拉进来。

主持人张平:把他们也拉进来。好的,孙大姐,你们这边的活动,孙大姐,我想问一下,你们的活动是不是参与的人员,也是以老年人为主,就像我们刚才片子里所看到的。

孙小婉(市民):老年人多嘛,按比例说应该是三分之二老年人,三分之一是中年人,也有许多中年人,有些不是都下岗在家嘛。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总之还是比较空的人。

孙小婉(市民):你说很忙的人是他根本也没兴趣嘛,很忙的人他不会有兴趣,参加你们什么邻居节,你说对不对。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其实说很忙的人没兴趣也是不对的。

主持人张平:那你问一下李树波你有兴趣吗?

李树波(市民):其实如果平常之间大家聚在一起玩一下,或者出去打个球或者怎么样的,下个棋,针对自己兴趣爱好的还是有兴趣的,再忙的人他也总有时间要去休闲一下。

孙小婉(市民):别把老年人和这些人放在一起,要另外组成一个活动圈,他就谈得上话了。

主持人张平:现在在你们社区没有吧。

孙小婉(市民):社区青年人参与得比较少,比较少。主要还是老年人,我在想像我这个年龄段。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比如说我觉得有三个方面的活动,可能会吸引我去参与。组织一下去郊游,社区里面办一些减压活动,打个球什么的,这种第一我会有兴趣。第二在我这个年龄段,可能还关心的子女教育的问题,比如说社区组织亲子活动,社区组织小孩子之间的,比如说一些文体竞赛,我可能就会去参加,因为小孩会要求我去参加。第三个方面可能我个人的一些兴趣方面的,比如说体育运动,社区里面组织个游泳,组织个羽毛球,我可能就会有兴趣。社区里面组织一个摄影讲座我就会有兴趣。我想这三个方面从我个人,可能也多少代表了我这个年龄段的人,如果有这些活动我们会去参与。

朱成方(评论员):开始我们发起这个活动到现在9年了,我始终在考虑这个问题,怎么吸引更大的中青年来参加,扩大凝聚力的外延,怎么参加呢?我觉得首先要提升两个精神,一个是社工精神,一个是社区精神,社工精神在国外是很流行的,就是打社工,我最近在为这个社区服务,这个精神要倡导。怎么来吸引像这些小青年来参加呢,我觉得需求是最要紧的,需求、需要,当然还有付出,其实付出在有的地方也是需求,付出也是这种需求,我希望付出了。

主持人张平:我看到李树波频频点头,他也很想付出。

朱成方(评论员):比如说群体化,把一些共同群体爱好的,比如说养宠物的,养宠物的可以在一起,搞摄影的他们可以在一起,喜欢旅游的驴友可以组织在一起,因为就近嘛,社区相对出去安全,出去爬爬山什么的,郊游的,相亲的也可以放在一起。关键是我们没有找到点上,我们这个活动我觉得要进一步办下去,要吸引他们,当然他们需要的,要挠到他们的痒处。

主持人张平:好,我们来挠挠李树波的痒处,李树波,你的痒处在哪里,你需要怎么样子的社区活动?

李树波(市民):如果让我去参加一个,比较盛大的一个类似于晚会性的,开场领导先讲个半个小时这种节目,你看到有这么大一个盛大场面,说白了我又不是主角,我不想去当人肉背景。

主持人张平:这是年轻人的想法。

李树波(市民):我就是去当人肉背景的,反正我过来看领导先讲了,讲的跟我说实话没多大关系,还不如邻居之间,比如说有几个熟的朋友,大家有个起头人,李树波你今天晚上在家没事,那我们出去打个球,好,出去了,刚好就回到家,反正一天就对着电脑感觉很累,是需要健身一下,需要运动一下,出去打个球,出一身汗回来就感觉很舒服,像这种活动很愿意去参加。

朱成方(评论员):假设社区给你联系一个场地,叫我们整个社区的年轻人去,你会不会参加呢?

李树波(市民):这个不用去叫的。

朱成方(评论员):贴个通知,大家愿意去的,你会不会去呢?不用叫,他自己会去的,这个大家愿意。

李树波(市民):只要你那里有个场地,场地在,不用贴通告,这个场地只要知道我们能用,我们自发就会去打球。

主持人张平:这是一个需求,还有另外你需求什么,比如说社区有些工作需要你们年轻人去奉献,去帮助别人,你愿不愿意?

李树波(市民):去奉献就像刚才老师讲的这种社工精神,其实对年轻人来讲身上都是有的,比如说一般现在杭州,你碰到公交车上有个老奶奶在旁边,我们肯定是站起来的。但是问题是我们年轻人也怕碰到拎不清的。我帮他做这些事情,他觉得怎么这个又搞得,不是特别好或怎么样的,其实也有这方面的担心。觉得其实我付出了努力,但是没有得到相应的,一种称赞或者是认可,不是说称赞认可吧,至少不要抱怨。

主持人张平:有这个担忧是吧。

李树波(市民):对。

主持人张平:这也就是邻居之间互相建立,或成为熟人社会以后,他的体谅这种精神是可以培养起来的,是吧,郑老师?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通过邻居节这个活动,它其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人与人相识的契机。因为我们以前由于楼道,由于建筑的这种关系,我们没有认识的机会,而邻居节可能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有了这个机会以后,我们之间成为一个相识的人以后,经过再多的一些交往,我们就可能可以成为熟人。当在进入了一个熟人社会以后,其实会给我们生活带来很多的便利。除了之前讲到的,我们可以有一些社会支持之外,可能我们比如说在一些纪律上面,在一些规范的遵守上面,因为周围都是熟人了,面对熟人的时候你是不好意思去干坏事的,在这样的情形下面,我们可以去培养出更多的共同体感,培养出更多的社会支持感,也为我们后面可能将来更多要发展的,比如说自治、民主这些东西,提供更好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主持人张平:对,可见其实对于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建立,我觉得刘处,年轻人还是有渴望的,他们也还是有需求的。关键是我们怎么样去,建立这样的一种条件,给他们这个条件去参与进来,这个很重要。

刘婷:对,我们杭州市第三届邻居节的时候,我们主办方,饺子友,开展了一个百桌千人饺子宴,人气非常旺,一千多人。所有的市民是自发的在这里,大家很有序,这些百家宴,邻里之间还是很受欢迎的,这个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什么新的课题呢?

张建涛:每年政府倡导组织,每年组织一次引导起来是需要的,但更主要的是培育,大量的社区社会组织,用民间的力量来组织,由居民共同参与的活动,凝聚大家的人心,来沟通大家的邻居关系,我觉得就把观念要改变起来。这个活动不是邻居节活动吗,也是的,今天我们市里行政组织的活动是需要的,我们所有的社区组织的,有关邻居的一些活动,也是邻居节的内容,我们觉得我们的观念更新了。

主持人张平:我觉得张主任的观点已经更新了,作为你这主要的工作者,管这方面的工作的领导,怎么样把你的观点赶紧推广下去,在你们实践的管理工作当中。

张建涛:我们经济开发区有个邻里社区,是全国唯一的首个,专门邻居,外来打工者、青年打工者为主体的一个社区,这个社区里面就提出了一个关于,叫青春邻里社区,青春邻里社区是吧,叫人文邻里、青春邻里、平安邻里,其中吸引大量的,青年打工者和周围的大学生,就搞了个青春邻里,它里面建立组织,有14个团支部有活动。

主持人张平:你一说组织个团支部,李树波马上就反感皱眉头,团员组织起来了,其实你也建立团支部了,你把兴趣爱好相同的年轻人,纠在一起就可以了,是不是这个意思,把市民作为一个主体,他要做主角,他不想做背景墙,这是他们的呼唤。

李树波(市民):就像以前我们上学的时候,班里面往往都会这样,班长可以要一部分人的,但是如果班里面,有其他同学威信比他高的,班长工作肯定开展不了。

主持人张平:意思就是说还是要他们年轻人,自发地去组织。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政府,党团组织就是应该隐姓埋名。当你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不去考虑我要写个报告,我要提个口号,我要争个第一的时候,这个事就做成了,一旦你有这方面想法的时候,这事往往反而做不成。

主持人张平:这个观念也要改变。

张建涛:开始萌芽状态的时候,政府或者组织的力量还是需要的,否则谁来把它弄起来,组织的力量是需要的。到了一定程度成熟了,推向民间、推向自发、推选自愿,这个就把活动搞得生动活泼了。

孙小婉(市民):组织就是场地的力量,你把这个场地给他搞好了,他会自发的,他里面这个头就形成了。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你不要老想着说我这个事情做完了以后,我要写个报告,我要提个口号,我要弄个什么材料,去争什么全国第一城市。

李树波(市民):报告是可以写的,但是在写报告是滞后的,不要提早把这个报告给想好。

朱成方(评论员):有组织也是好事情。

李树波(市民):不是排斥组织,不是排斥组织。

朱成方(评论员):有组织有什么不好,没什么不好的,帮你还不好,组织来帮你,帮你找场地,帮你付经费。

李树波(市民):不是我排斥组织,组织相对而言他有他的目的,跟自己玩的东西是有冲突的,利益上是会有冲突的,其实我们在学校里。

朱成方(评论员):为什么不找到没有冲突的地方呢?

主持人张平:他希望组织改变观念,他们改变认识这样就没有冲突了。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朱老师您知道,在一个行政主导的国家里面,人家一听到这种东西。

朱成方(评论员):你提供场地了,你还要提供安全因素,比方说你靠得牢的我叫你负责,组织一些要健康方向发展,你说在里面打架了,它还是有责任的,所以我觉得有的时候还是。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朱老师,你考虑太多了,我们以前农村里搞百家宴的时候,哪里去考虑什么安全因素。

朱成方(评论员):那有村长,有组长。

主持人张平:听听年轻人的说法。

李树波(市民):现在我们出去打球,到这个年纪了,说实话出去打球还跟人打个架,那这个人说实话。

主持人张平:他认为他是成人了,安全他们自己会安全。

朱成方(评论员):抢个场地什么的都会出来,打架是会有的。

李树波(市民):但是朱老师,你要相信我们年轻人能解决好,这个矛盾的问题。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朱老师这种观点是属于。

主持人张平:家长观点。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中国人还是需要管的,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

朱成方(评论员):没有必要排斥组织,真的是这样的。

张建涛:小李年轻同志,发表了很好的独特的见解,对我们政府职能部门,有很多思考和改进工作的地方。要深化我们的邻居节,作为我们民政部门来说,把办好这个节日为居民,这是一个观点要确立起来,不能办节为办节,不能办节为政绩。应该把办节为居民共建和谐邻里关系,做一个很好的载体。我觉得,我建议应该尽可能淡化行政色彩,增加它的民间色彩,使人民群众真正自觉自愿积极参与,包括老年人、青年人,包括上班的人员,也包括外来打工者,这样使我们这个节日要成为,正如主持人说的遍地开花。

分提要

解说:杭州怎样才能让邻居节深入人心?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很要紧。

朱成方(评论员):每个团队都要有人负责。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可能要考虑到公共活动的一些需求。

解说:邻居节,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张平:其实我们刚才说了,关于邻居节最核心的一个观念的改变,邻居节要让我们邻居自己办,让我们每个社区居民自己办,这可能是最重要的一个理念。最近我们认识了一位台胞,来自我们台湾地区的,他在杭州生活了20多年,他也参加我们的邻居节。其实他在台湾生活的时候,有非常多很好的见识和经验,我们也咨询了一下他的意见,我们来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VTR

解说:说到邻居节,从台湾来的周先生很有感触,周先生在杭州生活了20年,在2009年受邀参加了杭州的邻居节后,到今年他连续参加了三届邻居节。

周鲍华(居住杭州台胞):杭州的邻居节它其实是一个节日的话,就是定一个主题,好像说我们一个事情的总检讨、总收成,各个社区他们办的活动好不好,大家有一个目标,能够得奖或者是得到表扬,给我感觉社区活动都做得还蛮好的,但是还不够。

解说:周先生说杭州的邻居节,就好像每年一次的节日,过去了也就过去了,并不像台湾那样是一个常态的活动。

周鲍华(居住杭州台胞):我们有一个领导叫里长,他每年都会负责筹划一些的活动,居民之间的互动,分门别类,按照你的兴趣,按照你的年龄阶层,大家来互动。

解说:周先生告诉记者,台湾几乎每个社区,几千户人家都有一个里长,是居民投票选出来的。里长还会任命几个邻长,由邻长去收集每个居民的意见,汇总到里长那里,里长再根据这些意见,设计出下一年活动主题以及活动内容,而台湾的社区活动几乎每周都有,这样就满足了大部分居民的需求。

周鲍华(居住杭州台胞):基本上小的范围的话当然是分层,比如亲子活动,还有一些中学生的知识讲座,中老年我们组织一些,比如有兴趣的摄影,我们那边叫土风舞。一些讲座,健康讲座,基本上每一个星期的每一天,都有不同的活动,不同的年龄阶层。

解说:周先生也认为,杭州的邻居节形式和内容都太单一,并不适合所有人参加,所以杭州的邻里活动,应该让更多人参与出主意。

周鲍华(居住杭州台胞):每一个阶层其实他们的需求都不一样,最好是说去学台湾的里长,每年定制一个邻里的计划,让每一个阶层、每一个居民,都能够感受到平时的互动。

主持人张平:这就是我们台湾地区他们通常的做法,选了一个里长出来,里长就相当于我们的社区主任,这么一个角色,再下面有邻长,邻长可能就是我们的社区工作者,像章国娟你们这样子的,他叫邻长,就邻里之间的那个邻长。之后再收集大家广泛的民意,收集上来以后,根据每个阶层的需求,一年365天基本上每天都有不同层次的活动。也许星期一这天晚上是个摄影小组的活动,几个喜欢拍照片的人在一起聚一聚,这可能也叫活动,是吧,孙大姐。不分规模不分大小嘛,四五个家长凑在一起,交流一下教育心得经验也叫活动,关键这个层面到底该怎么做,赶紧提提建议吧。章国娟社区干部在这儿,孙大姐这个好邻居在这个地方。

孙小婉(市民):这个活动其实我们每天都有,都有,我们杭州也有,参与的人不是很多,今天吹葫芦丝,我们礼拜三唱歌,什么什么舞蹈班、剪纸、串珠、武术。

主持人张平:都是老年人的活动。

孙小婉(市民):没,年轻人也有的。

主持人张平:也有的。

朱成方(评论员):你组织一个球队,你要负责的,你还要组织的,我在网上呼吁一下要组织一下,葫芦丝的,葫芦丝的也要负责,每个团队都要有人负责,这样才搞得起来。

章国娟(青年路社区):这个很要紧,而且这个团队的负责人很要紧。我们有十多支队伍,就是这个团队的负责人,这个热心人为什么要有号召力,我们介绍评选睦邻大使,大家评出来的,他有威信大家都会跟着他学。我也在想以后我们也要关注,要评选这些年纪轻的,让他们来带动年纪轻的,年纪大的肯定是带动年纪大的。我们还有一个名人效应,住在我们小区的这些名人,他来带一个团队,响应的人一定很多。

主持人张平:比如像我们朱老师这样的名人,好的,小李赶紧再提点建议。

李树波(市民):我们还是需要有后期的一个,没有人来管我们的这种状态,后期不要让我们强迫地提供图片,提供什么感言,什么乱七八糟这一堆东西。

主持人张平:不要给你们布置什么任务对吧。

李树波(市民):对,关于政府做报告的时候可以写,但是不需要让我们来提供,不要让他写总结你自己写,不要让我们提供图片什么的,可能我们参与的积极性会高。

主持人张平:好,这是小李的建议另外还有。

郑晓东(浙江工商大学):我觉得从三个层面吧。在微观的层面我们在举办每一个活动,举办每一个项目的时候,可能都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需求,包括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甚至不同的收入结构,他们在社区层面的活动上面,他们可能也不同的需求。从宏观的角度政府的确需要提供资源,提供资金的帮助,但是要在具体的活动当中,淡化自己的身份色彩,淡化政治色彩,淡化政府色彩。从更长远的角度来讲,我们在社区规划,小区建设过程当中可能要考虑到,公共活动的一些需求,比如说我们可能要有些会所,有一些场地,为将来的社区公共活动,提供室内室外的空间。

主持人张平:目前来看《我们圆桌会》开到现在,可能是对邻居节的,首先对这个工作,对这样的活动,大家都是给予充分的赞赏的,这是毫无质疑的。第二办了9年了成绩是很卓著的,但是再往前走的话,可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可能就是一种理念,观念的一种转变。我们当然要非常感谢,我们这两位行政部门的组织者,他们真的很辛苦9年以来,要感谢社区干部章国娟,要感谢我们的好邻居孙大姐,她肯定是个奉献型的好邻居。所以说这9年来,你们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奉献,我们首先向利用致敬。但是在今后当中,我希望咱们每一个杭州市民,都能参与进来,这可能是我们最大的力量。好,由于时间关系,咱们今天这个话题到这儿,谢谢各位,谢谢大家收看,如果大家有更好的建议,拨打我们的热线89912345,我们等着你,再见。

再说几句

孙小婉(市民):大家生活上发生什么小问题,家里有什么小矛盾,单位里碰到有事回家说说,家里有事向朋友说说。

朱成方(评论员):要多搞一些适合年轻人希望搞的活动,这个很要紧,要让邻居节更加年轻化,更加具有活力,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

李树波(市民):其实邻居节,它不应该是拿来当做一个政府品牌,政府的一个形象、一个政绩,它本来就是我们之间,大家相互之间的休息娱乐,因为本来回到社区里面,就是一个相对比较休闲的环境。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沈达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杭网议事厅荣获杭报集团“最佳新媒”奖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