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频道首页 网上服务 热点热议 问计于民 新闻发布 民生恳谈 记者出击 政策库 我们圆桌会 使用帮助 频道简介
  所在位置: 杭网议事厅>我们圆桌会
 
11月8日:再回首 感受农村新变化(上)
hwyst.hangzhou.com.cn  2012年11月09日 09:17:45 星期五

11月8日:再回首,感受农村新变化(上)

总提要

解说:党的十八大在北京隆重开幕,回顾几年来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杭州农村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们城里人看到他房子都傻掉了,这么好的房子,独家独户的别墅一样的。

阮金土(村民):我的年纪这个房子不仅是住,我看都没看到过。

解说:杭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有何特色?

毛义华(浙江大学):实际上也解决了老百姓的保障问题。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认为哪里的好,我们就挑哪里的,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解说:再回首,感受农村新变化,《我们圆桌会》今晚关注。

嘉宾介绍:余杭仓前街道朱庙村村民阮金土;富阳新登镇湘溪村村主任沈建庭;文艺评论家曹工化;省委党校农村问题研究所研究员李黄骏;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毛义华;杭州市建委村镇处副处长赵斌;杭州市统筹办副主任娄火明。

主持人郑煜:沟通改变生活,对话推动进步,欢迎收看《我们圆桌会》,我是郑煜。今天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的日子。其实我们回想五年前,也就是十七大,当时提出了要加快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这五年以来无论是百姓的生活,还是我们城市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农村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在十八大召开之际,在今天我们和大家一起来感受一下,杭州农村这五年的变化都有哪些,接下来我们来进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

VTR

解说:家住余杭区径山镇径山村的,林大伯最近搬进了自己的新家,房子虽小但五脏俱全。

林大伯:小的这间我们两个老人住住算了,现在这个房子好,装起来干干净净的。

解说:林大伯造这间房子花了2万多块钱,这其中超过一半的钱是政府提供的,因为林大伯的老房子是危旧房不能住人了。

林大伯:风吹吹,墙倒掉了,泥墙倒掉了,倒了不能住了,我撑起来的,用木头撑起来,台风来了要撑起来,政府给我一万四千六,补助我的。

解说:在径山村共有30多户危旧房,在政府的帮助下进行了改建,但这只是住房改造的一部分。径山村委还花大力气将20多户,散居在山中的村民搬迁到集中的农居点。

林大伯:以前老百姓住在地质灾害点,或者环境不好,这批农民我们统一安置到农居点,给他们交通、自来水、电的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全部安排好。

解说:因为村民们住得集中,农居点开通了两路公交车,交通更便利了,生活环境也更好了。

村民:这里是客厅。

记者:客厅这么大。

村民:现在我们这个地方环境很好的,政府给我们路、绿化都做好了,山上就是交通(不方便),公交车不到山顶的。

村民:以前房子(用)山水,山上接下来的水,现在很方便,都是自来水,现在我们家车子开到我们门口。

解说:村民们原来的房子大多已经,被改建成了径山古道风景区,随着来旅游的客人增多,未来这个农居点也许会,发展出农家乐、宾馆,给农民带来更多的利益。2009年以来,像这样的农村住房改造,在杭州已经完成了172070户,改造建设面积4774.9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困难家庭危房改造11182户,改造面积167万平方米。

主持人郑煜:我们看到这个片子是有关于我们记者走访的径山村的一个片子,我相信农村的这种变化,村民们可能从片子上,能够很直接地感受到。但是我们城里人,尤其我想今天问一下,像曹老师、毛老师,还有李博士这样的,你们有没有感受到,我们杭州的农村有发生哪些变化。

李黄骏(省委党校):我们单位在老余杭,在仓前,其实我们单位一路过去就能看得到,整齐的农居房,宽阔的马路,非常整洁的路面,这些应该都是非常直观的。

主持人郑煜:曹老师你呢?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刚刚那个片子开头,那位老人家很有意思,你看我们城里人看到他房子都傻掉了,这么好的房子,独家独户的别墅一样的,你说他怎么说,不好意思,房子小了一点。可见他那个评估水平,是他们现在村里的,他们邻居这个水平作为参照系的,可能在村子里面他们条件算差的。既然最差的条件也是这副样子,已经不好意思和你们说了,可见农村的变化有多少,我从这句话里面我就觉得真是翻天覆地。

主持人郑煜:在这儿我想问一下阮大伯,你就生活在仓前的村子里面,能跟我们说说这五年来,给你印象最深的村子里的变化是什么吗?

阮金土(村民):十七大以后新农村的改造,我们朱庙村落后的一个村,现在已经变成先进村,我们把一家一户这些破房都全部拆迁了,在朱庙村的中间最优美的一块土地上,建起了一千多间房子。

主持人郑煜:大家都集中居住在一起。

阮金土(村民):现在我们已经第一批,我是第一批2006年报的拆迁,2009年回迁住上新房,我们是第一批。所以我的新房现在想想看,原来是想不到的,四面都是开窗,前后有走廊,我这个房子下面有地下室,地下室里停车子。

主持人郑煜:按照你的描述很像刚才曹老师说的,就是一个标准的别墅。

阮金土(村民):我的年纪这个房子不仅是住,我看都没看到过。所以现在这个房子自己住得这样子好,真想不到,想都没想过会有这样的变化。我原来50年代住草棚,60年代租的一间小平房 30来个平方,70年代我自己创造,搞了一点小楼房,是烂泥砖头木结构房,也没有钢筋,刮起大风来要逃到好的房子里去。现在我住在这个新房子里,不管大风大雨我睡觉很踏实。

主持人郑煜:不仅美观、舒适,还很有安全感。接下来我们来看几张图片,这个是荻蒲村村内空闲地,它改造前的情况就是泥土地,改造以后看看这个情况。这个是孝义公园的原貌,基本上看不出是公园,乍一看还像是垃圾场,我们来看它改造以后的公园情况,大家可以看一看。在这儿我就想问一下,我们今天也请到了湘溪村的沈主任,你们那个村跟他这里相比有没有相同的变化?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我们这个村没有这么,他们这个村文化底蕴比较深的,它是个古村落。

主持人郑煜:它是个古村落。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我们是一个小山村,为了便利起见,现在杭州市跟我们确定了一个中心村建设,把村里的破旧房都基本上拆得差不多了。条件好的人家基本上房子造好了,还有破旧的房子造不起的人家,我们只要他拿出3万块钱,我们就给他一套公房,150个平方的公房。

主持人郑煜:3万块钱你们村里面就给他150平方的公房。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公房,还有个车库,总共是190个平方。

娄火明(市统筹办):现在的农房改造不仅仅是面积扩大,或者是房子结构的变化,关键是整个周边的一个环境的变化。光是一幢房子的变化,这个不叫变化,关键是整个怎么样,跟山水、跟自然相融合的,这个才是真正的变化。现在我们杭州的农房改造,恰恰就做到了这一点。

阮金土(村民):我们原来农村里,卫生的确是一塌糊涂,里面猪棚、鸡棚,人跟鸡、猪都在一起。后面现在叫厕所,我们原来叫茅坑,天气热起来苍蝇、蚊子人都赶不走,很多,现在我们搬到新房子以后,里面种花、种绿化,树苗都种好,路造好,我们现在苍蝇、蚊子也很少了。垃圾原来是乱丢的,现在我们呢,垃圾有专业队伍打扫楼道、道路,每户人家发两只桶,发垃圾袋。我们第一批搬进的人,已经做到了垃圾分类,那么有一个人呢专门一天两次运出去,基本上看不到垃圾乱丢,也没有什么虫子白蚁。

主持人郑煜:你说到这里,我们有个题板来了解一下。关于目前杭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一个情况,到2012年6月份我们看到,集中供水的行政村达到8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到99.84%。生活垃圾刚才像阮大伯说的都到村了,行政村达到97%以上,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也达88%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在这儿我想问一下我们建委,我们这次杭州的农村的住房改造,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为什么会想到有这么一项工程?

赵斌(市建委):如果说早可以从1998年的城中村改造就开始了,但是作为我们杭州,全面来实施农村住房改造这项工作,应该说是2009年,它有一个最基本的标志,就是我们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个34号文件,《关于加强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意见》。这个实施意见里面,明确了从2009年到2012年,杭州市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基本任务。比方说按照省里的要求,2009年到2012年四年时间,省里下达给我们杭州的任务,是6.5万户。但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根据咱们杭州的实际情况,下了个很大的决心就什么呢?在对省里下达的任务翻一番,翻一番就意味着13万户。实际上我们四年,最后市委市政府下达的任务,是13.3万户。危房改造省里的任务是7500户是必须要完成的,但他又提出要求是力争能够实现1万户。但是我们市委市政府下了决心是危房改造就是要实现1万户。这还不算,还要要求四年任务要三年之内完成。实际上从2009年到2011年这三年时间,应该说我们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这个任务,全部是超额完成。如果算到现在2012年的10月底,我们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量,已经达到了18.5万户,包括危旧房的改造,实际上我们完成了11185户,又超出了,也是超出的。就是这么个情况。

主持人郑煜:我们知道李博士,您是专门研究农村问题的,农村的这一系列变化说明了些什么呢?

李黄骏(省委党校):这个地方其实我感觉它体现了至少从两方面吧,体现了我们党特别十七大以后,执政思维有两个转变。第一个从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什么叫服务,服务就是给农民,包括阮大伯那样的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居住环境,这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服务型政府。另一方面我们建国以后,我们城乡存在着二元格局,发展并不是太协调,我们关注城市肯定要超过关注农村。但特别十七大以后,我们逐步公共服务也好,我们的政策、资金,逐步的在向农村倾斜,这才促成了我们这样,农村房改造的一个成就。这两点是它产生的一个大的时代背景。

主持人郑煜:毛老师,您对于目前政府对农村住房改造,推出这么一项工程,您是怎么看的,和全国其他的一些城市相比较,杭州有没有自己的一个特色?

毛义华(浙江大学):从早期的规划开始到资金的补助,包括到要素的保障等等。实际上农房建设,最关键的就是地从哪里来,钱有没有,这些都是要素保障。政府实际上在这些上面,还是花了很大的力气。第二个政府现在也做了很多服务,甚至在农房改造过程当中,出台了很多这样的图集,让农户去选,选了以后他就可以选到自己喜欢的房子,他实际上站在一个比较全面的角度。他不光是为了房子而房子,比如说他采用的一些二合一的模式当中,他除了改造农房本身,实际上也解决了老百姓的保障问题。二合一的话用他的宅基地本身,来换城镇的住房,他可以放弃他的承包地,来换取我们城镇的保障。

主持人郑煜:李博士,你觉得杭州跟其他城市相比,还有其他特色吗?

李黄骏(省委党校):其实还有一个杭州的城郊社会发展,已经很发达了。包括像这位老伯一样,很多农民其实他的维权意识,法律意识已经很强。再加上政府近些年配套的,《物权法》、《土地管理法》以及一些房子拆迁的一系列的政策法规,上下形成了一种倒逼机制。倒逼机制促使我们政府,在拆迁也好,改造也好,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与老百姓良性互动的一个协调机制,在这种机制里面,拆迁得也快,取得的效果也大。

主持人郑煜:刚才李博士也提到了一种互动,我想问一下沈主任还有阮大伯,在村里边改造的过程当中,你们是不是可以根据自己的一些喜欢和意愿去向他们表达,最后有没有被采纳呢?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当时富阳市规划局,一共对农村住房,十几套房子的设计方案是由你们挑选的。

主持人郑煜:现在你们改造的房子,是不是你们当时挑的喜欢的那个?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不是。

主持人郑煜:为什么呢,这不是有差别了吗?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根据我们农村改造的实施情况,我们带农民出去,到处看跑,我们到那个村也去过的,仓前也去过,到萧山也去看过,认为哪里的好,我们就挑哪里的,就这样,怎么叫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主持人郑煜:问一下阮大伯刚才沈主任讲的,他们挑房子是这么挑的,你们这边改造的时候情况是怎么样。

阮金土(村民):基本上同他们差不多,我们也出去看,也出去走走看看,政府把杭州有名的设计师都叫来,图纸设计出来叫我们看,叫我们挑,我们到五常、萧山都去看了,后来还是按照我们的愿望定下来。

主持人郑煜:你看把你嘴巴乐得(合不拢)。

赵斌(市建委):这里面杭州农村住房改造建设过程当中,我们杭州建了六大机制,其中就有一个机制叫民主促民生机制。这个里面就充分体现,有一个内容叫四问四权,叫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勤于民、问绩于民。这个绩是成绩的绩,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等,所以在农村住房改造实施过程当中,我们杭州市委市政府对这点工作,是非常非常重视的。

分提要

解说:农村住房改造建设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阮金土(村民):像我这个家三套房子360个(平方),我自己住一套,还有两套都是出租。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现在他昂首阔步走进来,我比你们还阔得多。

解说:再回首,感受农村新变化,《我们圆桌会》广告之后继续关注。

 

主持人郑煜:在个过程当中我不知道曹老师,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理解成,比如说农村的住房改造,有没有可能对他们,比如生活的、经济方面的,有没有一种提升?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我觉得是全面的提升,它是一个空间,是一个村落或者是一个区域,还有下面每一个人。像我们大伯,你看他现在的言行举止,他由衷的高兴,都因为是住房改造这个点开始的。实际上是我们国家,一个是执政为民的观点,注重民生。还有一个我们城乡二元结构,这个一定要破除,如果不破除的话这个社会不是整体发展,而是一头发展带一头,一定要城乡统筹发展。我们在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当中,首先是把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把文化放在一体,把文化放在一体有一个非常重要,就是空间。空间可以看出它的文化,比如说我们刚刚看到了那个村的,这个村文化底蕴很厚,那些文化底蕴是看得见的。你看到这个村落的建筑,看到这个村落的空间,就可以看到它的文化底蕴,而且把它的空间的文化提升到和城市,一个是相宜,一个是和它传统文脉是相接的。这个实际上是,从改造整个农村文化的一个节点,所以我们的城镇化,首先是把空间改变了方式之后,改变了人的生活状态,关键是改变了心态。我觉得我们和大伯的心态完全一样的,还是他优势,我们都没他住得好,他们住的房子有地下车库,我们还办不到。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他们就觉得有一种自豪感,他们走到城市里来,不会觉得我是乡下人,现在他昂首阔步走进来,我比你们还阔得多。

主持人郑煜:曹老师其实对这个事情,给予了高度的一个评价。但是我们在聊的过程当中,我们忽然间还发现了一个问题,阮大伯还有我们沈主任,现在你们村子里面被改造完以后,你们现在都知道的土地已经被拿走了,改造完以后你们靠什么谋生,你们的经济比以前好了还是差了?

阮金土(村民):我们村里土地征用拆迁以后,经济生活明显提高了,提高了。现在我们有这样几种收入,一个是拆迁房子,土地征用,这是一笔收入。第二笔收入房子自己都住不完,像我这个家三套房子360个(平方),我自己住一套,还有两套都是出租。出租现在120平方我们那里,一年是九千到一万块,两套房子就要增加一万八千多,还有土地征用了,剩余劳动力多出来了,政府都把我们安排到工业上去,工厂里都去上班,所以现在的收入同原来种田(比),翻了好几番。

主持人郑煜:我相信比城里打工的要好很多了,沈主任听了刚才阮大伯说的话,你们这边还有没有补充的?

沈建庭(湘溪村村主任):我们同他们有区别的,有区别的。我们应该说农村的土地,没有征用的,还在的,承包地还在,承包地还在,这个就是城郊村,和我们一般的山区的差异点。我们是山区,他们是城郊区,我们也到他们那里去看过,我同你说我们都是山区,土地没有征用,老百姓还是种自己的地,还是种自己的地。我们现在这几年村里也有一个特色,有搞产业化,土地流转,种杨梅、种葡萄、种水果、种猕猴桃,搞产业特色。

赵斌(市建委):沈主任讲的这个东西,其实农民他承包地还保留着,有一个土地承包权的流转,这样也可以实现农村规模化的经营,规模化、产业化的经营,包括对推动整个农村的现代化工作,应该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我们也搞一些采摘游带动农家乐。

主持人郑煜:我们接下来看一个片子,来了解一下,农民朋友们他们的收益情况,到底好到什么样的程度。

VTR

解说:48岁的何小红是土生土长的淳安县王家源村人,几年前他在村委的劝说下,离开自己山上的家,搬进了山下的小洋楼。

何小红:我们是5口人。

记者:6个房间,5个人。

何小红:很宽敞,室外统一设计统一规划。

解说:目前王家源村原本散住在深山里的46户村民已经全部搬进了山下的新房,村民下了山,但山里留下的大片田地和村民们的老房子怎么办?王家源村又出了个点子,利用高山特有的生态优势,让产业上山,村民郑早妹又从新家回到了山里,负责村里的这些产业。

村民:这里是青菜,青菜的品种都有五六个,销往上海,通过电子商务,一亩地种蔬菜的话,(收入)一万多块钱一年。

解说:山顶上这50多亩田地就是,王家源村从村民手中流转来的,如今成了村专业合作社的蔬菜基地,种满了各种高山有机蔬菜。除了蔬菜基地外,王家源村还鼓励村民饲养淳安花猪,办农家乐,开发乡村旅游。

王归全(王家源村支书):前三年主要是怎么样让农民下山致富,今后三年主要是让产业怎么上山,山上三百亩,我们通过招商引资,打算发展休闲养生度假。

解说:2011年王家源村实现经济总收入46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多元,被评为杭州市小康村,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并列入了淳安美丽乡村精品村的建设中。

主持人郑煜:娄主任,不知道您看了这个片子以后,您感觉怎么样?

娄火明(市统筹办):它这里特别讲到了农家乐,农家乐这几年,在整个杭州的广大的农村,应该是发展得比较迅速的。我们现在已经有农家乐的规范的或者规模以上的点,或者是村一级有400多家,去年我们整个农家乐的游客量接近2000万,收入18个亿。所以现在杭州的农家乐的发展,已经到了什么样一种程度呢,吃有风味,住有风情,行有风景。

主持人郑煜:曹老师你看完以后,你觉得农村经过住房改造,所(带来的)环境的变化、经济的变化,你怎么看?

曹工化(文化评论家):农村改造并不是农村的问题,是整个城市的问题,所以我们政府才要城乡统筹。不是城市的问题,也不是乡村的问题,是城乡作为一个整体的问题。统筹了之后,比如说我们刚刚主任说了农家乐,农家乐使农村增加收入,农民的状态不一样了,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城市人的状态不一样了。城市人把农家乐也当作我们城市的一部分,所以它和城市的这种关系变了。我们是一个村里的邻居一样的,在这个改变里面,还有一个我们的农村的居民,他有两个(方面)。一个我们讲是看的,我们城市里的人说,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么漂亮,我们都是看的,还有一个大伯是住的,实际上是内外统一了。你看上去也好看,也有文化,他居住得也舒服,而且可以增加他的收入,居住和景观性是融为一体的。杭州新农村的改造你去看,村村是风景,村村在画中,实际上杭州市政府的农村住房的改造,是有文化底蕴在里面的,是文化一脉相承的。只有文脉相承,才可以源远流长,才可以让社会,让城市里的人,让居民都终身受益,而且让我们的文化可以延续。

主持人郑煜:所以您刚才说到村村都是景,农户住房改造以来有很大的变化。刚才在介绍的时候赵处也说到了,其实到目前为止,已经提前完成省里面给我们的任务了,已经完成这项工作了。我想问的是,这项工作到现在要截止了呢,还是在以后还会再开展,省里面制定了三年计划,在浙江省范围内,利用三年时间完成一千个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示范村工程。我们目前重点要抓好农村示范村的建设,从十七大到现在十八大的召开,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已经提高了,我们很明显了解到了,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了,环境也优化了,他们的公共服务现在到底,我们能够给他提供些什么呢?我们下期圆桌会将详细关注,感谢收看本期圆桌会,再见。

来源:杭州网 作者: 编辑:李龙胜

 我也来说两句: 0条评论 查看评论
 会员登录名 密码 [注册]
杭州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杭州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杭州网(包括杭州日报、都市快报、每日商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稿件来源:杭州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杭州网联系。
 
杭网议事厅动态
· 杭网议事厅“社区服务岗”荣获杭州新闻奖
·“杭网议事厅”走进白杨街道 望公交更便捷
·热心市民称赞杭网议事厅进社区很贴心
·网友赞议事厅 建议采用回访制让平台更贴心
·“杭网议事厅”走进清波街道 聆听市民需求
·议事厅入选全国“社会管理创新”优秀案例
·杭州网杭网议事厅登上市两会宣传屏
·“杭网议事厅”被评为2011年度优秀窗口微博
·市领导慰问杭州网采编人员
·市民代表承诺要为杭州民主民生贡献力量
联系 杭网议事厅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体育场路218号杭州日报南大楼518杭网议事厅编辑部
邮编:310041
邮箱:hwyst@sina.com
热线:85052222
联系 我们圆桌会
地址:之江路888号杭州广电中心1610室
邮编:310008
热线:89912345
网站简介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建站服务  |  帮助信息  |  联系方式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10366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5105 |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11041366号-1
杭州网(杭州网络传媒有限公司)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法律顾问: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律师 马宏利