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9月29日:走近神秘的良渚文化
hwyst.hangzhou.com.cn  2013年10月09日 15:32:33 星期三



  总提要

解说:良渚古城遗址,为何能够入选10项世界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中华五千年文明要说的话,现在唯一的比较像模像样的实证,就是良渚遗址。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我们良渚文化,已经符合文明出现的几个条件。

解说:良渚遗址为何会出土这么多神秘的玉器,良渚的制玉工艺到底有多高超?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那个玉琮代表,良渚古国与上天沟通,神权的象征。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毫米宽的宽度里,有4条线。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良渚的玉工对玉的认识程度,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超过我们现在一般的矿物学家。

主持人张平:这么厉害。

解说:走近神秘的良渚文化,我们圆桌会政协视点今晚讨论。

主持人张平: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这里是我们圆桌会,各位好,我是张平。今年8月在上海召开了,世界考古 上海论坛大会,那么在这个大会上,评出了近年来世界重大,田野考古的十项重大的发现,咱们杭州的良渚古城遗址,也是作为其中的一项被评上了,那么为什么咱们,良渚文化中心遗址会被入选,它的价值意义何在,它对我们整个的人类起源,人类的文明,对我们中华文明,以至我们整个(长江)三角流域的文明 ,以及跟我们这个城市的文明,到底有些什么样的关联,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通过我们一些专家,要跟大家进行探讨的一个话题,这个话题也是这段时间以来,咱们杭州市的政协委员非常的关注,他们特别想在我们今天这个,圆桌会的政协视点这个平台上,也向大家要介绍一下我们这个文明,那么在我们这个节目开始之前,我们还是先来,通过一个短片,来了解一下良渚文化。

VTR1

解说: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良渚文化遗址,实际上是余杭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之间许多遗址的总称,依照考古惯例,被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按发现地点命名,是为良渚文化,1936年考古人员在,杭州良渚镇发现了黑陶片,由此揭开了良渚文化的面纱,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反山、瑶山、汇观山等大型遗址,相继被发现,出土了大量玉器,如玉琮、玉璧、玉璜等等,根据玉器的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5300至4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先后延续达千年之久,而2007年良渚古城的发现,让人们对于良渚文化的聚落文明,有了新的认识。有专家称,古城的发现标志良渚文化时期,已经进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发展阶段,良渚遗址因其在,中国文明起源阶段无与伦比的,重要价值和保存的完整性,改变了以往人们对,中国文明起源的,时间、方式和途径等,重大问题的认识,考古学界认为,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个源头。

游客:一直认为我们是黄河流域过来的,也不知道这块地方到底有多少历史,那现在知道这块历史,也是很有一段时间了。

游客:对我们子孙后代了解中国的文化,是最好的现实教育。

解说:近年来,随着考古的不断深入,我们对良渚遗址的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目前,良渚遗址的保护范围,已经达到了100多平方公里,很多农业农田、村庄都列入了保护区范围,尽管不少居民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遗址保护,还是得到了村民的普遍认同和支持。

陈欢乐(良渚村民):老百姓为了良渚文化的事情,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的。

康宏里(良渚村民):我们家在1986年4月的时候,建房,就发现过遗址,那次挖掘出来(的文物),都捐赠给了博物馆,我们老百姓呢,那个时候开始就知道,良渚文化是一种要保护的东西。

主持人张平:好,我们看到周围这些老百姓,对这块宝地他们是非常自豪的,那么当时的时候,良渚文化当时是怎么发现的,是怎么发现这块宝地的?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1936年当时在我们现在的,浙大玉泉校区,也就是老和山下,当时我们现在浙大这里,原来还是公共墓地,后来因为要建(设),经常有动土,所以发现了一些文物,流散到古董店,古玩市场里面去,所以当时吴越史地研究会,在那里进行了一场小规模,很小规模的考古发掘,当时西湖博物馆,也派了施昕更到那里去参与发掘,这时候施昕更 ,还是个小伙子,小青年,他只是一个绘图员,那么去参加了发掘,看看这里就是原始社会的东西,我老家也有,他的老家就在余杭,后来他回去了,放假的时候就回到了反山,回到了良渚镇,周边去找找,果然找到了好多石器,也找到了好多良渚黑陶片,最后经过申请,在1936年11月份,11月进行了小规模的发掘,当时发现了类似的遗址,大概有十几处,由此引起了社会,以及考古学界的重视,最后正式地发掘,那么良渚文化,最后真正命名为良渚文化,是到1959年,当时是由我们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夏鼐老先生命名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所长,叫夏鼐,正式命名的,为什么命名为良渚文化呢?是因为我们整个江浙沪,整个太湖流域,发现了类似大量的遗址,而且它又跟山东的龙山文化,跟周边的一些考古学文化有区别,所以认为有必要单独,命名为良渚文化,良渚文化得名主要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命名起来,因为首先在良渚镇发现的,就是1936年,我们考古界有这么一个传统,有这样一个定义,就是以首发地,来进行命名。

主持人张平:就是它(良渚遗址)被发现以后,它的历史的这种价值,到底在哪里呢。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良渚遗址实际上是1959年命名的,虽然那时候命名,但是夏先生(夏鼐)在命名的时候,他是拖了一个尾巴的,说认为良渚,杭州湾地区的良渚文化,是受龙山文化影响的晚期文化,晚到什么时候,在1972年他写了一篇文章,他提到了两个观点,第一个观点,浙江地区的古代文化落后于中原,这是他的第一个观点,第二个观点,良渚文化的年代,也相当于殷周时期,也就是商代晚期,到西周这么一个阶段,应该说1973年的,草鞋山的发掘,对良渚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里程碑的一次考古发现,你看我们认为非常,周汉古玉,就是只有金属时代,才能制作的这些玉琮玉璧,竟然和良渚时代的陶器,存在同一个墓葬里面,那么我们考古学来说,他们就是同一个年代的东西,那么就在那个时候,我们中国也在夏鼐先生的,倡导之下,引进了碳14测年,科技测年的手段,一测年之后,把良渚文化的年代,竟然测在距今5300到4300,这么一个时代的,一个坐标里边,那么同一年来说,我们浙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就是我们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因此从那个时候就开始,逐渐的长江流域,就获得了和黄河流域,平等对话的权利,不仅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也是,然后在8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著名的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就提出了,中华文明是多元一体的,这么一个就是,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的,这么一个理论,然后大家就才意识到,中华文明并不是在哪一个点,突然之间爆发出来,而是一个多元一体,逐渐发展逐渐融合的,这么一个过程。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刚才我们讲到,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掘,当时一下子测出来7000年,好多北方的专家学者也不承认,认为你们这个地层可能搞错了,或者碳14测定有误差,也还不承认,因为传统的观念很强,一直以为南方是开化比较迟,文化比较落后,肯定比中原地区要落后,但是我们现在有这个碳14测定的年代,又有一些实物证据,这个证据就跟法院按照破案的,不容怀疑,一定要重视实物 ,而且有实物又有年代,那这个就可以肯定下来了。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我们中国五千年文明。

主持人张平:对。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但实际上这个很长时期,在国外的一些学者,他们是不相信,这个五千年文明,那你要证据,那我们以前一贯讲的五千年文明,那是从史记,五帝本纪开始,我们通常有一句话讲历史,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那么三皇五帝,我们严谨的历史科学,它仅仅是一个传说的时代,那么中国文明是怎么起源的,哪里起源的,那么在那个时代,17世纪18世纪,当然有一批所谓欧洲中心说,认为就中国文明,它是从西方传过来的,就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只不过我们史书里面记载,所谓五千年文明,但是你要说服全世界,尤其是非中国人,你要有证据 有实证材料,那么这个实证材料,就是从20世纪早期,我们说20年代,仰韶文化的发现,殷墟考古的发现,龙山文化等等的发现,那么人们已经可以完全确定,就是中国文明,是人类早期文明之一,尤其是殷墟的发现,因为这个全世界都服了,就是文字 青铜器,都邑就是城市,作为一个非常可靠,无可怀疑的中国文明的独特性,那么其中我们这里特别要讲到,就是良渚文明的,或者说良渚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这一个问题上,刚才讲了,当然我们详细,那个报告没看见,就是世界考古上海论坛。

主持人张平:对,重大田野考古发现。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性的那个探讨,探源工程,我想 当然我没看见,它之所以能够成果得奖,说明这个源已经逼近,那么这个源里面,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我们良渚(遗址)。

蒋卫东(杭州良渚博物院院长 杭州良渚研究院院长):所以早在上世纪90年代,1996年 国家文物局,当时公布大的良渚遗址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时候,就下了一个定义是,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最具规模和水平的地区之一,当时是这么下定义的,那么这两年有我们的,国家科技部在牵头,做中华文明的探源工程,那么去年阶段性的成果,有两位主持的专家,对这个中华文明的起源,做了一个基本的判断,他(们)这么写的就是说,以良渚和陶寺为代表的公元前,在公元前三千年,至公元前两千年间,与巨型都邑就是巨型的都城神似,以及大型的宫殿基址,大型墓葬为代表,表明早在夏王朝建立之前,在一些文化和社会,发展比较快的区域,已经出现了早期国家,进入了古国文明的阶段,实际上陶寺是要比我们晚一些,大概在距今4500年左右,那么距今五千年,中华五千年文明要说的话,那现在唯一的一个,比较充足的,觉得比较有理由可以拿出来的,像模像样的实证,那就是良渚遗址。

主持人张平:良渚文化的发现可能对当时,对我们整个历史的这种,当时的常识,一般的认识,可能有一种颠覆性的作用。

林华东(省十届政协委员 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有颠覆性的。

主持人张平:一下子发现在这个蛮荒之地,居然有这么大一个文明存在这个地方。

卓军(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市园文局文物处处长):有些玉器,好像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大规模的良渚玉器发现之前,全世界有很多大的博物馆收藏了,一些良渚玉器,他们当时判断不了年代,当时很多把良渚玉器,定为是商周时期的东西,后来良渚大量玉器出土之后,才给它定性。

楼毅生(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特聘委员 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有些甚至是汉代的,都认为它是汉代的。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我去过许多,博物馆,像故宫博物院 台湾的,还有全世界的四大博物馆,像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都有收藏良渚文化的(文物),当然他们,特别是大英博物馆很好笑,他出了一本《中国的玉》,这样一本书,封面就是良渚的玉琮,(大英博物馆)他这个在,介绍亚洲文明的时候,第一厅,第一个展厅的第一件文物,就是这个玉琮,就整个亚洲,亚洲的历史远古开始,就第一件文物就是这个,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国内的话,以前我们的中学教科书,历史记载里面是没有这个良渚文化这一说,后来有了,明年9月1日的改版,全国统编的中学教科书,就会有很大的篇章,介绍良渚文化,它是从中华文明起源的角度,来论述这个良渚遗址,良渚文化的,在这个香港 澳门的,中学教科书中,早就有了(良渚文化),中学教科书 ,也是起源说。

主持人张平:就是现在人们基本上都开始承认了,它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之一,起源之一。

陈寿田(杭州良渚遗址管委会副主任 浙江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局副局长):所以这次,我再介绍一下,这次你刚才讲到的这个论坛,论坛本身是中方发起的,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发起的,他参加的这个评比的这些专家,是来自全世界各地的,而且有99个,由专家推荐的,全世界各地考古发现里面,候选人,候选单位,里面投票产生这十个,所以至少能够从他们的材料上,从他们投票过程当中来决定,而且我们这一次被评为,票数位置放在就是,埃及的吉萨金字塔后面,吉萨金字塔第四名,我们是第五名,说明在学术界,特别是主要的考古学的学术的起源,我认为是在西方,他们这些学术的权威泰斗,来投票认可它(良渚文化),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一个结论。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夏迎莹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杭网议事厅”再获社情民意直报点先进单位
·杭网议事厅获“市民之家”年度红旗窗口殊荣
·杭网议事厅加入"四位一体"联动运行工作模式
·“杭网议事厅”荣获人民建议集体奖
·杭州网荣获中国城市网站联盟三项大奖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浙网文[2012]0867-091号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