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再回首,感受农村新变化(下)
前期回顾
解说:杭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有何特色?
毛义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实际上也解决了老百姓的保障问题。
李黄骏(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上下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还是按照我们的愿望定下来的。
解说: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像我这个家三套房子360个(平方),我自己住一套,还有两套都是出租。
曹工化(评论家):现在他昂首阔步走进来,我比你们还阔得多。
解说:再回首,感受农村新变化,《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毛义华;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李黄骏博士;文艺评论家曹工化;余杭仓前镇村民阮金土;富阳新登镇湘溪村村主任沈建庭;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娄火明。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圆桌会,我是郑煜。在上一期《我们圆桌会》当中我们和大家聊一聊有关于十七大召开以来杭州农村在住房和经济上面的一些变化。其实我们知道现在杭州农村的农民们,他们不光光是在物质上得到了很大的一个提升,而且他们在政府的公共服务方面,也获得了很大的一个提升。接下来我们先来进一个片子,了解一下。
VTR
解说:近几年来,家住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的村民们,看病更方便,因为在家门口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量量血压、检查伤风感冒。
余杭区径山村村民:这个措施采取的蛮好的,特别是我们山区,出去不是很方便,报销按照比例大概是50%。
解说:从去年起,杭州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全覆盖,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框架和职工医保、城乡医保实现统一。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不仅可以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而且负担更轻。正因为有这样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们参加农村医保的比例不断提高,比如在径山村,现在参保的农民几乎达到了100%。
吴明刚(富阳市鹿山街道南山村党总支书记):我们现在所有的一般村级里面,服务的东西都可以在村里面办,也更完善了我们村里的服务平台。
解说:村级便民服务中心服务范围涉及代办证件、平安综治、宅基地审批、政策解读、咨询服务等方面,可以说凡是与老百姓日常生产生活比较密切的事项,都可以代为办理和服务。
胡良国(富阳市环山乡诸佳坞村村民):便民服务中心到村里头,方便老百姓,像我孩子躺在床上,我想办个低保挺方便的,材料资料(交)到这里,工作人员给你们(我们)办好。
解说:而在养老方面,为了实现“老有所托”,很多村还建起了自己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在活动中心下棋、打牌、运动。在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老年食堂。因为这里的饭菜又便宜又好吃,还可以送货上门。
申屠海荣(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老年协会会长):我们村坊里面,现在90岁以上的有8个人,他们都是一个人过生活,所以现在这批人都到食堂里来吃饭。
桐庐县江南镇荻浦村村民:90岁以上是一块钱,80岁以上两块,70岁以上是三块,有些不能来的,拿去吃,送餐,他们喜欢这里的饭,软一点,年轻人吃的硬一点。
主持人郑煜:刚才我们在片子当中,看到了有关于他们农村当地,医疗社保包括老年人的养老问题,都得到很大的一个提升和改善,在这儿我想问一下沈主任,刚才片子里的这些情况,在你们村里面有没有一样发生?
沈建庭(富阳新登镇湘溪村村主任):一样。
主持人郑煜:你们村子里面,原来没有经过农村住房改造,包括城乡一体化建设,之前和现在有什么不一样吗。
沈建庭(富阳新登镇湘溪村村主任):报销的费用在当时的时候,统一每人收15块的时候报销比例是25%,现在是每个人缴150块,报销的比例是,住院是65%,门诊是25%。尤其是生大病的时候老百姓就担心了,假如他自己看了六万,五万没人承担。这样的情况,65%报销以外,假如自己承担3万块以上的,还可以申请医疗救助,还有30%可以报,老百姓心里有踏实感了。
主持人郑煜:大伯,你有没有切身的体会?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我们这里医疗保险,原来同他们差不多,现在我们已经发展到高保,有一部分农民已经买高保。
主持人郑煜:高保是什么概念?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高保同职工保险待遇(一样)了,现在我们征用土地以后有钱了,拿了三万六千块钱,把全部高保保好,保好以后去看毛病有80%好报。这样子小区里大概有20%左右,已经做高保了,低保全部解决了。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其实我们杭州的公共服务,如果体现在医疗上,关键还体现在方便上,不光是到杭州来看病,还是在本地的县医院,或者在乡镇卫生院看病,都用一卡通就可以解决问题了,避免了农民到城里来看病抱了一大堆钱这里来付,那边去报销,避免了这种手续。
主持人郑煜:我就注意到你在说的时候,你看阮大伯,阮大伯就乐。大伯你在乐什么,刚才娄主任说的这些东西,在你们那儿的是怎么样的呢?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我很开心,我们原来跑了很多路,去看毛病排队还排不到,现在医保都全面覆盖了,都有参加医保,社区里都有小的医院。
主持人郑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片子里面,除了医保还有讲到社保问题,我不知道你们村里面的社保情况怎么样?
沈建庭(富阳新登镇湘溪村村主任):我们的社保应该说老年人这一块,45周岁以上的农村村民,每个人自愿交的是100元到1500元之间。100块钱一年的,到时候享受是131块一个月,你是交1500的,可能是有300多块一个月,45周岁以上的全部参加。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养老保险三年之内提高了一倍多,原来我们土地征用拿出15000块,政府贴10000块。这样我们每个月拿300块,到去年加到500多块,今年6月份发动,叫我们买职工养老保险,再拿出9000块,70岁以上拿出9000多块,这样有1000多块,70岁以上有1150多块,60岁以上有1050多块。所以养老保险从刚刚开始到现在,高了很多。
主持人郑煜:娄主任怎么看?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现在从我们杭州市来看,农民的保障,包括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在制度的顶层设计这个层面,已经全覆盖了。现在唯一的差别就是标准上的差别,标准上的差异,比如城区有城区的标准,城郊村像刚才这位大伯说的,有城郊村的标准,我们纯农村的又是纯农村的标准,这是第一个。第二个每个区县市之间还有不同的标准。
主持人郑煜:这个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这个根据当地的经济状况,根据当地的村级经济的整个的状况,包括农民整个意愿的状况,现在全市的农民和城市居民,我们把他合在一起,城乡居民的参保率始终保持在96%以上。
主持人郑煜:其实是很高了,这个比例是比较高。
毛义华(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这里有一个数据我报一下。到去年年底我们全市,城乡居民参加各类养老保险,总共达到460万人次,总共达到460万人次,都已经发放,发放率达到百分之百。刚才大家所讲的标准的问题,实际上每一个县市都在提高,比如说萧山从原先的90块提高到100块,淳安从原先的60块提高到70块,主城区也在提高。原先是400块,比如说调整为490块,这个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待遇,这些标准都在提高,所以大家讲的确实是这样,在现有的状态下面,你们通过这几年接触下来,这种保障体系感觉下来。
主持人郑煜:现在有没有觉得,这个保障有没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原来我们农村医疗虽然解决了,但是总归技术水平高的医生,我们农村里还少,所以我要求今后能够把高技术的医生,派到我们农村来。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我们作为市里面怎么在推进,一个通过定向培养,培养出来的全科医生,直接到基层县,这是第一。第二推进城市的万名医师下乡,第三个今年市委提出来的双百工程,城区的100名的技术骨干,包括医疗骨干下乡,农村的100名的技术人员进城来进修,最后一条,现在我们利用了现代化的服务手段,远程会诊,杭州的这些顶级专家,直接可以给普通老百姓在网络上看病。
主持人郑煜:大伯你听完以后有什么想法。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我很高兴,看来现在是一步一步提高了。
李黄骏(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其实我感觉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特别像医疗资源,它本身就有非常大的稀缺性,要做到城乡完全均等化,其实根本不可能的。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会稍微差一点,后面用什么样的措施来弥补,刚才娄主任说的最后一点,我感触非常大。远程的会诊,现在的医疗,我们去看病很多都是看看化验单,看看拍的X光片,其实就是完成了,通过比较技术性的手段,来弥补公共服务的悖论,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
曹工化(评论家):我们要破除两难结构造成的城乡差距,其中很大的一块差距,就是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的这块差距,刚刚讲了城里人退休了,我们是回报,生活保障都没有了,城里人就养老。实际上这块社会福利的差距的缩小,是根本解决城乡差距非常重要的一块。比如说是医疗保险,医疗保险刚刚解决两块,一块我看了可以不用愁,可以不用为经济发愁,这是一块。还有一块刚刚主任讲了,到身边就可以就近就医,就近就医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素,他不仅仅是方便,比如说他有两个。第一个除了你报销医药费之外,我交通费就省了,这个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有一点病我就可以去看,因为本来我有点病,要到很远的地方去看,我要花钱我就不看了。
主持人郑煜:或者有的时候会扛着熬着。
曹工化(评论家):对,扛着熬着,这样人的生命质量就降低了。还有一块我们的养老保险,养老保险这一块,有养老保险的人出来就不一样了,还有养老保险非常关键的就是,改善农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家庭之间的关系。以前我们说养老是我们的责任,但是毕竟有利益的问题在,而且是在整个经济收入比较低的情况下,这个利益会非常突出,以前农村嫌老的很多,现在我们大伯说了,现在老真的是一块宝。
主持人郑煜: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曹工化(评论家):为什么这么说,我们的养老保险普及到农村,而且普及得非常好,这个宝实际上就是,改善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改善家庭的关系,改善家庭关系。一个是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亲戚之间的关系,家庭和谐是整个社会和谐的一个基点。我们现在把农村的社会福利提高,实际上我们用二次分配的手段,缩小城乡差距,弥补我们原来城乡两元结构造成的,对农村的一些经济上的,一些心理上的,一些社会和谐上的伤害。
主持人郑煜:娄主任除了这些以外,我们整体服务构建体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呢?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在农村的公共服务建设里面,还有一块就是教育。像我们今年市里面专门通过农村公益金,资助了100家农村的村办幼儿园建设,城市的小孩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城市有优质的幼儿园,农村也要往这个方面建,达不到优质,我最起码要有幼儿园。还有一个在农村的公共服务里面,包括就业,现在我们农村里面,哪怕是最偏远的农村里面的农民,他要找工作,就不要再跑到杭州城里来了。他在村里面,刚才电视里面讲了有一个综合服务中心,他在电视屏幕上就可以看到,上城需要什么人,下城需要一个洗菜工,或者拱墅需要一个宾馆里的服务员,他在那儿就可以看到,工资待遇是多少,有电话号码,找工作不要再到城里来跑了,也不要像无头苍蝇一样来撞了,他直接在那儿就有地方知道。
主持人郑煜:他可以获得信息的渠道,和他的信息量也就很大。
分提要
解说:农民的精神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跳跳舞,聊聊天,邻居的关系越来越团结。
曹工化(评论家):第一个,我们有闲了,第二我们有钱了。
李黄骏(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就会培养出我们所有居民一样的,我们说现代社会的一个公民意识。
解说:再回首,感受农村新变化,《我们圆桌会》继续讨论。
主持人郑煜:我们聊了那么多我们知道,除了医疗和社保以外,在农村住房改造,这整体的一系列工作当中,不光光是这两方面得到很大的提升,其实农民业余的生活,包括他们文化生活,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高,接下来我们看段片子来了解一下。
VTR
解说:余杭区江南镇荻浦村的村民翁文珍已经退休了,退休后闲来无事,荻浦村的农家书屋成了她每天的休闲去处。。
翁文珍(村民):退休嘛反正在家,有时候空了,看看(书)也可以充实一下自己的知识,最喜欢的关于健康方面的知识。
解说:像翁文珍这样,经常来农家书屋看书的村民还有不少。农家书屋的管理员说,今年,书屋里的借阅纪录已经记满了5本本子。。
申屠春树(农家书屋管理员):看书的比较多的,一个礼拜7天每天都在这里。早上8点要到晚上7点。。
村民:我经常来看书。退休以后没什么事情,蛮好的。。
村民:村民的业余生活丰富了很多。。
解说:除了书屋,近年来,荻浦村修建了广场、运动场,有了这个空间,在城市里非常流行的广场舞,也风靡农村,荻浦村的村民们组建锣鼓队,排练广场舞,生活非常丰富。
村民:像我们平常跳跳舞,健身器什么都有。
村民:我外甥 十七八岁,他们都去打球。
村民:我们平常跳跳舞,我们媳妇都跳舞的。
解说:此外,荻浦村还有一项非常有群众基础的活动,那就是唱戏看戏。在荻浦村里,还保留了一座古戏台,现在每到节庆,戏台周围就聚满了看戏的村民。。
村民:去年有的,去年我们村坊有三场。
村民:唱越剧,看热闹的人很多很多,我也喜欢听戏的,下个月,我们这里就有三天戏。
解说:和荻浦村的村民一样,近年来,农民的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据在杭州市的农村住房改造中,新建社区(村)健身点831个,文化活动室2241个,篮球场445个,乒乓球室721个。随着硬件的改善,村民们的精神面貌也在发生着变化。。
申屠春树(农家书屋管理员):原来老百姓就是吃饭干活 比较单纯,现在就是思想上行动上都有变化,对文化一块重视起来了,风气也好起来了。
主持人郑煜:我们看到片子里说到,农村里的这种业余生活是越来越多了,看报看书、跳跳舞,听听戏什么的。我不知道阮大伯,你现在的业余生活都在忙什么呢?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我的业余生活,现在每天都要到处转,我早上起来到老年活动运动场去运动,去健身,去健身一个小时。一个小时以后回来看一下报纸,报纸看了以后,到老年茶店去喝喝茶、打打麻将,生活很悠闲,很丰富的。
主持人郑煜:你的业余生活真的很丰富,我想了解一下,以前你的业余生活怎么过的。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以前哪里有这个工夫,以前早上起来到田里劳动,劳动到晚饭吃过还没有时间,还要去搞地上的蔬菜,地上的蔬菜再弄一遍,再弄一遍,这样弄好的话已经晚上九点多钟了。我们应该说这些硬件设施什么都有,本来我们村是有四个行政村合并而成的,白天上班,到晚上我们四个地方都是跳舞,很热闹的,以前晚上到哪里去,现在有广场了。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作为杭州来讲农村的公共服务,特别在文化建设方面,关键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是队伍建设,第二个是设施建设。到现在为止整个全市的行政村,已经全部配上了专职的基层文化宣传员,专门有一个人在那边负责这块工作。还有一个文化设施,到现在为止全市的行政村,村的文化活动室,到现在为止已经建成了75%,乡镇的文化中心服务站已经全覆盖。所以这一块上,不管队伍建设也好设施建设也好,作为全市来讲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现在农村业余生活提高了,基础现在经济富裕了,现在生活也好了,老老小小都很开心。这样子来看我们小区里也好,以前家庭矛盾比较多,老少争吵,邻居也有争吵,都是围绕一点小的利益、经济困难,现在碰到笑的人多,生活条件好的人多,争吵就少了,跳跳舞、聊聊天,邻居的关系越来越团结。
沈建庭(富阳新登镇湘溪村村主任):像我们村里是很有体会的,养老问题,养老保障有了。养老问题本来村里面有些穷的人家,养老问题肯定是矛盾很突出的,婆媳关系、什么关系。现在村里这种事情肯定是没有了,村里和谐了很多。
主持人郑煜:在村里面大家都知道,以前给大家感觉,到农村里面去都是脏乱差,大家对卫生条件也不讲究,随地吐痰扔垃圾等等,我不知道现在的情况怎么样。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现在他们都很注意了,条件好了,我们每一个季度发一次垃圾袋,每天一个,两个垃圾筒在每户门口,家里发两个,这样子已经成为习惯了,乱丢垃圾现在很少很少。
主持人郑煜:我听你刚才说的,厨房一个 客厅一个,是不是垃圾也要进行分类了?
阮金土(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我们早一批住进去的,小高层的一批300多户人家,我们垃圾分类已经一年了,当我们在农村讲到业余生活,讲到业余的娱乐和文化。
曹工化(评论家):这个就是我们生活提高到,一个非常高的档次的标准,看到这个的时候,已经满足我们两个基本要求了。第一个我们有闲了,第二个我们有钱了。有闲有钱之后还要干什么,城市人和乡下人在文化上平等的时候,在文化享受是一致的时候,这才是城里人和乡下人真正的平等。
娄火明(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文化其实还远远不止这些。现在农村的文化有别于城市的文化,或者是比城市文化更独特的。因为它的特色是什么,农村的农耕文化,农村的民俗文化,农村的传统文化的挖掘和发扬,现在我们杭州的农村在这项工作上,做得相当出色。
主持人郑煜:我不知道大家是怎么觉得,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对我们整个社会,人的积极作用和意义有哪些,几位?
李黄骏(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如果你去看病的时候,我们农民的医保和城市居民的医保,是有区别的。如果你去读书的时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你首先每天第一个想到,我是农民,他是居民,但是我们如果在杭州市这么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之后,都感觉不到自己是农民这个特殊身份带给他公共服务的稀缺也好,不平等也好,他就会培养出跟我们所有居民一样的,我们都在说现代社会公民的意识。就像刚刚阮老伯说的,他们邻里很融洽、很和睦,这其实就是养成了,农民公民意识的另一种层次,除了我们享受权利,我们对这个社会还有我们的一个责任,对其他人还有一个责任。
曹工化(评论家):我觉得改变城乡差别,主要是改变城里人和乡下人。我们再也不会认为乡下人是弱势群体,因为城乡的区别。城乡的两种人的区别在哪里,关键的一点是整个社会的资源的分配,一个是强势,一个是弱势。所以在他们的心理上也好,在社会地位上也好,在利益冲突的时候,他们就处于弱势的地位。现在我们要改变农村的人,把他们变成城市的人,我们要城乡统筹,都变成一个统一的,整个作为一个群体共同发展,首先是改造他的人,怎么改造。首先把他们的生存环境,和城市里的人在一样,包括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这个一样的时候,他们的意识就和城市里人平等。刚刚我们博士就讲到,人和人之间的平等,实际上我们应该利用,现在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再分配,让城市的人和乡下的人在一个平面上。当我们的生存环境是在一个平面的时候,我们的意识也在一个平面上,这时候才真正的城乡的融合。我觉得是融合,没有分彼此,我们都是一个社会的人,我们都要向一个方向,向我们更好的生活前行。
主持人郑煜:我们从城乡统筹,包括目前的农村房屋住房改造,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以后,我们忽然发现,真正要实现城乡统筹的话,其实我们应该要淡化身份的一个界别。而且更像曹老师所说的,不光是在基础设施,不光在身份上,更重要的是,我们在统一的一个生存的基础上面,要达到精神世界的共和,一种一致性,这样城乡一体才能够真正的一体化。当然我们在这里也希望我们这项工作,能够更加持续有效地开展下去。好的,感谢收看本期的圆桌会,再见。
再说几句
李黄骏(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我想以后我们的大方向,应该是真的是城乡能够统筹发展,公共服务真的能实现均等化。这可能需要我们财政上、政策上,甚至我们很多行政资源的配置上,公共资源的配置上继续跟进。
曹工化(评论家):城乡统筹关键是城市和乡下,我们的统筹就要把这个下,把它统筹掉,乡再也不是在下面,再不是在城的下面,它是在城市的上面,让住在乡村的人,他觉得自己是个骄傲,让我们城市的人,也以我们的乡村人为我们的骄傲,这才是我们要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